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存在的维度来看,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哲学依据,但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从生成论的视角看,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它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它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它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它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共同价值;哲学依据;价值哲学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在讲话中深刻地阐发了“共同价值”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新论断[1],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他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站在人类文明与文化价值的历史制高点上,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澄清了在普遍价值(共同价值)问题上的一系列思想迷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本文试图从共同价值存在的哲学依据、生成逻辑、基本特质以及共同价值研究的重大意义等方面,作一番学理考察与分析研究,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共同价值存在的哲学依据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价值存在不同于事实存在。事实存在指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状况。价值通常是指事物(包括自然、社会、思想、人)对人的意义和效用。所以,价值存在作为一种本体论存在,既不是实体的存在,也不是属性的存在,而是表征一种关系的客观存在,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效用和影响关系。作为一种关系存在,通常呈现为一种因人而异的客观存在[2]。
共同价值是相对于特殊价值而言的,由于价值具有主体性、具体历史性、社会性、多元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特殊价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更易为我们的经验事实所直接感知和把握。而与特殊价值相对的共同价值则往往不易直接被感知和把握。作为主体的现实人,其存在样态有三种:个体、群体与类。在这三种主体中,无论是群体主体还是类主体形态,都会形成共同价值。所以,特殊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存在,实质上反映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个性离不开共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而存在。所以,我们只要承认特殊价值的客观存在,必然也要同时承认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能隔裂。否则就会背离辩证法,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价值这一哲学范畴,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与效用。因而,考察共同价值的存在问题,应当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维度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把握。
从主体维度看,由于现实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群体主体(群体、组织、民族、国家、国际组织等群体)以及类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此相对应,必然存在各种类型的共同价值形态:群体共同价值、组织共同价值、民族共同价值、国家共同价值、人类共同价值等。
从主客体关系维度看,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效应,特别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与效应。因为价值的本质就是“善”,促进主体的生存、发展与完善,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任何时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都客观地存在着对群体主体(组织、民族、国家等)和类主体(命运共同体)具有普遍意义与效应的东西,例如健康、空气、阳光、生态环境等,这就是共同价值。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人类实践交往的深度、广度、频度增加和互动程度日益密切,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人类愈来愈成为彼此关联、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具有普遍意义和效应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例如全球气候变暖、信息安全、流行性疾病、能源危机等等。
从客体维度看,价值根植于生活实践,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生发与演变发展的,因而它往往与历史实践的内容、特征与样态紧密关联。由于群体主体和类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活实践的相似性与共同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共同的价值愿景与追求,决定了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群体主体和类主体总会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创造、孕育、生发出共同价值。
从价值范畴所关涉的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三个维度来看,共同价值都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共同价值是一种价值事实,不容否认,承认价值的存在,就必须承认共同价值的存在,所以我们应当正视它的存在。
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正像不存在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普遍有效的、凝固不变的绝对真理一样,同样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国家和民族,普遍绝对适用,永恒存在的共同价值。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由于人类实践的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持续发展性,人类的共同价值也呈现出因时间、空间、条件、环境变化而不同的变动性、发展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会随着全人类共同利益与需求的条件、范围、状态、水平、层次的改变而变异,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共同价值[7]。例如,食物对于任何时代和民族国家的人类来说都具有共同价值,然而它在不同时代,却具有不同价值内容与发展水平(状态)。对于原始时代的人类来说,食物的共同价值体现为充饥、果腹与维持生命存在。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食物的共同价值则更多地体现为提供营养、增进健康与满足物质享受、促进全面发展等。可见,食物的共同价值会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而升级换代。
一、共同价值是价值事实,属于客观范畴,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价值意识)为转移的;价值共识则是价值意识,属于主观范畴,它是价值对象(价值事实、价值存在)的一种观念反映。二、共同价值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属于存在范畴,价值共识是主观的、意识形态,属于认识范畴。价值具有共同性,人类的价值认识(意识)才能达到某种共识(形成价值共识),共同价值越丰富、越充盈,价值意识的共识度就越高,也就是说,价值共识依赖于共同价值,而反过来,共同价值却是独立存在的,并不依赖于价值共识。三、共同价值是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相互作用的实践结果,反映的是主客体关系(功能关系或效应关系),价值共识则是价值主体彼此交往、沟通、协商、对话、交流互鉴的结果,反映的是价值主体间认识关系(主体间观念关系)。厘清共同价值与价值共识,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区分价值事实与价值意识,避免把主客观相混淆。
二、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
在历史实践中存在着群体共同价值和人类共同价值。从生成论的视角看,共同价值是在人类实践中生成的。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深厚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的整体相关性、耦合互动性更加密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普遍化,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共生格局。共生的生态环境、共存的交往互动、共在的命运共同体必然生发出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置身于这样一个特殊时空场域中,人类必然会遭遇一系列共同的威胁与挑战(核辐射、恐怖主义、全球气候变暖等),共同的实践、共同的问题就会产生共同的价值企盼与命运诉求(例如和平、发展、公正、自由等),激发出人们的价值创造智慧,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产生出一系列共同价值(例如生态价值、公平、正义、协同治理价值等)。
(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是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牢固基石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存在、发展、完善的意义与效用。因此,价值的本质在于主体性。它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在客体中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主体方面说,价值的生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价值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创造、形成、演变与实现的,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就客体方面来说,固然,价值的形成与创造离不开价值客体,但价值客体的结构、功能、属性仅仅是构成价值生成的必要性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价值关系的创造与实现中,价值客体是否存在价值,以及价值量之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与价值主体的实践能力相关。最根本的取决于主体本质力量所决定的人的“内在尺度”,人的内在尺度的核心是利益和需要,它们是历史实践的直接动力和内在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所以,利益往往成为价值形成的主体条件与根本尺度,不同价值与价值观分歧,背后呈现的往往是利益差别与利益矛盾。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社会多元化、科技整体化的生存环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共同生活的领域与空间,不仅把人类联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而且把人类联结成为利益共同体,人类在利益交融与合作互动中形成了日益增多的共同利益,如整体安全的共同利益,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全球治理的共同利益,如此等等。这就熔铸了共同价值的主体条件和牢固基石,使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以人类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为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创造智慧,提供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共利益整体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就成为全球治理的根本方向。
5) 在低负荷工况时,烟度受到EGR率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当EGR率增大到9%左右时,随着EGR率的加大,烟度上升幅度明显增加;与低负荷工况相比,高负荷下烟度值突变点向前移动。
(三)共生文化是共同价值形成的文化源泉与精神给养
从理论上来说,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功能的一种实践效应(价值),因此,它需要共同体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获益(共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的共生关系系统中,由于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关联性、价值共建性与命运一体性,就使得共同价值的创造、实现与分享成为各成员平等、合作、自主、自觉、自愿的利益诉求。所以,共同价值是各民族、国家平等参与、自主表达、密切互动、合作联动基础上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形态。从实践上来说,共同价值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石与精神支撑。当今时代,人类共同价值的立足点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生活,它主张各国在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与完善。它满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契合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潮流,体现了和平发展时代共存共赢的价值思维,占据了人类精神道义和伦理价值的时代制高点,具有极强的价值感召力和普遍的情感接受性,因而它成为凝聚、黏合、感召、激励、引领命运共同体成员进行价值创造的牢固基石与精神支撑。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的不知羞耻呀。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共生思想的深厚沃土,例如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天下一体、天人合一思想,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以及“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如此等等,都是共生哲学的深刻体现与直接反映。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有“计利当计天下利”,“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的深刻独到的共同价值意识,从中折射出对共同价值的先知先觉与深刻体认。所以说,汲取共生文化的精神营养,我们就能够发现、认识并把握共同价值这一客观现象,找到探寻共同价值的思想钥匙。
(2)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支撑与方法论指南。人类实践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价值在人类实践中起激励、凝聚、驱动、引领、导向、整合、评价与反馈等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效果。深入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的共同价值的内容、特征、功能、作用、发生机制,对于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价值支撑,促进对共同价值的价值自觉,促成共同体成员的价值共识,吸引、激励和感召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与特征、本质与表现,对于我们自觉构建与人类共同价值相融通、体现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民族国家价值体系,增强自身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共享性、包容性与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三、共同价值的基本特质
从本质论的视角看,作为一种与特殊价值相对应的价值形态,普遍价值、共同价值有其鲜明的精神特质,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共同价值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价值
它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是开放包容的。从横向上来看,构成共同价值的价值要素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异质化的,表现为它对同时代所有成员国、民族、种族和群体、组织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容纳和包容了同时代所有国家、民族、种族和群体的特殊价值,是寓于同时代各个国家、民族、种族和群体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特殊价值之中的“共通性”价值,“关联共生”价值,是个性之中的共性,是与个性紧密联系并容纳众多丰富个性的价值共性[6]。从纵向上来看,它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向未来开放,向过程开放,承认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社会实践的拓展与深化,共同价值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历史演变,因而呈现出时间空间上的开放包容性。例如,民主、平等、自由、公正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共同价值是一种共建共享共赢的价值,体现的是共存共赢的价值思维[6]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的思维和方法很快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了移植、借鉴和应用,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经济、工业、社会、管理等现象与领域,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了共生哲学(核心是“双赢”和“共生”)。从共生文化、共生原理、共生方法的视角看待人类实践。人类各个民族国家群体之间、不同社会单元之间在利益差异、追求各异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性和联系性,使得共同体成员之间存在着深度关联的利益、权利和责任,成为彼此互动的共生系统,在这样一个共生关系状态中,涌现出系统整体功能与价值,由此产生共同价值。因此,共生文化、共生思维、共生方法是我们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共同价值存在的丰富思想资源与精神给养。
(三)共同价值是客观真实的可触可感可及的价值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共同价值问题既是价值哲学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它又是对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指导与精神统摄作用的现实问题。因此,共同价值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共同价值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共同价值不同于价值共识,应当加以自觉区分,而不应将二者混为一谈,目前学界有一些学者把共同价值作为价值共识看待,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错误的,在实践上是盲目的、有害的。这是因为:
四、共同价值研究的重大意义
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体现在各种群体主体身上和类主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身上,是可以通过群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来践行和验证并可感可触可及的真实价值。它完全不同西方强势话语主导下所谓的“普世价值”具有的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以及种种花言巧语伪装下具有的欺骗性、虚伪性、蒙蔽性。与此相反,共同价值承接地气、灌注生气、具有底气。例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就是21世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工程,它所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原则和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就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其中“共商、共建、共享”凝结着“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合作共赢”凝结着“和平、发展”的共同价值,是和平发展的现实手段与价值呈现。“一带一路”实践,从价值哲学视角看,其实质就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谋共同利益,合取“共同价值”,通过开放包容的多元化合作形式,实现相关国家的价值共建与价值共享的过程。所以说,“一带一路”世纪工程蕴涵着各国共通的能力、共建的诚意和共享的期盼,契合了人类同心构筑命运共同体的真实愿望,承载并创造和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实践是以“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为指引,旨在构建中国与亚非欧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之路,更是沿线各国人民文化交融、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创新发展之路,它不但为沿线相关国家的人民带来实惠,而且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一带一路”还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方案,它吸取了现有全球多边、区域、双边国际经济和贸易合作框架的长处,也避免了其短处,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精神,按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思路开展务实合作,寻求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它搭建起了包容性发展的巨大发展平台,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剂新的良方。五年多来,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800多亿美元,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地区及全球经济健康均衡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来所取得的丰硕实践效果,对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和全球治理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客观上验证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的真实存在及其实践效应(效果)与成功。所以说,“一带一路”实践的成功与深入发展,就是人类共同价值客观真实性与可触可感可及性的最有力佐证。
(一)理论意义
(1)有助于实现价值话语权的重大突破。长期以来,在涉及普遍价值、共同价值这一价值主题与论域时,学术界要么讳莫如深、不敢涉足、心存疑虑,唯恐步入学术“雷区”,处于失语、失声、缺场的状态。要么难以打破西方价值话语的“路径依赖”,轻易堕入“普世价值”的陷阱难以自拔,失去价值自觉和学术话语权,沦为西方学术思想与理论范式的搬运工、传声筒。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时代精神高度,深入系统研究人类实践中的共同价值问题,从学理上搞清共同价值存在的必然性、正当性与合理性,增强共同价值的学术自觉,对于澄清共同价值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认识,破除种种思想迷雾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大力倡导和传播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优秀价值理念与学术话语。在国内,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营养,广泛吸纳和融会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全球化实践和全球视野,着眼于中国立场,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提炼、总结和概括、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普遍价值实践创造中的中国概念、中国范式、中国经验、中国元素,自觉建构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话语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的共同价值理性表达方式,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价值话语权,增强用中国文化语言表达的共同价值的国际认同度,打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共同价值问题上形成的“普世价值”的话语垄断,有力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价值攻击,形成更为客观、真实、包容开放、彰显中国智慧、可传播、可接受、可亲近的共同价值话语体系,为价值世界注入中国能量,奉献中国智慧,促进人类价值进步。
在拍摄外景的过程中,旭日东升、云卷云舒、潮汐起伏等都是十分难得的动人的瞬间;在拍摄人物的过程中,拍摄对象变化动作时,与拍摄主题符合的神态也是难能可贵的瞬间。若想摄影作品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发现并把握这些美好的瞬间,摄影作者将自身真实的情感通过这些瞬间动作进行表达,而观众也能在观赏摄影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摄影人的这种情感,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应。
1.2.1 缓冲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Na2B4O7、KH2PO4、NaH2PO4、Na2HPO4、Na3PO4、柠檬酸、柠檬酸钠适量,分别用超纯水溶解制成0.05、0.2、0.2、0.2、0.2、0.2、0.2 mol/L贮备液。根据种类和浓度需要配制运行缓冲溶液,若需调节缓冲溶液pH时,则通过滴加1 mol/L NaOH及磷酸(H3PO4)溶液调节,用pH计精密测量。缓冲溶液使用前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
(二)实践意义
(1)研究共同价值有利于建构多元现代性文明。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度分化,分工日益精细化,利益差异凸显,文化多元、文明多样、世界多变成为社会常态的新时代。在多样化、多元化、多极化复杂条件下,探讨和寻求共同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人—社会”复杂共生系统中各组成成员的多与一关系,找到它们背后的共通性与关联性逻辑,从而指导人们在主体利益与共生系统演化运行规律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既关注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又要关注系统共同利益,实现共同价值,实现自身利益与系统共同利益的平衡发展、特殊价值与共同价值的协调发展,建构起多元共生、相互依存、包容性共同发展的现代性文明秩序,推动“自然—人—社会”系统的和谐持续发展。
由于同一个电机运行于电动和发电两种状态下,它们保护的值就不一样,但如设两套相互独立的装置成本过高,江都三站短路电流计算依据江都站变电所短路电流计算成果,其保护整定值供江都三站保护装置调试时使用,具体各种保护整定值最终以现场试运行的情况进行调整。江都三站主机有抽水和发电两种工况,保护设有两套整定值,通过压板进行切换。江都三站进线保护整定值设一套,抽水和发电两种工况相同。
刘海涛(1984—),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402160),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公共管理。
主任只叫了迟恒,不像平常去饭庄呼啦啦一大帮子。他给迟恒叫了瓶2两装的“炸弹二锅头”,自己二瓶,迟恒说下午有个采访,主任说喝吧,不行了改明天去一样。迟恒看出,主任高兴。
(2)研究共同价值有助于我们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深入研究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本质、特征、演变趋势与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其发展进程与精神脉络,系统探讨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类价值创造与价值观构建文明进程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清醒的价值自觉和更加坚定的价值自信。事实上,共同价值是一定时代处于不同条件和环境中各个民族国家在共同实践中共同参与协同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与美好愿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从来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终极目标,它蕴涵和包容了人类在当代所创造的共同价值。因此,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制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高扬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对它有所创新和发展,这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大胆吸纳与主动嵌入,同时它又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赋予了中国元素、中国内涵、中国意义,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诠释与创造性解读,使之具有了超越资本主义面向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意蕴,呈现出高阶的价值旨趣。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融入了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又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成果,对人类共同价值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与民族化时代化提升,丰富了其内涵,扩展了其形式,使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充满了中国智慧,得到了精神升华。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吸收了人类共同价值,又以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丰富和拓展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升华了共同价值,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既占据了价值与道义的精神制高点,顺应了世界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契合了中国人民的价值愿景与利益诉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接中国地气,解中国社会精神之渴。因此,我们必须对融会人类共同价值并彰显中华民族价值个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价值自信。
(3)对于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出发势所必然地提出的价值理念,也是其外交观在价值维度的凝炼与表达[8]。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外交场合提出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开辟了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新境界,体现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担当。如何才能做到共同体成员的“同心”呢?由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共同价值又是价值共识形成的客观基础和价值依据。所以,最为重要的,就是聚焦共同利益,关注共同命运,深耕人类社会实践的价值共通性,运用价值哲学思维与方法,进行共同价值发掘与阐发,以便搁置争端,化解分歧,异中求同,寻求价值最大公约数,构建大家认知、认同和彼此能够接受的共同价值观,以此凝聚价值共识,释疑增信,促进团结,整合力量,步调一致,引领人们协同合作。这些依赖于对共同价值深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与价值自觉意识,大力激发共同体成员为改善共同命运并增进人类福祉而共同创造价值的激情与动力。
五、结语
在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时代,深植于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历史实践之中,寻找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共同关切,聚焦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与生存困境,发掘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与生成机制,努力构建与命运共同体时代相适应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凝聚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才能形成支撑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深厚价值资源,开创构建人类美好生活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002).
[2] 王玉粱.邓小平的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01.
[3]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0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8-11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杨伟宾,李学勇.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普世价值的人类共享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9):63-65.
[7] 易刚,林伯海.共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16(7):40-43.
[8] 郭明俊.习近平人类共同价值观是对冷战价值观的摒弃与超越[J].湖湘论坛,2017(5):5.
OnSeveralIssuesofCommonValue
LI Yongsheng,XIAO Yuanyuan
(CollegeofMarxism,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istence of subject,obj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the common value is an objective and real existence,which has its philosophical basis,though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value consensu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tive theory,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profound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ommon value whil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all human beings are the main conditions and solid foundations for its formation.The symbiotic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sou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values.Having its distinct spiritual qualities,being open,inclusive,co ̄constructive,sharing,and win ̄win,the common value is not only objective,really tangible and accessible but also historical,relative,dynamic,and developing.The study of common value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Keywords:common value;philosophical basis;value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B27
文章编号:1007-4074(2019)02-0088-07
DOI:10.13438/j.cnki.jdxb.2019.02.0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ZX004)
作者简介:李永胜,男,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8-05-29
(责任编辑:陈伟)
标签:价值论文; 人类论文; 共同体论文; 命运论文; 主体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价值论论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XZX004)论文;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