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亨廷顿在这本书中讲述了现代化过程和途径,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他指出政治制度与政治参与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形成不同的政体模式。在整个论述过程中,亨廷顿一直紧紧从政治的内部视角出发,以他独特的眼光看待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亨廷顿
一、内容概述
书里第一章从政治差距开始提出问题,接着讲了政治制度、政治参与。及二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不同,就会出现普利夺政权或公民政体。后面的几章采取了分叙形式,把总论中的总公式应用到具体情景里。但在验证的过程中,作者又很清楚地意识到,每个地区有特殊性,却又并不完全吻合前面所讲过的总公式,要特殊考虑因素。
第二章里,讲到美国和欧陆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美国是扩大政治参与在前,政治制度和制度化滞后。欧洲先集中权力搞制度化,后发展政治参与,强调国家制度的权威性,而权威在欧陆国家体现在国王身上。所以亨廷顿之前的总公式表现在不同的国家还是有差异的。
第三章讲传统政体,它和现代政体的一个区别在于多元化,有多元化的国家容易走向现代化,传统社会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王的位置,摆不好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就会截然不同。还有一种现代化的模式就是从军人参政到激进的知识分子,最后再到大众。亨廷顿称之为普利夺的几种形式,它显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程度远超出了政治制度的包容性。军人参政到一定程度,知识分子、精英和商人也就会加入,军队的、知识、金钱的力量综合到一起由军人主宰就有可能走上激进的道路。如果再有广泛的参政就会演变为群众普利夺,为避免激进就要吸纳很多人参与。
亨廷顿眼光一转,讲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可以通过革命、改革、政党等途径来推动政治变迁。通常我们提到革命总和政治变迁联系在一起,而亨廷顿却把革命和政治秩序联系在一起。革命不是总是带来变迁,有时也会对政治发展带来支持。同样的启发还有改革,很多人是为了避免革命和震荡而搞改革,可亨廷顿却不这么认为,改革有时候反而会激化矛盾
政党可以说是古代和现代政治中的唯一新产生的东西,政党是最新的现象,如果没有这种组织就不可能形成现代社会的大政治共同体。亨廷顿讲到了马克思,列宁还有毛泽东,他说其实真正能使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靠的还是列宁,因为马克思仅仅依靠的是阶级,而阶级是变化无穷的,真正把阶级整合到一起的是强有力的组织——政党。列宁抓住了这个特质,毛泽东也明白要依靠组织的力量。今日我们仍要加强政党建设,不仅是中国需要,而是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所有国家都要重视的,要谋求政治稳定和发展都必须加强政党建设。
二、研究之异
马克思、韦伯以及一些美国研究者都喜欢用经济发展导致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来解释政治发展,但是亨廷顿标新立异,经济发展有可能导致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但是也有可能导致政治衰朽,经济富裕可能带来稳定,但是贫穷也不一定带来动荡。亨廷顿用很多的事实和经验,让我们看到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经济基础单线地决定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力单线地决定生产关系,其中还包含着很多复杂的变化。事实并没有理论那样简单。政治现代化有两个定义,一个是从传统到现代,一个是说它是经济的政治后果,前一个定义是应然定义,带有期待性的,后一个的是实然定义,是现实中描写经济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政治后果,这个后果可能是政治现代化也可能是政治衰朽。不要误以为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带来政治发展,很多时候政治发展就衰朽了。期待和现实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的研究主要从外部的视角切入,亨廷顿认为应该从政治的内部视角看,研究政治就应该从内部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东西。所有的社会都有政治参与,只不过以往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和现代化的政治参与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社会面临的是广泛的,深层次的政治参与,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进行自我消化,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正式而大规模的政治组织和这种制度去引导和包容它,每个社会集团都会有自己的政治体制,但是以前的政治参与没有这么广和深,但现在不同了,若是没有一个能凌驾于之上的,有能力有道德的规模宏大的且有控制力政治体制,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社会共同体和社会势力就会破坏政治制度,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大规模的政治制度如何吸纳这些政治参与。这就是从内部视角去研究政治的发展。
三.总结
最后,政治发展是向度向上的政治变迁,政治变迁本身不带属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政治秩序,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会走向政治衰朽。那如何实现政治秩序,政治稳定,避免政治衰朽,亨廷顿用内部视角去观察,要建设好政治制度,实现制度化。之前我们用外部视角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发展,所以美国对其他国家的支持都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结果事实表明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只有从内部搞好制度建设,才有可能实现政治秩序。但是光靠制度化还不够,亨廷顿又提出了在参与,从古代到现代都有政治参与,但是现代社会参与的广度、深度、程度更深刻。所以,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实现又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化有关系,如果政治制度能真正吸纳政治参与,就基本稳定,否则就会政治衰朽。政治制度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社会是稳定的,这属于公民政体;反之,若政治制度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就会易引发混乱,属于普利夺政体。所以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政治稳定。
这本书作为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作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作者运用大量现实的案例和历史事实对政治的发展过程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对于书中的观点和主张,我们也应该见仁见智,正确看待,从中可以汲取积极的部分为我国的政治制度化发展建设和政治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
[2]邓渊哲.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J].法制与社会.2016:8
作者简介:高瑞,1994年2月出生,女,汉族,陕西省神木县人,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