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安徽合肥238000
摘要:目的:对胃炎以及慢性浅表胃炎进行了概述分析。方法:通过对胃炎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的分析,进行了相关症状的阐述。结果:在胃炎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确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基本症状,构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降低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生的概率。结论:通过戒烟戒酒、积极治疗以及保持愉快心情,可以降低患者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生的概率,提高临床实践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概述分析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所引起的胃粘膜炎症,常伴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发病例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居首位。按新悉尼系统分类,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1]。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与自身免疫、胆汁反流等因素也有关。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1]。幽门螺杆菌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在胃内穿过粘液层,移向胃粘膜,因其有黏附素能贴紧上皮细胞而长期定居于胃窦黏膜小凹处及其邻近上皮表面繁衍,不易移去。其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NH3,既能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又能损伤上皮细胞膜;其空泡毒素蛋白,使上皮细胞受损;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粘膜的慢性炎症[2]。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3]。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
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85%左右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都有此症状。这些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疼痛多数与饮食有关(有的患者空腹舒适,饭后不舒)。其他常见症状有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4]。另外反复出血也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出血原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改变:○1、肉眼观: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性。○2、胃镜所见:病变部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3、镜下观: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黏膜浅层即粘膜层上三分之一,呈灶状或弥漫分布,胃粘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5]。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上,应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或加重病情的因素,如戒烟酒,减少食盐摄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饮食,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料和过热、过冷饮食[6]。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食物;以及停服某些刺激胃粘膜的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消炎药;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应予以清除、慢性支气管炎者应避免将痰液咽下。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用药物进行控制:○1、保护胃粘膜药,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模素及胃盖平等。○2、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反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或西沙必利(普瑞博思)。○3、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实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士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粘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4、制酸剂,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胃舒平、氢氧化铝凝胶、盖胃平等[7]。临床治疗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25-10mg),以减少胃酸分泌和缓解腹痛症状[8]。由于此类药物具有口干、心悸、排尿困难等副作用,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应慎用或忌用。此外,还可用助消化药如酵母片、乳酶生、消胀片等。如有返酸现象也可用抑酸药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只用一种即可。防止胆汁反流可服消胆胺以吸附胆汁;有呕血便血者,甲氰米胍口服;萎缩性胃炎腹胀较著者,乳酸菌素片口服或肝胃气痛片口服,并注意不要服制酸剂如胃舒平、小苏打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认为其发病为多种因素致胃黏膜损害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失衡所致。治疗上主要用抗HP、制酸、黏膜保护剂等。中医认为因饮食不节,烟酒刺激,郁怒优思,劳倦所伤,或脾胃素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气、血互结所致[9]。治疗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论治、专方加减、中西医结合及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胃炎的关系密切。亦明确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所以延缓和阻断这一进程,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的目的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CSG疗效好,副作用少,对减少复发、阻断其向萎缩性胃炎发展有重要意义[10]。存在的间题是:①许多方药疗效判定没有建立在严谨科研设计之上,缺乏严格的分组对照观察,其结论可信度有所折扣。②临床疗效观察多而深入到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等不同水平的多指标探索少,对中药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讨论较多地停留在现代中药药理及西医病理生理改变相结合之上,缺乏硬指标。总之,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推广[11]。
参考文献:
[1].潘涛,张永涛.临床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85
[2].唐旭东,吴红梅,陈德成等.慢性胃炎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5
[3].姚奉文,谢英彪.慢性胃病防与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4]刘一凡,刘伟.柴胡疏肝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44
[5]王志敏.病理学基础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
[6]张镜人.谈慢性浅表性胃炎之治疗[N].上海中医药报.2006-06-16)
[7].齐洪刚.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外健康文摘[J].中国期刊网,2010,第6期
[8]郭海英,汪悦.慢性胃炎的中医特色疗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1
[9]金孝信.中西医结合临床感悟[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1
[10]梁伟霞,傅理均,张铁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浅表性胃炎[J].浙江中医药结合杂志,2008,第12期
[11].李毅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药学刊,2005;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