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生物量论文_孟祥焘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微生物,土壤,复种,人工林,绿肥,森林。

微生物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焘[1](2019)在《植物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呼吸和真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验植物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呼吸和真菌生物量的影响,本试验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六种种植方式:即分别种植黄菖蒲、水葱、美人蕉、天景伞草及四种混种和不种植任何植物方式,测定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人工湿地微生物呼吸和真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试验说明第二层的植物根系比第一层的要发达,土壤中真菌可以更好的繁殖增长,而水葱和天景伞草在第二层的时候土壤中真菌生物量降低说明其根系在第一层为最多而旺盛,再往下去其根系生长达到一定极限,第二层的时候根系数量少导致其土壤中的真菌生物数量没有第一层的多。细菌呼吸试验研究选择性呼吸抑制方法测定细菌的呼吸,发现细菌在第一层更适合生存繁殖和发育,细菌呼吸量较大,到了第二层由于与外界接触几乎没有,植物根系长度受限,导致第二层的细菌呼吸量比第一层有较为显着的减少,本试验研究表明了植物多样性对湿地的生物量及细菌呼吸作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与预算》期刊2019年10期)

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2](2019)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次生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MBC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MBC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或0.0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平均土壤MBC含量表现为野芭蕉群落(1.36 g·kg~(-1))显着高于崖豆藤群落(1.10 g·kg~(-1))与白背桐群落(0.93 g·kg~(-1))(P<0.0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MBC含量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且雨季(6、9月)高于干季(3、12月)。3个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中土壤MBC含量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垂直分布。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变化对土壤MBC具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能够分别解释土壤MBC的60%—90%与5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是调控白背桐群落土壤MBC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全氮是野芭蕉群落土壤MBC变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全氮和硝态氮是崖豆藤群落土壤MBC时空动态主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植被恢复能够促进土壤MBC的积累但存在样地差异性,土壤MBC含量取决于样地微生境(如温度与水分)及土壤碳/氮养分的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攀,朱湾湾,牛玉斌,樊瑾,余海龙[3](2019)在《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氮(N)沉降增加加速了土壤N循环,引起微生物生物量碳(C):N:磷(P)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失衡、植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开展N添加下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的研究,可为深入了解N沉降增加引起植物多样性降低的机理提供新思路。该文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N添加下植物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独立及其与其他土壤因子共同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下猪毛菜(Salsolacollina)生物量呈显着增加趋势,牛枝子(Lespedezapotaninii)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他植物种生物量亦呈降低趋势但未达到显着水平;沿N添加梯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均呈先略有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N添加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和N:P,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C:N;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N含量、微生物生物量C:N、微生物生物量N:P、土壤NO3--N浓度、土壤NH4+-N浓度以及土壤全P含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种群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独立解释力较弱,但却与其他土壤因子共同解释了较大变差,意味着N添加下微生物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与其他土壤因子高度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沈芳芳,徐晋,陈官鹏[4](2019)在《长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长期(> 10a)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选择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定了4个水平的人工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是N0(0 kg·hm~(-2)·yr~(-1))、N1(60 kg·hm~(-2)·yr~(-1))、N2(120 kg·hm~(-2)·yr~(-1))和N3(240 kg·hm~(-2)·yr~(-1))。基于14a野外氮沉降处理后,利用氯仿熏蒸法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不同氮沉降处理水平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即0~20 cm> 20~40 cm>40~60 cm;低氮处理(N1)能促进土壤MBC的增加,而高氮处理(N3)抑制了土壤MBC和MBN;氮沉降处理对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总量(总PLFAs)、细菌生物量、真菌生物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没有显着影响,但N3处理显着降低了20~40cm土层的丛枝菌根真菌生物量。Pearson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群落组成之间关系密切。该研究结果为预测长期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其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5](2019)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紫云英-双季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能够灵敏、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可综合反映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水稻(Oryza sativa L.)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以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双季稻种植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设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对照,RTO)4种土壤耕作处理,于2017年和2018年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壤耕作处理对双季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微生物熵均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2个年份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17.2-822.4、276.9-616.8 mg·kg~(-1)和286.8-792.0、281.1-617.8 mg·kg~(-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平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8.6-64.5、33.1-50.6 mg·kg~(-1)和37.8-64.6、33.2-50.6 mg·kg~(-1);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CT>RT>NT>RTO。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CT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微生物熵均显着高于NT处理(P<0.05)。秸秆还田处理(CT、RT和NT)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熵均显着高于RTO处理(P<0.05)。CT和RT处理早稻和晚稻产量均显着高于RTO处理(P<0.05)。总的来说,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影响,采用土壤翻耕、旋耕和秸秆还田模式对于增加水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熵和水稻产量的效果为最佳。(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泽西,陈倩妹,黄尤优,邓慧妮,谌贤[6](2019)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大气氮沉降的明显增加,将有可能显着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受氮限制的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与者。由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养分、氮沉降背景值等的差异,土壤呼吸和土壤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施氮会不会促进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和微生物对土壤碳氮的固定?基于此假设,选择了川西60年生的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亚高山针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4个水平的土壤施氮控制试验(CK:0 g m~(-2) a~(-1)、N1:2 g m~(-2)a~(-1)、N2:5 g m~(-2) a~(-1)、N3:10 g m~(-2)a~(-1)),监测了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一个生长季的动态情况。结果表明:施氮对土壤呼吸各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碳氮都有极显着的影响,施氮能促进土壤全呼吸、自养呼吸、异养呼吸通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增长,施氮使土壤呼吸通量提高了11%—15%,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了5%—9%,土壤微生物量氮提高了23%—34%。在中氮水平下(5 g m~(-2) a~(-1))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最显着。相关分析发现,土壤呼吸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代谢商极呈显着正相关,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湿度呈极显着负相关。通过一般线性回归拟合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10 cm温湿度的关系,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湿度极显着负相关(P<0.001),中氮水平下土壤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7.10)明显高于对照(4.26)。(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韩梅[7](2019)在《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小麦收获后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研究绿肥的培肥效应。在复种绿肥毛叶苕子的情况下,研究后茬作物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有毛叶苕子处理高于无毛叶苕子处理,其中施肥70%化肥+毛苕子翻压还田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最高。小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至抽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达到最高,成熟期又有所降低。微生物熵在各时期的变化与微生物生物量碳一致,绿肥处理表现出明显较高的微生物熵。(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秀芝,刘秉儒,阎欣,刘任涛,安慧[8](2019)在《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对沙漠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分析宁夏中北部盐池县荒漠草地不同沙漠化阶段(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微生物熵(qMB)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从荒漠草地到流动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降低46.1%、80.8%和30.0%.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土壤微生物熵氮(qMBN)、土壤微生物熵磷(qMBP)均表现为荒漠草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而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基本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C∶N_(imb)呈显着正相关,与N∶P_(imb)呈显着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C∶P_(imb)呈显着正相关.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C∶N、C∶P)对微生物熵碳的负效应最明显.荒漠草地沙漠化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任涵,黄宝灵,康凯,丁玮,吕成群[9](2019)在《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施用益生菌和不同浓度生物炭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为调控桉树生长的土壤理化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桉树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2种浓度(20.0和40.0 t/ha)生物炭+5×1010CFU/mL益生菌水平的野外栽培试验,测定分析各处理桉树幼苗的生长量和干生物量、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氮素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单独施用20.0 t/ha生物炭可显着提高桉树幼苗的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下同),单独施用5×1010CFU/mL益生菌能显着降低桉树幼苗的树高、冠幅、地径、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单独施用5×1010CFU/mL益生菌或20.0 t/ha生物炭均能显着降低桉树幼苗林下土壤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5×1010CFU/mL益生菌与20.0 t/ha生物炭混施可显着增加桉树幼苗林下土壤真菌数量。因子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数量与土壤因子[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呈显着正相关,即微生物数量可反映桉树幼苗林下土壤营养状况和微生物数量;低浓度生物炭处理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和排名最高,表明施用适宜浓度生物炭能提升桉树幼苗林下土壤元素的固持能力和微生物数量。【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等关系密切,施用20.0 t/ha生物炭可显着提高桉树幼苗的根、茎、叶生物量,同时能提高其对林下土壤营养元素的固持能力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齐向辉,员君华,张国艳,袁娇,张宇飞[10](2019)在《功能性糖(醇)的微生物生物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unctional sugar alcohol, such as xylitol and D-arabitol, are important and widely used in food and therapeutics industries due to having sweetness similar to sucrose, low calorie content compared to sucrose, and capability to be absorbed slowly by the human(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以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野芭蕉Musa acuminata群落、崖豆藤Me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次生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MBC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对土壤MBC含量产生了显着影响(P<0.05或0.01)。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平均土壤MBC含量表现为野芭蕉群落(1.36 g·kg~(-1))显着高于崖豆藤群落(1.10 g·kg~(-1))与白背桐群落(0.93 g·kg~(-1))(P<0.01);不同恢复阶段土壤MBC含量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6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且雨季(6、9月)高于干季(3、12月)。3个恢复阶段热带森林中土壤MBC含量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的垂直分布。土壤温度与水分时空变化对土壤MBC具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能够分别解释土壤MBC的60%—90%与5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是调控白背桐群落土壤MBC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壤全氮是野芭蕉群落土壤MBC变化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全氮和硝态氮是崖豆藤群落土壤MBC时空动态主要的控制因素。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植被恢复能够促进土壤MBC的积累但存在样地差异性,土壤MBC含量取决于样地微生境(如温度与水分)及土壤碳/氮养分的状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孟祥焘.植物对人工湿地微生物呼吸和真菌生物量的影响[J].建筑与预算.2019

[2].曹润,王邵军,陈闽昆,左倩倩,王平.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王攀,朱湾湾,牛玉斌,樊瑾,余海龙.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与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4].沈芳芳,徐晋,陈官鹏.长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的影响[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5].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李超,汤文光.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模式对紫云英-双季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王泽西,陈倩妹,黄尤优,邓慧妮,谌贤.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施氮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9

[7].韩梅.青海高原复种绿肥毛叶苕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19

[8].吴秀芝,刘秉儒,阎欣,刘任涛,安慧.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熵对沙漠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9].任涵,黄宝灵,康凯,丁玮,吕成群.生物炭和益生菌对桉树幼苗生物量及其林下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10].齐向辉,员君华,张国艳,袁娇,张宇飞.功能性糖(醇)的微生物生物合成(英文)[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物量的影响小麦根际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组成围栏封育后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比...

标签:;  ;  ;  ;  ;  ;  ;  

微生物生物量论文_孟祥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