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功能组件、组合件、安装组件及电子设备,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以及固定连接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在所述开关按键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侧,所述开关按键在两个位置处通过弹性部连接至对应的所述固定连接部,使得所述开关按键可在自身的轴向上按动,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一体成型;其中,所述中心面平行于所述轴向,两个所述位置均位于所述中心面上。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在电子设备中的占用空间。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开关按键的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在所述开关按键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侧,所述开关按键在两个位置处分别通过弹性部连接至对应的固定连接部,使得所述开关按键可在自身的轴向上按动,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一体成型;其中,所述中心面平行于所述轴向,所述两个位置均位于所述中心面上。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开关按键的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在所述开关按键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侧,所述开关按键在两个位置处分别通过弹性部连接至对应的固定连接部,使得所述开关按键可在自身的轴向上按动,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一体成型;其中,所述中心面平行于所述轴向,所述两个位置均位于所述中心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还一体成型有挡光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部呈弯曲结构,沿所述开关按键的周向延伸,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固定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部上设置有挡光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按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一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孔,开口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按键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功能组件的背面侧,所述开关按键设置有凸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功能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功能组件的背面侧,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至少一者设置有导光柱。
10.一种组合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件和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功能组件,所述控制件具有分别与所述功能组件中的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对应设置的开关元件、光感应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具有开关电源指示灯,所述开关电源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开关元件的旁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具有空置区,所述控制件上的元器件设置于所述空置区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还一体成型有挡光部;所述空置区的轮廓至少部分与所述挡光部下表面的轮廓相适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销;所述控制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与所述定位销相应设置的第一定位孔。
15.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14任一项所述的组合件,还具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组合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超出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安装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控制件一起紧固并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所述功能组件上的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红外触控式交互屏或电容触控式交互屏。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功能组件、组合件、安装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显示屏的应用越来越广,如红外触控式交互屏等,现有技术中,这些显示屏的光感窗、红外接收窗、电源开关按键都是分开设置的,如此,需要为每一个部件分别留有独自的安装空间,造成对整个显示屏的空间占用较大;且这种分开设置的方式,加工时需要分别通过不同的模具制造,模具数量较多,增加模具成本;另外在装配时,各部件分别安装,增加了装配工序,降低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功能组件、组合件、安装组件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关按键的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以及固定连接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布置在所述开关按键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侧,所述开关按键在两个位置处通过弹性部连接至对应的所述固定连接部,使得所述开关按键可在自身的轴向上按动,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弹性部以及固定连接部一体成型;其中,所述中心面平行于所述轴向,两个所述位置均位于所述中心面上。
可选地,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还一体成型有挡光部。
可选地,所述挡光部呈弯曲结构,沿所述开关按键的周向延伸,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所述固定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挡光部上设置有挡光涂层。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销。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连接部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按键连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部为U形结构,所述U形结构的开口一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孔,开口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按键相连。
可选地,在所述功能组件的背面侧,所述开关按键设置有凸起结构。
可选地,在所述功能组件的背面侧,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至少一者设置有导光柱。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给了一种组合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功能组件和控制件,所述控制件具有分别与所述功能组件中的所述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以及第二透光部对应设置的开关元件、光感应元件和红外接收元件。
可选地,所述控制件具有开关电源指示灯,所述开关电源指示灯设置在所述开关元件的旁侧。
可选地,所述控制件具有空置区,所述控制件上的元器件设置于所述空置区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开关按键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还一体成型有挡光部;所述空置区的轮廓至少部分与所述挡光部下表面的轮廓相适应。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孔和定位销;所述控制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与所述定位销相应设置的第一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安装组件,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组合件,还具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组合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向远离所述连接部的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端部超出所述第二安装部的端部。
可选地,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用于将所述功能组件和所述控制件一起紧固并安装至所述安装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内。
可选地,所述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所述功能组件上的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中。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为红外触控式交互屏或电容触控式交互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能组件,将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一体成型设置,且将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设置于开关按键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一侧,如此,电子设备只需要设置一个安装空间,能够减小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第二透光部在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且在加工时,只需要开设一个模具,即可同时形成开关按键、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减少了模具的数量,能够降低模具成本;同时,采用这种功能组件,在装配时,减少了装配的部件数量,节省装配工序,能够提高装配效率。另外,考虑到一体成型的这种功能组件中,如果开关按键与固定连接部直接连接,操作时开关按键的弹性较差,影响用户体检,本实用新型中将开关按键通过弹性部与固定连接部连接,从而增加开关按键按压时的弹性,并使两个弹性部所处的位置位于上述中心面上,以进一步增加开关按键的操作手感。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所示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功能组件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3所示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3所示实施例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件中,控制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安装组件中,安装支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组合件;11、控制件;111、开关元件;112、光感应元件;113、红外接收元件;114、开关电源指示灯;115、空置区;116、第二连接孔;117、第一定位孔;12、功能组件;121、开关按键;1211、小段;1212、大段;1213、凸起结构;122、第一透光部;1221、导光柱;123、第二透光部;124、固定连接部;1241、第一连接孔;1242、定位销;125、弹性部;1251、连接段;1252、过渡段;126、载体部;1261、镂空结构;127、挡光部;
2、安装支架;21、第一安装部;211、螺纹孔;212、第二定位孔;22、第二安装部;23、连接部;24、避让结构;
3、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红外触控式交互屏或电容触控式交互屏等,电子设备包括安装组件,如图1、图2所示,安装组件包括组合件1,组合件1包括具有开关按键的功能组件12。此外,组合件1还包括与功能组件12连接的控制件11,电子设备还包括边框,安装组件安装于边框内。
如图3-图5所示,功能组件12包括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以及固定连接部124,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布置在开关按键121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侧,开关按键121在两个位置处通过弹性部125连接至对应的固定连接部124,即开关按键121在每个位置处分别通过一个弹性部125连接至一个固定连接部124上,使得开关按键121可在自身的轴向上按动,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弹性部124以及固定连接部124一体成型,也就是说,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弹性部124以及固定连接部124通过一次加工成型,如一体注塑成型。其中,上述中心面平行于开关按键121的轴向(即开关按键121的中心轴线所在的方向,该方向与开关按键121的按压方向一致),上述的两个位置分别位于上述中心面上,即两个位置为开关按键121的边缘与上述中心面的两个交界处。
上述功能组件12,设置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一体成型设置,如此设置之后,电子设备只需要设置一个安装空间,能够减小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对电子设备的空间占用,相较于分别为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提供安装空间的方式,明显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空间利用率;且将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设置于开关按键121的一个中心面的同一侧,能够进一步减小整个功能组件12的体积,减小功能组件12在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这种功能组件12在加工时,只需要开设一个模具,即可同时形成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减少了模具的数量,能够降低模具成本;同时,采用这种功能组件12,在装配时,减少了装配的部件数量,节省装配工序,能够提高装配效率。另外,考虑到一体成型的这种功能组件12中,如果开关按键121与固定连接部124直接连接,操作时开关按键121的弹性较差,影响用户体检,本实用新型中将开关按键121通过弹性部125与固定连接部124连接,以增加开关按键121按压时的弹性,提高用户的操作手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使两个弹性部125所处的位置位于上述中心面上,以进一步增加开关按键121的操作手感。
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功能组件12还包括载体部126,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均设置于载体部126上,两个弹性部125分别通过固定连接部124连接于载体部126的两端。
载体部126上可以设置有镂空结构1261,参考图3,载体部126上位于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的区域设置有镂空结构1261,以有利于功能组件12成型,同时能够减轻功能组件12的重量,节省材料。
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即第一透光部122的出光侧(即在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后,靠近控制件11的一侧),载体部126较固定连接部124凹陷设置,当功能组件12和控制件11安装时,固定连接部124与控制件11贴合,以避免功能组件12大面积与控制件11接触,增加二者安装的稳定性。
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固定连接部124与载体部126可以处于同一平面,也可以相对于载体部126凹陷设置。
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可以为板状结构,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三者与载体部126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均凸出载体部126设置,即三者均为柱体结构,如圆柱体结构,以方便开关按键121的操作,以及使外界光线、红外光线更好地进入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该实施例中,当然,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中,也可以仅其中的一者或者其中的两者凸出载体部126设置。
进一步地,在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均为圆柱结构时,第一透光部122的中心轴线和第二透光部123的中心轴线到开关按键12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以更好地减小功能组件12的体积。
具体地,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开关按键121凸出载体部126设置时,开关按键121可以设置成阶梯结构,如图3所示,开关按键121包括相互连接的小段1211和大段1212,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小段1211凸出载体部126设置。
一种实施例中,开关按键121为了便于成型制造,可以设置成罩形结构,罩形结构的开口朝向控制件11,即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开关按键121呈凹陷结构,尤其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开关按键121凸出载体部126设置时,增加了开关按键121与开关元件111在上述轴向上的距离,开关按键121的按压行程增大,降低开关元件111触发的难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开关按键121和弹性部125的弹性失效,甚至发生开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即罩形结构的内侧),开关按键121设置有凸起结构1213,如图4所示,凸起结构1213凸向控制件11,且与开关元件111相对,以减小开关按键121的按压行程,提高功能组件12的寿命。在开关按键121呈罩形结构时,凸起结构1213设置于罩形结构的内底壁,且与罩形结构的内侧壁留有间隙,以增加开关按键121的弹性,以及便于功能组件12的成型。其中,凸起结构1213可以为柱体结构,如圆柱体结构或者棱柱结构,以便于成型。
同理,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也可以设置成罩形结构,以便于成型制造,然而,这种方式增加了第一透光部122与光感应元件112之间的距离和第二透光部123与红外接收元件113之间的距离,造成穿过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的入射光(即外界环境光和红外光)需要先经过较长距离的空气介质传输才能到达光感应元件112、红外接收元件113,导致入射光能量减弱等问题,光感应元件112、红外接收元件113接收到的环境光和红外光减少,影响控制件11对外界判断的准确性。为此,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均设置有导光柱1221,以尽可能减小空气介质的传输路径,降低对进入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的入射光的影响,提高控制件11的控制精度。当然,也可以仅第一透光部122或者第二透光部123设置有导光柱1221。具体地,导光柱1221可以为棱柱结构,如导光柱1221自罩形结构的内底壁向控制件11延伸设置,且与罩形结构的内侧壁之间留有间隙。另外,为了防止导光柱1221对光感应元件112、红外接收元件113的挤压,在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后,导光柱1221与光感应元件112、红外接收元件113之间均留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在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为罩形结构时,才能够设置凸起结构1213和导光柱1221,在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为其他结构时,也可以设置凸起结构1213和导光柱1221。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开关按键121仅在上述两个位置(即位于开关按键121的上述中心面的两个位置)与固定连接部124连接,其他区域均悬置设置(即与固定连接部124和载体部126均不连接),以增加开关按键121的弹性。当然,开关按键121的连接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两个位置,开关按键121还可以通过更多个其他位置与固定连接部124或者载体部126连接。
弹性部125可以呈条形结构,一端连接固定连接部124,另一端连接开关按键121,在开关按键121呈阶梯结构时,可以连接开关按键121的大段1212。
优选地,弹性部125为U形结构,U形口的开口方向朝向固定连接部124,如图3所示,在开关按键121的一个连接位置处,对应的一组弹性部125与固定连接部124中,U形结构的开口一端连接于固定连接部124,开口另一端与开关按键121相连(在开关按键121呈阶梯结构时,可以连接于开关按键121的大段1212)。采用U形结构,能够增加弹性部125的弹性。弹性部125的厚度可以小于固定连接部124的厚度,以增加弹性部125的弹性,具体地,弹性部125整体向背离第一透光部122的一侧延伸,进一步地,在开关按键121背离第一透光部122的一侧,弹性部125不超出开关按键121,以既保证弹性部125具有足够的弹性,同时能够尽可能减小功能组件12的体积。在开关按键121仅在上述两个位置(即过上述开关按键121的中心面的两个位置)连接时,两个弹性部125的U形槽沿着开关按键121的外周缘相互连通。其中,上述厚度指在开关按键121的轴向上的尺寸。
在固定连接部124相对于载体部126凹陷设置时,弹性部125连接固定连接部124的一边通过过渡段1252与固定连接部124连接,参考图3,定义弹性部125连接固定连接部124的一边为连接段1251,过渡段1252向固定连接部124凹陷的反方向延伸,并与连接段1251连接,二者形成弯折结构,以进一步增加弹性部125的弹性,提升用户按压开关按键121的手感。
其中,控制件11可以为控制电路板,如PCBA(Printed Cirruit Board Assembly,集成电路板),其上设置有各种电子元件,如图6所示,控制件11具有分别与功能组件12中的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以及第二透光部123对应设置的开关元件111、光感应元件112和红外接收元件113,开关元件111可以为按键开关,以控制电子设备的打开和关闭;光感应元件112用于感知环境光线,以调节电子设备上显示屏的亮度等显示参数;红外接收元件113可以为红外遥控接收元件,用于接收遥控器等操作件的操作信号,进而实现用户对显示屏的操作。在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后,开关按键121与开关元件111相对设置,以通过操作开关按键121实现开关元件111的操作;第一透光部122与光感应元件112相对设置,以使外界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部122进入光感应元件112;第二透光部123与红外接收元件113相对设置,以使红外信号通过第二透光部123进入到红外接收元件113。如此设置,能够通过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第二透光部123保护开关元件111、光感应元件112和红外接收元件113。
在开关按键121按下时,为了提醒用户是否按键成功,控制件11上还具有开关电源指示灯114,开关电源指示灯114设置在开关元件111的旁侧,在控制件11与功能组件12安装在一起时,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也与开关按键121相对,以在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亮起时,灯光能够透过开关按键121,被用户识别。
开关电源指示灯114可以设置有一个,通过熄灭和点亮指示电子设备打开或者关闭,如当通过开关按键121按压开关元件111时,若电子设备打开,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亮起;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也可以设置有多个(如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多个开关电源指示灯114可以设置不同的颜色,如图6所示,在开关元件111的一个中心面(该中心面与开关按键121的上述中心面可以垂直,平行或者呈其他任意角度)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开关电源指示灯114。当然,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也可以指示电子设备的其他开闭信号,具体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设定。
在设有开关电源指示灯114时,当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亮起时,其光线可能会进入到第一透光部122,造成光感应元件112的误判,影响电子设备显示参数的控制精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按键121与第一透光部122之间还一体成型有挡光部127,即功能组件12还设有挡光部127,挡光部127设置于开关按键121与第一透光部122之间,以尽可能阻挡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光线进入到第一透光部122,降低对光感应元件112的影响。
进一步地,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挡光部127凸出第一透光部122设置,以更好地阻止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光线。更进一步,在开关按键121为罩形结构时,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开关按键121尽可能向控制件11延伸,甚至与固定连接部124共面设置,如此设置之后,能够减小该侧开关按键121与控制件11之间的缝隙,以尽可能防止在该侧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光线经开关按键121与控制件11之间的缝隙直接进入到光感应元件112;且在开关按键121与固定连接部124共面时,当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时,固定连接部124、挡光部127均与控制件11接触,既增加了两个固定连接部124的强度,又能够在较小的接触面积下保证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连接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地,在开关按键121与第二透光部123之间也可以设置挡光部127,设置于两个位置处的挡光部127可以相互连接,以增加挡光部127的强度。
在第一透光部122的入光侧,挡光部127凸出载体部126设置,尤其在开关按键121在该侧凸出载体部126设置时,能够更好地阻挡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光线进入第一透光部122。进一步地,在开关按键121呈阶梯结构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在该侧,挡光部127的端部超出大段1212的端部。
其中,挡光部127可以为板状结构,如平板结构或者弯曲结构,在挡光部127呈弯曲结构时,能够增加挡光部127的强度。如图3所示,挡光部127呈弯曲结构,且其弯曲方向优选为远离开关按键121的方向,挡光部127沿开关按键121的周向延伸,使其两端分别连接对应的固定连接部124,具体地,挡光部127可以呈弧形板状结构,或者由多块子板弯折连接形成,并环绕设置于开关按键121的外周。
挡光部127的表面可以为光面或者磨砂面,在为磨砂面时,能够更好地阻挡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灯光进入到第一透光部122。优选地,不论挡光部127的表面采用何种结构,为了更好地阻挡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灯光进入第一透光部122,挡光部127上还设置有挡光涂层,挡光涂层可以为黑色涂层或者其他具有吸光或者反射光的涂层。
在开关按键121设置有挡光部127时,控制件11还具有空置区115,控制件11上的元器件(包括开关元件111、光感应元件112、红外接收元件、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以及其他元器件)设置于空置区115的外侧,在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组装后,空置区115与挡光部127相对,以防止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时,挡光部127对该区域的元器件造成挤压,甚至损坏。
可选地,空置区115的轮廓至少部分与挡光部127下表面的轮廓相适应,以尽可能减小空置区115在控制件11上的占用空间,进而为控制件11上各元器件的布置提供较大的安装灵活性。参考图4,空置区115呈条形结构,其两端可以延伸至控制件11的边缘。
可以理解地,在控制件11上与固定连接部124相对应的区域,也不能设置元器件,因此,在功能组件12的背面侧,空置区115延伸至控制件11上与固定连接部124相对应的区域,如此,在该侧挡光部127与固定连接部124位于同一平面时,挡光部127、固定连接部124与空置区115贴合,还能够起到更好地挡光作用。
上述各实施例中,不论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以及第二透光部123如何设置,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以及第二透光部123均为半透明或者全透明结构,以便光线、红外信号穿过;在控制件11设置有开关电源指示灯114时,为了使开关电源指示灯114的光线穿过,开关按键121可以部分呈全透明或者半透明结构,也可以全部呈全透明或者半透明结构。
上述各实施例中,功能组件12可以通过注塑方式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机械加工一体成型。功能组件12加工成型后可以通过喷涂方式、或者喷涂方式与雕刻方式的组合加工实现部分(包括开关按键121的部分区域、第一透光部122以及第二透光部123)为全透明结构或者半透明结构,以便于透光,其余部分为不透光结构。
其中,功能组件12可以与控制件11直接连接,如卡接、粘接或者螺钉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间接连接。
一种实施例中,功能组件12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41,具体地,第一连接孔1241设置于固定连接部124上,如两个固定连接部124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241。相应地,控制件11具有与第一连接孔1241相应设置的第二连接孔116,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通过穿过第一连接孔1241和第二连接孔116的紧固件3(如螺钉)连接并锁紧。
继续参考图1-图4,功能组件12还设置有定位销1242。相应地,控制件11具有与定位销1242相应设置的第一定位孔117,在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安装时,定位销1242插入第一定位孔117,以提高功能组件12与控制件11之间的安装精度,保证控制件11上各元器件与功能组件12上对应结构的相对位置精度,如开关元件111、开关电源指示灯114与开关按键121的位置精度,光感应元件112与第一透光部121的位置精度,以及红外接收元件113与第二透光部123的位置精度,进而保证整个组合件1的性能。具体地,定位销1242可以设置于固定连接部124或者载体部126上,如图4所示,各固定连接部124均设置有定位销1242,且载体部126也设置有定位销1242,载体部126上的定位销1242可以位于第一透光部122与第二透光部123之间的位置,相应地,控制件11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17,如此,通过在功能组件12的边缘处近似三角形的三个位置上对控制件11与功能组件12进行定位,能够更好地提高二者的装配精度。
在控制件11设置有空置区115时,第二连接孔116、第一定位孔117可以设置于空置区115内,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沿控制件11的厚度方向(即开关按键121的轴向)的投影中,第二连接孔116、第一定位孔117位于挡光部127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件11与功能组件12之间的定位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控制件11上设置有定位销,功能组件1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或者控制件11与功能组件12中,一者设置有限位挡板,另一者直接与限位挡板贴合安装。
安装组件还具有安装支架2,如图5所示,安装支架2包括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以及连接第一安装部2和第二安装部22的连接部23,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可以位于连接部23的同侧,也可以位于连接部23的相对两侧,组合件1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1,具体地,控制件11较功能组件12靠近第一安装部21,控制件11可以直接与第一安装部21贴合。通过增加安装支架2,能够为组合件1提供支撑,同时设置两个安装部,使组合件1与其他安装件(在组装成电子设备时指电子设备的边框)分别连接于不同的位置,能够尽可能避免安装组件安装过程中对组合件1的损伤,进一步提高组合件1的可靠性;且在组合件1安装于电子设备时,能够便于组合件1的安装。
组合件1可以通过卡接、粘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安装于安装支架2,如图2所示,安装组件还包括紧固件3,紧固件3用于将功能组件12和控制件11一起紧固并安装至安装支架2,进一步地,可以功能组件12、控制件11和安装支架2通过同一紧固件3锁紧,具体地,第一安装部21上设置有与第二连接孔116对应的螺纹孔,在相互对应的一组第一连接孔1241、第二连接孔116和螺纹孔211中,紧固件3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241、第二连接孔116,并与螺纹孔211螺纹锁紧。采用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安装组件的体积,且便于装配。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部21与组合件1之间设置有定位机构,如第一安装部21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212,第二定位孔212与第一定位孔117对应设置,在一组对应的定位销1242、第一定位孔117和第二定位孔212中,定位销依次穿过第一定位孔117、第二定位孔212,即功能组件12、控制件11和安装支架2三者一起定位,以进一步减小安装组件的体积。当然,第一安装部21与组合件1也可以单独设置定位机构。
一种优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相对设置,继续参考图2、图5,第一安装部21和第二安装部22均向远离连接部23的方向延伸,即安装支架2呈近似U形结构,在安装组件安装于边框时,可以在边框上设置凸起,凸起插入安装支架2形成的U形槽内,以增加安装组件与边框安装的稳定性;且通过设置U形结构的安装支架2,能够增加安装支架2与边框连接的可靠性,为组合件1提供稳定的支撑,降低组合件1出现故障的几率。
可以理解地,控制件11在背离功能组件12的一侧会有一些元器件,为了防止安装支架2对这一侧元器件的挤压,安装支架2设置有避让结构24,避让结构24设置于第一安装部21,可以延伸至连接部23,如图5所示,避让结构24可以为避让孔,以既为控制件11上的元器件提供容置空间,又能够减轻安装支架2的重量。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安装部21上设置第二定位孔212时,第二定位孔212可以仅设在第一安装部21与两个固定连接部124相对应的位置处,即位于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之间的定位销1242可以设置的短一些,使其仅与控制件11定位配合即可。
进一步地,在第一安装部21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安装部21的端部超出第二安装部22的端部,也就是说,U形结构的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如此设置之后,方便边框插入U形槽。
其中,安装支架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安装支架2通过钣金弯折成型,以形成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和连接部23。安装支架2也可以通过第一安装部21、第二安装部22和连接部23焊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作为组合件1的承载体,安装支架2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因此,优选安装支架2为金属件。当然,安装支架2也可以为塑胶件。
一种实施例中,边框上设置有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在安装组件安装于边框时,功能组件1上的开关按键121、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分别位于第一孔、第二孔和第三孔中,即开关按键121位于第一孔中,第一透光部122位于第二孔中,第二透光部123位于第三孔中,以尽可能降低边框对第一透光部122和第二透光部123接收的光线和红外信号的影响,以及方便用户对开关按键121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开关按键的功能组件12、组合件1并不限于应用于上述安装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也可以应用于其他设备或者装置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62411.9
申请日:2019-01-1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418383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H01H 13/14
专利分类号:H01H13/14;H01H9/18
范畴分类:38C;
申请人: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龙田街道青兰一路8号
发明人:左其云;张传奇;刘常清;周伟;王洪波
第一发明人:左其云
当前权利人:深圳市鸿合创新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吕战竹
代理机构:44366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君之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