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机制研究

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伴随着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利用InSAR、GPS和重力卫星等测量技术监测由地震所造成的同震及震后地表形变,这为研究地震孕震发生机制及地球内部构造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首先本文基于尼泊尔境内及临近区域布设的19个GPS观测站所监测到的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所引起的同震位移,来研究球体位错理论和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的实用性,为了更好地比较和分析两种球体位错理论在计算同震位移时的差异,分别利用这两种球体位错理论模拟尼泊尔地震同震位移场并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本文基于51个GPS连续观测站监测到的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的GPS实测数据,研究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实测GPS同震位移与由球体位错理论和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分别计算的同震位移对比可知,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数量级上都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两种球体位错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这两种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的尼泊尔地震同震位移场比较分析可知两种球体位错理论在计算同震位移有较好的一致性,无明显差异。2.两种球体位错理论所模拟的同震位移场揭示出该次地震是一次逆冲型地震,其所引起的同震位移主要集中在同震和最大余震临近区域,南北向水平位移较东西向水平位移显著,且两者的模拟结果也揭示出尼泊尔Mw7.8地震的发震断层有向左走滑的分量。3.本文探索了两种不同的震后形变机制模型:(1)单一的震后余滑效应模型(模型Ⅰ),(2)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效应模型(模型Ⅱ)。模型Ⅰ研究结果表明,震后断层余滑主要发生在20km~35km深度处,位于同震破裂的下倾区域;余滑以逆冲为主,伴随有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最大逆冲和走滑分量分别为20 cm和11cm;震后余滑释放的地震矩为1.23×1020Nm,等效于Mw7.33地震。模型Ⅱ得到的震后断层余滑分布与模型I相一致,但累积滑动量略小,释放地震矩为1.1×1020Nm,等效于Mw7.32地震;并且模型Ⅱ研究表明尼泊尔地震震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地幔黏滞性系数的最优值分别为40km和2×1019pa·s。综上所述,尼泊尔地震震后1年时间内,震后断层余滑效应起主导作用,黏滞性松弛效应起次要作用,也揭示出尼泊尔地震同震断层滑动在震后诱发了更深处断层的活动。4.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模拟尼泊尔Mw7.8地震震后位移演化过程,结果显示由黏滞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位移主要集中在震中和最大余震临近区域,且随着时间的增加,震后位移变化逐渐显著,南北向水平位移较东西向水平位移变化量大,且垂直向位移变化量最大。由模拟结果可以推断尼泊尔地震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黏滞性松弛效应的影响将会越加显著,在某一时刻将取代断层余滑效应并在震后形变中起主导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球体位错理论和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的发展现状
  • w7.8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机制的研究现状'>    1.2.2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机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各章节内容分布
  • 第二章 球体位错理论和基于球体位错的反演算法
  •   2.1 球体位错理论
  •   2.2 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
  •     2.2.1 黏弹性球体形变的解算方法
  •     2.2.2 北极轴处断层引起的震后位移
  •     2.2.3 地球表面任意位置处由任意断层引起的震后位移
  •   2.3 基于球体位错的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w7.8地震同震及震后位移场'>第三章 GPS观测的尼泊尔Mw7.8地震同震及震后位移场
  •   3.1 GPS同震位移场
  •     3.1.1 GPS同震数据处理
  •     3.1.2 GPS同震位移场的特征分析
  •   3.2 GPS震后位移场
  •   3.3 本章小结
  • w7.8地震中的应用'>第四章 球体位错理论和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在尼泊尔Mw7.8地震中的应用
  •   4.1 GPS实测同震位移与两种球体位错模型的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
  • w7.8)同震位移场对比分析'>  4.2 两种球体位错理论模拟的尼泊尔地震(Mw7.8)同震位移场对比分析
  • w7.8)引起的同震位移场特征'>  4.3 尼泊尔地震(Mw7.8)引起的同震位移场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w7.8地震的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研究'>第五章 尼泊尔Mw7.8地震的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研究
  •   5.1 震后形变机制的模型建立及结果
  •     5.1.1 震后余滑效应(模型Ⅰ)
  •     5.1.2 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联合效应(模型Ⅱ)
  • w7.8)震后位移变化'>  5.2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模拟尼泊尔地震(Mw7.8)震后位移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宇磊

    导师: 张永志

    关键词: 年尼泊尔地震,球体位错理论,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震后余滑效应,黏滞性松弛效应

    来源: 长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单位: 长安大学

    分类号: P315.7

    总页数: 64

    文件大小: 3173K

    下载量: 68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3年南斯科舍海岭M_W7.8地震的多点震源机制反演[J].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8)
    • [2].新西兰2016年凯库拉M_W7.8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初析[J]. 地震地质 2017(04)
    • [3].青藏高原南缘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发震构造[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7)
    • [4].用随机有限断层方法模拟2016-11-13新西兰M_W7.8地震[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12)
    • [5].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_W7.8地震滑坡数据库[J]. 地震地质 2018(05)
    • [6].昆仑山地震(M_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7)
    • [7].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尼泊尔M_w7.8级地震同震位移[J]. 科学通报 2015(36)
    • [8].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滑动分布[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 [9].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级地震的孕震构造背景和特征[J]. 科学通报 2015(27)
    • [10].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孕育过程分析与震后趋势研判[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5)
    • [11].加拿大海达瓜伊M_W7.8地震期间同震沉降的潮间带生物指示物[J]. 世界地震译丛 2017(04)
    • [12].哨兵-2号光学影像地表形变监测:以2016年M_W7.8新西兰凯库拉地震为例[J]. 测绘学报 2019(03)
    • [13].基于GPS TEC的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电离层扰动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0(09)
    • [14].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震源机制InSAR反演及强地面运动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4)
    • [15].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 地震 2020(04)
    • [16].GPS观测结果反映的尼泊尔M_w7.8地震孕震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5)
    • [17].尼泊尔M_W7.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J].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1)
    • [18].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M_w7.8地震强震动记录分析[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8(01)
    • [19].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中部M_W7.8地震[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05)
    • [20].2010年10月25日明打威海啸地震(M_W7.8)和浅层巨大逆冲断裂引起的海啸灾害[J]. 世界地震译丛 2012(03)
    • [21].高频GPS测定的尼泊尔M_W7.8和M_W7.3地震震时地表动态变形过程[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3)
    • [22].用接收函数得到的2012年M_W7.8海达瓜伊地震附近地区的剪切波速度结构[J]. 世界地震译丛 2016(01)
    • [23].使用欧洲、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4个台阵由反投影方法确定的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的短周期能量[J]. 国际地震动态 2016(05)
    • [24].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特征与2015年尼泊尔M_w7.8级大地震[J]. 科学通报 2015(27)
    • [25].从青藏可可西里M_w7.8级地震滑动分布得到的地震障碍体模型的证据[J]. 世界地震译丛 2008(06)
    • [26].结合余震反投影成像2001年昆仑山M_w7.8地震破裂过程[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04)
    • [27].由M_w7.8昆仑山地震地表位错推断滑动位移[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5(05)
    • [28].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应力触发:以2016年M_w7.8级新西兰Kaikōura地震为例(英文)[J]. Science Bulletin 2020(02)
    • [29].基于2001年M_W7.8可可西里地震震后形变模拟研究藏北地区岩石圈流变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2)
    • [30].2016年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M_W7.8地震震源运动学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