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且进料管贯穿壳体的上侧侧壁并与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破碎装置,所述壳体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筛网,且筛网位于破碎装置的正下方,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块,且两个限位块与筛网匹配设置,所述壳体的两侧外壁上均设有降尘装置,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有收集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可溶性废料及不可溶废料进行分离,便于对建筑废料进行后续处理。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2),且进料管(2)贯穿壳体(1)的上侧侧壁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破碎装置,所述壳体(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筛网(3),且筛网(3)位于破碎装置的正下方,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块(4),且两个限位块(4)与筛网(3)匹配设置,所述壳体(1)的两侧外壁上均设有降尘装置,所述壳体(1)的底壁上设有收集装置。
设计方案
1.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2),且进料管(2)贯穿壳体(1)的上侧侧壁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破碎装置,所述壳体(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筛网(3),且筛网(3)位于破碎装置的正下方,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块(4),且两个限位块(4)与筛网(3)匹配设置,所述壳体(1)的两侧外壁上均设有降尘装置,所述壳体(1)的底壁上设有收集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破碎轮(5)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破碎轮(6),两个所述第一破碎轮(5)位于进料管(2)的正下方,且两个第二破碎轮(6)位于两个第一破碎轮(5)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降尘装置均包括储液箱(7),且两个储液箱(7)均与壳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储液箱(7)的下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输送泵(8),且输送泵(8)位于第二破碎轮(6)与筛网(3)之间,两个所述输送泵(8)的输入端均与储液箱(7)内部连通,且两个输送泵(8)的输出端均贯穿壳体(1)的侧壁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槽(9),所述收集槽(9)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箱(15),且安装箱(15)的底壁上连接有伸缩气缸(10),所述伸缩气缸(10)的输出端贯穿安装箱(15)的上侧侧壁并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筛板(11),所述筛板(11)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伸缩套杆(12)与收集槽(9)的底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与筛网(3)匹配设置的第一开口,且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与收集槽(9)匹配设置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盖板(13)与第二盖板(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的上端设有管盖,且管盖与进料管(2)螺纹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料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废料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包括废渣土、弃土、淤泥以及弃料等。这些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却是在建筑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工程项目建设,正因为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所以其环节的考虑是更重要的,因此需要使用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对建筑废料进行处理;
现有的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在处理建筑废料进行处理时不能够对可溶性废料及不可溶废料进行分离,不便于对建筑废料进行分离处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且进料管贯穿壳体的上侧侧壁并与壳体内部连通,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破碎装置,所述壳体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筛网,且筛网位于破碎装置的正下方,所述壳体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块,且两个限位块与筛网匹配设置,所述壳体的两侧外壁上均设有降尘装置,所述壳体的底壁上设有收集装置。
优选地,所述破碎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破碎轮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破碎轮,两个所述第一破碎轮位于进料管的正下方,且两个第二破碎轮位于两个第一破碎轮的正下方。
优选地,两个所述降尘装置均包括储液箱,且两个储液箱均与壳体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储液箱的下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输送泵,且输送泵位于第二破碎轮与筛网之间,两个所述输送泵的输入端均与储液箱内部连通,且两个输送泵的输出端均贯穿壳体的侧壁并与壳体内部连通。
优选地,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槽,所述收集槽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箱,且安装箱的底壁上连接有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的输出端贯穿安装箱的上侧侧壁并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筛板,所述筛板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伸缩套杆与收集槽的底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筛网匹配设置的第一开口,且壳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收集槽匹配设置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
优选地,所述进料管的上端设有管盖,且管盖与进料管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有益效果如下:
1、进料管便于建筑废料进料,螺纹连接的管盖能够防止有异物通过进料管进入壳体中,两个第一破碎轮与两个第二破碎轮配合,将建筑废料粉碎处理,筛网能够对粉碎后的建筑废料进行一次筛选,打开第一盖板能够将筛网取出,对筛网上堆积的废料进行清理,打开第二盖板能够取出收集槽;
2、输送泵能够将储液箱内的液体输送至壳体中,对通过第二粉碎轮的建筑废料进行降尘处理,使建筑废料中的可溶性废料与液体混合,伸缩气缸能够带动筛板上下运动,对落至筛板上的建筑废料进行二次筛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进料管、3筛网、4限位块、5第一破碎轮、6第二破碎轮、7储液箱、8输送泵、9收集槽、10伸缩气缸、11筛板、12伸缩套杆、13第一盖板、14第二盖板、15安装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为中空结构,壳体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2,且进料管2贯穿壳体1的上侧侧壁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进料管2的上端设有管盖,且管盖与进料管2螺纹连接,壳体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破碎装置,破碎装置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破碎轮5与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破碎轮6,两个第一破碎轮5位于进料管2的正下方,且两个第二破碎轮6位于两个第一破碎轮5的正下方,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与筛网3匹配设置的第一开口,且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与收集槽9匹配设置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上端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盖板13与第二盖板14,进料管2便于建筑废料进料,螺纹连接的管盖能够防止有异物通过进料管2进入壳体1中,两个第一破碎轮5与两个第二破碎轮6配合,将建筑废料粉碎处理,筛网3能够对粉碎后的建筑废料进行一次筛选,打开第一盖板13能够将筛网3取出,对筛网3上堆积的废料进行清理,打开第二盖板14能够取出收集槽9;
壳体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筛网3,且筛网3位于破碎装置的正下方,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限位块4,且两个限位块4与筛网3匹配设置,壳体1的两侧外壁上均设有降尘装置,两个降尘装置均包括储液箱7,且两个储液箱7均与壳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储液箱7的下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输送泵8,且输送泵8位于第二破碎轮6与筛网3之间,两个输送泵8的输入端均与储液箱7内部连通,且两个输送泵8的输出端均贯穿壳体1的侧壁并与壳体1内部连通,壳体1的底壁上设有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槽9,收集槽9的底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箱15,且安装箱15的底壁上连接有伸缩气缸10,伸缩气缸10的输出端贯穿安装箱15的上侧侧壁并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筛板11,筛板11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伸缩套杆12与收集槽9的底壁连接,输送泵8能够将储液箱7内的液体输送至壳体1中,对通过第二粉碎轮6的建筑废料进行降尘处理,使建筑废料中的可溶性废料与液体混合,伸缩气缸10能够带动筛板11上下运动,对落至筛板11上的建筑废料进行二次筛选。
本实用新型中,建筑废料进料通过进料管2进入壳体1中,两个第一破碎轮5与两个第二破碎轮6配合,将建筑废料粉碎处理,筛网3对粉碎后的建筑废料进行一次筛选,打开输送泵8将储液箱7内的液体输送至壳体1中,对通过第二粉碎轮6的建筑废料进行降尘处理,使建筑废料中的可溶性废料与液体混合,伸缩气缸10带动筛板11上下运动,对落至筛板11上的建筑废料进行二次筛选,打开第一盖板13将筛网3取出,对筛网3上堆积的废料进行清理,打开第二盖板14取出收集槽9,对收集槽9中的可溶性废料及筛板11上的不可溶废料进行分别处理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2889.1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4(安徽)
授权编号:CN209348726U
授权时间:20190906
主分类号:B02C 4/08
专利分类号:B02C4/08;B02C4/28;B02C23/18;B02C23/14;B02C23/16;B07B9/00;B07B1/34
范畴分类:41A;
申请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申请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人地址: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相阳路146号
发明人:黄胜方
第一发明人:黄胜方
当前权利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代理人:黄海
代理机构:32344
代理机构编号:苏州拓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