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梅(云南昆明市社会福利医院云南昆明650041)
【摘要】目地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外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使用网片自制疝塞和平片作充填物修补无张力腹外疝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手术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有无疝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等。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方法简单,手术指征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少,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腹外疝无张力疝修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是治疗腹外疝的最佳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hernioplasty)概念是美国医师Lichtenstein首先提出的。这种修补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故命名为“无张力疝修补术”。1997年9月马颂章[1]在北京邮电总医院进行了第一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手术(plugmeshherniarepair),从此无张力疝修补术便成为临床疝修补术的主流。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浙江衢州汉丰商贸有限公司经销的华利普国产涤纶补片治疗腹外疝38例次,取得近期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病人均为男性,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2岁,其中腹股沟斜疝31例,腹壁切口疝4例,复发腹股沟斜疝3例。患病时间最长6年,最短时间10小时,术中应用圆锥形充填网塞加补片10例,单纯应用补片28例。
1.2材料:采用浙江衢州汉丰商贸有限公司经销的华利普国产涤纶补片,每例患者可根据需要裁剪不同规格的网片,一般为8cm×6cm2片,1片为补片,1片制作锥形网塞。
1.3方法手术切开与传统手术相同。(1)麻醉: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2)手术方法:根据疝环大小,腹横筋膜薄弱程度选择补片种类,型疝选用平片帽状网塞加网状补片(T2),或锥型疝环填充物加网状补片,І型及ІІ型疝选用双网状平片补片(T4),或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平行于腹股沟韧带切口,长6~8cm,依次切开腹外斜肌筋膜,显露疝囊,疝囊高位游离至腹膜外脂肪。对较小疝囊,仅做高位分离,不予结扎,分离后内翻入腹腔,分离扩大腹膜前间隙后,环绕精索放入T4网状小圆形补片,再将网状补片置于精索后腹股沟后壁。对较大疝囊行疝囊横断,高位分离至疝囊颈部,不做高位结扎,缝闭内翻疝囊,将T2帽状网塞放入疝环内,在腹横筋膜平面固定网塞平片边缘,再将网状平片修剪合适后平整植入精索后方,采用单股聚丙烯缝线固定网片6~8针,腹股沟管出口处注意缝线间距,一般U型缝合3针,彻底封闭潜在间隙。彻底止血后,间断缝合腹外斜肌筋膜及皮肤全层,若创面渗血较多,术后放入引流管引流。术后应采用沙袋压迫切口24h并抬高阴囊。
2结果
本组患者均全部治愈。患者手术时间平均35min,全部治愈,术后平均4~6h下床活动,手术切口无感染,全部一期愈合。术后因伤口疼痛需服用止痛药7例,阴囊水肿5例,未做特殊处理3d后水肿自然消退,均无切口感染,住院3~6d,平均4.8d。术后用抗生素1~3d。随访3~20个月,目前尚无复发。
3讨论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大网膜等通过腹壁或盆腔缺损向体表突出,在体表有皮肤全层覆盖的异常隆起或包块,俗称“疝气”[2]。传统疝修补术强行拉拢腹股沟区的缺损和薄弱区域,完全不符合解剖生理,组织血供差,愈合缓慢,因而术区疼痛严重,恢复时间长,复发率高,复发率维持在5%~10%[3]。自1974年Lichtenstein[4]用一人工补片(Marlex)卷成一与疝环大小相当圆锥形塞子,填充在股疝疝环内,完成了一例复发性股疝的修补。他于1986年在“IntSurg”杂志上首次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hernioplasty)的概念。无张力疝修补所选用的材料是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网的空隙>10um,不易隐藏细菌,中性粒细胞可自由出入,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该材料在组织中不吸收,与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亦无任何异物及排异反应。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已经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不仅有可靠的疗效,且保持了腹股沟管的正常解剖结构,损伤小,操作简单,可减少出血和意外损伤,其以创伤小、恢复快、符合解剖生理、并发症少、复发率低而有取代传统成人疝修补术的趋势,非常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国产涤纶补片可适应于各类疝的无张力修补,其特点是具有局部解剖顺应性好,植入后异物感觉轻微,且价格低,更易被当地患者接受,且效果可靠。进口的补片价格相对较高。本组病例术后无复发可能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有关。
参考文献
[1]马颂章,李燕青.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J],现代外科,1998,4(2):47—48.
[2]房群,杨连华,宋文霞.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新医学导刊,2008,7(3):40.
[3]朱立新,姬晓静.腹股沟巨大复发疝无张力修补术式选择及决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0-21.
[4]LichtensteinIL.Herniorrhaphy:apersonalexperiencewith632casesAmJSurg.1987;153:55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