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黄萎病论文_穆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番茄黄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萎病,番茄,标记,分子,生物学,太原市,放线菌。

番茄黄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穆珊[1](2019)在《抗番茄黄萎病功能放线菌Streptomyces lycopersici RGN-GS-3的筛选及新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黄萎病一种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引起的土传病害,广泛分布世界各地,对番茄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对番茄黄萎病的控制主要集中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选用高产品种和施加农药菌剂成为人们日常的防治手段,但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对环境造成极大威胁,而且加重了农作物的抗药性。生物防治安全可靠,不仅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还能保障农作物的品质。因此采用生物防治的手段控制番茄黄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放线菌种类多,基数大,植物内生放线菌具有防病、杀虫、除草及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多样性。本研究对分离自健康及染有番茄黄萎病的感病植株的内生放线菌进行抗番茄黄萎病功能放线菌的筛选,获得活性较好的拮抗菌株,并对拮抗菌株进行广谱活性及发酵液抑菌活性的测定,以及通过番茄苗期防效、定殖和促生机制的初探验证活性菌株的拮抗能力,为番茄黄萎病的防治及商品化微生物菌剂提供菌种资源。同时,本研究中还对一株球孢囊菌属的放线菌新种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旨在发掘和寻找新的稀有放线菌,丰富放线菌的菌种资源库。主要结果如下:(1)分离自健康和感病番茄植株的内生放线菌共512株,经重排后得到140株放线菌。只分离自健康植株的放线菌有42株,只分离自感病植株的放线菌有73株,二者共存的放线菌有25株,感病植株在菌种类别上有较明显的优势。(2)对放线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测定中得到16株放线菌具有广谱抗性,抑菌率范围为6.15±0.02%-67.86±0.01%,其中9株分离自染病植株,7株分离自健康植株。菌株RGN-GS-3分离自染病植株,其孢子和发酵液对番茄黄萎病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真菌抑菌率范围为42.50±0.02%-67.86±0.01%,细菌抑菌圈直径范围为10±0.01-27±0.02 mm。(3)活性菌株RGN-GS-3(10~7 CFU/g)的孢子悬液能减轻番茄黄萎病的发生,发病率从83.56±0.91%降低至23.73±0.98%,病情指数从45.53±0.73降低至15.28±0.65,且对番茄幼苗的株高、茎长、鲜重、干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对促生机制初探发现该菌株能产生多种胞外水解酶,而且该菌株能够长期稳定定殖于番茄根表,定殖量为4.4×10~5±0.03CFU/g。(4)活性菌株RGN-GS-3经16S rRNA基因组测序、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形态学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一株生黑孢链霉菌,符合链霉菌属的基本特征。(5)对一株稀有放线菌NEAU-mq3~T进行多相分类学鉴定。经表型特征、分子水平、生理生化特征、化学分类及DNA的同源性分析,该菌株均符合球孢囊菌属的特征,而又区别于相似度最高的第一和第二相似菌,因此菌株NEAU-mq3~T为球孢囊菌属的一株新种,命名为Sphaerisporangium rhizosphaerae。(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红玉[2](2018)在《分蘖洋葱伴生番茄根际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种植生产趋向于规模化,而过于单一的栽培种植模式,导致蔬菜病害发生严重;其次为追求高产量,利益最大化,种植者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环境恶化,进一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在国家“双减——减肥、减药”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控制病害发生,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增加植物多样性,如间套作种植模式,既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以缓解连作引起的土传病害。本试验以分蘖洋葱和番茄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研究分蘖洋葱伴生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抗性的影响,为缓解连作障碍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植物-土壤反馈试验中,接种6%未灭菌伴生番茄根际土的番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着低于接种6%未灭菌单作番茄根际土。接种6%未灭菌番茄根际土的处理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着低于接种6%灭菌的番茄处理。接种6%灭菌单作与6%灭菌伴生番茄根际土对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无显着差异。说明番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降低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2.Miseq测序结果表明:(1)门水平上,各处理中细菌主要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优势菌群;伴生增加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2)真菌中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优势菌群;伴生增加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3)细菌属水平上,伴生增加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和氮素循环相关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单作相比,伴生显着降低了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4)真菌属水平上,被孢霉属(Mortierella)、裸子囊菌属(Gymnoascus)和Arthrographis的相对丰度,单作与伴生之间无显着差异;与单作相比,伴生显着增加了小囊菌属的相对丰度。说明分蘖洋葱伴生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变化。3.具有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其防御酶SOD、PPO、PAL以及1,3-β-葡萄糖酶活性分别显着高于无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具有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其根系抗病的相关蛋白(PR1、PR2、PR3)基因,多酚氧化酶基因(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以及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提高。说明番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提高,与根际微生物有关。综上所述,分蘖洋葱伴生改变了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根际微生物提高了番茄根系防御酶活性和番茄根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国祥,张新柱,张管印[3](2016)在《番茄黄萎病的识别和无公害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黄萎病在露地及设施番茄栽培中均有发生,其症状表现虽与枯萎病和青枯病不同,但在生产中还是有不少农友分辨不清。为便于农友们对该病进行识别和防治,根据实际生产经验,总结了番茄黄萎症状表现、识别方法、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具体的防治技术。(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6年13期)

陆新德,金玮玲,普瑞姆·卡班达,郭利红,董建民[4](2013)在《新疆加工番茄黄萎病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加工番茄连年种植,病虫害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发病与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土传病害影响更广泛,也更深远。2009年初步观察到了加工番茄黄萎病,并开始进行研究。新疆石河子有关加工番茄黄萎病害发现与观察研究方面的报道还未见到,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加工番茄黄萎病的田间病状、室内病症及病原菌株进行观察;对加工番茄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TVSHZ)的培养、鉴定、纯化及增殖进行了探索;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以便对加工番茄黄萎病有更多的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3年01期)

王绍志,刘琼[5](2012)在《番茄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黄萎病过去在太原市少有报导,国内研究也不充分。近年来随着太原市番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已达0.35万hm2,特别是温室、大棚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上连年种植,倒茬困难,使番茄黄萎病病害发生逐年加重,发病田不仅大幅度减产,还严重地降低番茄果实的品质而使其丧失商品性,笔者近年在太原市清徐县、小店区、尖草坪区等番茄主产区调查发现,个别地块(棚)发病率高达35%,已严重影响番茄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一、发病症状番茄整个生育期都能侵染,但多发生在番茄生长的中后期。感病初期田间病叶边缘产生不规则黄斑,逐渐扩大至失水萎蔫、上卷。(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2年22期)

雷娜,李景富,康力功,王傲雪,许向阳[6](2011)在《番茄黄萎病抗病基因Ve的AFLP和SSR分子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番茄抗病品种05046与感病品种051355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F1代及F2代分离群体的黄萎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番茄黄萎病属单基因显性遗传。用545对AFLP引物和101对SSR引物对两个亲本、抗感池及F2代分离群体进行AFLP和SSR分析,得到3个与番茄抗黄萎病基因Ve连锁的AFLP标记和1个SSR标记,分别是E66M 84-A、E78M 84-D、E66M 40-A和SSR599,与抗病基因Ve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3、14.2、30.5和12.5 cM。(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雷娜[7](2007)在《番茄黄萎病抗病基因Ve的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鲜艳的色彩和特殊的医用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番茄黄萎病从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一些防治番茄黄萎病的方法多为药剂防治,防治的不彻底而且对环境还会造成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只有选育抗病品种,增强番茄本身对病害的抵抗力才是减轻病害经济有效的对策。国外开展的番茄抗黄萎病育种起步早,而我国对番茄黄萎病的研究刚刚起步。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在DNA水平上研究番茄抗黄萎病基因,建立番茄AFLP和SSR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筛选与番茄抗黄萎病基因紧密连锁的AFLP标记和SSR标记,并应用该技术体系初步验证对黄萎病具有抗性的番茄材料。为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及为进一步克隆该抗病基因打下基础,进而培育出含有抗病基因的番茄材料,增加番茄本身对黄萎病的抵抗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以番茄抗病品种05046为母本材料,以感病品种051355为父本材料,以其有性杂交的F_2代构建了分离群体,结合适当的方法进行抗病性鉴定,通过对该群体的P_1、P_2、F_1、F_2接种番茄黄萎病病原菌的抗性反应,建立了抗感基因池。2.以05046和051355为亲本杂交获得的F_2群体为材料,用SSR和AFLP两种标记方法对番茄抗黄萎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筛选到四个与抗黄萎病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叁个AFLP标记E66M84-A、E78M84-D和E66M40-A,与抗病基因Ve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位为10.3cM、14.2 cM和30.5 cM;一个SSR标记SSR599,与Ve基因的连锁遗传距离为12.5cM。3.应用获得的AFLP标记E66M84-A,用本课题组提供的95份番茄材料为试材,结合人工接种鉴定,进行AFLP标记检测,二者鉴定结果吻合率达90.5%,从而明确了本研究中所获AFLP标记的应用价值,该特异分子标记进一步可用于番茄抗黄萎病品种和株系及杂种抗病性的早期鉴定,实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7-04-10)

尤海波,李景富,许向阳,王喜庆[8](2004)在《番茄黄萎病病原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在黑龙江省保护地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植株黄萎病害,从其病茎上分离得到10个菌株。将其接种番茄幼苗,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该菌。经鉴定,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llium dahliae Kleb)。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适范围20-25℃,以22.5℃生长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5℃。病菌菌丝在pH4-8都能生长,以pH 5生长最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4年06期)

尤海波[9](2003)在《番茄黄萎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黄萎病是许多国家保护地和露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保护地番茄生产中此病害有加重蔓延的趋势,选育抗病品种是减轻病害经济有效的对策。本试验鉴定了番茄黄萎病致病菌的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测定了黄萎病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并且筛选出简便易行的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对本课题组的番茄种质资源进行黄萎病的抗性鉴定;为番茄保护地生产中黄萎病病害防治及番茄抗黄萎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到的病原菌为番茄黄萎病病原菌,鉴定为轮枝孢属大丽轮枝菌(Vercitillium dahiea Kleb.)。 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适于番茄黄萎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低量蔗糖酵母培养基,马铃薯胡萝卜培养基及蔡氏培养基;在马铃薯胡萝卜培养基上产孢效果最理想。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2.5℃,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5。 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可以确定本试验分离并利用的番茄黄萎病菌为生理小种1(Vercitillium dahiea race 1). 番茄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筛选出的最佳抗性鉴定组合为:苗龄为2片真叶,接种方法为浸根接种,接种体浓度为1×10~7孢子/ml。 抗原筛选研究中筛选出免疫材料2份,高抗品种3份,抗病品种46份。 本课题对番茄黄萎病的致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及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将为番茄抗黄萎病育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许向阳[10](2002)在《番茄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黄萎病是番茄生产特别是保护地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 ,除了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产量之外 ,还严重地降低番茄果实的品质而使其丧失商品性 ,是番茄生产上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据报道 ,希腊是番茄黄萎病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该病在大发生的年份使番茄的产量降低 5(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2年05期)

番茄黄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种植生产趋向于规模化,而过于单一的栽培种植模式,导致蔬菜病害发生严重;其次为追求高产量,利益最大化,种植者盲目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环境恶化,进一步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在国家“双减——减肥、减药”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控制病害发生,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增加植物多样性,如间套作种植模式,既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以缓解连作引起的土传病害。本试验以分蘖洋葱和番茄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研究分蘖洋葱伴生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抗性的影响,为缓解连作障碍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植物-土壤反馈试验中,接种6%未灭菌伴生番茄根际土的番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着低于接种6%未灭菌单作番茄根际土。接种6%未灭菌番茄根际土的处理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显着低于接种6%灭菌的番茄处理。接种6%灭菌单作与6%灭菌伴生番茄根际土对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无显着差异。说明番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降低受根际微生物的影响。2.Miseq测序结果表明:(1)门水平上,各处理中细菌主要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优势菌群;伴生增加了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2)真菌中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优势菌群;伴生增加了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3)细菌属水平上,伴生增加类诺卡氏属(Nocardioides)和氮素循环相关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单作相比,伴生显着降低了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4)真菌属水平上,被孢霉属(Mortierella)、裸子囊菌属(Gymnoascus)和Arthrographis的相对丰度,单作与伴生之间无显着差异;与单作相比,伴生显着增加了小囊菌属的相对丰度。说明分蘖洋葱伴生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变化。3.具有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其防御酶SOD、PPO、PAL以及1,3-β-葡萄糖酶活性分别显着高于无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具有根际土的单作和伴生番茄,其根系抗病的相关蛋白(PR1、PR2、PR3)基因,多酚氧化酶基因(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以及脂氧合酶(LOX)基因表达提高。说明番茄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提高,与根际微生物有关。综上所述,分蘖洋葱伴生改变了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根际微生物提高了番茄根系防御酶活性和番茄根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番茄黄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穆珊.抗番茄黄萎病功能放线菌StreptomyceslycopersiciRGN-GS-3的筛选及新种鉴定[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李红玉.分蘖洋葱伴生番茄根际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抗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3].周国祥,张新柱,张管印.番茄黄萎病的识别和无公害防治技术[J].长江蔬菜.2016

[4].陆新德,金玮玲,普瑞姆·卡班达,郭利红,董建民.新疆加工番茄黄萎病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3

[5].王绍志,刘琼.番茄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

[6].雷娜,李景富,康力功,王傲雪,许向阳.番茄黄萎病抗病基因Ve的AFLP和SSR分子标记[J].植物病理学报.2011

[7].雷娜.番茄黄萎病抗病基因Ve的分子标记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

[8].尤海波,李景富,许向阳,王喜庆.番茄黄萎病病原菌研究[J].植物保护.2004

[9].尤海波.番茄黄萎病病原菌鉴定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03

[10].许向阳.番茄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北方园艺.2002

论文知识图

番茄黄萎病抗性分级Fig.2Thegrad...种拮抗菌株组合对苗期番茄黄萎病种拮抗菌株组合对苗期番茄黄萎病菌株RGN-GS-3发酵处理液对番茄黄萎土壤微生物对番茄黄萎病发病率...一1从病茎上分离的番茄黄萎病病原...

标签:;  ;  ;  ;  ;  ;  ;  

番茄黄萎病论文_穆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