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霞: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

蔡霞: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 年6 月至2018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70 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所有病患均给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对本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病患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8.6%,随访复发率为9.7%,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可明显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后半规管;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0 引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主要是源于内耳的一种眩晕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对病患的生活及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分析探讨在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6 月至2018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70 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患,其中病患男68例,女102 例;年龄35-64 岁,平均(49.5±14.5)岁;所有病患均排除存在颈椎病变或者是骨折;排除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病变等所导致的眩晕;排除存在感觉运动障碍或者是伴随着脑神经损害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排除存在精神疾病障碍者;排除眩晕发作时伴随有头痛症状,同时不能排除偏头痛性眩晕者;排除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排除合并肾、肝等重要器官病变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病、颈动脉狭窄、颈椎病等疾病者;所有病患均排除不宜进行翻动者;所有病患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晓,也签署了同意书。

1.2 方法。手法复位:协助病患在床边坐下,操作医师指导病患将头部朝患侧转动45°,同时对病患的头颈部进行维持固定,并叮嘱病患快速向后仰,平卧于治疗床上,然后协助病患于床外自然下垂头部与水平面形成30°角,叮嘱病患维持此姿势,待眼震消失1 分钟后,指导病患将头部朝健侧缓慢转动90°,叮嘱病患维持此姿势,待眼震消失1 分钟后,维持病患的头颈部向左转45°,同时固定病患的头颈部,然后将病患的身体朝健侧转动90°,使病患呈现为侧卧位,叮嘱病患维持此姿势,待眼震消失1 分钟后,叮嘱病患将双腿垂于床边,接着,操作医师则将病患快速的扶起来,同时指导病患将头部向前倾20°,并端坐于床上,维持此姿势两分钟;若是病患需要进行双侧的手法复位,在完成一侧后休息20 min 进行另一侧的复位[1];每完成一次治疗后,操作医师均应给予病患Dix-Hallpike 试验,若是试验结果呈阳性,则继续给予病患治疗,一直治疗至病患的Dix-Hallpike 试验结果为阴性,以及病患未出现眩晕的情况。

6-12月龄TUBABC品系野生型斑马鱼成鱼,饲养于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采用专业的饲养系统(上海海圣工贸有限公司)进行饲养,水温维持在28.5±1℃,pH为 7.2-7.6之间,鱼房的光照周期为 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即14L:10D,每天早晚喂食丰年虾,中午喂食干饲料。

1.3 观察指标。分析对比本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病患进行半年的随访工作,记录病患的复发情况。参照2007 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定标准以评估分析本组研究的治疗效果,病患经治疗后,其Dix-Hallpike 试验结果或者是旋转试验结果呈阴性,并且病患的眩晕症状也完全消失,则视为痊愈;病患经治疗后,其经Dix-Hallpike 试验或者是旋转试验能够引发病患的眩晕症状,并且病患的眩晕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视为有效;病患经治疗后,其Dix-Hallpike 试验结果或者是旋转试验结果呈阳性,病患的眩晕症状未见任何改变,则视为无效。总体治疗有效率=(痊愈+有效)×100%

2 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多发,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是指当病患的头部运动至某一个特定的部位时会引起短暂性的眩晕,同时还伴随着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和眼震,其最常累及的部位即为后半规管,其次为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临床认为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内耳中的椭圆囊囊斑耳石膜的脱落,继而导致耳石碎屑颗粒的形成,并出现异位沉积的现象,继而引发疾病[2];目前临床上针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了两种学说:其一是壶腹嵴顶学说,该学说认为在椭圆囊中脱落的变形耳石主要在半规管壶腹嵴粘附,继而增加了其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当病患的头部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则会使得壶腹嵴耳石出现相应的变化,使得病患出现眼震和眩晕的情况[3];其二是半规管结石学说,该学说认为变性耳石并不是在半规管的壶腹嵴顶部位,而是在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液中悬浮着,则致使而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离壶腹的方向逐渐移动,继而形成了离壶腹嵴内淋巴流,并致使嵴顶出现移位的情况,从而引起了眼震、眩晕的症状[4],对病患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3 讨论

本组170 例病患,痊愈132 例,有效17 例,无效8 例,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8.6%,随访复发率为16 例,占比9.7%,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游客们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认知主要是巴蜀文化和巫文化。原始的巴人部落、舞蹈表演和神秘的巫文化祭祀活动构成了游客们对三峡地区古代文明的体验,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遥远的历史文化。一位广西的年轻游客描述了印象深刻的巫文化祭祀表演:

目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手段较多,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法复位、耳石复位仪器治疗等治疗手段,其中药物治疗虽然能缓解病患的临床症状,但患者病情缓解较慢,长期治疗无法实现;而基于以上耳石症的临床理论,相关人员制定了相应的手法复位治疗方式,其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的临床解剖结构,通过依据一定顺序改变病患的的头部活动并进行定向摇摆,有利于促进沉积在半规管的结石在重力的作用的下沿着病患的头部活动的方向移动,最终促使碎石屑颗粒放回椭圆囊中,并实现缓解或者是消除病患临床症状的目的[5]。既往研究显示,手法复位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左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的手法复位治疗有效率为88.6%,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且存在9.7%的复发率,需要临床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复位方案,且本组病患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安全性较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给予病患治疗前,操作医师应该告知病患,在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眩晕,有时甚至会导致眩晕较前加重;若是出现严重呕吐的,应事先给予止吐剂;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保证动作要到位,停留时间要足够,有利于对砂石微粒的移动进行感知;对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可反复多做几次复位治疗,然后辅助药物治疗减轻复位后一些不适的症状,会及早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

综上所述,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中采用手法复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服装产品开发过程,可变因素多。一旦某个环节信息变化,无法及时更新到各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很难全面掌握设计变化,会造成大量无效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4 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2):153-154.

[2] 杨璐瑜,许建梅,张选国.Epley 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8):1089-1091.

[3] 邓陈松,黄作义.耳石复位手法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5):15-16.

[4] 陈为安,李静,童秋玲,等.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两种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04):30-31.

[5] 熊伟,司徒洁,王珉,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64 例手法复位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0):1320-1321.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065

本文引用格式:蔡霞.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06+113.

标签:;  ;  ;  ;  ;  ;  ;  ;  ;  ;  ;  ;  

蔡霞: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