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起薪,性别差异,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李耘涛,张玉茹[1](2019)在《大学生就业起薪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社会认知偏差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就业起薪的性别差异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乎女性社会地位和国家经济发展。通过观察2017年大学生就业统计面板数据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起薪月收入存在着显着的性别差异,原因复杂多样。因此引入社会认知偏差概念,分析社会刻板印象、保守性偏差、损失敏感以及角色定位偏差对大学生就业起薪性别差异问题的影响表现分析,并从四种认知偏差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针对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余慧[2](2019)在《艾滋病感染者的认知偏差与社会工作干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感染者在感染后会经历急剧的心理冲击,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对疾病治疗和生活适应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对10名艾滋病感染者的深入访谈发现,感染者的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认知、对身体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及对未来生活的认知。基于此,提出如下社会工作干预策略:链接医疗资源,为感染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疾病防治信息;优化亲友认知,为感染者认知纠偏提供社会关系支持;重构生命意义,为感染者认知纠偏提供自我概念支持;进行政策倡导,为感染者认知纠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本文来源于《老区建设》期刊2019年12期)
程垚瑞[3](2019)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学生的角色认知偏差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政府和学术界的推动下,北京开全国之先河,社会工作进入医院。随之全国范围内,部分医院也开始陆续引入了社会工作制度。特别是2016年以来,医务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较热门的分支之一,岗位竞争尤为激烈。但是,高校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培养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才,离不开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方面的经验。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作为未来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表现直接影响着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对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解,以及未来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信心,也影响着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对专业的认同与未来求职的选择。笔者通过在H高校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的经历,发现在医务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普遍存在角色认知的偏差,角色认知偏差使得部分学生在实习中知难而退。这种角色认知偏差,主要是在医院党政领导、医护人员以及自己的角色期待下,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经历了对医务社会工作“无所不能”盲目乐观,到遇到挫折后否定自己,产生“啥都不能”的消极困惑,再到实践中积极调整,对于角色“有一些能”的重新定位。基于上述认知产生的过程,笔者从实习生的视角,分析认知是如何形成并衔接转换的,在不同阶段有着怎么样的体验,特别是从“啥都不能”到“有一些能”的认知转变过程中,大量学生丧失专业信心,选择退场,导致择业时对社会工作专业选择的失望。基于此,本文探析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角色认知偏差的原因,并从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生、医疗机构、高校叁个层面出发,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角色重构的路径选择,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提升专业信心与角色认同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颜雯[4](2019)在《幼师媒介形象与社会认知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通常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社会文化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及传承者。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和学前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各界愈发关注幼师这一群体。加之生活节奏的加速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大众媒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媒体对幼师的报道构成了幼师媒介形象,这些媒介形象易被人们当做现实认知。因此,本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新浪网2016-2018叁年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大众媒体建构了怎样的幼师媒介形象以及公众对于幼师的社会认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偏差,并根据这些偏差思考幼师媒介形象的重构策略。通过内容分析和话语特征分析的研究发现,媒体在建构幼师形象时更倾向于中立和负面报道,且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报道。在报道主题上,幼师报道的各类议题呈现较为全面,但媒体对于体罚、虐童等失范违法类议题的设置最为频繁,并且幼师对于自身媒介形象的塑造参与度不高。大众媒体主要塑造了五种幼师媒介形象,即爱岗敬业的“园丁”、体罚虐童的“暴力狂”、性别失衡的群体、政府和社会注视下的从业者及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对于幼师群体的现实认知以正面形象为主,报道的议题关注倾向也与媒体存在较大偏差。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笔者从传播过程构建的四个层面探析了重构幼师媒介形象的途径,以期真实准确地建构幼师媒介形象。(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焦引双[5](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认知行为偏差的实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以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简称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以矫正其认知行为偏差为研究目的的应用型实践论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之间的密切交流,毒品的急速传播,吸毒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吸毒问题已经发展成具有危害性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主要的戒毒模式为强制隔离戒毒,不同于早期的劳教戒毒和公安戒毒,这样的戒毒模式带来的问题也是多样的:复吸率居高不下、社会接纳程度低等。而这样的问题主要因为传统的戒毒模式仅仅从生理上摆脱毒瘾,没有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戒毒模式。本文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的认知行为模式主要帮助强戒人员摆脱心理上的毒品依赖,矫正其认知行为偏差,充分发挥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最终在行为上做出改变,为之后回归社会提供有利条件。深圳市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戒毒社会工作的积极尝试,然后发展到今天,深圳市已经具备了十分丰富的戒毒工作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因实习来到深圳市某强戒所选取强戒人员作为研究目标,并确定了具有典型性的强戒人员M为本案的服务对象。笔者主要运用了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笔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优势视角疗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服务,主要设置了五个个案阶段矫正服务对象的认知行为偏差,协助服务对象提高了自身的自决力和自尊心,改善了服务对象与家庭的关系,促使自身实现转变和发展。最后,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评估佐证笔者的个案服务是有效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扩大强戒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挖掘强戒人员的自身发展能力等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谭东超[6](2019)在《社会阶层、认知偏差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焦虑障碍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并伴有回避行为,对社交焦虑者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损害。认知偏差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偏离,研究者发现社交焦虑者普遍存在注意偏差、解释偏差等认知偏差。认知偏差在社交焦虑障碍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导致了症状的持续。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一步,这其中家庭和其带来的社会资源是个体人际活动的重要社会支持。社会阶层作为一种现实因素,必然影响到个体对人际交往预期的判断和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主要探讨社会阶层和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偏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社会阶层对认知偏差中注意偏差和解释偏差不同的影响。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郑州市叁所大学共514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初步探讨了叁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客观社会阶层与社交焦虑得分无显着相关,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交焦虑得分呈显着负相关。(2)认知偏差与主观社会阶层呈显着负相关,与社交焦虑得分呈非常显着正相关。(3)认知偏差在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交焦虑之间中介效应显着。研究二采用实验法,进一步探究主观社会阶层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并分析高低社会阶层在具体的认知偏差中是否会出现注意偏差和解释偏差。研究结果表明:(1)低社会阶层的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显着高于高社会阶层。(2)高低社会阶层对不同面孔刺激反应时均无显着差异。(3)高社会阶层在积极词汇下,模糊情境反应时显着小于基线反应时,在消极词汇下,基线反应时和模糊情境反应时差异不显着。低社会阶层在积极词汇下,基线反应时和模糊情境反应时差异不显着,在消极词汇下,模糊情境反应时显着小于基线反应时。研究结论:(1)相对于高主观社会阶层,低主观社会阶层大学生会有更高的社交焦虑水平。(2)认知偏差在主观社会阶层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主观社会阶层通过认知偏差影响个体社交焦虑。(3)高低社会阶层对面孔图片刺激均不存在注意偏差。对于模糊情境的解释,高社会阶层个体存在积极解释偏差,不存在消极解释偏差,低社会阶层个体存在消极解释偏差,不存在积极解释偏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瑞明[7](2019)在《短视认知偏差、公共产品提供与社会道德救助——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为了有效遏制"道德滑坡"现象,必须进行文化和法律层面的"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道德救助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大力改革,为"道德构建"(本文来源于《领导决策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李雪莲,赵璐曼[8](2019)在《社会观察、认知偏差与消费不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出口和投资均受到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研究了对经济拉动作用持续增强的消费问题。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与2016年第二季度政策调查匹配数据,从更具现实意义的消费者主观心理角度,考察了财富过度自信与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的形成机制以及该认知偏差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普遍存在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高财富水平、高学历和年轻群体中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的比重更高。(2)他人信息完整程度可以修正财富过度自信与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3)财富过度不自信认知偏差对消费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具有享乐特征的消费支出和耐用品消费的抑制作用明显;财富过度自信认知偏差则会促进家庭消费。(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瑞明,杨冰岩,焦豪[9](2018)在《短视认知偏差、公共产品提供与社会道德救助——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道德滑坡"。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其解决思路,以更好地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呢?本文将经典的行为经济学模型和公共产品提供难题结合,研究了"道德救助"的决策与变迁。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的短视认知偏差使得各个行为主体成为了"想象中的英雄,实践中的矮子",导致了"道德救助"的供给偏差,而"道德救助"的"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则进一步诱发了"搭便车难题",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的不一致加剧了"道德救助"的供给不足,导致社会陷入"道德冷漠症"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由互联型社会向市场型社会转变的典型特征,从互联互惠、立法变迁、诬陷反坐等角度拓展了基准模型,探究了转型中国"道德救助"的历史演化路径,并进一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道德救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当前,为了有效遏制"道德滑坡"现象,必须进行文化和法律层面的"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塑道德救助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大力改革,为"道德构建"提供法律保障。(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8年11期)
欧阳霞[10](2018)在《反转新闻中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假新闻的"反转新闻"是一种带有活动发展状态的新闻传播现象,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有很多,而报道者较为隐形的社会认知偏差,是导致反转新闻产生的心理因素。图式、刻板印象、归因行为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解释他人行为时难免产生偏差,这些认知偏差反映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就必然导致反转新闻现象。要防止反转新闻,就要求新闻传播者洞见人类普遍的心理规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从而扭转社会认知偏差,让新闻更加客观,更加靠近真相。(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8年10期)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艾滋病感染者在感染后会经历急剧的心理冲击,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对疾病治疗和生活适应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对10名艾滋病感染者的深入访谈发现,感染者的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认知、对身体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及对未来生活的认知。基于此,提出如下社会工作干预策略:链接医疗资源,为感染者提供科学有效的疾病防治信息;优化亲友认知,为感染者认知纠偏提供社会关系支持;重构生命意义,为感染者认知纠偏提供自我概念支持;进行政策倡导,为感染者认知纠偏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认知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李耘涛,张玉茹.大学生就业起薪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社会认知偏差视角[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余慧.艾滋病感染者的认知偏差与社会工作干预策略[J].老区建设.2019
[3].程垚瑞.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中学生的角色认知偏差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9
[4].颜雯.幼师媒介形象与社会认知偏差研究[D].南昌大学.2019
[5].焦引双.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认知行为偏差的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9
[6].谭东超.社会阶层、认知偏差和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9
[7].刘瑞明.短视认知偏差、公共产品提供与社会道德救助——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J].领导决策信息.2019
[8].李雪莲,赵璐曼.社会观察、认知偏差与消费不足[J].当代经济科学.2019
[9].刘瑞明,杨冰岩,焦豪.短视认知偏差、公共产品提供与社会道德救助——应该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秩序?[J].管理世界.2018
[10].欧阳霞.反转新闻中的社会认知偏差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