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论文_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

导读:本文包含了尾叶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工林,土壤,武宣县,亲本,肥力,水杨酸,流速。

尾叶桉论文文献综述

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1](2019)在《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南宁高峰林场一年生、两年生、叁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最小数据集,并运用隶属度函数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大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着,随着林龄增长,土壤容重显着升高,土壤pH值、孔隙度显着下降。二年生尾叶桉在有机质、全钾含量上优于一年生、叁年生尾叶桉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二年生(0.578)>叁年生(0.535)>一年生(0.461),土壤质量随着林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建议在3年以上的尾叶桉林地及时进行追肥,以达到尾叶桉林地的速丰、增产目的。(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沈乐,徐建民,李光友,陆钊华,杨雪艳[2](2019)在《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_1代生长性状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_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估算其遗传参数,开展优良杂交组合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巨桉6×6析因交配F_1代杂种为材料,应用ASReml-R软件估算1、2、4.5、8.3和10.3年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亲本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计算每个杂交组合单株材积的平均值,以所有组合的平均值+标准差为标准进行优良杂交组合选择;基于所有单株的材积,采用平均值+2倍标准差(标准Ⅰ)和平均值+3倍标准差(标准Ⅱ)2个标准进行杂种优良单株选择。【结果】尾巨桉F_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每个年份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差异,在区组间差异不显着。1年生和2年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 4.5年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年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性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4.5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 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结论】尾巨桉F_1杂种1~2年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年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3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株和16株优树,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德浩,张卫华,潘文,徐斌,朱报着[3](2019)在《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7个尾叶桉种源3.5a生试验林为材料,对尾叶桉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数量性状在种源间差异显着,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大小为71.43%,最小的是材性为10.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径、胸径、材积、4m处直径和树皮厚度.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把27个尾叶桉种源分为6个组.数量性状与种源地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与地径、胸径和树皮厚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尖削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纬度与地径、树高呈极显着负相关,经度与地径、树高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隽宇[4](2019)在《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Eucalyptus)是一种速丰树种,在我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西的桉树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公顷。目前桉树种植普遍采用炼山的经营方式,炼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更加加剧了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免炼山的经营方式由于对土壤结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小,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刀耕火种的一种有效人工林地经营措施。但免炼山经营措施成本较高,初期林木幼苗成活率较低,暂不能完全替代炼山的经营方式。以广西贺州大桂山林场免炼山人工林试验地的尾叶桉幼林作为研究对象,对炼山、免炼山两种经营方式下的人工林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测定土壤主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包络模型、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在短期内显着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炼山、免炼山处理下的土壤表层(0-20cm)的物理性质具有显着差异性,炼山处理使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通气度显着提高;免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显着提高。土壤(20-40cm)土层中,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免炼山处理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显着提升。不同处理下土壤深层土(40-60cm、60-100cm)土层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2)相比对照组,炼山处理初期显着增加了表层(0-20cm、20-40cm)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免炼山处理显着增加了全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深层(40-60cm)土壤中,炼山、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60-lOO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季节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夏季)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含量显着下降。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在夏季、秋季含量较高。(3)炼山初期(春季)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随着季节变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免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随着夏秋季节变化酶活性持续增加,在冬季酶活性下降。(4)炼山、免炼山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养分元素,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将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生长因子相结合,计算得到叁种处理下尾叶桉四季生长量响应系数:春季生长响应系数最高为炼山处理1.17;夏季、秋季、冬季叁个季节的生长量响应系数均为免炼山处理最高,分别为0.95、0.97、1.00。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寻找最为合理的经营方式,并对尾叶桉人工林地的经营方式以及施肥方式做出科学的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嘉琛[5](2019)在《多代尾叶桉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是我国叁大速生树种之一,当年种植即可成林,叁四年即可采伐且木质较好,数干通直,萌芽更新能力强,仅用全国2%的林地却贡献了全国25%的木材产量,然而,人工林多代连续种植和高强度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华南桉树人工林的高强度连栽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广西大桂山林场桉树四代18年连栽人工林与附近毗邻常绿阔叶林土壤5种林分为研究对象,每种林分设置3个随机区组,每个区组采集0-20、20-40、40-60、60-80cm四层土样,基于32项土壤理化生性质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Norm值计算筛选确定桉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灰色关联度、内梅罗指数法、因子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拟为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和高效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利用。主要结论如下:(1)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中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多代连栽过程中各物理指标的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0-20、20-40cm土层中(p<0.05),桉树四代连栽使土壤变得较紧实、持水性能下降,孔隙度变小,可能会出现板结等现象。(2)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化学指标除pH、有效镁外在0-20cm土层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且各化学指标相关性密切。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硝态氮、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均显着高于其他桉树林,均连栽至第叁代显着下降,全氮、有效铁表现出从第四代开始显着下降。(3)7项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在多代桉树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层土含量均显着大于下面叁层,除酸性磷酸酶外,其余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氮从二代达到最大值,后面逐代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脲酶从第四代开始显着下降,土壤酸性磷酸酶则随着栽植代数而出现上升趋势。(4)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土壤有机质与硝态氮相关性最高为0.922,其次与有效铁、全氮、全钾、有效钾、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显着相关性。大部分土壤养分与生物学性质的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氨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锌与生物学指标相关性较强。(5)土壤容重、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微生物生物量碳、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最终确定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最小数据集。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正确率高达82.5%。因此本文筛选出的最小数据集较为可靠。(6)多代桉树人工林及常绿阔叶林之间土壤肥力质量差异显着(p<0.05)。土壤质量指数法、内梅罗指数、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四种方法评价结果稍有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具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第二代>第一代>第叁代>第四代。用最小数据集的8个指标与全指标进行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相关性强,评价结果与树高的拟合程度高,相关系数达到0.705,说明其具有生物学意义。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显着大于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随着代数的增加第二代达到最大值,从第叁代开始土壤肥力质量逐代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廖海岗[6](2019)在《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尾叶桉作为我国华南地区常见桉树的种植品种之一,是桉树造林及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简述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的基本情况,分析尾叶桉种植在生态环境、施肥、病虫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王嘉琛,赵隽宇,黄康庭,翁怡琳,祝玲月[7](2019)在《桂北土壤肥力质量对尾叶桉人工林连栽连作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北尾叶按叁代连栽连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0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筛选出尾叶按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对土壤肥力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第叁代尾叶按人工林大部分土壤理化指标比第一、第二代林土壤显着降低,其中第叁代林土壤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元素含量显着低于第一代林、第二代林。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钙和有效锌含量,建成反映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发现,叁代连栽尾叶按人工林土壤肥力为第二代(0.785)>第一代(0.642)>第叁代林(0.566),土壤肥力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尾叶按连栽两代之后土壤理化性质显着退化。因此,建议在第二代林采伐后要及时补充因连栽下降的元素,以达到桉树速生丰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庞碧滢,冯杏,黄俊文,周银锋,黄真池[8](2019)在《PBU和6-BA对尾叶桉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和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尾叶桉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将尾叶桉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和PBU+6-BA+IAA叁种激素组合的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的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性愈伤组织时的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的愈伤POD酶活性显着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qPCR)检测6个POD基因的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的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和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分化。PBU和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和6-BA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1期)

黄真池,李柳如,钟子倩,沈金玲,李恒[9](2019)在《尾叶桉叶组织中8个人工启动子转录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病原诱导型启动子可准确调控抗病基因的时空表达,在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将4个病原诱导元件F-box、S-box、Gst1-box、W-box和Mini35S片段组合得到8个人工病原诱导启动子(synthetic pathogen-inducible promoters,SPIP),按元件排列顺序命名为,FSGW、FSWG、GWFS、GWSF、SFGW、SFWG、WGFS、WGSF。再用其分别替换pBI121中控制gus表达的35S启动子得到重组质粒后导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用农杆菌渗入法转化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叶盘,12 h后用GUS染色法检测启动子本底活性。其余叶盘用水杨酸,青枯菌,疫霉菌孢子诱导处理12 h后,提取总RNA、反转录得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人工启动子的诱导转录特性。GWFS和SFWG对应的叶盘GUS染色较为明显,本底活性相对较高,其余6个启动子本底活性较低,对应的叶盘不着色或着色浅。设CaMV35S的转录活性为1,qPCR结果显示:受水杨酸诱导时,GWSF和SFWG活性升高明显,分别为0.931和1.362;受青枯菌诱导时,WGFS活性升高到0.945;受疫霉菌孢子诱导时,GWFS、SFGW和WGFS活性升高明显,分别为2.030、1.979和2.351。结果表明:病原诱导元件的排列组合显着影响人工启动子的转录特性;8个启动子中WGFS具有本底低、诱导活性相对较高的优点,将其进一步优化后可应用于植物转基因抗病育种。(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10](2019)在《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湿加松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正确认识大径材桉树及湿加松耗水规律,为地区人工林树种选择、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对10年生尾叶桉和湿加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测定各气象因子,分析了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和湿加松蒸腾耗水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并与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尾叶桉和湿加松边材液流均表现出典型的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各月平均液流速率不同,且旱雨季差异显着;其中峰值尾叶桉雨季(0.127 cm/min)和旱季(0.096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30倍和1.57倍;日平均液流速率尾叶桉雨季(0.045 cm/min)和旱季(0.033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27倍和1.54倍;启动时间和迅速下降时间雨季两树种间差异不大,但旱季尾叶桉要提前湿加松约1—1.5 h启动,并晚0.5—1 h迅速下降。影响两树种边材液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尾叶桉人工林年平均单株日耗水量为12.79 L/d,是湿加松的1.33倍,林分蒸腾耗水量尾叶桉(582.16 mm)和湿加松(483.24 mm),分别占同期年降雨量的34.2%和28.4%,且两树种旱雨季蒸腾耗水量均雨季显着大于旱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尾叶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_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估算其遗传参数,开展优良杂交组合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巨桉6×6析因交配F_1代杂种为材料,应用ASReml-R软件估算1、2、4.5、8.3和10.3年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亲本效应和配合力等遗传参数;计算每个杂交组合单株材积的平均值,以所有组合的平均值+标准差为标准进行优良杂交组合选择;基于所有单株的材积,采用平均值+2倍标准差(标准Ⅰ)和平均值+3倍标准差(标准Ⅱ)2个标准进行杂种优良单株选择。【结果】尾巨桉F_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每个年份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差异,在区组间差异不显着。1年生和2年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 4.5年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年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性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4.5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 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结论】尾巨桉F_1杂种1~2年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年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3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株和16株优树,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尾叶桉论文参考文献

[1].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沈乐,徐建民,李光友,陆钊华,杨雪艳.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_1代生长性状遗传分析[J].林业科学.2019

[3].刘德浩,张卫华,潘文,徐斌,朱报着.尾叶桉种源间数量性状的地理变异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9

[4].赵隽宇.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5].王嘉琛.多代尾叶桉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6].廖海岗.武宣县尾叶桉种植现状及发展策略[J].乡村科技.2019

[7].王嘉琛,赵隽宇,黄康庭,翁怡琳,祝玲月.桂北土壤肥力质量对尾叶桉人工林连栽连作的响应[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8].庞碧滢,冯杏,黄俊文,周银锋,黄真池.PBU和6-BA对尾叶桉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9

[9].黄真池,李柳如,钟子倩,沈金玲,李恒.尾叶桉叶组织中8个人工启动子转录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10].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湿加松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规律[J].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蒸汽爆破对硫酸预处理尾叶桉木...蒸汽爆破对未处理尾叶桉木材化...尾叶桉的遗传转化蓝桉(a)和尾叶桉(b)在低P水平下不...用于SSR分子标记的尾叶桉个体聚...桉树无性系品种对比试验示意图

标签:;  ;  ;  ;  ;  ;  ;  

尾叶桉论文_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