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鲤科鱼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鲤科鱼,线粒体atp6基因,差异分析
鲤科鱼类论文文献综述
郭元顺,王树峰,李生瑄,王静汝,董鑫[1](2019)在《4种鲤科鱼类线粒体atp6基因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武昌鱼、鲫鱼、草鱼和鲢鱼4种鱼类线粒体atp6基因序列的差异性开展研究和分析,为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遗传特异性、遗传资源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常规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4种鲤科鱼基因组DNA,以基因库中的草鱼(HQ891005)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对4种鱼的线粒体atp6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17种鱼类(其中鲤科鱼类8种、鲭科鱼类3种、鲑科鱼类2种、鳅科、慈鲷科、近魟科、狗母鱼科鱼类各1种)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4种实验鲤科鱼类与GenBank上下载的8种鲤科鱼进行比对,通过分析这12种鲤科鱼类的线粒体atp6基因(436bp)的核苷酸序列中T、C、A和G平均含量分别为29%、28%、30%和13%,在建立的系统进化树中,12种鲤形目鱼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中是11种鲤形目鱼,它们的亲缘关系为45;剩余一目的胭脂鱼和灯笼鱼目的杂斑狗母鱼被分为第二部分,亲缘关系为52。4种鲤科鱼类的亲缘关系,与同属间较近,与不同属的较远。(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赵汉斌[2](2019)在《科学家发现鲤科鱼类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缅甸科学家合作,发现鲤科鱼类新种——葡萄真马口波鱼。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分类学》上。据论文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秦涛介绍,2014年以来,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组科研人员对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鱼类标本。研究团队对采集的鱼类标本进(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霄航,连玉喜,黄耿,项涛,张堂林[3](2019)在《两种鲤科经济鱼类水声目标强度的实验测定与应用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及其与鱼体长度的关系是渔业声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我国广泛分布的鲤科经济鱼类鲤(Cyprinus carpio)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为研究对象,选择湖北省宜昌市隔河岩水库的一处僻静库湾作为实验地点,于2017年5月1—20日采用绳系实验法和Simrad EY60型(频率120 kHz)分裂波束回声探测仪,在环境干扰小的实验网箱里逐一测量单体实验鱼游动状态下的目标强度,由此构建2种鱼的目标强度与个体大小关系式。用于实验的鲤和鳙均为26尾,其全长分别为19.9—29.6 cm和49.2—74.2 cm,体重分别为175—461 g和1200—4700 g,实验所测TS值分别为–59.35—–45.20 dB和–34.22—–17.49 dB。回归得到实验鱼目标强度(TS, dB)与全长(TL, cm)关系式(1)鲤:TS=29.84×lg TL–95.23(R~2=0.74, P<0.01),(2)鳙:TS=35.88×lg TL–90.33 (R~2=0.83, P<0.01)。同时选择一个小型封闭水体(盐龙湖)"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捕捞之前的鱼探仪调查数据作为分析实例,通过本文鳙TS-TL关系式估算全湖鱼类资源总量为89360 kg,折合40.1 g/m~2,捕捞产量(73610 kg)与之较为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验目标强度测定及其与体长关系式的合理性,有助于丰富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资源水声学评估技术的基础参数。(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陈翠[4](2019)在《高脂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对两种鲤科鱼类营养代谢、生长及摄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是鱼类的主要能量来源和体组成成分之一,较高脂肪水平日粮在促进养殖鱼类生长的同时,会导致过度脂质蓄积。硫辛酸是一种八碳羧酸,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增强抗氧化性能、减少脂质蓄积等功能。硫辛酸在鱼类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抗氧化功能的探讨,仅有少数研究指出硫辛酸可以减少草鱼脂质蓄积并增加蛋白质沉积,而它对鱼类营养代谢的系统调控作用尚未可知。本研究首先以斑马鱼为研究材料,探究高脂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对鱼类营养代谢的系统调控作用,然后开展离体试验,进一步探究硫辛酸对草鱼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最终将硫辛酸应用于草鱼日粮,评估了硫辛酸对草鱼生长、摄食及常规成分的影响,旨在为鱼类健康养殖和新型功能性饲料开发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正常脂肪水平状况下,硫辛酸可促进斑马鱼营养代谢,高脂水平状况下,硫辛酸可减少高脂导致的脂质蓄积,抑制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全鱼蛋白质含量。试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将540尾雄性斑马鱼(0.17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个缸,分别饲喂正常(CT,脂肪水平5%)和高脂(HL,脂肪水平10%)日粮6周,每缸采样9尾鱼。然后,从两组中随机选出3缸试验鱼,饲喂含有1000 mg kg~(-1)硫辛酸日粮(CT+LA和HL+LA)6周。结果显示,硫辛酸可增加全鱼蛋白质含量,并下调高脂日粮饲喂状态下肌肉蛋白质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P<0.05)。高脂日粮显着增加全鱼脂质含量,并上调糖异生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添加硫辛酸日粮可以缓解这些影响,降低全鱼脂质含量和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并上调脂质分解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P<0.05)。另外,高脂水平日粮中添加硫辛酸显着增加了肝脏线粒体数量,上调了线粒体合成和呼吸链相关基因表达水平(P<0.05)。2、硫辛酸促进草鱼脂肪细胞脂质分解代谢,降低脂肪细胞甘油叁酯含量。分别用0、50、200μM硫辛酸孵育草鱼成熟脂肪细胞6h,检测脂肪细胞脂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200μM硫辛酸显着降低草鱼脂肪细胞甘油叁酯含量,同时增加脂肪细胞甘油和非酯化脂肪酸的释放量。200μM硫辛酸组脂肪细胞脂解相关基因(HSL、PPARα、CPT1、CD36)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减少草鱼脂质蓄积,同时通过调节外周食欲因子的基因表达减少摄食,进而降低生长性能。本试验在4%和8%脂肪水平日粮中分别添加1200 mg kg~(-1)硫辛酸饲喂草鱼幼鱼8周,分析检测生长、摄食、常规成分和外周食欲因子基因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硫辛酸日粮显着降低草鱼幼鱼末重,增重率和摄食量,高脂日粮会降低摄食量(P<0.05)。高脂日粮增加腹腔脂肪指数和全鱼粗脂肪含量(P<0.05)。HL+LA组肝脏脂质含量低于HL组(P<0.05)。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200 mg kg~(-1)硫辛酸显着上调肠道CCK和PYY基因mRNA水平,同时降低了CT+LA组肠道ghrelin基因表达水平(P<0.05)。腹腔脂肪和肝脏Leptin和LEPR基因表达受日粮中添加硫辛酸的影响,在CT+LA组呈上升趋势,而其在HL+LA组肝脏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高脂日粮促进Leptin和LEPR基因在腹腔脂肪和肝脏中的mRNA水平(P<0.05)。综上所述,高脂日粮中添加硫辛酸通过增强脂质分解代谢和线粒体功能减少鱼类体脂含量,促进蛋白质沉积。此外,一定水平的硫辛酸通过影响外周食欲因子抑制草鱼幼鱼摄食,进而降低生长性能。认为在高脂日粮中使用硫辛酸可抑制鱼类脂质蓄积,但会通过调节食欲因子抑制摄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秀明,张耀光,何春梅,郭海燕,付世建[5](2019)在《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2种实验鱼各60尾[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着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2)力竭追赶训练显着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着高于岩原鲤幼鱼,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韩青青,王华,李鑫,曹诣斌[6](2018)在《鲤科鱼类HIF-1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动物低氧应答的关键转录因子。与哺乳动物相比,硬骨鱼类所处水环境的氧浓度波动范围更大。在鲤科鱼类中,热带鱼类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模式动物,而鲫鱼是低氧耐受能力最强的淡水鱼类之一。介绍了HIF-1的结构以及氧依赖的降解途径,分析了低氧、温度和重金属对鲤科鱼类HIF-1及其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曹天玲,邹小晴,岳扬钗,王月,詹雨菲[7](2018)在《几种鲤科鱼类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骨骼标本在鱼类形态学研究及实验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现有文献中存在重要步骤叙述不详细的缺点,给初学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为对现有骨骼标本制作方法进一步完善并制作用于本科教学的鱼类骨骼标本。对新鲜标本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及甲醛固定标本大吻鱥属Rhynchocypris等鱼类的标本进行多次骨骼标本的比较制作,尤其是对咽颅的分离和后期处理进行了详细汇总比较。总结出一套步骤详细、操作简便的鲤科鱼类骨骼标本制作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鲤科鱼类新鲜标本和甲醛固定标本,且新鲜标本及甲醛固定标本的骨骼标本制作过程各有优缺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新鲜标本或甲醛固定标本进行骨骼标本制作。(本文来源于《河南水产》期刊2018年02期)
杨亚,付世建,彭姜岚,曾令清[8](2018)在《两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鱼类不断遭受人类垂钓压力的影响,鱼类易钓性存在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并且不同种鱼类的易钓性不尽相同。为考察不同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差异及其是否与外部形态存在关联,本研究以中国广泛养殖的鲤科鱼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鲤(Cyprinus carp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25±0.5)℃条件下对大小相当、体重相近的3个处理组[异育银鲫、鲤及混合组(异育银鲫+鲤)]进行垂钓;每个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40尾实验鱼,每个重复垂钓20尾鱼则停止该组的垂钓活动,记录垂钓成功每尾鱼的时间和序号,计算垂钓总时间及单尾被钓平均时间。结果表明:混合组鲤的体长大于其他组;鲤幼鱼组的肥满度显着高于其他组,混合组鲤和异育银鲫高易钓性个体的肥满度均大于低易钓性个体;在实验过程中,3个实验组的垂钓总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单尾被钓平均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鲤单尾被钓平均时间显着长于异育银鲫组;混合组中异育银鲫幼鱼被钓的数量比例明显高于该组的鲤幼鱼,而钓出鲤幼鱼的平均被钓次序号大于异育银鲫幼鱼。研究表明:相比较于鲤幼鱼,异育银鲫幼鱼更易被钓;两种鲤科鱼类易钓性差异可能与二者生态习性及形态密切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李云臻[9](2017)在《基于12S、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鲤科(Cyprinidae)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骨鳔总目(Ostariophysi)的鲤形目(Cypriniformes),是目前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也是我国淡水鱼类最大的科。基于形态解剖和分子数据研究者对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结论。云南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的重建,将为揭示我国和东亚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本研究测定了云南鲤科,共8个亚科20个属23种鱼类的12S rDNA、16S rDNA和Cyt b基因序列,以拟长鳅(Acanthopsoides gracilis)作为外类群,采用分子系统发育方法,重建了基于12S rDNA,16S rDNA和Cyt b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了云南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本研究中的丽色低线鱲(Barilius pulchellus)、罗碧鱼(Paralaubuca barroni)、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和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等23种云南鲤科鱼类形成了由(鱼丹)亚科(Danioninae)、鲌亚科(Cultrinae)、鲢亚科(Hypophthalmichthyinae)、和鮈亚科(Gobioninae)构成的雅罗鱼系(Leuciscinea)和由鲃亚科(Barbinae)、野鲮亚科(Labeonin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和鲤亚科(Cyprininae)构成的鲃系(Barbini)两个大的支系。2.研究中基于12S rDNA+16S rDNA构建的ML树、基于Cyt b构建的NJ树和基于12S rDNA+16S rDNA+Cyt b构建的NJ树均显示,鲌亚科中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聚为一支,隶属于鲌亚科的罗碧鱼(P.barroni)均未与其他4种鲌亚科鱼类聚为一支。本研究中采用的鲌亚科鱼类形成一个并系。3.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中国结鱼(T.sinensis)、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和异斑小鲃(Puntius ticto)共6种鲃亚科鱼类在研究中未聚成一支,初步推测认为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类群。4.研究中的5种鲃亚科鱼类中,云南四须鲃在系统树中均未聚于鲃亚科分支的最基部,四须鲃属为鲃亚科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5.重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云南四须鲃和长臀鲃的系统发育位置较近,长臀鲃和云南四须鲃的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3)
吕烨锋[10](2017)在《八种鲤科鱼类RNase1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RNase1是动物胰脏分泌的一种重要的消化酶,是胰核糖核酸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在叶猴中发现其多拷贝与叶食性密切相关,而成为食性研究的热点基因之一。鲤科鱼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食性广泛。本研究选取鲤(Cyprinus carpio)、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ac)、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鳡(Elopichthys bambusa)、翘嘴鲌(Cluter alburnus)8种鲤科鱼类为实验对象,采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的方法克隆了8种鱼RNase1基因的蛋白编码区(CDS区)全长,分析了这8种鱼不同组织RNase1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了鲤、团头鲂、鳙和翘嘴鲌不同组织RNase1蛋白的表达差异,获得如下结果:(1)8种鲤科鱼类RNase1基因的克隆和理化性质分析。鲤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940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47 bp,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49KDa,理论等电点(PI)为9.10;黄尾鲴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1401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49 KDa,PI为9.10;鳙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2014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33 KDa,PI为8.53;鲢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2756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26 KDa,PI为8.78;草鱼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1033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6.80 KDa,PI为9.05;团头鲂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856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32 KDa,PI为9.11;鳡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1439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40 KDa,PI为9.11;翘嘴鲌RNase1基因序列总长度为1643 bp,其中CDS序列长度456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26 KDa,PI为8.94。BLAST分析显示8种鲤科鱼类间的RNase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65.7%~99.2%),均具有24个氦基酸左右的信号肽序列,保守的“CKXXNTF”功能区,3个催化碱基(1个赖氨酸和2个组氨酸)形成催化叁联体,同时包括6个半胱氨酸形成3个二硫键。氨基酸进化树显示团头鲂与翘嘴鲌关系最为接近,鳡与黄尾鲴接近,鲢鳙接近,它们都与青鳉差异最大。(2)荧光定量实验采用β-actin为内参基因,结果显示:肌肉组织中RNase1基因在鳙的表达量最高,团头鲂最低,鲢和鳙高于其它鱼类;性腺、心脏、肝、脾、肾中,鲢和鳙RNase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它鱼类差异显着(P<0.05);鳃、脑、肠道中,鳙RNase1基因表达量较高,与其它鱼类差异显着;血液中,翘嘴鲌RNase1基因表达量较高,与其它鱼类差异显着;除鳡以外其它鲤科鱼类均呈现肠RNase1基因表达量最高,与其它组织表达差异显着(P<0.05),肝、肾的RNase1基因表达量也相对其它组织较高。其中鲢和鳙血液中的RNase1基因表达量也相对较高。(3)为了研究不同组织RNase蛋白表达模式,本实验制备了团头鲂RNase1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选取4种典型食性的鱼作为RNase1蛋白表达研究对象。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鲤、鳙、团头鲂、翘嘴鲌蛋白表达均呈现在肠和肝中表达,而其他组织未见表达。鲤、团头鲂和翘嘴鲌肠道的RN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肝脏,而鳙肝脏中RN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肠道。(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鲤科鱼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缅甸科学家合作,发现鲤科鱼类新种——葡萄真马口波鱼。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动物分类学》上。据论文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秦涛介绍,2014年以来,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野生动物多样性研究组科研人员对缅甸北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进行了多次野外考察,采集了大量的鱼类标本。研究团队对采集的鱼类标本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鲤科鱼类论文参考文献
[1].郭元顺,王树峰,李生瑄,王静汝,董鑫.4种鲤科鱼类线粒体atp6基因差异分析[J].甘肃畜牧兽医.2019
[2].赵汉斌.科学家发现鲤科鱼类新种[J].水产科技情报.2019
[3].陈霄航,连玉喜,黄耿,项涛,张堂林.两种鲤科经济鱼类水声目标强度的实验测定与应用评估[J].水生生物学报.2019
[4].黄陈翠.高脂日粮中添加硫辛酸对两种鲤科鱼类营养代谢、生长及摄食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李秀明,张耀光,何春梅,郭海燕,付世建.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6].韩青青,王华,李鑫,曹诣斌.鲤科鱼类HIF-1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曹天玲,邹小晴,岳扬钗,王月,詹雨菲.几种鲤科鱼类骨骼标本的制作方法总结[J].河南水产.2018
[8].杨亚,付世建,彭姜岚,曾令清.两种鲤科鱼类的易钓性[J].生态学杂志.2018
[9].李云臻.基于12S、16SrDNA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云南23种鲤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0].吕烨锋.八种鲤科鱼类RNase1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