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住宅;乡土文化;厅堂文化;演变;
因历史和地域等原因,江南地区传统乡村住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变革,江南地区乡村住宅历经数次演变。
一、江南乡村住宅的演变周期
1.新中国解放以前
1949年之前,在建筑结构上,江南地区乡村住宅一般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设计理念上,江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崇尚天人合一,讲求效法自然;在建筑空间上,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注重风水和礼仪的表达;在建筑形式上,基本上是白墙黛瓦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呈现出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
2.解放至改革开放之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乡村民居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国破山河在”,解放后农民自己动手建造房屋住宅。在建筑材料上,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多采用廉价的竹木、泥土等天然原料,后来砖瓦在民居中普遍应用。在住宅平面布置上,通常以“一”字型为主,节约建筑成本。在这个阶段,原本辉煌一时的官商宅院开始衰落与破灭,同时,土地改革与文化大革命使大部分古老宅院的消耗殆尽。
3.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它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另一方面使得乡村建筑出现新的形式。其中,预制板等预制构件开始在农村普及。由此一般为一层的乡村住宅发展为两层,甚至多层。同时竖向长窗开窗和大量使用青红砖等成为江南乡村住宅的标志。与此同时,也暴露一系列问题。例如平屋房顶在提供充足的晾晒空间之外其隔热性较差;例如由于技术等受限,预制面板整体性不佳容易造成开裂;再例如江南民宅在处理地基时没有充分勘探地质特点,常出现不均匀沉降与返潮。可以说,这时的乡村住宅发展与矛盾兼具,亟待调和。
4.21世纪至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对乡村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时期,以往自建的土坯房与平房因不能满足需求而被不同程度的得到改良和更新,老百姓们纷纷都建造新家,也住进了新家。在江南乡村住宅中,天井空间开始流行,它一方面促进了平面格局的改良,另一方面增大了进深、减小了开间。此外,乡村住宅的功能分区愈加明朗,动静分区、生活生产隔离、车库独立。另外,采光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二、江南传统乡村住在的类型
在我国历史上,江南传统民居独具特色,在整个住宅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古镇是江南的名片,住宅是江南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经典。
1.商宦豪宅
商贾和官宦之宅往往讲求序列性与血缘关系,其表现为建筑规模大、内部空间丰富、主次关系明确等特点。我国是礼仪之邦,封建传统文化也影响着建筑设计。例如在封建大家族中,讲求长幼有序、注重伦理纲常,因此房屋的布局也必须尊崇这样的伦理要求。再例如房屋建筑的朝向必须以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思想为依据。总而言之,商宦豪宅因其引领性和代表性,成为一般住宅模仿和借鉴的对象。
2.合院住宅
我国人口众多,家庭观念厚重,体现在生活中是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以天井空间为中心,依次进行功能布局,充分体现江南民居建筑内聚性的特点,同时讲求私密性。合院住宅是一个生活单位的组团,要满足生活的需求,整个建筑布局需紧凑合理,一般以三开间的两层体量为主,建筑风格优雅别致。
3.平民小宅
普通村民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居住空间上只能投入有限的成本。平民住宅最常见的是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居所,平面布局上多呈一字型。民居中设有堂屋,起到餐厅、客厅等集生产性与生活性于一身的多种功能,其主卧面积小,有时也会作为待客会客的场所。另外,次卧非常狭小,是作为卧室还是会客区域需要根据家中人口的数量和临时需求决定。可以说,平民小宅的居住功能是明显受限的。
三、江南乡村住宅的特征分析
1.地域特征
江南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生产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民居的空间组织与形态表现。体现在地域上,具体表现为:
山水一体。江南自然环境集水乡、山地于一身,所以,水系山体是乡村总体规划布局主要考虑的自然要素。一般而言,江南建筑集群依水体展开布置。一方面满足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资源供给,另一方面体现出对江南民众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与依赖。
虚实相生。“远近高低各不同”,江南山水地形有利地促成了建筑空间的层次变化,其居住空间往往与街道空间有机融合在一起。无论在建筑单体还是整个建筑群落中,这种虚实相生手法有机穿插其中,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空间序列。
质朴无华。江南民居的建筑形式一方面深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限于生产能力和经济水平的条件,往往体现出质朴实用的气质,不奢靡,不铺张浪费,非常契合江南地区的风貌。
用色素雅。不同于我国北方建筑所喜用的浓墨重彩,江南乡村住宅用色素雅、大方,内部多配以色彩明丽、脱俗的桐油清漆。江南民居在色彩运用上呈现出淡雅疏朗的艺术特点。
精雕细琢。江南乡村住宅虽朴实无华,却又精雕细琢。无论是建筑的形体组合空间,还是亭台楼榭的雕刻绘画,建筑工匠们都从大小、色彩等方面进行了精细的雕琢,这是江南民居的一大特点。江南乡村住宅将自然情怀赋予到建筑的细节中来,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推敲。
2.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儒释道等多种学派的思想被老百姓们所接受,传统的民居秩序和建筑形制渐渐稳定下来。整体而言,老百姓们信奉风水,所以住宅上有所体现;老百姓们尊崇社会伦理和家庭秩序,所以在住宅设计上讲求理法;老百姓们追求安居乐业,希望住宅能带来好运,所以在风格上讲求动静结合,心理上寄托美好祝愿,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具体如下:
崇尚自然的乡土文化。在传统乡村住宅设计中,人定胜天的思想影响深远。风水来源于祖先们长期的实践,尤其是在艰难的生存中意识到顺应自然天命的重要性。“乡土”是中国文化永恒的主题,其历经千年,它是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是农耕生活精神向往的真实写照。作为江南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五天井和白墙黛瓦等建筑形式,是我国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古朴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我国江南乡村住宅注重周围环境的营造,主张贴近自然,沿袭传统,民风淳朴。
以礼为中心的厅堂文化。在我国乡村住宅设计中,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将厅堂作为住宅最重要的空间。究其原因,一是出于礼仪的需要。在传统住宅中,厅堂是老百姓家中举行祭祀活动、举办宴请、和接待客人等礼仪场所,可以说是整个农村住宅的生活核心。这是受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决定的,一般在厅堂的设计中有礼仪轴线的设置,内部空间严格对称,整个堂屋空间显得大气、庄严、空旷。同时,我国是宗亲社会,厅堂空间中会放置天地国亲师等牌位。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堂屋空间越来越倾向于生活化,侧重使用的便捷和功能的多样性。
注重功能的庭院文化。欧美住宅建筑一般以人为中心,凸显个性情感需要,往往会造成与自然环境的部分不协调,人与自然产生表面上的对立性。我国是农耕文明,注定了我国庭院文化与整个大自然不可分割,建筑与自然环境不能分离。我国乡村住宅庭院的空间较大,分前后院、内外院等,具有不同功能。一般而言,各个庭院空间是建筑与自然的接口。在功能划分上,前庭是门面,侧重社会交往和礼仪接待,后院是私密空间,一般作为生产区域。从文化角度而言,乡村住宅的庭院极有情调和趣味,是古人精神生活追求的重要寄托,真正意义上成为当代人崇尚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文明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复杂适应与互为主体谢英俊家屋体系的重建经验[J].聂晨.时代建筑.2009
[2]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王冬.新建筑.2008
作者简介:
李芳,女,湖南省长沙市,汉族,硕士研究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室内照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