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眠性论文_刘希强,张涵,王学敏,仪登霞,王赞

导读:本文包含了秋眠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紫花苜蓿,苜蓿,产量,高度,植株,根系,性状。

秋眠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希强,张涵,王学敏,仪登霞,王赞[1](2018)在《紫花苜蓿秋眠性的SSR标记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掘紫花苜蓿秋眠性关联位点,为揭示紫花苜蓿秋眠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关联群体由75份321个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型构成,其中中国紫花苜蓿品种每份材料选取6—8个基因型;其余材料每份选取3—4个基因型。利用紫花苜蓿基因组均匀分布的85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321个紫花苜蓿基因型进行扫描。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对紫花苜蓿秋眠性开展调查,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及混合线性模型(MLM)2种方法,开展秋眠性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紫花苜蓿秋眠性表现出极显着的基因型、年际及基因型×年际互作效应。2014年,表型变异幅度为5.1—55.1 cm,平均值为22.4 cm,变异系数为45.5%。2015年,变异幅度在3.5—44.9 cm,平均为15.2 cm,变异系数为43.7%。秋季株高两年均呈现接近正态分布特征。广义遗传力为0.71。MLM模型很好的控制了紫花苜蓿秋眠性的假阳性关联。基于MLM模型,在2014年共找到12个显着关联的SSR位点,表型贡献率为2.42%—6.73%。2015年共找到11个,表型贡献率为2.45%—4.81%。在这些关联位点中,分布于Chr 2的m83_157、Chr 3的m525_230和m525_231、及Chr 4的m429_245,在两种模型及两年内均被重复检测到。【结论】通过两种模型发掘到4个与紫花苜蓿秋眠性显着相关的位点,经过验证后可以用于紫花苜蓿秋眠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刘志英,李西良,李峰,王宗礼,孙启忠[2](2015)在《紫花苜蓿秋眠性对低温驯化过程与越冬耐寒适应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性的栽培牧草,因其秋眠性强弱而导致的抗寒性差异为深刻解析植物耐寒适应的进化生态学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模式。作为多年生豆科植物,秋眠性是紫花苜蓿适应晚秋日照缩短、温度降低,以及提高越冬存活率的一种生长特性。秋眠性的形成与几千年来紫花苜蓿在全球的传播扩展和栽培利用有关,长期处于不同的气候生境,导致秋眠性的适应进化,这为人类利用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根据秋眠性的强弱,学术界目前将之分为11个等级。一般而言,秋眠性的强弱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低温驯化与越冬耐寒适应等过程,导致不同品种间的抗寒性存在差异。迄今,关于秋眠性的光温调控,以及秋眠性影响低温驯化的生理生态过程研究较多,而对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途径,尤其是对秋眠性如何影响越冬紫花苜蓿抗冻蛋白作用等耐寒适应的分子机制,尚知之甚少。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冯长松,王二耀,李文军,徐照学,王成章[3](2015)在《紫花苜蓿秋眠性评价系统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秋眠性是紫花苜蓿特有的一种秋季迟滞生长习性,与其植物产量有密切关系。秋眠性是紫花苜蓿品种分类的主要指标,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应用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对指导紫花苜蓿生产和品种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紫花苜蓿秋眠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志英,李西良,李峰,陶雅,刘磊[4](2015)在《越冬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秋眠性的关系及其抗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秋眠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晚秋生长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根系是紫花苜蓿越冬的主要功能器官,秋眠性与其越冬具重要关联,但对于如何通过根系性状的越冬特征来实现抗寒效应,仍不清楚。文章中从根系性状越冬反应的角度,探究秋眠性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的作用过程。【方法】采用11个标准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以紫花苜蓿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中较为寒冷的中温带地区为例,通过标准主轴分析(standardized major axis,SMA)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各根系性状在越冬过程的差异化响应及其异速生长关系,进一步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等方法,研究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通过根系策略来实现其抗寒效应的关键作用因子。【结果】(1)随着秋眠性的减弱(即秋眠级提高),越冬紫花苜蓿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显着减小(P<0.05),秋眠性较强的紫花苜蓿具有增强储藏的表型特征,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则随着秋眠性的减弱而显着趋于增大(P<0.05),侧根数量与侧根的其他特性表现一定的权衡关系(P<0.05);(2)受秋眠级的影响,根系性状之间表现显着的异速生长关系,主要表现在根颈入土深度、侧根位置、侧根数等性状之间,其异速生长斜率与1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根系性状在越冬期间对秋眠级具有不同的响应策略;(3)紫花苜蓿越冬率与秋眠级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并非线性响应,而是呈现逻辑斯蒂曲线变化特征,1—5秋眠级趋于稳定在高越冬率水平(>95%),中间级别5—8级的越冬率逐渐急剧减小(50%—70%),9—11级在中高纬度难以越冬(<5%);(4)影响紫花苜蓿越冬率的正向贡献因子是根颈直径、侧根数(P<0.05),而主根直径、侧根直径等因子的提高反而降低了紫花苜蓿的抗寒性(P<0.05),根系直径等性状并非决定抗寒能力的主导因子。【结论】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的根系性状表现出对越冬低温胁迫的差异化响应特征,不同性状具有异速生长关系;紫花苜蓿主要通过增加根颈直径和侧根数来提高其抗寒性,并不取决于根系其他表型性状的绝对大小;越冬期间,不同秋眠型紫花苜蓿根系策略的适应性变化,是实现其抗寒效应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师丹丹[5](2015)在《miR169对紫花苜蓿秋眠性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是一种蛋白质含量高和产量高的优质多年生豆科牧草,在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秋眠性是指秋季刈割后短暂生长一种特性,已成为评价多年生紫花苜蓿抗寒性和生物产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连续叁年的生产年间(2012~2014),我们鉴定了两种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间不同的生物学特性。每年每个小区刈割大约刈割5次,评价每个试验品种的干物质产量、植株高度和再生高度;秋眠型植株在秋季进入秋眠期间,对mi R169及其目标基因HAP2的动态模式和不同组织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秋季刈割后,随着温度降低和日照长度缩短,两个不同秋眠级品种的植株再生高度发生变化,秋眠型品种植株高度显着降低并且停止生长时间较早;mi R169表达量逐渐增加,而HAP2逐渐减少;两者转录组在所有组织中都表达,在芽中的表达量最高。采用含有STTM-mi R169/mi R169重组质粒的农杆菌侵染子叶节方法成功获得转阳性植株,并通过了PCR技术和q Real Time PCR技术验证。与野生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mi R169表达量增加。综合认为,秋眠型品种秋季植株再生高度下降的秋眠现象与其mi R169及其靶基因HAP2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唐霞,赵楠,张向鹏,郑仕琼[6](2014)在《苜蓿的秋眠性及贵州现有品种的推广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秋眠性实质上是在秋季日照变短和温度降低时植株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应性生长特性,这种生长特性与植物的抗寒性和生产性能相关。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的制订,苜蓿秋眠性在育种和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秋眠性的概念、分类标准、种子处理及其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4年10期)

梁金,金娟,贺春贵,刘陇生,潘发明[7](2013)在《甘肃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个不同秋眠级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秋季再生高度的测定,研究了苜蓿秋眠性在兰州地区的评定技术标准,并对甘农五号、哥萨克、太阳神进行了秋眠级的评定。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测定苜蓿秋眠性应在9月初刈割,10月初测定其再生高度;甘农五号的秋眠级为11,哥萨克的秋眠级为3,太阳神的秋眠级为7。(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魏臻武,武自念,张栋[8](2013)在《江淮地区不同秋眠性苜蓿的生长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20个不同秋眠级苜蓿的主要生产性能进行田间比较试验,对于不同秋眠级苜蓿的生长速率、自然高度和其他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不同秋眠级的苜蓿在生长特性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平均生长速度最快的是Maximus,为0.85cm/d.分枝数最高的为Power4.2,产草量最高的为Maverick,用欧式平方距离的方法分析20份材料聚为3大类,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是Maximus,从而认为在扬州地区非秋眠型苜蓿产草量更高。(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08-23)

高菲[9](2012)在《基于秋眠性的中国紫花苜蓿气候适应区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具有根系发达、再生能力强,耐旱抗寒、耐盐碱、抗逆性强等特点。苜蓿生长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15-21℃的范围内表现良好,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苜蓿种植历史,传统意义上认为主要的种植区分布在西北、华北、黄淮海、东北西部山区,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区。为探究气象因子对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秋后再生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种植了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品种秋季刈割后再生高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计算气象因子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以及剩余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积温、光照时数以及降雨量是影响苜蓿秋眠性的重要气象因子,其影响程度依次为积温>光照时数>降水量。此结论为我国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种植的气候生态适应区划提供了依据。本文对我国不同秋眠等级紫花苜蓿品种气候生态适生区进行区划的理论基础是模糊气候相似性理论,选取年平均气温、≥0℃积温、绝对最低气温、绝对最高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等9个气候因子作为分析因素,结合专家意见和前人研究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9个气候因子的权重。计算出9个气候因素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659、0.1144、0.1659、0.0418、0.0768、0.0418、0.2748、0.0418、0.0768。以气候相似理论为依据,使用模糊相似优先比中的海明距离相似优先比法,对全国范围内194个站点样本,分别进行了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的秋眠性气候区划,依次为依据可以指导我国不同区域对不同秋眠等级的苜蓿进行引种。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东北部及新疆北部适宜种植的苜蓿秋眠等级为1-2;内蒙西南部、新疆北部、甘肃、宁夏以及四川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的苜蓿秋眠等级为4;北京、天津、河北以及河南北部等地区适宜种植的秋眠等级为5的苜蓿品种;我国陕西、山西、宁夏等部分地区最适宜种植的苜蓿品种秋眠等级为6-7;秋眠等级为8的苜蓿品种适宜在河南大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种植;秋眠等级为9的苜蓿品种种植适宜区为河南、湖北、陕西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武祎[10](2011)在《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生长特性及其与秋眠性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并且种植最广的豆科牧草,在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缺乏越冬性(winter hardiness)一直是限制苜蓿利用的主要因素。秋眠性(fall dormancy)以其与越冬性的密切相关关系,作为预测越冬性的重要组分被广泛应用。越冬性选育重要的一点就是选育的种质必须还要有较高的产量,苜蓿品种越冬性的选育必然也同时伴随着对低秋眠性的筛选。因此,目前苜蓿的秋眠特性对品种或者种质越冬性的评估和育种筛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种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种子对不同温度的发芽响应,比较了不同品种的发芽特征和积温模型参数以及与秋眠级数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的苜蓿幼苗的抗冻性并计算得到不同品种幼苗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了本地区测定苜蓿品种秋眠性的适宜刈割时间;同时结合本地紫花苜蓿品种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材料研究了野外不同播期下苜蓿幼苗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品种秋眠性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和黄花苜蓿材料建植当年根系和根颈的生长特性。此外还在不同埋深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等豆科牧草幼苗的出土和生长情况。应用积温模型对不同苜蓿品种种子的发芽特性与秋眠级数关系的研究结果指出,最终发芽百分数与品种间秋眠级数没有相关性,而发芽速率、最低温度和积温与品种秋眠级数之间均存在显着或者极显着的强烈相关关系,特别是积温(r=-0.99,p<0.001)。随品种秋眠性的增强,发芽速率增加,发芽所需最低温度上升,所需积温减少。根据这些指标与秋眠的强烈相关关系,建立了相应的秋眠级数预测方程,可以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发芽速度和积温模型参数对未知品种或者种质的秋眠级数进行简便有效的预测。对不同年龄阶段苜蓿幼苗抗冻性的检验结果说明,不同苜蓿品种和幼苗不同生长阶段之间抗冻性有很大差异。幼苗生长阶段和冷冻温度之间存在极显着的交互作用,苜蓿幼苗不同生长阶段之间抗冻性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胁迫的温度。在高于半致死温度时,幼苗抗冻性基本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在低于半致死温度时,幼苗的抗冻性是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9℃下几个生长阶段的幼苗品种间抗冻性均有显着差异,能够较好的区分品种间的不同。实验中计算得到的叁个不同秋眠级数苜蓿幼苗的半致死温度在-6.79到-8.1℃,品种间的相对排序和各自的秋眠级数是一致的。得到了预测苜蓿品种在给定的冷冻温度下幼苗致死率的方程,可用于推测该品种或者拥有类似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幼苗在本实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冷冻温度的死亡率。通过探讨不同苜蓿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幼苗的生长特性对不同播期的响应以及与秋眠级数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秋季播种的四周龄幼苗的生长特性与秋眠级数的相关性最大。秋季播种的四周龄幼苗的株高、生物量、子叶节长、真叶柄长、真叶长和真叶宽等指标与秋眠级数显着相关,相关性要高于其他播期的,并且相关系数均超过0.9。由这些形态指标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秋眠级数进行预测。对实验中1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根据秋季播种的幼苗生长性状,可以将紫花苜蓿品种划分为秋眠,半秋眠和不秋眠叁个类群,与它们的秋眠级数所指示的类型基本一致,说明通过秋季生长的幼苗的性状特征,可以有效区分叁种秋眠类型的植株。在不同刈割时间下,对苜蓿品种间再生高度差异的比较说明,本地区在8月25日左右对苜蓿进行刈割,25天或者更长时间后进行再生高度的测定,可以较好的区分不同品种的秋眠性,在密植的条件下进行秋眠级数的测定也同样可行。本实验中锡盟黄花苜蓿的秋季再生高度体现了黄花苜蓿材料的极秋眠特性。对不同苜蓿品种根系和根颈的生长性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建植当年不同苜蓿品种根系和根颈的生长性状有很大差异。公农2号、CW402和金皇后的根系发育能力和根颈特征都要强于其他品种,体现在主根直径、主根干重、主根长度、根系总重、侧根数、根颈直径、分枝和芽数等指标都高于其他品种;所有苜蓿品种主根直径和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从上至下呈递减趋势。建植当年的苜蓿根系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所有品种的侧根均发生在0~30 cm土层,30 cm以下极少发生侧根。本研究中锡盟黄花苜蓿材料主根偏细,根系干重较低,侧根数目也不多,根颈入土深度较浅,体现了黄花苜蓿生长速度较慢,在播种当年根系不能充分发育。而本地紫花苜蓿品种公农2号根系和根颈的大部分性状都好于其他品种,验证了根系和根颈性状特点与品种适应性的关系。本研究中各根系和根颈性状与秋眠级数的相关性均不显着,但是主根直径、根系总重、主根干重、主根长度、侧根条数、根颈直径、根颈入土深度和基部总芽数间均呈显着或者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埋深和光照条件下对苜蓿等五种豆科牧草的幼苗出土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和2cm的埋深为五种豆科牧草的最适埋深,此后,随埋深的增加,幼苗出土率降低,出土时间增加,幼苗大小也减少。遮阴可以促进豆科牧草的出土,但是对后期的幼苗生长不利。大种子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通常要好于小种子物种的。兴安胡枝子、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在深埋或者遮阴的条件下幼苗出土率较高,生长也较好。本文通过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和黄花苜蓿材料生物学性状的多方面研究,找到了指示苜蓿品种秋眠性和适应性的一些相关性状,通过这些性状得到的预测方程,可以对秋眠级数进行快速准确的检验,为预测未知品种或者种质的秋眠性和进行抗寒越冬选择性育种时对秋眠性的筛选,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并可以有效减少秋眠检验时间和缩短育种周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12-01)

秋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全球性的栽培牧草,因其秋眠性强弱而导致的抗寒性差异为深刻解析植物耐寒适应的进化生态学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模式。作为多年生豆科植物,秋眠性是紫花苜蓿适应晚秋日照缩短、温度降低,以及提高越冬存活率的一种生长特性。秋眠性的形成与几千年来紫花苜蓿在全球的传播扩展和栽培利用有关,长期处于不同的气候生境,导致秋眠性的适应进化,这为人类利用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根据秋眠性的强弱,学术界目前将之分为11个等级。一般而言,秋眠性的强弱影响了紫花苜蓿的低温驯化与越冬耐寒适应等过程,导致不同品种间的抗寒性存在差异。迄今,关于秋眠性的光温调控,以及秋眠性影响低温驯化的生理生态过程研究较多,而对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与基因表达调控途径,尤其是对秋眠性如何影响越冬紫花苜蓿抗冻蛋白作用等耐寒适应的分子机制,尚知之甚少。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秋眠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希强,张涵,王学敏,仪登霞,王赞.紫花苜蓿秋眠性的SSR标记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8

[2].刘志英,李西良,李峰,王宗礼,孙启忠.紫花苜蓿秋眠性对低温驯化过程与越冬耐寒适应的作用机理[J].植物生态学报.2015

[3].冯长松,王二耀,李文军,徐照学,王成章.紫花苜蓿秋眠性评价系统及其应用[J].生物学通报.2015

[4].刘志英,李西良,李峰,陶雅,刘磊.越冬紫花苜蓿根系性状与秋眠性的关系及其抗寒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5

[5].师丹丹.miR169对紫花苜蓿秋眠性的调控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15

[6].唐霞,赵楠,张向鹏,郑仕琼.苜蓿的秋眠性及贵州现有品种的推广应用[J].种子.2014

[7].梁金,金娟,贺春贵,刘陇生,潘发明.甘肃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3

[8].魏臻武,武自念,张栋.江淮地区不同秋眠性苜蓿的生长特性[C].第五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2013

[9].高菲.基于秋眠性的中国紫花苜蓿气候适应区区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0].武祎.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生长特性及其与秋眠性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平均温度与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再生高度...日照时间与不同秋眠等级苜蓿再生高度...不同秋眠性紫花苜蓿品种初冬季节...不同秋眠性紫花苜蓿品种初冬季...34个苜蓿品种的SRAP分析聚类树状图引物AW75305-AW75292在34份苜蓿品种上...

标签:;  ;  ;  ;  ;  ;  ;  

秋眠性论文_刘希强,张涵,王学敏,仪登霞,王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