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巨型滑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汶川地震,岩体损伤,碎裂机制,物理模拟
巨型滑坡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波[1](2019)在《强震条件下巨型滑坡滑带碎裂机制物理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诱发了大光包滑坡,其特征独特倍受关注。通过野外调查、勘探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对该滑坡滑带的岩体碎裂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振动台模拟试验还原滑带岩体地震中裂化情形,对强震巨型滑坡滑带碎裂机制做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得出滑带岩体损伤碎裂化是内因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地震荷载诱发岩体内部缺陷动态演化的累进过程。模拟试验效果较好,生动再现损伤过程,揭示地震致滑带岩体碎裂机制,相比单一的理论分析更为有效。(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锋[2](2019)在《甘肃通渭发生特大(巨型)滑坡群灾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王锋)日前从甘肃自然资源厅获悉,受近期强降雨影响,9月14日,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李店乡发生特大(巨型)滑坡群灾害,致使常河镇小庄村、阳坡村和李店乡祁咀村附近部分地面出现裂缝,常河前进砖瓦厂砖窑开裂、工人宿舍后墙坍塌,阳坡大桥受滑坡体挤压(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9-18)
曾灵[3](2019)在《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机理被列为全球研究热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自然》杂志撰文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润秋、许强及胡伟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该科研成果列为全球研究热点。据了解,该团队今年2月在国际着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该成果,题为(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7-20)
魏永幸,李天斌[4](2019)在《浅析巨型滑坡防治技术体系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巨型滑坡,因其形成与演化机理复杂,且治理工程实施困难,其治理工程一直存在"设计难""评估难""决策难"的问题。文章基于300多例中外巨(大)型滑坡案例,对巨型滑坡防治工程从理念、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开展了概化模型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巨型滑坡"分区"、"分级"、"分期"治理与"排水优先"和"排水与抗滑锚固并重"的防治理念,"两分析,两评估"防治工程设计方法,以及防治工程的"叁项"技术、"四种"模式,初步构建了巨型滑坡防治技术体系框架。(本文来源于《高速铁路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周思峰,徐宜慧,项建光,王振涛[5](2019)在《复杂地质构造下大范围深层多滑带巨型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工程不断向中西部山区推进,高填深挖路基越来越普遍,有些高边坡地质情况相当复杂,如设计、施工不当极易引起滑坡,但目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对这类问题都很少有系统研究。以某高速公路巨型滑坡为例,对滑坡形成机理、综合治理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王东,张婧,陈强,顾涛,王有成[6](2019)在《G4216仁沐新高速公路新市互通区巨型滑坡处治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G4216线仁寿经沐川至新市高速公路止点发育多处巨型滑坡,且新市镇作为仁沐新高速、宜新高速、新金高速、串新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转换的重要结点,有设落地互通的需求;因此给新市互通区的工程防护、处治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室内试验结合工程现状反算的基础上综合确定滑带土力学参数,再通过滑坡剩余推力计算,得到主滑断面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6 720 k N/m,远超支挡结构提供的极限抗滑强度。结合互通区构造物设计、路基标高、滑坡推力等因素确定了分区处治方案:清方减载实现整体稳定;前缘设桩加固次级滑面;后缘设锚杆(索)加固清方形成的高边坡;采用小截面抗滑桩支挡顶部中小型滑坡;结合坡面截排水措施共同防护。(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喻邦江,鄢霞,舒海明[7](2017)在《新型支挡结构在深层巨型滑坡治理中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地质钻探、深层侧向位移监测等地质勘察手段,查明了晴兴高速公路扒山田滑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出滑动带的位置,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滑坡治理采用了h型组合抗滑桩和抗滑桩承台挡墙组合对滑坡体进行了分级支挡,对支挡结构进行了结构受力分析,采用叁维数值模拟和对深层侧向位移监测数据滑坡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滑坡治理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7年06期)
杨啡[8](2017)在《澜沧江上游根达坎巨型滑坡复活演化机理及堵江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建古水水电站地处我国西南深切河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澜沧江上游段,区内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多发育高山峡谷地貌,沿岸层状反倾岩体倾倒变形严重,根达坎滑坡堆积体早期便是由倾倒变形演化而成的古滑坡堆积体。根达坎滑坡堆积体位于古水水电站拟建坝址下游右岸直线距离约4km处,其上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冰水堆积层,有过多次构造活动,目前沿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与基岩接触面缓缓慢滑动,复活变形加剧,滑坡堆积体坡表拉张、剪切裂缝发育,岸坡前缘变形迹象明显,原有村民居住,因其产生失稳变形村民全部搬迁。因此,研究该滑坡堆积体的复活演化机制,并针对岸坡前缘较危险的复活变形部分进行堵江预测分析,对于电站的工程建设、安全运营具有实际意义,同时研究成果也为此类问题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从根达坎滑坡堆积体的区域地质环境入手,详细概括滑坡堆积体的发育特征及复活变形破坏特征,建立叁维地质模型分析其应力应变,位移变化,变形破坏特征并进一步评价其复活演化趋势,结合工程区河段近岸坡典型岩体倾倒变形的发育特征,分析根达坎滑坡堆积体的复活演化过程。最后,研究滑坡堵江的形成条件和判别特征,预测岸坡前缘堆积体的堵江形成模式。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根达坎原为一巨型古滑坡堆积体,在多次构造运动后其上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冰水堆积体,目前整个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沿基岩接触面缓慢滑动,复活变形加剧。根达坎滑坡堆积体规模纵向850m,横向700m,堆积体平均厚度80m,总体方量约3000万m3。(2)滑坡堆积体中部及岸坡前缘坡面上纵、横发育大量的张拉、剪切裂缝。岸坡前缘堆积体结构松散,且在最低高程平硐内发现次级软弱滑动带,底滑面较平缓,初步评价若堆积体再次产生变形滑动,不致产生整体大规模变形失稳,可能因次级软弱滑动带形成近岸坡部分的迭瓦状牵引式滑塌。(3)利用UDEC离散元软件对根达坎古滑坡的成因机理进行模拟,得出其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岩体倾倒蠕变阶段;(2)岩层倾倒变形加剧阶段;(3)岩体产生倾倒折断,剪切-滑移面贯通阶段;(4)倾倒坠覆岩体滑移失稳阶段。(4)根达坎滑坡堆积体在其形成历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复活运动,导致澜沧江两侧被堵塞。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早期根达坎斜坡因层状岩体强烈的倾倒变形产生倾倒坠覆,倾倒坠覆体堆积于岸坡前缘,混合冰川运动产生的冰水堆积体形成破碎、松散的岸坡堆积体,由于深切河谷下切作用及重力作用下出现大规模的岸坡失稳,这次失稳事件导致堆积体的第一次堵江,在河道内形成堰塞坝;随着江水水位的抬升,对堰塞坝的水动力条件以及侵蚀能力的增强,导致堰塞坝发生溃坝事件;溃坝后河水强烈的下蚀作用使得短时间内在堰塞坝两端形成高陡斜坡,由于侵蚀时间短,此时河水仍未完全切除原堰塞坝;溃坝后,岸坡前缘的堆积体因河水下切侵蚀作用再次形成高陡斜坡地形,从而导致斜坡前缘在综合因素影响下又一次出现较大规模的滑坡事件。(5)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分别对滑坡堆积体在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的剪切应变增量、位移和塑性区云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并分析其复活演化趋势。结果为:天然状态下,根达坎滑坡堆积体整体稳定性较好,其变形破坏以表层局部的拉张剪切破坏为主;降雨条件下,滑坡堆积体的局部变形破坏较为明显,复活变形加剧。(6)最后,基于条块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滑坡堆积体叁个主剖面的破坏模式,分别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条件下计算剖面整体和岸坡前缘的稳定性,结果为岸坡前缘滑块部分的堆积体结构松散,临空面良好,在暴雨、地震工况等外因作用下,可能会产生小规模的滑塌。对岸坡前缘堆积体堵江运动的形成条件、水平距离和成坝高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预测其滑坡堵江堰塞坝的形成过程为:岸坡堆积体后缘蠕滑拉裂,前缘剪切变形;滑面贯通,加速下滑;碰撞解体,冲击成坝。(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郭小花[9](2017)在《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堵河事件与黄河演化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龙羊峡-刘家峡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地处地壳抬升强烈的青藏高原和相对抬升的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上研究区处于西秦岭和南祁连块体接合部,区域构造复杂,同时也位于东亚季风、西南季风及西风带的交汇部位,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黄河上游对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的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在此特殊的区域构造、叁大气流系统交汇的背景条件下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黄河谷地巨型滑坡(方量大于1×108 m3)密集发育,并且多数滑坡曾堵塞黄河河道形成堰塞湖。黄河谷地巨型滑坡堵塞黄河,具有规模大,分布密度高,堵塞黄河时间长,滑体保留时间久的特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同时也对黄河上游谷地带来巨大的地貌效应。堰塞湖的存在使得堰塞坝上下游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独特有别于整个黄河流域的局部沉积环境,这一局部的河谷沉积环境至今还未进行系统研究。因此,论文在对研究区龙羊峡-刘家峡段黄河阶地尤其是与巨型滑坡或堰塞湖有孕生关系的(低)阶地进行地貌研究和测年的基础上,对循化盆地的戈隆布滑坡、尖扎盆地的德恒隆和锁子滑坡、贵德盆地黄河支流尕让河岸坡的阿什贡滑坡的滑坡特征、形成机制、对应堰塞湖规模及其与黄河阶地等的地貌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巨型滑坡堵河事件与黄河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研究成果:(1)结合已有研究基础,论文总结出研究区黄河河谷构造运动史及其相应拔河高度。论文还对上述叁个盆地内12个黄河阶地剖面尤其是与堰塞湖有孕生关系的阶地剖面进行地层学研究和16个光释光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这一工作将填补研究区尤其是尖扎和循化盆地很多低阶地无测年数据的空白。并初步总结出黄河上游河谷岸坡发育特征:所有低阶地(六级以下)的堆积形成年代过程都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冰期或者冰期向间冰阶过渡期和高原季风减缓时期。因此研究区所有低阶地的堆积形成主要受气候控制,但也对区域构造积极做出响应,主要体现在阶地的平均下切速率与GPS构造抬升速率基本一致。(2)论文对研究区5个典型巨型堵河滑坡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采集了12个光释光样品进行年代学研究,并对堰塞湖范围和溃坝洪峰流量进行了计算,结合前人文献和本人硕士期间对研究区做过的堵河滑坡年代数据,以及区域构造背景和晚更新世古气候资料,本文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晚更新以来巨型滑坡主要集中在5个时期发育,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五阶段、八万年左右、叁阶段、冰消期和全新世。除去八万年时期的巨型滑坡与青藏高原东北缘8万年构造期有关,其他阶段时期发育的滑坡在区域构造背景下都应与暖湿气候有关。发育于深海氧同位素五阶段、叁阶段和全新世的巨型滑坡群主要与高原季风增强带来的强降水有关,冰消期发育的滑坡应与冰雪融水以及高原季风增强有关。(3)在综合滑坡发生年代和阶地堆积形成年代基础上,分析了在地层和时间序列上阶地、滑坡和堰塞湖受气候控制的作用:研究区集中发育在间冰期/间冰阶的巨型滑坡都紧随阶地堆积形成之后发育,并且滑坡体堆积物或堰塞湖湖相沉积大部分都覆盖在冰期/冰期-间冰期过渡时期堆积形成的阶地之上。滑坡和阶地主要受晚更新世冰期-间冰阶旋回和高原季风强度的控制。但其中也有个别时期的滑坡和阶地可能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比如8万年时期的滑坡和阶地。本文认为滑坡堵河、堰塞湖溃坝形成阶地、新一轮滑坡再堵河这一地质演化过程受气候影响具有周期性。(4)探讨了巨型堵河滑坡/古堰塞湖形成与河谷沉积之间的地貌关系,主要表现为:滑坡发生后改变河道上下游的纵坡降比、河岸形态,甚至迫使水系改道;溃坝后流水强烈下切诱发老滑坡复活;河谷的侵蚀堆积历史对滑坡的发育表现出空间分带性和时间阶段性;堰塞湖形成导致其上下游的沉积侵蚀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其对下游文明带来的潜在威胁等。(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8)
魏永幸,李天斌[10](2016)在《巨型滑坡及其演化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滑坡形成的相对较缓的地形却是山区铁路、公路、城镇建设难以割舍的场址,而对于规模巨大的滑坡,因存在治理难度大、工程规模大、方案决策困难等问题,已成为山区建设急需研究解决的难题。中铁二院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开展了"西南地区巨型滑坡形成演化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巨(大)型滑坡分类、演化机理、风险识别与评估、防治对策与整合治理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滑坡形成机制及工程对策的巨型滑坡定义分类;总结了11种巨型滑坡地质—力学模武及其演化机理与特征;提出了巨型滑坡风险分析的双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双指标体系的巨型滑坡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总结提出了"机制分析为本""风险评估超前""分级分区治理""排水优先"的巨(大)型滑坡治理设计四大原则;提出了巨(大)型滑坡滑面(体)锚固与排水的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本文来源于《“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10-14)
巨型滑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王锋)日前从甘肃自然资源厅获悉,受近期强降雨影响,9月14日,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李店乡发生特大(巨型)滑坡群灾害,致使常河镇小庄村、阳坡村和李店乡祁咀村附近部分地面出现裂缝,常河前进砖瓦厂砖窑开裂、工人宿舍后墙坍塌,阳坡大桥受滑坡体挤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巨型滑坡论文参考文献
[1].马艳波.强震条件下巨型滑坡滑带碎裂机制物理模拟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锋.甘肃通渭发生特大(巨型)滑坡群灾害[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3].曾灵.巨型滑坡底部超低摩擦机理被列为全球研究热点[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4].魏永幸,李天斌.浅析巨型滑坡防治技术体系框架[J].高速铁路技术.2019
[5].周思峰,徐宜慧,项建光,王振涛.复杂地质构造下大范围深层多滑带巨型滑坡体综合治理技术[J].施工技术.2019
[6].王东,张婧,陈强,顾涛,王有成.G4216仁沐新高速公路新市互通区巨型滑坡处治方案[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喻邦江,鄢霞,舒海明.新型支挡结构在深层巨型滑坡治理中运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
[8].杨啡.澜沧江上游根达坎巨型滑坡复活演化机理及堵江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9].郭小花.龙羊峡—刘家峡河段巨型滑坡堵河事件与黄河演化之间的关系[D].长安大学.2017
[10].魏永幸,李天斌.巨型滑坡及其演化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C].“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2016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