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使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模型,图像,心理,多态性,冠状动脉,基因组,叶酸。
使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滔,陈毛良,裴瑶,江炜[1](2019)在《PCA模型在农村饮用水消毒设备使用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浙江省农村饮用水5种消毒设备的使用效果情况。结果表明,农村饮用水消毒设备消毒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商品液氯投加、商品次氯酸钠投加、二氧化氯发生器、二氧化氯(消毒剂投加)和缓释消毒器。主成分分析以较少个数的综合指标反映全部原始指标中的主要信息,是饮用水消毒设备使用效果综合评价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盛光华,岳蓓蓓,龚思羽[2](2019)在《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TAM理论的拓展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经济催生的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用户体验与创新扩散的双重视角,将消费者创新性、感知娱乐性与同辈影响纳入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创新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态度,且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消费者创新性与使用态度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同辈影响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态度;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意愿。(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尚丽,周燕,孙战里[3](2019)在《使用不同频率域残差和K-SVD模型的图像消噪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图像消噪前后的残差信息包含图像的高频信息。为了提高消噪图像的质量,在轮廓波变换域内,根据噪声图像及其K-SVD消噪后不同频率子带图像的残差信息,对残差子图像块再次进行K-SVD消噪,并将其结果与消噪图像的子带图像进行融合,得到包含残差信息的消噪子带图像,最后通过轮廓波逆变换得到消噪图像。仿真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不同频率子带内残差信息和K-SVD的图像消噪方法优于轮廓波变换和K-SVD模型,具有较好的消噪性能。(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陈圆圆,朱键军,邢锦涛,汪萌霞,朱颖贤[4](2019)在《父母拒绝对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指出消极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负面的作用。父母拒绝会增加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风险,例如网络成瘾、物质使用。但是少有研究探讨父母拒绝与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 Phone Use, PMPU)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根据压力应对理论的观点,父母拒绝作为一种压力性事件可以引发青少年消极的应对方式,例如PMPU。因此,本研究考察了父母拒绝对青少年PMPU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青少年学校参与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青少年冲动性的调节。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广东省两所初级中学的787名初一学生(男生484人,女生303人,平均年龄12.26岁,标准差为0.51)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后,父母拒绝仍可显着正向预测青少年PMPU;(2)父母拒绝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PMPU,还可以通过影响学校参与进而间接预测青少年PMPU;(3)冲动性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父母拒绝→学校参与),但仅在高冲动组调节显着。对于冲动性水平高的青少年,父母拒绝会显着降低青少年的学校参与,而对冲动性水平较低的青少年,父母拒绝对学校参与的影响不显着。也就是说,高水平的冲动性放大了父母拒绝对青少年学校参与的不良影响;(4)冲动性调节中介模型的后半段(学校参与→PMPU),同样仅在高冲动组调节显着。对于冲动性水平高的青少年,低学校参与会显着降低青少年PMPU,而对冲动性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学校参与对PMPU的影响不显着。也即高水平的冲动性放大了低学校参与对青少年PMPU的风险效应。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不仅可以通过降低父母拒绝的水平,还可以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学校参与来实现对青少年PMPU的预防和干预。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那些冲动性水平较高的青少年,通过降低他们本身的冲动性(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缓冲高水平的父母拒绝和低水平的学校参与对青少年PMPU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郝丽娜,闫云帆,周娟,冯喜珍[5](2019)在《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衣食住行、学习与工作都可以借助网络完成,社交活动也是如此。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通过满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化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来促进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Dec&Ryan,1985; Ryan&Dec, 2000))。基本心理需求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Ryan&Dec, 2000)的五个子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有叁种基本心理需求,分别是胜任感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错失恐惧("Fear of missing out"(FOMO))是对他人有益经历缺席的恐惧,以及不断与他人保持联系的渴望(Przybylski, Murayama, DeHaan,&Gladwell, 2013)。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指个体因长时间和高强度使用社交网站,导致不可控制地延长使用时间,并因此带来心理困扰和生理不适的现象,这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Moreau,laconi,Delfour,&Chabrol,2015)。当关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个体更易使用社交网站,更易于沉迷于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以获得社交技能和加深社会联系(Przybylski,2013)。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对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错失恐惧以及问题性使用社交网站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很少,基于此,此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错失恐惧以及性别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错失恐惧量表、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量表对山西省两所中学的500名学生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Process插件以及AMOS进行数据录入及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错失恐惧、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均呈负相关;错失恐惧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呈正相关;(2)基本心理需求显着正向预测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p<0.05),错失恐惧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3)在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错失恐惧—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这一模型中,错失恐惧起中介作用,并且性别调节了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错失恐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关系需求满足程度更低,因此男生有更多的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结论:青少年较低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会直接或间接对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产生影响,尤其在男生中更为明显。这对家庭及学校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黄勖喆,周宗奎,董柔纯[6](2019)在《儿童网络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在数字环境下成长的"数字土着",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儿童经常接触的媒体,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孤独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会给个体带来疏离感等痛苦体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外化问题行为,探讨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根据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个体特质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且儿童的特质具有一定流动性,不仅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干预改变。而好奇心是儿童期的重要特质,是个体面对新颖事物时需要认知、注意等参与的行为倾向,拥有更多好奇心特质的人更可能去扩展知识、发展技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儿童发展和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将考察儿童好奇在儿童网络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由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质发展不同,本研究也考察了年龄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以儿童网络使用行为量表、好奇心和探索量表第2版和儿童孤独量表为工具,以整个班级为单位对湖北省某小学的4~6年级儿童进行取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57份,平均年龄10.56±1.19岁。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表明,网络使用与好奇心呈正相关,孤独感与好奇心、网络使用均呈现负相关;(2)好奇心在儿童网络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即网络使用通过增强儿童的好奇心,进而降低其孤独感水平;(3)年龄在该中介作用路径的前半段中起调节作用,即好奇心在儿童网络使用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在低年龄段(M-1SD)的小学中显着强于高年龄段(M+1SD)的小学生。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好奇心、年龄在儿童网络使用和孤独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调整和改进教育思路,积极指导儿童网络使用,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张玉红,王启,程超,魏亚勋,周志鹏[7](2019)在《使用全外显子数据综合评估个体心理特质——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已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趋势。然而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使用该研究范式探讨抑郁症、多动症等心理疾病的遗传基础,而对于普遍心理特质的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则较少。而目前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普通人群中的逐渐普及,为全面认识一些心理特质的遗传机制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众较为感兴趣的12大类(50小类)心理特质,包括语言能力、数据逻辑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舞蹈能力、绘画能力、运动能力、音乐能力、人格、自我管理、记忆、智力、自然认知;随后,通过检索已发表的文献确定与这些心理特质关联的97个基因位点,即单核苷酸多态性,并进一步建立全基因组的线性混合模型;最后,通过对来自湖北、河南等9个省份的532名被试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且通过已建立的线性混合模型预测其不同心理特质的水平。研究还使用大五人格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新奇寻求分量表评估了被试这些特质方面的客观水平;并收集了被试对预测准确性的主观评估。结果显示,通过模型所预测的个体大五人格、自我控制、新奇寻求倾向与其客观水平存在显着的相关;且被试普遍报告该预测结果较为准确。总体上,本研究为发掘一般心理特质的遗传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进一步深入地探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带来了重要机遇。(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长录,郑昭芬,邹琼超,彭翔,向媛媛[8](2019)在《辅助使用叶酸对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辅助使用叶酸对H型高血压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0只高血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只,均饮用含2%蛋氨酸水8周以建立H型高血压模型,腹部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30 mg/kg)1次,以建立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模型。建模成功后,A组和B组大鼠均灌胃给予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每次20 mg)、马来酸依那普利(每天1次,每次10 mg); B组大鼠增加灌胃给予叶酸(每天1次,每次0. 8 mg); C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0. 9%氯化钠溶液,每天1次,均连续2周。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水平及舒张压均显着降低(P <0. 05);与A组比较,B组大鼠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更优(P <0. 05)。结论辅助使用叶酸可降低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0期)
傅志妍,陈坚,陈林[9](2019)在《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可靠性的影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安全影响过程缺少定量描述的问题,基于驾驶行为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理论,探索智能手机使用行为与驾驶可靠性的关联关系,提出7个因果关系假设,构建涵盖视觉资源消耗、认知资源消耗、驾驶不可靠性等潜变量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驾驶人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视觉资源消耗(0.448)、认知资源消耗(0.256)对驾驶可靠性具有直接负向效应,信息输入、显示观看、语音通话及心理特征具有间接负向效应,其中显示观看(0.450)的效应最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5期)
徐慧亮[10](2019)在《基于UTAUT模型的共享汽车使用意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出行方式,能够较好地缓解交通拥堵、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解决出行需求,丰富出行方式。本文以UTAUT为理论基础,融入个体创新和感知风险两个维度,构建共享汽车用户使用意愿研究模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苏地区用户进行抽样调查,通过SPSS21. 0和AMOS21. 0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个体创新因素是影响用户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20期)
使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享经济催生的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用户体验与创新扩散的双重视角,将消费者创新性、感知娱乐性与同辈影响纳入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创新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态度,且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消费者创新性与使用态度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同辈影响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态度;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意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使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滔,陈毛良,裴瑶,江炜.PCA模型在农村饮用水消毒设备使用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9
[2].盛光华,岳蓓蓓,龚思羽.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TAM理论的拓展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尚丽,周燕,孙战里.使用不同频率域残差和K-SVD模型的图像消噪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4].陈圆圆,朱键军,邢锦涛,汪萌霞,朱颖贤.父母拒绝对青少年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郝丽娜,闫云帆,周娟,冯喜珍.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问题性社交网站使用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黄勖喆,周宗奎,董柔纯.儿童网络使用对孤独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张玉红,王启,程超,魏亚勋,周志鹏.使用全外显子数据综合评估个体心理特质——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王长录,郑昭芬,邹琼超,彭翔,向媛媛.辅助使用叶酸对H型高血压并冠心病模型大鼠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9
[9].傅志妍,陈坚,陈林.智能手机使用行为对驾驶可靠性的影响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10].徐慧亮.基于UTAUT模型的共享汽车使用意愿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