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宏观金融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政策,金融,利率,组合,审慎,经济,资本。
宏观金融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连飞[1](2019)在《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与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带有利率双轨和利率并轨情况的DSGE模型,研究在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过程中,宏观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在取消利率管制后采用更具竞争性的利率吸收存款,利率传导渠道更为顺畅,市场利率的调控政策能更深度地影响经济动态;利率并轨时,宽松的贷款价值比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激励商业银行更积极地发放贷款,但存款利率降低相对较少,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降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存款管制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利率并轨后,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利率传导效果更好;当发生利率冲击时,利率并轨在短期内加剧社会福利损失;面对贷款价值比冲击和存款准备金利率冲击,利率并轨可以有效改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赵胜民,何玉洁[2](2019)在《宏观金融风险和银行风险行为关系分析——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基于2008—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探究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并讨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安排。通过实证得出:(1)宏观金融风险会向银行传染,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会导致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主动风险承担上升,但会使经营风险下降;(2)银行经营风险和主动风险承担是宏观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经营风险上升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但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不稳定;(3)系统性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非系统性银行的要高,而非系统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系统性银行的要高。然后笔者又从政策目标安排、风险调控重点和系统重要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姜华[3](2018)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针对开放经济下选择宏观金融的政策组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制定出能够满足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8年32期)
韩晓峰,陈师[4](2017)在《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响应研究——DSGE框架下的宏观金融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响应问题,运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宏观金融模型,考察利率期限结构在不同政策冲击下的运动机制。研究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强度大,响应时间短,冲击反应集中在短端利率;对财政政策的冲击反应虽然强度小,但响应时间长,冲击反应集中在中长端利率,且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存在利率响应方向相反的现象。研究结论表明,货币政策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改变了短期资金杠杆,对经济运行具有微调效果;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实体,影响中长期利率,政策效应更为持续。(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李胜男,安然[5](2016)在《系列八: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政策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重点研究领域。自2012年研究所首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并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以来,已经连续叁年编写并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尽管时间不长,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同步发布,在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均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主题为"货币国际化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报告聚焦于人民币国际化新阶段的宏观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对人民币加入SDR后的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可能诱发的国内宏观金融风险展开分析,包括汇率波动和汇率管理,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银行机构国际化风险和实体经济风险等重要议题。报告建议,要基于国家战略视角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最终目标提供根本保障。《IMI研究动态》将连续刊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6》第四章。(本文来源于《《IMI研究动态》2016年合辑》期刊2016-12-26)
李冲,钟昌标[6](2015)在《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实证检验1984—2013年我国的金融政策组合的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目的是考察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显着,其中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而信贷政策是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2)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随着滞后期的推移不断弱化,且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3)利率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并不显着。故而,研究金融政策组合差别化的作用,正确甄选和优化金融政策组合,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9期)
李梅[7](2015)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探讨了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更科学合理地选择我国的宏观金融政策组合。首先文章透过两种不同理论的视角,分别提出远期和近期两种不同尺度。然后,文章对我国处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时产生的改变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以及金融政策组合如何进行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实现我国目前的最佳宏观金融政策组合的具体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5年11期)
盛夏[8](2013)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冲击》一文中研究指出次贷危机后,美国持续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及宏观金融风险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结合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和或有权益分析方法(CCA)试图对其影响进行量化研究。模型引入宏观金融风险指标和宏观经济指标,选用2007~2010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说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不同部门风险冲击不一,对公共部门冲击的时滞较短,其金融脆弱性明显升高,对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冲击的时滞较长,短期影响大于长期影响。(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3年04期)
巴曙松,万黎[9](2012)在《稳中求进:2012年中国宏观金融政策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什么阶段?笔者认为处在平稳回落触底时期。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刺激政策的成本消化期,与2008年回落周期相比,此轮紧缩流动性最紧张的时期已经度过。今年上半年经济会惯性回落,触底的时间可能在二叁季度,随后将有一个温和的回升。(本文来源于《大众理财顾问》期刊2012年05期)
巴曙松[10](2012)在《2012年宏观金融政策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要关注几个关键时间点:一是"两会"之后,决策者有可能会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定调下进行适当微调。二是季末季初,往往7月和10月是连续季末和季初的时间点。(本文来源于《上海企业》期刊2012年03期)
宏观金融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基于2008—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探究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并讨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安排。通过实证得出:(1)宏观金融风险会向银行传染,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会导致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主动风险承担上升,但会使经营风险下降;(2)银行经营风险和主动风险承担是宏观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经营风险上升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但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不稳定;(3)系统性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非系统性银行的要高,而非系统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系统性银行的要高。然后笔者又从政策目标安排、风险调控重点和系统重要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宏观金融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连飞.双支柱框架下利率“两轨合一轨”与宏观金融政策调控——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J].财贸研究.2019
[2].赵胜民,何玉洁.宏观金融风险和银行风险行为关系分析——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
[3].姜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分析[J].时代金融.2018
[4].韩晓峰,陈师.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响应研究——DSGE框架下的宏观金融建模[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7
[5].李胜男,安然.系列八: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宏观金融政策选择[C].《IMI研究动态》2016年合辑.2016
[6].李冲,钟昌标.宏观金融政策组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基于ARDL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
[7].李梅.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金融政策组合探析[J].现代商业.2015
[8].盛夏.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冲击[J].管理世界.2013
[9].巴曙松,万黎.稳中求进:2012年中国宏观金融政策展望[J].大众理财顾问.2012
[10].巴曙松.2012年宏观金融政策展望[J].上海企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