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民居论文-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

山地民居论文-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渝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回廊式合院,彭氏民居

山地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1](2019)在《巴渝山地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彭氏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彭氏民居为巴渝地区合院式民居建筑"外封闭、内开敞、高勒脚、冷摊瓦、小天井"的典型代表。该文在对其进行测绘、勘察,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以该建筑的地域特征、人文历史及民居现状为依据,详细分析了该民居空间特征的成因,并从自然空间格局、儒家礼制传承和地域文化融合等角度进行阐述,揭示其巴渝山地传统民居空间形制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王紫凝[2](2019)在《山地聚落民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西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山西省贫困地区大部分位于山地区内。由于贫困落后,人们的思想大都没有经过外面思想与技能等的冲击与提升,反而很好的保护了当地的民居建筑,包括很多传统的山地民居建筑,如山西传统的四合院、砖混建筑、窑洞建筑等。随着改革发展,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开始逃离落后的农村,去北上广太原等大城市发展,造成山西农村老人的独居生活。针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并且在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地区,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使得更适合老年人居住。这种改造不仅使得传统聚落得以保护,而且还满足了当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功能等的需求。以这种方式保护当地传统聚落空间是一种动态地保护和有生命力地保护。本文共分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探索现在山西省山地聚落中的民居现状,山区农村居民地生活条件、居住者的情况,对山地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第二部分,是对山西省山地聚落空间和北京市养老驿站建筑中适老化功能设施的调研。对山西山地聚落空间现状进行的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发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聚落空间的现状以及当地老年人的需求等,并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建筑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第叁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山西省山地聚落及民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分析研究。在山地聚落中,对聚落的整体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包括山地地形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街道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休息交流场所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等。对民居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对民居建筑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主要是从院落空间及室内空间进行的,室内空间从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出发,通过对该建筑内所居住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其他的生活小习惯来进行因地制宜地适老化改造设计。第四部分,为拓展部分,探讨在山地聚落中可能发展的养老方式,并尝试对山西省山地聚落中实施的可能性。通过加建或者改造现废弃的建筑为养老院或养老驿站,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17)

张凯,马明[3](2019)在《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聚落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风情双重因素影响下生长出来的,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及社会文化习俗是我们重要的文化根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进而对乡村建筑进行改造,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舒适度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本文探寻在人口迁移过程中,文化路线这一新的文化遗产类型,研究建筑这个文化的物化承载体为适应当地环境所产生的变化,及隐藏在其背后的适应性机制。试图找出文化融合带来的区域内民居建筑的演变与发展规律,从而挖掘多元文化影响下传统民居演变的复杂机制,进而能更加全面地把握移民文化特征,准确地阐明当地文化价(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9年04期)

孔俊婷,杨超,孙腾辉,罗浩[4](2019)在《冀中山地民居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市平山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冀中山区位于太行山脉中南部,旅游资源丰富,伴随"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山区建筑规模有明显上升趋势。以平山县山地村落民居为例,调研山地民居的使用及运行状况,结合当地地域环境及气候条件,从空间设计、能源利用、围护结构等方面入手,为当地民居建设或改造提出适宜的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2期)

张浩东,王帅,王东欣,王琦,唐山[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地民居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巴山区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手工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民居建设比较传统,在安全、结构、经济以及功能功耗等各个角度来说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建筑方式在秦巴山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将建筑领域的新型技术推向民众,也是一次大量推广尝试将装配式建筑和民居相结合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可以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王雪,杨柳,刘加平,成辉,陈媛[6](2018)在《陕南山地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与能耗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南山地民居环境存在节能发展落后,夏季室内热环境差等问题.为了研究当地室内热环境状态,提高民居使用舒适和降低能耗,对该地区典型民居进行夏季室内外热环境测试.通过测试量化了当地民居夏季热环境状态,测试表明:太阳辐射以直射为主,室外温度昼夜温差大;民居一层基本可以满足舒适要求,中间层大部分时间满足舒适要求,顶层偏离舒适要求.根据能耗计算结果,提出陕南民居一层和中间层可不设置空调,顶层受太阳辐射影响空调能耗较高,应设置隔热构造降低空调能耗.(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陈兴义,袁平平[7](2018)在《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传统民居以及传统的营建技术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传统民居建筑日益减少。为了研究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的结构与构造特点,对焦作山地多个典型的传统石头村落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当地民居的承重结构和墙体、门窗、屋顶等部位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类分析和总结,以期对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的保护与更新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8期)

袁平平[8](2018)在《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传统民居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当中,大多是关于民居建筑本身建筑形制、布局特征以及建筑文化方面的研究,而关于传统民居的传统建造技术的研究却还比较少,或者说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焦作山地的传统石砌民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对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的研究。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有关传统民居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对焦作山地的自然人文条件以及调研情况进行介绍;第叁部分是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民居的选址布局、院落形式以及建筑空间叁个方面对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的选址布局与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文章的重点,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首先对当地传统石砌民居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承重方式以及梁架结构进行分析,其次从地面、墙体、门窗和屋面几个方面对其传统的做法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其优缺点,为当地传统石砌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第五部分主要是结合当地传统石砌民居的现状,对其今后的保护内容、保护原则以及保护方式进行阐述,并总结了当地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当中所蕴含的生态建筑理念,以期能够为当地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现代民居的营造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胡珊[9](2018)在《建造体系视角下的山地民居聚落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境内不同类型的聚落空间,尝试从民居建造体系的视角出发研究山地聚落的空间形态。基于前期已有的古村落调研资料,将当地的民居建造体系分为纯木干栏建造体系与混合建造体系,并分别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的角度进行归纳分析。基于不同的建筑材料,对于建造体系的分析囊括了民居的结构体系、围合体系、屋面体系、局部作法四个层面。聚落形态的分析包括了聚落的肌理格局以及聚落内部的空间形态。聚落的肌理格局指的是聚落的肌理连续度、路网结构、道路交叉口以及形态边界。聚落内部的空间形态指的是以公共节点空间、道路交叉口为代表的点状空间和以街巷界面、街巷剖面为代表的线状空间。在分析不同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时,筛选了以高秀、高友为例的纯木干栏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和以龙恒、界板、边山、山脚、白沙老街为例的混合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分析的方法为:首先分析不同的建造体系下的民居单体形态,再通过聚落内节点空间与街巷空间界面形态总结,比较不同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形态。经过比较分析后,发现聚落空间形态与建造体系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聚落整体的肌理格局来看,纯木干栏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路网细密,可达性较高,且形态边界更自由,各向的生长性更强。由于木框架结构体系的特性,这类聚落能更好的克服地形,聚落整体形态自由、规模更大;相较之下,混合体系下的山地聚落路网相对简洁,其形态边界有着很明显的长方形格网特征,多在顺应等高线方向生长性更强。由于墙体承重结构体系的特性,这类聚落对地形的适应度有限,聚落整体形态相对规整、规模较小。从聚落内部的空间形态来看,纯木干栏建造体系下山地聚落因多用杉木,且由于木框架结构的特性底层多架空,因而内部街巷界面更通透灵动,对于地形适应度高。相比之下,混合建造体系下的山地聚落因多用砖石生土,且囿于墙体承重的局限性,街巷界面则更密实严整,对于地形适应度不高,但其中干栏亚型的山地聚落往往更好地利用地形高差进行民居建造。综上所述,民居建造体系对于山地聚落的形态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3)

聂君[10](2018)在《传统民居“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给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民居"吊脚楼"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生态环境保护非常突出,因此通过对其进行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的特征分析,总结出其在生活、生产、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自然观,并提炼出其在此生态自然观影响下的生态建设系统,并结合目前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提炼出可借鉴的要点,最后用实例探讨了具体项目在典型山地建设上的生态设计手法。(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山地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西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山西省贫困地区大部分位于山地区内。由于贫困落后,人们的思想大都没有经过外面思想与技能等的冲击与提升,反而很好的保护了当地的民居建筑,包括很多传统的山地民居建筑,如山西传统的四合院、砖混建筑、窑洞建筑等。随着改革发展,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部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开始逃离落后的农村,去北上广太原等大城市发展,造成山西农村老人的独居生活。针对农村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并且在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地区,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使得更适合老年人居住。这种改造不仅使得传统聚落得以保护,而且还满足了当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功能等的需求。以这种方式保护当地传统聚落空间是一种动态地保护和有生命力地保护。本文共分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探索现在山西省山地聚落中的民居现状,山区农村居民地生活条件、居住者的情况,对山地农村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第二部分,是对山西省山地聚落空间和北京市养老驿站建筑中适老化功能设施的调研。对山西山地聚落空间现状进行的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发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聚落空间的现状以及当地老年人的需求等,并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建筑进行调研分析,比较研究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第叁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山西省山地聚落及民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的分析研究。在山地聚落中,对聚落的整体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包括山地地形的适老化改造设计,街道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休息交流场所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等。对民居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对民居建筑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主要是从院落空间及室内空间进行的,室内空间从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出发,通过对该建筑内所居住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和其他的生活小习惯来进行因地制宜地适老化改造设计。第四部分,为拓展部分,探讨在山地聚落中可能发展的养老方式,并尝试对山西省山地聚落中实施的可能性。通过加建或者改造现废弃的建筑为养老院或养老驿站,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巴渝山地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彭氏民居为例[J].重庆建筑.2019

[2].王紫凝.山地聚落民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与利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9

[3].张凯,马明.文化路线下山地乡村聚落民居的适应性研究[J].中华建设.2019

[4].孔俊婷,杨超,孙腾辉,罗浩.冀中山地民居建筑节能设计与改造策略研究——以石家庄市平山县为例[J].建筑节能.2019

[5].张浩东,王帅,王东欣,王琦,唐山.乡村振兴背景下秦巴山地民居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2019

[6].王雪,杨柳,刘加平,成辉,陈媛.陕南山地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与能耗特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陈兴义,袁平平.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初探[J].华中建筑.2018

[8].袁平平.焦作山地传统石砌民居结构与构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

[9].胡珊.建造体系视角下的山地民居聚落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18

[10].聂君.传统民居“吊脚楼”的生态理念给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8

标签:;  ;  ;  ;  

山地民居论文-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