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竺道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佛教,涅盘,成佛,不受,古田,伦理,思想。
竺道生论文文献综述
李生峰[1](2019)在《竺道生被摈之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宋僧人竺道生被摈之事,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起着名的佛教内部纷争。事情起因是道生孤明先发,主张一阐提可以成佛,此论引起了建康僧团内“旧学”僧人的严重不满。当时,建康城内高僧云集,而竺道生与哪些“旧学”僧人发生冲突,《高僧传》并没有明确记载。然唐代道暹《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14)
罗劲,应小萍[2](2018)在《“顿悟”乃“创造”必经之路?——竺道生顿悟思想对现代心理学关于顿悟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禅宗对修行过程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都承认突发的创造性顿悟的存在,但对顿悟过程是否为获得心理解脱或问题解决所必须这一问题,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并未给出清楚的解答。中国古代佛学理论家竺道生提出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思想则断言顿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可能被分步逐步接近,只有通过顿悟跃迁才能达成,这一顿悟"不可或缺假设"为心理学的顿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田湖[3](2017)在《竺道生“理”思想的本体与心性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论述竺道生的佛学思想时,多数关注他的般若性空论、涅盘观、佛性论、"阐提成佛"、"顿悟成佛"、"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等理论,至于他的"理"思想的"心性"与"本体"意指及其意义,却疏于分析和论证。在晋宋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心性论"和"本体论"两种学术观点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二者并没有紧密连接在一起,更不用说相融一贯。当竺道生的"理"思想出现后,打破了这种局面。本文通过对竺道生的"理"思想考析得知,道生的"理"思想实际上在"心性"与"本体"之间扮演了桥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盛宁[4](2017)在《中国佛教的寻根与自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中国化问题也就是佛教的异质性如何为中国文化所涵化的问题,进一步说也即佛教自身如何在中国实现寻根与自立的问题。在佛教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中国化过程的是涅盘,因其所观照之生命境界原本带有一绝诸现世的超越向度,正同基于天道而建构的以现世道德圆满为生命超越义之中国本土文化形成巨大张力,故以涅盘议题为切入点而展开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是富有意义的。对此议题的处理,在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晋宋之际有“涅盘圣”之誉的竺道生。他的贡献正在于将涅盘性从涅盘这一混杂宗教与哲学的议题中先行点化,并将其内涵界定为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之“理”。通过理体为本之涅盘思想的建构,他一方面将当时流行的佛教思想,包括实相、一乘、佛性等予以综摄,另一方面利用玄学之体用论、得意忘言、合一论等思辨方法对内外学、大小乘加以合会,从而提出众生皆有佛性说、顿悟成佛说等一系列超时代之思想,不仅廓清了此前般若学之迷思,以为之后中国佛教以心性论为本的智性传统开启方向,更以推动般若学向涅盘学转向的身份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推向深入。缘此,本文将以涅盘为问题意识,在考察道生之前国人对涅盘思想容受的基础上,试图检核作为后继者之竺道生如何笼罩旧说,发涅盘之妙旨,从而揭橥其理论诠释特色以作为对中国佛教之寻根与自立这一大议题的个案式回应。基于思想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在考察竺道生涅盘思想之前,本论文先对其生平尤其是期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参与宋文帝国宴、只洹寺偏踞之争、与慧琳交游等分析,显明其在处理佛教与王权、夷夏之辨、世俗伦理与佛教思想等议题时表现出超时代与社会的文化合会态度。而此一态度背后正以其理体论为支撑。作为道生涅盘思想的基础,他对理的重视是一贯的,由此成就其理之丰富性与综摄性,具体表现为实相、一乘、佛性之内涵与唯一、遍在、常住之性质。基于对理体的深入发掘,竺道生进一步推展出涅盘之常、无相、本在义,并将涅盘性与生命本质、世俗界与涅盘界相等一。而此正为其在存有论的意义上安置佛教性空说与中国本土道体论的关键性一步。通过对理体内在化为主体性的分析,道生进一步提出涅盘佛性说为其涅盘主体论。对此佛性,道生尤其注意发挥其主体义和本体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以理性合一,理悟不分为主要内容的修行实践论——顿悟成佛说。在以理体为枢纽,佛性为主体,顿悟为工夫的涅盘思想建构中,道生极注意从价值和方法层面寻求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合会,集中体现为对两者所共同珍视之“一”、“极”、“真”、“常”之价值的发挥,方法论上对中国固有之“穷理尽性”、“得意忘言”、“体用论”、“反本”、“肯定表陈”之吸纳与借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将佛性吸纳到理中,成功实现了与中国基于道体之上的人性论传统的对接,而这成为其在存有论意义上会通佛教与本土文化最富有现实意义的一步。(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5)
刘剑锋[5](2016)在《竺道生的解经思想与实践——以《涅盘经》注解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的中土佛教学者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经典进行解释,竺道生作为早期佛教思潮转向中的关键性人物,对佛教解经学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并在注释涅盘学经典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框架,建立了其合理的佛性本体论解释模式。(本文来源于《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期刊2016年17期)
史经鹏[6](2014)在《竺道生“法身无色”与“佛无净土”说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竺道生(355?-434)是中国南北朝初期的高僧,在《大般涅盘经》传到南京之前,即倡言"一阐提亦有佛性"的佛性悉有论,被后人称为"涅盘圣"。《涅盘经》的主题之一是法身常住,那么道生的法身观是否受到此经的影响?本文将在此问题意识上重新观照道生的"法身无色"和"佛无净土"思想。对道生此二说,汤用彤先生略引经证,然仍有未尽之处[1]。兹分别论述。一道生对法身和色法的观点,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日本学者古田和弘及木村宣彰等为代(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14年06期)
傅新毅[7](2014)在《竺道生“阐提成佛”说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汤用彤先生1932年发表《竺道生与涅盘学》一文,特别是1938年又将其主要观点整合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来,汉语学界以此为框架,形成了对竺道生"阐提成佛"说的经典诠释。大略谓:竺道生是佛性本有论者,孤明先发,首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icchantika)亦能成佛。由于这一新说与由法显传来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经》相违背,因此遭到了旧学僧侣的强烈反对,道生也因此被逐出了其所在的建康僧团。不久,由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四十卷全本《大般涅盘(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史经鹏[8](2013)在《再论竺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善不受报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竺道生的"善不受报义"是佛教伦理思想的一种表现。在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中,善可分为"世善"与"本善","世善"是昧于佛教空理的世俗善行,这种修行可以获得人天果报,但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本善"是与理相应之善,理是指佛教的空、一乘及佛性等概念,理是善的本体,善是理的属性。但道生认为,"本善"也不能导致究竟佛果。因为道生提倡"顿悟成佛义",在此理论基础上,众生通过智慧理解不可分之理即可顿悟,因而慧解是成佛之因,与善恶无关。这种理论表现出道生极其重视精神智识发展的佛教德性论态度,这种德性论教育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3年00期)
高璐[9](2013)在《竺道生与慧远佛教思想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慧远与竺道生均为东晋后期名僧,后者曾向前者问学数年,但两人佛教思想的差异却较为明显:各自所持的佛性论概念不同;对佛的法身认识上有着较大的分歧;由不同的法身观念出发,两人对净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在报应说方面,他们所持的观点截然相反。通过对两人佛教思想的对比与梳理,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土佛教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发展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史经鹏[10](2013)在《再论竺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善不受报义”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竺道生的"善不受报义"是佛教伦理思想的一种表现。在道生的佛教思想中,善可分为"世善"与"本善","世善"是昧于佛教空理的世俗善行,这种修行可以获得人天果报,但不能获得究竟的佛果。"本善"是与理相应之善,理是指佛教的空、一乘及佛性等概念,理是善的本体,善是理的属性。但道生认为,"本善"也不能导致究竟佛果。因为道生提倡"顿悟成佛义",在此理论基础上,众生通过智慧理解不可分之理即可顿悟,因而慧解是成佛之因,与善恶无关。这种理论表现出道生极其重视精神智识发展的佛教德性论态度,这种德性论教育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应予以充分重视。(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6-28)
竺道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论是禅宗对修行过程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研究,都承认突发的创造性顿悟的存在,但对顿悟过程是否为获得心理解脱或问题解决所必须这一问题,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并未给出清楚的解答。中国古代佛学理论家竺道生提出的"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思想则断言顿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可能被分步逐步接近,只有通过顿悟跃迁才能达成,这一顿悟"不可或缺假设"为心理学的顿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竺道生论文参考文献
[1].李生峰.竺道生被摈之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罗劲,应小萍.“顿悟”乃“创造”必经之路?——竺道生顿悟思想对现代心理学关于顿悟研究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田湖.竺道生“理”思想的本体与心性指向[J].佛学研究.2017
[4].盛宁.中国佛教的寻根与自立[D].浙江大学.2017
[5].刘剑锋.竺道生的解经思想与实践——以《涅盘经》注解为中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
[6].史经鹏.竺道生“法身无色”与“佛无净土”说考[J].法音.2014
[7].傅新毅.竺道生“阐提成佛”说新论[J].哲学研究.2014
[8].史经鹏.再论竺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善不受报义”为中心[J].佛学研究.2013
[9].高璐.竺道生与慧远佛教思想的差异[J].宗教学研究.2013
[10].史经鹏.再论竺道生的佛教伦理思想——以“善不受报义”为中心[C].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