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大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大气,结构,疏水,泰勒,高原,青藏高原。
表面大气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彤,王鹏,张盾[1](2019)在《超疏水表面在大气腐蚀防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大气腐蚀是威胁金属设施安全服役的重要问题,开发新型高效的大气腐蚀防护材料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从大气腐蚀的机理看,液膜/滴的存在是发生大气腐蚀的重要前提,阻止液膜/滴在材料表面的形成是解决大气腐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超疏水表面可以有效阻止表面液膜/滴的形成。我们课题组前期证实了基于超疏水表面"荷叶效应"的大气腐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10-24)
徐翠莲,屈绍波,王甲富,闫明宝,庞永强[2](2019)在《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阻带频率选择表面(FSS).该结构由叁层材料组成:金属四个多路交叉十字型谐振器、金属井字型结构、中间由介质层隔开.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垂直入射波,所提出的双阻带FSS在两个大气窗(3. 0~5. 0μm和8. 0~14. 0μm)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并且透射率被抑制到0. 1以下.研究了入射角、周期大小及介质厚度等对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在φ=0°时,TE和TM波在的宽入射角θ范围内均显示出良好的传输稳定性.通过FSS在谐振频点的电场及表面电流的分析结果发现,3. 0~5. 0μm的反射是由于电谐振引起的而8. 0~14. 0μm的高反射是由于电谐振与磁谐振共同引起的.(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邹涛[3](2019)在《冬季大气环流异常对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及表面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次季节到季节尺度的气候预测特别是与洪涝相关的降水预测是短期气候预测中的难点。最近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春季陆地表面温度(LST)及积雪等陆面过程作为新的预报因子,可以帮助提升对下游夏季降水的预报技巧。因此,研究青藏高原春季积雪、表面温度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对理解高原的陆气相互作用及提高次季节至季节尺度的气候预测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站点观测及卫星反演的高原积雪资料、表面温度资料、全球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利用统计分析、动力诊断等研究手段,在分析了高原积雪等陆面要素的气候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青藏高原春季陆地表面温度与冬春积雪及前期大气环流的联系,发现了中高纬环流——高原积雪——高原LST之间的联系与机制,探讨了引起高原春季地温及积雪异常的大气环流型与海冰、海表温度等外部强迫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的雪季为十月至次年五月,其中十月至次年一二月为积雪增加的季节,二月至五月为减少的季节。在空间上,高原积雪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西北部及南部边缘地区,冬季气候态积雪日数约为10-15天/月,同时这些区域也是高原积雪年际变率较大的区域,其标准差通常可达气候态的一半。高原积雪的变化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其变化在时空上均呈现出不均匀性。积雪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六至九月,而在冬季,高原东部、东北部及南坡一部分区域的积雪却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高原前期冬春积雪是影响青藏高原春季表面温度的主要因素。当二至四月中东部积雪日数显着增加时,高原整体地表温度表现为显着的冷异常。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高原冬春积雪变化最主要的大气环流型。当二月的大气环流从极地至中纬度表现为负正负的经向准叁极子型分布时,从极地激发的南北两支波列可以一直传播至高原上空相遇,为高原的冬季降雪带来动力和水汽条件,进而引起高原中东部二月至四月的积雪日数会显着增加。(3)研究揭示了上述建立起极地-高原联系的大气环流型本质是AO和WP的联合环流型。单独的AO正位相激发的波列无法传播至青藏高原,只有出现当太平洋呈现出WP负位相配合时,极地-北大西洋产生的波列才能沿南北两条路径传播到青藏高原上并形成气旋性环流,为高原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负WP型在孟加拉湾形成向高原的水汽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该环流型引起的高原积雪变化通过土壤的记忆及反馈作用可将冬季的信号持续到春季,并通过高原的地温异常进一步影响下游的夏季降水。(4)研究进一步显示,上述建立起极地-高原联系的大气环流型与前期秋季北极海冰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当环流型正位相时,前期海冰显着增多;负位相则相反。同时该环流型与北大西洋SST叁极子以及AMO也有显着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0)
屈新运,张天翼,高天娥,刘蕊,包宽伟[4](2019)在《10种常绿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0种常绿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单位叶面滞尘量,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各树种叶表面的微形态特征,探讨了植物叶表面微结构与滞留大气颗粒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0种植物叶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存在差异,云杉的单位叶面滞尘量最高,其后依次为雪松、刺柏、华山松、龙柏、油松、白皮松、塔柏、侧柏和冬青卫矛。ESEM能够较好地描述植物叶表面原始的滞尘情况,华山松和冬青卫矛叶表面微形态特征由于积累较多浮尘而被掩盖。SEM观察结果表明,清洗和未清洗树种叶表面微形态差异明显,模拟自然状态下的降雨过程能够较大程度地清除植物叶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植物叶表面的滞尘能力与植物种类及其微形态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凸起、沟槽、气孔及各种纹理等微细结构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程度,提高了植物的滞尘能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马建华[5](2019)在《大气暴露环境下潮湿表面选用涂料的技术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大气暴露环境中的潮湿表面的防护与维修保养一直是困扰设备和管道运营者的重大技术难点之一。本文针对钢质结构潮湿表面缺陷形成的机理,论述了干湿交替潮湿表面腐蚀环境的界定及危害、涂料体系的选择依据与维修保养注意事项;重点提出了典型涂料体系及相关技术要求、典型涂料产品及相关技术要求,并介绍了其他防护体系的优劣势。(本文来源于《涂层与防护》期刊2019年03期)
张小锋,周克崧,刘敏,李洪,阳海棠[6](2018)在《大气等离子喷涂环境障涂层镀Al表面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由于具有较低的密度(高温合金的1/3~1/4)、较高的服役温度(比高温合金高200~240℃)以及良好的结构强度(高温合金的2倍),已成为未来大推重比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首选材料。发动机服役过程中,热端部件完全暴露于空气气氛中,服役环境恶劣,以Si C/Si C为代表的CMC部件直接面临着腐蚀、烧蚀、冲刷等问题,因此急需开展一类高性能CMC热防护涂层即环境障涂层(EBCs)的研究。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在SiC/SiC CMC基体表面制备硅/莫来石/硅酸镱(Yb2SiO5)叁层结构EBCs。为提高EBCs服役性能,对涂层样品进行镀Al表面改性即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涂层表面镀Al全包覆,然后对其进行真空热处理。在高温低真空下,涂层表面Al膜发生熔融并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往多孔涂层内部渗透并与Yb_2SiO_5发生原位反应,在涂层表面形成一层致密α-Al_2O_3层。对喷涂态及镀Al表面改性涂层进行典型模拟服役环境性能对比实验,发现镀Al表面改性EBCs具有较好的抗高温水氧及耐CMAS(CaO-MgO-Al_2O_3-Si O_2)腐蚀性能。另外,通过实验观察,原位形成的α-Al_2O_3致密层对涂层的热循环性能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12期)
杨建宇,易伟建[7](2018)在《沿海大气环境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时变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沿海大气环境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试验,研究得出了环境氯离子浓度、混凝土强度、时间历程对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分别建立了沿海大气环境下环境氯离子浓度、混凝土强度、时间历程与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关系式,同时建立了基于既有混凝土结构检测的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时变式,揭示了沿海大气环境下其对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进而综合反映环境因素、施工情况、胶凝材料和时变因素等影响因素建立了沿海大气环境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时变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6期)
李春蕊[8](2018)在《大气颗粒物对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生理及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干扰程度的日益加剧,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进行指示和监测成为当前环境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苔藓植物作为一类良好的环境污染指示植物,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监测各类环境变化。大气颗粒物是大气常见污染物,是导致雾霾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不仅使能见度降低,还可引发健康、环境、生态等深层次问题,但现有研究大多注重其健康、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而忽略生态效应,对苔藓体内的生理生化的变化以及直接接触的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仅有少数研究和报道。本研究在青岛市市区街道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两个采样点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选取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两种苔藓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来源大气颗粒物对苔藓植物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叶表面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市区街道和人工湿地大气颗粒物均对苔藓植物生理生化指标产生显着影响。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两种苔藓均呈总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且喷洒市区街道颗粒物的苔藓植物生理生化指标较喷洒人工湿地颗粒物变化幅度更大。(2)两种苔藓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相同胁迫环境下,大灰藓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均大于细叶小羽藓。(3)对细叶小羽藓和大灰藓叶表面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喷洒市区街道颗粒物的两种苔藓叶片表面微生物丰富度指数(Chao和Shannon)最高,喷洒人工湿地颗粒物溶液的两种苔藓次之,喷洒无菌矿物质水的两种苔藓最低。(4)喷洒大气颗粒物能增多细叶下羽小羽藓和大灰藓叶表面细菌种类,并且喷洒市区街道颗粒物的苔藓植物新增细菌种类多于喷洒人工湿地颗粒物的苔藓植物。细叶小羽藓喷洒前有24个菌门、60个菌纲,喷洒人工湿地颗粒物后,菌门增至26个、菌纲增至64个,喷洒市区街道颗粒物的菌门增至29个、菌纲增至69个。大灰藓喷洒前菌门有22个、菌纲56个,喷洒人工湿地颗粒物溶液后,菌门增至24个、菌纲增至59个,喷洒市区街道颗粒物后的菌门增至24个、菌纲增至63个。(5)喷洒不同来源颗粒物的苔藓叶表面细菌群落中菌门、菌纲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但优势菌门、优势菌纲未发生变化。细叶小羽藓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s)。大灰藓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藻门(Cya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s)。(6)喷洒颗粒物后苔藓叶表面中发现存在与降解颗粒物中的某些污染物有关的细菌。如细叶小羽藓中Limnobacter thiooxidans能还原Cr~(6+),Phenylobacterium koreense可降解石油,Thioalkalivibrio nitratireducens可将亚硝酸盐还原为氨;大灰藓中cidibacter ferrireducens是一种新型嗜酸性铁还原细菌,Methylophaga nitratireducenticrescens是一种反硝化菌,Sandaracinus amylolyticus和Nostoc punctiforme能进行固氮作用,Thioalkalivibrio nitratireducens能将亚硝酸盐和羟胺还原为氨。(7)在喷洒颗粒物的苔藓叶表面菌群中还发现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相适应的一些细菌,细叶小羽藓中和大灰藓中Chryseolinea serpens能降解因颗粒物胁迫引起的苔藓体内上升的糖类;大灰藓中Thermoactinomyces vulgaris、Nitrosospira multiformis、Fluviicola hefeinensis分别能水解糖类、控制细胞各种蛋白质的运转、产生过氧化氢酶分解过氧化氢。推测大气颗粒物对苔藓叶表面细菌群落结构改变的原因可能一部分是由外界环境直接引起,另一部分是外界环境影响苔藓植物体内各种生理生化,从而间接改变叶表面细菌的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李西园,侯雅琴,高庆华,张丽娜,王晶[9](2018)在《火星表面大气环境下热球风速仪的对流换热模型及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火星表面大气环境与一般轨道航天器所处的空间环境存在差异。为了实现极端环境下热模型修正、早期故障筛除、性能测试等目的,一般需要在模拟的低气压有风环境下对火星巡视器进行热试验,试验涉及在1400 Pa左右压力的环境下对0~15 m/s风速进行模拟和测量。文章针对极低气压下的风速测量问题,使用无量纲数分析方法建立恒热流式热球风速传感器表面的换热模型,对其在低气压下的输出、自然对流影响等进行分析,并与低气压下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1400 Pa低气压下,热球风速探头表面仍以强制对流换热为主,探头灵敏度约为10.1~0.2 mV/(m·s~(-1)),可以用于极低压力下的风速测量。(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韩国文[10](2018)在《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雷诺数壁湍流是自然界和工业界最常见的一种流动状态。大气表面层观测提供了一种获得高雷诺数流动的有效途径,并且目前通过大气表面层观测能获得陆地上最高雷诺数壁湍流流动(Guala et al.2006;Marusic et al.2010)。由于野外流向观测很困难,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大气表面层湍流结构的流向特征。然而泰勒冻结假设在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采用青土湖野外观测列阵(简称“QLOA”)的流向列阵实现了大气表面层流向多点同步测量,并通过不同流向位置处的高质量多点同步数据对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造成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下降的原因,并对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估计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和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方面进行了修正。本文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首次直接测量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此外还直接测量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流向速度时空互相关函数和流向速度二阶结构函数;2)通过对比实测结果与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结果的差异检验了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泰勒冻结假设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会低估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大尺度相干结构流向尺度15±6%。并且采用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的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与实测结果在互相关函数尾部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通过泰勒冻结假设估计的流向速度功率谱k_x~(-1)谱区可能不准确。相反,采用流向速度二阶结构函数惯性区对数标度关系可以间接证明近中性大气表面层对数区中下部存在k_x~(-1)谱区。尽管椭圆模型通过考虑湍流结构变形对泰勒冻结假设进行了修正,但是采用基于均匀剪切流动通过理论推导获得的对流速度和变形速度(也称下扫速度),由椭圆模型估计的流向速度时空互相关函数与实测结果依然存在很大差异;3)通过考虑大气表面层湍流结构变形对椭圆模型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应用进行了修正。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通过考虑不同尺度湍流结构迁移速度修正泰勒冻结假设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得近中性大气表面层流向速度空间互相关函数和大尺度相干结构平均流向尺度。(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9-01)
表面大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提出了一种新型双阻带频率选择表面(FSS).该结构由叁层材料组成:金属四个多路交叉十字型谐振器、金属井字型结构、中间由介质层隔开.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垂直入射波,所提出的双阻带FSS在两个大气窗(3. 0~5. 0μm和8. 0~14. 0μm)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并且透射率被抑制到0. 1以下.研究了入射角、周期大小及介质厚度等对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影响.在φ=0°时,TE和TM波在的宽入射角θ范围内均显示出良好的传输稳定性.通过FSS在谐振频点的电场及表面电流的分析结果发现,3. 0~5. 0μm的反射是由于电谐振引起的而8. 0~14. 0μm的高反射是由于电谐振与磁谐振共同引起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大气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彤,王鹏,张盾.超疏水表面在大气腐蚀防护中的应用[C].第十届全国腐蚀大会摘要集.2019
[2].徐翠莲,屈绍波,王甲富,闫明宝,庞永强.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双大气窗口红外隐身研究(英文)[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9
[3].邹涛.冬季大气环流异常对青藏高原春季积雪及表面温度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9
[4].屈新运,张天翼,高天娥,刘蕊,包宽伟.10种常绿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与叶表面微结构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马建华.大气暴露环境下潮湿表面选用涂料的技术要求[J].涂层与防护.2019
[6].张小锋,周克崧,刘敏,李洪,阳海棠.大气等离子喷涂环境障涂层镀Al表面改性[J].中国材料进展.2018
[7].杨建宇,易伟建.沿海大气环境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时变规律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8
[8].李春蕊.大气颗粒物对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microphyllum)和大灰藓(Hypnumplumaeforme)生理及叶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青岛理工大学.2018
[9].李西园,侯雅琴,高庆华,张丽娜,王晶.火星表面大气环境下热球风速仪的对流换热模型及试验验证[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8
[10].韩国文.泰勒冻结假设在近中性大气表面层的适用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