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自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焦虑,社会支持,社会,隐情,人际交往,孤儿,毒品。
内隐自尊论文文献综述
张硕[1](2019)在《国内外内隐自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自尊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或消极评价之间的认知联系的强度。本文对国内外内隐自尊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分析。(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6期)
张野,张珊珊,吕晓敏[2](2019)在《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的影响:基于上行与下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的影响,以及相关任务性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在研究1中,要求66名恋人首先填写恋爱关系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完成自发社会比较回忆书写任务,然后进行内隐自尊IAT的测量;研究2以127名恋人为被试,启动相关性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探讨相关性任务在自发社会比较对内隐自尊影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1被试在完成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操纵后,上行比较组恋人内隐自尊得分显着高于下行比较组,且仅男性在上行比较组被试内隐得分显着高于下行比较组;研究2发现任务相关性的主效应不显着,任务相关性不影响自发社会比较中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结论:自发社会比较影响恋人内隐自尊水平,上行比较损伤男性内隐自尊;相关性任务对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中不起干扰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段彩彬,周会,许晓辉[3](2019)在《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就业焦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其就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11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施测自尊量表(SES)和就业焦虑问卷(EAQ),获得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水平;另外选取80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施测SES和EAQ。结果:内隐自尊及SES、EAQ得分分别为(159.5±81.2)、(2.4±0.7)、(3.2±0.9)。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13)。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1);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EAQ得分(β=0.01);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6)。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就业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分离程度越低就业焦虑水平越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朔[4](2018)在《初中孤儿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嫉妒关系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测试孤儿学校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50人,分析孤儿学生外显自尊与嫉妒水平现状、内隐自尊效应、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嫉妒的关系。研究发现:(1)孤儿学生外显自尊较高;学业嫉妒在嫉妒的叁个维度上表现最为强烈。(2)孤儿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3)学业嫉妒与人际嫉妒、人际嫉妒与外表嫉妒存在显着正相关,外显自尊与外表嫉妒存在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37期)
谢金泉[5](2018)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在这个具有神秘东方文化的中国一直是一个闭口不谈的问题,但是当个体真正意识到死亡的时候,就会产生死亡焦虑。所以人们总是通过几种防御机制来缓解死亡所带来的焦虑。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是通过相信一个人文化世界观的有效性获得个人价值感,或者一个人的生活达到作为世界观一部分为标准。所以在TMT理论中自尊是防御性的,并且它的核心功能视为人类的恐惧提供缓冲作用。自尊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本研究探究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对死亡焦虑的缓冲效果,并且着重考察了内隐自尊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对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的作用。研究一首先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测量,进而随机将被试分为叁组:死亡凸显组、疼痛凸显组、中性组,最后测量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研究二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探究自尊的内隐结构在死亡凸显效应下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在所有的被试里面随机抽选一半,将他们自尊的内隐结构进行降低。再让被试通过叁个组别的启动任务后测量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研究结论如下:(1)死亡凸显组、疼痛凸显组、中性主题组叁个组被试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不显着,因此死亡凸显操纵不会对被试的情绪造成影响;(2)疼痛凸显不会对被试的死亡焦虑造成影响。在叁个组别的多重差异比较中,死亡凸显组和疼痛凸显组、中性主题组的差异显着,但疼痛凸显组与中性主题组无显着性差异;(3)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能对外显自尊和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起到调节作用,低内隐自尊水平且外显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在死亡凸显效应影响下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更高;(4)内隐自尊操纵达到预期效果,内隐自尊降低组被试水平显着低于内隐自尊非降低组和内隐自尊未改变组;(5)一般线性多重度量分析表明,降低被试的内隐自尊可以提高死亡凸显组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证明内隐自尊符合恐惧管理理论的防御机制的设想。(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5)
张慧娟[6](2018)在《初中学困生、学优生内隐情绪调节、内隐自尊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以往内隐情绪调节、内隐自尊相关研究,通过进行实验来考察初中学困生、学优生内隐情绪调节与内隐自尊的差异。实验是从信阳市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中筛选出学困生30名、学优生30名,共60名被试,所有筛选出来的这些被试都完成了外部情感西蒙任务。分别对学困生、学优生完成的外部情感西蒙任务的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内隐情绪调节2(组别:学困生、学优生)×2(情绪类型:情绪控制词、情绪表达词)×2(外在反应效价:消极、积极),内隐自尊2(组别:学困生、学优生)×2(自尊类型:自我词、他人词)×2(外在反应效价:积极、消极)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内隐情绪调节研究上,学优生、学困生反应时的主效应显着,控制表达词上主效应不显着,消极积极主效应不显着,所有交互效应均不显着。在内隐自尊研究上,自我词、他人词主效应显着,积极消极主效应不显着,学优生学困生主效应不显着,但自我词、他人词与学优生、学困生交互效应显着,学优生在自我词、他人词上没有显着差异,学困生自我词反应时显着短于对他人词的反应时,自我词、他人词、积极/消极有交互作用:在自我词水平下,消极反应时显着长于积极反应时,他人词水平下,反应时没有差异。结论:(1)虽说个体普遍上容易将自我词与积极情感放在一起,但是本研究表明学优生在自我词上和学困生有着显着差异,学优生对自我词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学困生对自我词的反应,这和之前马飞飞做出对内隐自尊的研究大相径庭,但研究结果学困生学优生在他人词上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较少去关注他人,更多的时候是在关注自己。(2)学困生、学优生内隐情绪调节词上没有显着差异,所以没有验证假设2。(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8-05-01)
张宇[7](2018)在《社会比较方向和内隐自尊水平对大学生择偶复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法考察了社会比较方向和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研究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一共选取了 128名被试,并通过预实验完成了实验材料和被试的筛选工作。研究一采用2(社会比较方向: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2(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的择偶意愿:愿意、拒绝)×2(性别:男、女)的混合实验设计,以靶目标吸引力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探讨了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以及其和榜样人物对靶目标择偶意愿之间的交互效应。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结果。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展开,采用2(社会比较方向:上行社会比较、下行社会比较)×2(榜样人物对靶目标的择偶意愿:愿意、拒绝)×3(内隐自尊水平:高、中、低)混合实验设计,以靶目标吸引力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探讨了个体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以及其和社会比较方向之间的交互效应。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结果,并经过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在女性被试中发生了择偶复制现象,且在榜样人物拒绝靶目标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大于榜样人物接受靶目标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而男性被试采用了和择偶复制相反的择偶策略,即对被榜样人物拒绝的靶目标评分更高。(2)相较于下行社会比较,在上行社会比较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择偶复制现象。(3)在榜样人物拒绝靶目标条件下,下行社会比较条件下被试的择偶复制强度大于上行社会比较条件下的择偶复制强度。(4)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不同对被试的择偶复制现象没有显着影响。(5)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不会因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而发生改变。由此可见,一方面择偶复制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且不同的社会比较方向对择偶复制的影响是受具体情境影响的。另一方面,个体的内隐自尊水平对择偶复制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9)
杨昕,梅峰,欧红霞,李桦,林小亚[8](2017)在《吸毒者内隐自尊水平和稳定性与对毒品内隐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吸毒者内隐自尊水平及稳定性与对毒品内隐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160例(最终完成142例)吸毒者的内隐自尊水平进行测量,并测量负反馈情境下其内隐自尊水平的稳定性;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吸毒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结果:吸毒者内隐自尊水平与对毒品内隐态度呈正相关(r=0.226,P<0.01),内隐自尊稳定性与对毒品内隐态度呈负相关(r=-0.213,P<0.05)。内隐自尊水平能够预测对毒品的内隐态度,并且在内隐自尊稳定性和对毒品内隐态度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结论:吸毒者对毒品内隐态度与其内隐自尊水平和内隐自尊稳定性有关,内隐自尊稳定性通过内隐自尊水平的中介作用影响吸毒者对毒品的内隐态度,而内隐自尊水平会直接影响吸毒者对毒品内隐态度,是影响吸毒者复吸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晏碧华,王梦馨[9](2017)在《大学生自我构念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内隐自尊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交往作为人与他人、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能力,决定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在个体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中,并影响个体人际交往实际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个体能力之一。自我构念由认知心理学家Markus和Kitayama在1991年时提出,指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层面来理解和认知自我的方式。这一概念以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概括了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和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下,个体自我观念之间的差异。即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个体偏向于强调自己和他人的差异,为独立我;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观的影响下,个体更加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即互依我。内隐自尊是在对自尊研究的基础上由Greenwald和Banaji在1991年提出的概念,即个体对与自我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评价时,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内隐自尊的预期效应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时,就会对其产生积极的评价。作为自我领域的一个研究对象,内隐自尊同样也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了自我构念及内隐自尊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及内隐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构念与人际交往之间的中介作用。使用工具为一般自我构念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在我国集体主义的文化观念下,大学生自我构念中的互依我占据优势。(2)大学生的自我构念与人际交往能力显着相关,而不同自我构念类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显着,其中二元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最高,独立型个体次之,互依型与边缘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低。(3)大学生的内隐自尊与人际交往能力显着相关。(4)内隐自尊在自我构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表现为独立我通过内隐自尊间接影响人际交往能力。上述研究结果说明,自我构念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其中独立我个体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互依我个体,内隐自尊在自我构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荣爽亦,付春江[10](2017)在《外显、内隐自尊及其分离的前因后果驱动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分离的前因后果驱动机制,本文对社会支持,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分离,心理健康叁者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采用实验法对12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评价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差值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互为部分中介效应。2.社会支持是情感性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差值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社会支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是相互影响的。(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内隐自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的影响,以及相关任务性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在研究1中,要求66名恋人首先填写恋爱关系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完成自发社会比较回忆书写任务,然后进行内隐自尊IAT的测量;研究2以127名恋人为被试,启动相关性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探讨相关性任务在自发社会比较对内隐自尊影响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1被试在完成自发社会比较任务操纵后,上行比较组恋人内隐自尊得分显着高于下行比较组,且仅男性在上行比较组被试内隐得分显着高于下行比较组;研究2发现任务相关性的主效应不显着,任务相关性不影响自发社会比较中被试内隐自尊水平。结论:自发社会比较影响恋人内隐自尊水平,上行比较损伤男性内隐自尊;相关性任务对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中不起干扰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自尊论文参考文献
[1].张硕.国内外内隐自尊研究[J].汉字文化.2019
[2].张野,张珊珊,吕晓敏.自发社会比较对恋人内隐自尊的影响:基于上行与下行比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段彩彬,周会,许晓辉.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就业焦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4].张朔.初中孤儿学生外显、内隐自尊与嫉妒关系的实验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
[5].谢金泉.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张慧娟.初中学困生、学优生内隐情绪调节、内隐自尊的差异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
[7].张宇.社会比较方向和内隐自尊水平对大学生择偶复制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8].杨昕,梅峰,欧红霞,李桦,林小亚.吸毒者内隐自尊水平和稳定性与对毒品内隐态度的关系[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
[9].晏碧华,王梦馨.大学生自我构念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内隐自尊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10].荣爽亦,付春江.外显、内隐自尊及其分离的前因后果驱动机制探讨[J].萍乡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