粒状脱硫剂论文-杨全,黄学敏,舒麒麟

粒状脱硫剂论文-杨全,黄学敏,舒麒麟

导读:本文包含了粒状脱硫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粒状脱硫剂,固定床,除尘效率

粒状脱硫剂论文文献综述

杨全,黄学敏,舒麒麟[1](2011)在《固定床中粒状脱硫剂除尘效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非稳态过滤下的固定床颗粒层除尘效率模型。该模型尽可能地包含了影响固定床颗粒层除尘的参数,反映了沉积粉尘对除尘效率的影响;研究了以粒状脱硫剂为滤料的固定床在不同颗粒层厚度、空床气速、粒径下的除尘效率。结果表明,在颗粒层厚度为400~800 cm、空床气速≤0.4 m/s的条件下,颗粒层的除尘效率可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1年09期)

杨全[2](2005)在《粒状脱硫剂除尘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颗粒层除尘理论,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稳态过滤下的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模型。该模型尽可能的包含了影响颗粒床过滤的参数,反映了沉积粉尘对过滤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以粒状脱硫剂为滤料的固定床在不同颗粒层厚度、过滤风速、粒状脱硫剂粒径下的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实验表明,在合适的操作条件下,颗粒层的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压力损失不大。 在固定床实验中,在空床气速0.3m/s下对颗粒层厚度250mm、400mm、800mm的实验发现,颗粒层厚度对压力损失和操作时间的影响明显。而当颗粒床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不大。为了保证较高的除尘效率和较低的压力损失,颗粒层的厚度应在400-800mm之间。 在对颗粒层厚度400mm,空床气速分别为0.3m/s、0.4m/s、0.48m/s的实验发现,当风速为0.48m/s时,除尘效率较低。而在0.3m/s、0.4 m/s除尘效率均在99%以上。 在对不同粒径粒状脱硫剂的实验中,比较了粒径为6mm和8mm的除尘效率曲线,前者平缓稳定,而后者波动较大。 通过实验发现,固定颗粒床滤尘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即除尘效率的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在上升阶段,沉积粉尘对除尘效率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使颗粒床从较低的初始效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效率较高的稳定阶段。在第二阶段,颗粒床的除尘效率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在第叁阶段,粉尘的含量达到颗粒层的最大含量,颗粒层即将被穿透,除尘效率下降。 在固定床实验的基础上,对移动床中颗粒的下移速度作了实验,分析了下移速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分析了以该脱硫剂除尘脱硫一体化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5-05-01)

张佩芳,黄学敏[3](2004)在《含氧化铁粉粒状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法脱硫由于其脱硫剂利用率低而未达到广泛的应用,为研究高效的干法脱硫剂,在干法粒状脱硫剂中加入金属氧化物Fe2O3作为催化剂,通过实验确定直径、蒸汽活化、加湿和加入Fe2O3粉对脱硫剂脱硫速率及钙利用率的影响,从而确定Fe2O3粉的催化性能并初步分析其催化机理.由曲线图中曲线对比可得,Fe2O3粉的催化性能与其投加量有关,少量Fe2O3粉与过量Fe2O3粉对反应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所以存在最佳的添加量,由实验可得其最佳添加量在总质量的1.5%~6%之间.(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张佩芳[4](2004)在《粒状脱硫剂脱硫性能及脱硫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粒状脱硫剂干法脱硫工艺,该脱硫剂主要原料为粉煤灰、熟石灰和石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粒状脱硫剂中加入氧化铁粉对脱硫性能的影响,通过固定床试验,研究了脱硫剂粒径、蒸汽活化、加湿、氧化铁粉含量等因素对粒状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工业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粒状脱硫剂具有很好的脱硫、除尘效果。 在固定床中,采用优化配比和方法制备的粒状脱硫剂,采用空床气速为0.38m.s~(-1),入口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731mg.m~(-3),脱硫剂层厚度为600mm和1610mm时,脱硫效率保持在90%以上的持续脱硫时间分别为5.5h和42h。二氧化硫浓度分布曲线在脱硫剂层中的前进速率等于27.6mm.h~(-1),单位质量粒状脱硫剂的最大脱硫量a为156.5gSO_2/kg脱硫剂,最大钙利用率为78%,脱硫剂脱硫进行区的厚度约为0.45m左右。 本文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氧化铁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验表明添加Fe_2O_3粉对粒状脱硫剂性能影响较大,而且其添加量存在最佳值,由实验初步确定Ca(OH)_2与氧化铁(包括粉煤灰中的氧化铁)的最佳比例约为8.7:1。氧化铁的存在导致脱硫机理的改变,使整个反应的活化能下降,从而提高了脱硫剂的脱硫速率及钙利用率。 文中研究了适用于粒状脱硫剂的叁级脱硫除尘装置。该装置脱硫除尘效率高、设备简单易操作、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该工艺对于烟气量、二氧化硫浓度、粉尘浓度波动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处理的烟气温度下降很少,无须再热即可直接排放;对管道、设备基本上无腐蚀,对设备磨损也较小。 脱硫剂原料来源广泛、价廉,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脱硫后的脱硫剂可进一步回用于脱硫剂的制备,也可粉碎后用作水泥混合料、缓冲剂、筑路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4-05-01)

黄学敏,马广大[5](2000)在《干法烟气脱硫用高效粒状脱硫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用粉煤灰、消石灰等制备成粒状脱硫剂 ,在固定床脱硫装置中对粒状脱硫剂的性能进行了实验 ,结果表明 :在固定床中粒状脱硫剂层厚度为 1.6m,空床气速为 0 .2 4 m/s,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约为160 0 mg/m3时 ,脱硫效率维持在 90 %以上的运行时间为 70 h,床层阻力约为 2 50 Pa/m.(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曹璋,朱美珠,方一麟[6](1987)在《颗粒状炉内脱硫剂的参数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 在流化床、循环床中,采用石灰石、白云石等脱硫剂进行炉内脱硫是行之有效的,为了合理选择脱硫剂和运行工况,提高脱硫效率,降低脱硫剂消耗,需要测定脱硫剂在脱硫过程中的主要宏观物理化学参数。包括气膜传质系数K_g、产物层有效扩散系数D、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和最大脱硫反应厚度δ等。由此可根据炉内工况计算反应时间t与转化率(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1987年03期)

粒状脱硫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阐述了颗粒层除尘理论,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非稳态过滤下的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模型。该模型尽可能的包含了影响颗粒床过滤的参数,反映了沉积粉尘对过滤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以粒状脱硫剂为滤料的固定床在不同颗粒层厚度、过滤风速、粒状脱硫剂粒径下的除尘效率和压力损失。实验表明,在合适的操作条件下,颗粒层的除尘效率可达99%以上,压力损失不大。 在固定床实验中,在空床气速0.3m/s下对颗粒层厚度250mm、400mm、800mm的实验发现,颗粒层厚度对压力损失和操作时间的影响明显。而当颗粒床层达到一定厚度时,对除尘效率的影响不大。为了保证较高的除尘效率和较低的压力损失,颗粒层的厚度应在400-800mm之间。 在对颗粒层厚度400mm,空床气速分别为0.3m/s、0.4m/s、0.48m/s的实验发现,当风速为0.48m/s时,除尘效率较低。而在0.3m/s、0.4 m/s除尘效率均在99%以上。 在对不同粒径粒状脱硫剂的实验中,比较了粒径为6mm和8mm的除尘效率曲线,前者平缓稳定,而后者波动较大。 通过实验发现,固定颗粒床滤尘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即除尘效率的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在上升阶段,沉积粉尘对除尘效率的提高作用非常明显,使颗粒床从较低的初始效率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效率较高的稳定阶段。在第二阶段,颗粒床的除尘效率虽有波动但变化不大。在第叁阶段,粉尘的含量达到颗粒层的最大含量,颗粒层即将被穿透,除尘效率下降。 在固定床实验的基础上,对移动床中颗粒的下移速度作了实验,分析了下移速度对除尘效率的影响。 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分析了以该脱硫剂除尘脱硫一体化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粒状脱硫剂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全,黄学敏,舒麒麟.固定床中粒状脱硫剂除尘效率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

[2].杨全.粒状脱硫剂除尘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3].张佩芳,黄学敏.含氧化铁粉粒状脱硫剂的脱硫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张佩芳.粒状脱硫剂脱硫性能及脱硫装置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5].黄学敏,马广大.干法烟气脱硫用高效粒状脱硫剂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曹璋,朱美珠,方一麟.颗粒状炉内脱硫剂的参数测定与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

标签:;  ;  ;  

粒状脱硫剂论文-杨全,黄学敏,舒麒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