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进出行列车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车站进出行列车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一、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姬文杰[1](2021)在《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铁路安全是国家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必须把运输安全放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强铁路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超前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守铁路安全的政治红线和职业底线。为破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课题,国铁集团于2019年制定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手册,并在2021年工作会议中提出将双重预防机制贯通到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输生产组织全过程,推进铁路运输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超前防范。铁路区段站作为运输生产的基本单元,承担着繁重的运输生产任务和安全压力,如何运用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走深、走实,是铁路区段站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提升铁路区段站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提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解析和应用。首先,运用鱼刺图构建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方法,从设备设施、作业流程、人员岗位、环境氛围4个层面,全过程辨识研判安全风险;运用风险矩阵法,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2个维度,选定6个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半定量赋值确定风险等级;运用“4T”风险控制方法和IRCC风险控制层次理论,提出了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管控办法,强化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其次,在调研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依据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优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强化安全隐患闭环管理。选择乌海站驼峰调车场、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调车作业原进路处所3个作业场景,解析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和具体流程,并针对性提出突出安全隐患的治理方案,为乌海站提供安全决策和安全投入依据。最后,为强化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实操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制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乌海站应用,持续检验各项制度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淡蜀钧[2](2021)在《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铁路运输生产中,铁路的安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行车工作又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当中的重头戏,车务站段作为行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现场作业安全是整个铁路安全的关键一环。随着铁路的发展,装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安全管理方法、手段的更新,车务安全朝着持续稳定的局面发展。但是,在当前各车务站段安全管理中,如何解决职工作业的非控性和干部安全管理的随意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在铁路发展的现阶段,影响车务现场安全控制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的因素,如何提高职工作业和干部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课题。为此,车务部门采用了制定管理办法进行作业约束和上道新设备、新技术进行作业卡控的方式力求解决问题,其中,调度集中系统(CTC系统)的普及使用提高了行车指挥效率。但是,在我国多数既有运营线路上,即使有装备了调度集中系统,可由于设备上道时间较早,其系统功能和结构并不完善,不具备对车务现场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卡控和作业辅助功能。为了更好满足铁路运输需求并与既有调度集中系统相适应,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其功能和结构进一步完善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铁路目前主要的行车组织架构、各级行车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主要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中的关键项点和存在的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控制系统用户需求,在分析用户需求和事故故障的基础上,基于资源利旧、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原则,提出了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业务功能、关键业务流程和算法、软硬件结构、实现方法和工程实践路线,并在典型车站进行了试点应用,方法可行,应用效果好,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屈兴旺[3](2021)在《基于统筹运行时刻和到发线的调图工作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为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和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路加密进行旅客列车运行图的调整优化工作。对于普速铁路的大中型客运站而言,到发线通过能力和咽喉区利用率日益紧张,调整“客车集束时间段”内某趟客车运行时刻后,必将改变该时段客车到发线运用方案,从而引起该时段内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等作业产生较大变化。车站在参与调整列车运行图工作时,因调图专职对站场布局掌握不透、客车技术作业掌握错误以及考虑不周密和人为疏忽,极易产生同一咽喉区列车到发进路交叉、本务机车(调车机车)转线与列车到发产生进路交叉或调车作业违反普速《技规》301条规定等突出安全问题,为新的列车运行图顺利实施实施埋下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旅客列车运缓、增加站停时间以及耽误列车等安全事故。本文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辖内包头站在编制旅客列车调整图方案为例,对调整图常见问题进行简述,提出相应的决对策,借助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理念,阐述了客车挂线图的目的和作用。同时,建立计算机自主编制客车挂线图模型,提出了客车挂线图计算机编制系统设计思路和框架,设定了列车车次、客车到发线等具体逻辑处理规则,实现了计算机辅助铺划客车挂线图,达到了构建智能化客车挂线图系统初步目的,并对计算机编制和人工铺划进行优劣势分析进行互补。以期有助于普速铁路大中型客运站合理运用客车到发线,提升车站调整列车运行图实施方案的编制质量。

周志军[4](2021)在《铁路车站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全是铁路企业永恒的话题,随着铁路营业线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的维修保养显得尤为重要,铁路里程的增加带来的是施工作业量和施工作业强度的成倍增加。车站作为营业线施工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保证施工安全和正点开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施工意味着变化,变化意味着风险,风险控制不好就容易造成事故,给企业和职工造成巨大损失。为保障营业线施工的安全,必须要找出施工中的关键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管控。本论文分析研究了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找出营业线施工中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研究方法。利用头脑风暴法对营业线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建立故障树将营业线施工发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的从施工组织上对施工风险进行研判,利用故障树分析法对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确定出了危险程度比较高的风险事件。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车站在组织营业线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车的进路准备、运行计划、施工登销记和安全措施的实施是车站在施工中的重要风险,需要引起重视,车站需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本论文把施工中的风险关键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了划分,按施工组织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风险管控。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施工流程上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改变了传统的就单一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同时运用头脑风暴法结合故障树分析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评价,较全面的分析出了施工中的风险。同时将风险进行归类并制定详细的管控措施,对今后营业线施工的风险研判和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对策参考。

路博文[5](2021)在《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铁路运输进入快速发展期,愈发复杂的庞大路网及其运营环境,使铁路运输安全也需要新的具有精确化特征的安全管理方法、评价手段,来不断提升铁路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然后从安全风险管理流程入手,对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评价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适用车务站段运营管理特征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并以某车务段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比较研究。论文采用专家调研法识别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点体系,运用风险矩阵法进行相应的评价,进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该段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将PDCA理论与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结合,建立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论文通过对车务段站段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针对性研究,有助于指导车务站段科学、精确地对安全风险项点进行有效识别与评价,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提高车务站段运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董云逸[6](2020)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货运量大幅增长的新形势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但相关可靠性研究工作相对滞后,系统完善和运用指导缺少理论支撑。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理论与实践、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研发及其可靠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使用者作业班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系统可靠性、人因可靠性评估。针对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分析复杂大系统时,难以解决计算复杂度高、失效动态相关、缺少故障数据等情况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其思想也可应用于其它复杂大系统的可靠性评估。首先,基于对系统结构、边界的分析,将复杂的系统故障进行清晰的模型抽象,建立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采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方法确定底事件的概率分布,解决了缺少系统可靠性数据和试验数据的问题,为后续定量分析提供支撑。其次,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强大推理和表达能力来求解系统动态故障树,并综合考虑覆盖因子、共因失效、冗余结构、维修性等因素进行模型修正。最终,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直接推理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双向推理,得出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指标不低于同类信号产品对可靠性的要求,其系统可靠性充分满足现场运输生产的需要,同时应在双机切换延长设备和控制共因失效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的结论。针对传统铁路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存在未考虑认知行为过程以及考虑行为形成因子不充分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提出基于认知行为过程的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其也可应用于其它双人互控模式的人因可靠性分析。首先,结合人的认知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作业人员的行为过程分为觉察、诊断、决策、执行四个步骤,并给出了双人互控机制下失误恢复模式。其次,结合技巧、规则、知识相关行为模型对人因失误进行分类,并给出不同行为过程下不同类型人因失误的量化计算方法。最终,比对分析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相同情景下人因失误概率,得到信息质量的提升和执行过程的卡控可有效提升人因可靠性的结论。本文填补了铁路领域复杂大系统可靠性评估和双人互控机制下人因可靠性评估的空白,利用本文针对提升系统可靠性及人因可靠性提出的建议,可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优化改进系统结构和配置,丰富完善接口内容和卡控功能,对系统深入研发升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为日后系统认证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黄立[7](2020)在《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对铁路行车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铁路行车系统内部中,由于车务段作业范围广阔,包括客运、货运、运转等部门,使得车务段的行车安全管理成为铁路行车系统内部关注的焦点,确保车务段行车安全成为铁路行车安全管理的关键任务。本文通过收集近十年的铁路行车事故数据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及事故数据,对宜春车务段安全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建立了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针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提出运用层次分析(AHP)-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进行评价,并提出提高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的建议。本文的内容包括: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针对铁路行车安全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的参考和阅读,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了解安全评价有关理论方法,对各类安全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层次分析-熵权-模糊数学的组合评价方法。再次,结合近十年铁路行车事故的数据特征,以及宜春车务段近两年的“两违”数据特征及部分事故反思,系统的分析了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以及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有关问题。针对宜春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不足,建立了由四个一级指标十九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最后,以宜春车务段为例,结合专家调查以及实际有关安全数据特征,运用组合评价方法,对车务段行车安全现状及车务段重点车站的行车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分析。从评价结果反映出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总体为较高水平,不同车站行车安全风险程度有差异,仍应重视安全风险管理。

刘丰逸[8](2020)在《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的运输能力有了显着增强。2010年以来,我国新建成客运专线的不断入网、瓦日线等重载货运专线陆续开通,铁路的客货运输能力有了显着提升。截止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2019年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6.6亿人;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43.9亿吨;总换算周转量完成44888.5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21%。铁路运量的持续增长,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极大压力。今年“3.30”和“4.12”连续发生的两起普速客货共线区段铁路旅客列车脱轨的行车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全和稳定。论文从铁路客货共线区段的车站行车安全出发,分析普铁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的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对提高铁路运输的安全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社会稳定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安全相关概念、安全风险、安全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法的选取进行系统研究,阐述了客货共线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基本理论;然后,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铁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近年铁路安全事故通报,通过对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咨询调查,筛选构建了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可用于影响因素分析的评价方法,选择基于DEMATEL-ISM集成法和ANP网络分析法的评价方法,对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选取太兴铁路镇城底车站进行实例分析,运用DEMATEL-ISM和ANP方法,确定影响车站行车安全因素的重要度顺序,并对实例分析中的铁路车站提出了安全风险管控上的卡控措施和建议,从而验证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铁路车站行车安全评价和安全管控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杜哓旭[9](2019)在《车站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铁路运输已成为客运与货运的主要手段。同时铁路行车调度作业对行车安全与效率的影响越来明显,车站接发车作业是铁路行车调度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尤其站内行车组织人员在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的业务水平低是导致行车事故与运输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设计针对接发车作业流程的仿真培训平台对减少车站行车作业违章现象,提高运营安全与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国内外对于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现有调度系统下的接发列车作业工作原理。通过调研车站相关标准以及现场实际需求,在传统仿真培训系统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以工作流程自动控制方法为核心,实现行车调度作业场景虚拟化、作业流可视化、培训工种类型多样化以及智能评分与行为统计功能的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适用于装备行车调度系统的各式车站。相较于侧重车站各设备的基础操作水平的原先培训模式,该平台更侧重学员对多设备的协同操作技能以及面对各种非正常场景时的接发车业务水平。能够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车站接发车作业仿真培训。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系统研究现状,确立纯软件形式的培训模式,首先对车站接发车作业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包括接发车作业基本原理、涉及的相关系统以及行车组织人员岗位职责。其次对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做简要描述,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对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进行业务建模与需求分析,梳理出完备的系统功能结构。在系统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确定三层架构的软件设计思路,并给出详细的模块设计、通信设计与数据管理设计。最后以哈尔滨南站VI场进行工程实例分析,介绍系统实现平台与各功能模块实现效果,并采用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车作业案例对系统的流程培训功能进行测试,验证该平台的可用性与有效性。

王道孝[10](2019)在《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铁路在列车运行速度的逐年提高、列车载重量不断增加、营业里程的不断发展及大量新技术(重载技术发展)、新装备(CTC设备、区间逻辑检查等设备)的全面投入使用,车务作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应急处置流程越来越多,而应急处置的时间要求却是越来越短,对铁路安全、正点运行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铁路的车务行车部门安全风险预测、应急处置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通过研究铁路系统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以及具体落实的方法,是为了更好寻找到车务段安全生产的有效落实途径,根据探索出来的实际数据对比,得出相应的管理落实方案,将车务段中有限的人力资源、资金流向、信息以及技术设备等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进行使用,从而达到提前预防和在运输生产环节中减少运输中事故的发生,确保和实现运输安全生产任务的基础任务及目标[1]。本文通过对车务段行车中的接发列车、调车、施工、自管设备、规章管理、中间站管理等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得出适合车务段安全管理的安全责任体系、站段管理体系、专业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安全风险预警和运行控制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安全检查监督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等体系建设作为论文的研究素材。研究分析车务段的安全管理模式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能够通过理论指导现场作业,持续推进车务段行、客、货装全面建设,不断夯实车务段安全生产基础,实现车务系统管理科学规范、行车工作安全可控、运输畅通高效。也能为今后的车务段这一级安全管理研究提供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参考,同时对铁路车务系统内客运、货运、行车及结合部的安全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

二、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与理论方法
    2.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1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
        2.1.2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现状
        2.1.3 乌海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特点
    2.2 双重预防的理论与方法
        2.2.1 事故预防理论
        2.2.2 双重预防理论
        2.2.3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法
        2.2.4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方法
    2.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基本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研究
    3.1 构建“点—线—面—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3.2 铁路区段站行车安全风险辨识
        3.2.1 设备设施的不安全因素
        3.2.2 作业流程的不安全因素
        3.2.3 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因素
        3.2.4 环境氛围的不安全因素
    3.3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风险分级
        3.3.1 风险矩阵法参数调整
        3.3.2 风险分级应用分析
    3.4 基于“人防、物防、技防”综合管控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乌海站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究
    4.1 驼峰调车场作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1.1 乌海站驼峰调车场基本情况调研
        4.1.2 驼峰调车场勾车溜放试验及安全隐患分析排查
        4.1.3 驼峰调车场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2 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2.1 乌海站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专题调研
        4.2.2 不同情形下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作业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2.3 轨道分路不良区段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4.3.1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写实分析
        4.3.2 不同情形下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分析及安全隐患排查
        4.3.3 调车作业原进路返回安全隐患分级及治理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制度体系设计
    5.1 安全责任体系
    5.2 管理制度体系
    5.3 投入保障体系
    5.4 激励约束体系
    5.5 培训教育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调度集中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铁路主要行车组织架构
    2.2 行车组织工作中的主要作业内容
        2.2.1 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内容
        2.2.2 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内容
    2.3 作业过程中的关键项点
    2.4 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2.5 既有的安全卡控措施
        2.5.1 管理手段
        2.5.2 技术手段
    2.6 既有的安全卡控措施存在的不足
        2.6.1 既有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
        2.6.2 既有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带来的问题
    2.7 分析研究结论
3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3.2 系统功能设计目标
    3.3 系统功能设计内容
        3.3.1 控制模式
        3.3.2 行车指挥控制
        3.3.3 站场信息管理
        3.3.4 列车进路错办报警
        3.3.5 接发车作业流程管理
        3.3.6 非正常行车作业辅助
        3.3.7 行车辅助报警功能
    3.4 系统的行车作业安全控制关键功能设计
        3.4.1 列车进路的识别
        3.4.2 固定径路的卡控
        3.4.3 施工封锁条件的卡控
        3.4.4 列车在车站进行技术作业的流程卡控
        3.4.5 列车属性识别
        3.4.6 列车位置识别
        3.4.7 行车约束条件的纳入
        3.4.8 行车作业进路合法性检查流程
        3.4.9 列车占用丢失检查逻辑
        3.4.10 列车计划管理
        3.4.11 调度命令
        3.4.12 交班接班重要提示事项传递
        3.4.13 统一设置封锁、停电
        3.4.14 防溜设备区别显示
        3.4.15 接通光带
    3.5 系统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关键功能设计
        3.5.1 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
        3.5.2 非正常情况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
    3.6 系统的信号模拟显示关键功能设计
        3.6.1 信息采集内容
        3.6.2 站场信息实时显示
        3.6.3 按钮设置
        3.6.4 联锁控制指令
    3.7 系统的行车辅助报警关键功能设计
4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
    4.1 基本原则
        4.1.1 建设高度可靠的处理平台
        4.1.2 增强系统的维护技术装备和手段
        4.1.3 增强系统的安全辅助功能
        4.1.4 系统设计方向
        4.1.5 系统对高安全性的要求
    4.2 系统硬件结构
    4.3 系统软件结构
        4.3.1 面向服务的架构
        4.3.2 系统的功能模块
5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研发流程
    5.2 系统实施过程
        5.2.1 第一阶段:系统的研制、开发和测试
        5.2.2 第二阶段: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联调联试
        5.2.3 第三阶段:系统开通试验和现场试运行
    5.3 系统典型功能实现
        5.3.1 分散自律模式下的“错办”卡控
        5.3.2 非常站控模式下的“错办”报警功能
6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工程实例分析
    6.1 试点车站设备现状
    6.2 试点车站工程实施技术方案
        6.2.1 中心子系统软硬件改动情况
        6.2.2 试点车站子系统软硬件改动情况
        6.2.3 网络和通道
    6.3 试点车站系统功能界面
        6.3.1 框架
        6.3.2 系统登录
        6.3.3 用户管理
        6.3.4 控制命令
        6.3.5 列车进路控制
        6.3.6 系统功能
    6.4 试点车站系统功能测试内容
        6.4.1 测试依据
        6.4.2 测试范围
        6.4.3 测试项目
        6.4.4 测试实例
    6.5 试点车站系统测试使用结论
    6.6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应用前景和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统筹运行时刻和到发线的调图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1.3 问题研究综述
第2章 以包头站为例分析客车作业现状和调整列车运行图存在的问题
    2.1 包头站旅客列车运输组织作业现状
        2.1.1 包头站基础设备设施现状
        2.1.2 包头站客运作业组织情况
        2.1.3 包头站客车接发作业组织情况
        2.1.4 包头站客车车底调动作业组织情况
        2.1.5 包头站客车整备运用作业情况
        2.1.6 包头站客车作业统筹分析
    2.2 包头站历年来调整列车运行图情况及问题
        2.2.1 运行区段调整列车运行图技术标准
        2.2.2 包头站调整列车运行图技术作业标准
        2.2.3 包头站历年调整列车运行图对比分析
        2.2.4 包头站在调整列车运行图面临的问题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优化时刻和到发线的调图整体设计方案
    3.1 编制列车运行图基本要求和目标
    3.2 包头站客车挂线图的作用和目的
    3.3 改进车站挂线图铺划方式的整体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算机编制客车挂线图的模型设计
    4.1 搭建客车挂线图计算机编制系统
    4.2 客车挂线图计算机编制系统的逻辑处理
        4.2.1 对列车车次所隐含信息的逻辑处理
        4.2.2 按列车类型计算股道占用时间逻辑
        4.2.3 客车整备线的使用权限逻辑
    4.3 客车挂线图计算机编制系统实现目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算机编制客车挂线图的应用与人工对比
    5.1 计算机编制客车挂线图系统的应用实例
    5.2 人工铺划和系统生成的对比分析
        5.2.1 计算机编制挂线图的优劣势分析
        5.2.2 人工铺划挂线图的优劣势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铁路车站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1.2.2 国内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营业线施工与风险管理概述
    2.1 营业线施工概述
        2.1.1 施工的定义及分类
        2.1.2 施工的组织领导
        2.1.3 施工的组织流程
        2.1.4 营业线施工的特点
    2.2 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2.2.1 危险源的概念
        2.2.2 风险识别
        2.2.3 风险分析与评价
        2.2.4 风险管控
    2.3 施工风险管理的问题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风险管理的方法选择与研究
    3.1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
        3.1.1 头脑风暴法来源
        3.1.2 头脑风暴法特点
        3.1.3 头脑风暴法分类
        3.1.4 头脑风暴法四大原则
    3.2 故障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
        3.2.1 故障树分析法来源
        3.2.2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征
        3.2.3 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点
        3.2.4 故障树分析法的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分析评价
    4.1 营业线施工的风险识别
        4.1.1 风险识别前期工作
        4.1.2 施工风险识别
    4.2 营业线施工的风险分析与评价
        4.2.1 构建故障树
        4.2.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4.2.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4.3 结果分析和运用
        4.3.1 结果分析
        4.3.2 案例研讨
    4.4 本章小结
5 营业线施工的安全风险关键与管控
    5.1 施工安全风险关键环节
    5.2 共性安全关键环节控制
        5.2.1 关键环节控制核心
        5.2.2 关键环节控制流程
    5.3 个性安全关键环节控制
        5.3.1 更换LKJ基础数据的施工
        5.3.2 非正常行车的施工
        5.3.3 施工作业车运行的施工
        5.3.4 需接触网停电的施工
        5.3.5 GSM-R基站控制器升级克缺施工
        5.3.6 维修作业
        5.3.7 邻近营业线施工
        5.3.8 点外作业
    5.4 施工风险管控的特色做法
        5.4.1 挂图作战的介绍
        5.4.2 挂图作战的步骤
        5.4.3 挂图作战的原则
        5.4.4 挂图作战的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分析
    2.1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1.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分析
        2.1.2 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分析
    2.2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2.2.1 安全风险识别方法分析
        2.2.2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2.2.3 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分析
    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3 某车务段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4.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识别研究
    4.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4.3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3.1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4.3.2 某车务段安全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PDCA理论的车务站段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5.1 PDCA理论分析
    5.2 基于PDCA理论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编组站自动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2 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2.3 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编组站运输组织模式总体分析
    2.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概述
        2.1.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2.1.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集中控制子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
        2.1.3 系统边界分析及信息流向
    2.2 编组站运输生产组织模式分析
        2.2.1 编组站组织管理体系
        2.2.2 编组站多岗协作关系
        2.2.3 作业班组的主要工作内容
    2.3 本章小节
3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3.1 RAM理论基础
        3.1.1 RAM定义及其指标体系
        3.1.2 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的一般过程
    3.2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
        3.2.1 动态故障树基本原理
        3.2.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构建
    3.3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德尔菲方法确定底事件概率分布
        3.3.1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概率分析
        3.3.2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故障树底事件概率分布确定
    3.4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动态故障树可靠性分析模型构建
        3.4.1 动态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及建模方式
        3.4.2 动态故障树-动态贝叶斯网络映射规则
        3.4.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3.5 考虑共因失效的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3.5.1 共因失效理论基础
        3.5.2 β因子模型更新动态贝叶斯网络规则
        3.5.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动态贝叶斯网络模型更新
    3.6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AM指标及薄弱环节分析
        3.6.1 RAM指标分析
        3.6.3 薄弱环节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认知行为的编组站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4.1 人因可靠性分析的一般流程
    4.2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可靠性分析框架
        4.2.1 人的认知行为模型
        4.2.2 单一作业人员的认知行为过程
        4.2.3 作业班组的认知行为过程
    4.3 基于认知行为的作业班组人因失误概率量化计算
        4.3.1 人因差错概率及人因差错的分类
        4.3.2 觉察行为可靠性
        4.3.3 诊断行为可靠性
        4.3.4 决策行为可靠性
        4.3.5 操作行为可靠性
        4.3.6 作业班组可靠性
    4.4 案例分析
        4.4.1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班组作业行为过程分析
        4.4.2 实施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前后人因可靠性建模与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安全管理与评价有关理论与方法
    2.1 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2.1.1 安全系统工程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人因工程理论
        2.1.4 安全风险管理
        2.1.5 事故致因理论
    2.2 安全分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2.1 安全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2.2.2 部分评价方法原理步骤
    2.3 层次分析-熵权法-模糊数学组合评价方法
        2.3.1 组合评价方法思路
        2.3.2 组合评价方法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路行车事故分析及宜春车务段安全工作现状
    3.1 历年铁路行车事故分析
        3.1.1 铁路行车事故等级分类
        3.1.2 铁路行车安全事故发展特征
    3.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
    3.3 宜春车务段“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3.1 “两违”数据概况
        3.3.2 重点“两违”数据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
    4.1 现阶段铁路行车安全评价体系及其存在的不足
    4.2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车务段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4.2.2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2.3 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体系的确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评价实例分析
    5.1 车务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1.1 指标权重计算
        5.1.2 车务段现阶段行车安全水平评估
    5.2 车务段部分车站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5.2.1 评估指标层次结构
        5.2.2 六类问题风险影响程度权重分析
        5.2.3 三个一等站的安全风险对比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宜春车务段安全水平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五位专家具体情况表
附录二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因素重要程度问卷
附录三 宜春车务段现状行车安全水平调查表
附录四 六类“两违”问题对行车安全风险影响程度评分调查
附录五 六类“两违”对三个站的行车安全影响对比调查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基本理论
    2.1 安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2.1.1 风险的内涵
        2.1.2 风险的特征
    2.2 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的风险概述
        2.2.1 客货共线基本概念
        2.2.2 铁路事故分类及车站行车安全理论
        2.2.3 铁路车站风险事件分类
        2.2.4 铁路车站风险源分类
    2.3 安全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2.3.1 安全管理的内容
        2.3.2 安全管理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分析
    3.1 客货共线区段车站概述
        3.1.1 车站安全管理结构
        3.1.2 车站行车作业流程
    3.2 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概述
        3.2.1 人员因素
        3.2.2 设施设备与作业因素
        3.2.3 环境因素
        3.2.4 管理因素
    3.3 客货共线区段车站行车安全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MATEL-ISM法和ANP法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 DEMATEL-ISM集成法
        4.1.1 DEMATEL法
        4.1.2 ISM法
    4.2 DEMATEL-ISM集成法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步骤
        4.2.1 DEMATEL-ISM集成法的研究思路
        4.2.2 DEMATEL-ISM集成法的计算步骤
    4.3 基于ANP的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4.3.1 网络分析法(ANP)
        4.3.2 ANP模型计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镇城底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实例分析
    5.1 镇城底站背景介绍
        5.1.1 太兴铁路概况
        5.1.2 车站作业特点
        5.1.3 车站安全问题
    5.2 基于DEMATEL-ISM方法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5.2.1 确定可达矩阵
        5.2.2 构建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5.3 基于ANP的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5.3.1 ANP模型计算
        5.3.2 安全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5.4 针对车站行车安全的卡控措施及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车站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行车调度作业内容概述
    2.1 CTC(TDCS)下的行车调度作业原理
    2.2 行车作业系统介绍
        2.2.1 CTC与 TDCS系统
        2.2.2 联锁系统
        2.2.3 行车设备检查登记簿
        2.2.4 数字调度台
    2.3 行车作业人员介绍
    2.4 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介绍
        2.4.1 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概述
        2.4.2 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优势
3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需求分析
    3.1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研究目标
    3.2 基于UML的业务建模与需求分析
        3.2.1 用户管理
        3.2.2 接发车作业场景管理
        3.2.3 接发车作业标准信息化
        3.2.4 流程培训管理
        3.2.5 网络通信
    3.3 系统设计约束
4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的设计
    4.1 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4.2 总体设计
        4.2.1 框架设计
        4.2.2 模块划分
    4.3 功能模块设计
        4.3.1 用户管理模块
        4.3.2 作业场景设置模块
        4.3.3 作业流程信息化模块
        4.3.4 作业流程培训模块
        4.3.5 培训结果管理模块
    4.4 通信设计
    4.5 数据管理
5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实现
    5.1 软件平台介绍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用户管理界面
        5.2.2 作业场景设置界面
        5.2.3 测试序列管理界面
        5.2.4 流程培训管理
        5.2.5 通信监测
    5.3 系统测试分析
        5.3.1 测试场景
        5.3.2 测试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2 安全风险管理
    2.1 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概念
    2.2 安全风险的特征
    2.3 安全风险过程控制
    2.4 常见风险评估技术
    2.5 车务段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适用性
3 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研究
    3.1 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1.1 铁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1.2 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3.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3.2.1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3.2.2 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因素调研分析
    3.3 车务段风险源对应典型事故案列分析
    3.4 铁路行车部门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3.4.1 风险识别方法
        3.4.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标准
        3.4.3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3.5 确定铁路行车安全风险评估
    3.6 风险评估分析
        3.6.1 评估过程与风险记录
        3.6.2 车务段行车风险评估结论
    3.7 车务段行车风险源对应安全卡控措施
4 车务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改进
    4.1 建立建全安全标准化体系,杜绝现场安全隐患
    4.2 结合现场实际,动态详细制定《安全风险控制表》
5 结论与前景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研究可创新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区段站行车作业安全双重预防研究[D]. 姬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D]. 淡蜀钧.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基于统筹运行时刻和到发线的调图工作优化研究[D]. 屈兴旺.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铁路车站营业线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对策研究[D]. 周志军.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5]车务站段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研究[D]. 路博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6]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D]. 董云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宜春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分析及评价研究[D]. 黄立.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8]客货共线区段铁路车站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D]. 刘丰逸.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车站接发车作业智能培训系统 ——流程控制中心子系统研究[D]. 杜哓旭.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10]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王道孝.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标签:;  ;  ;  ;  

车站进出行列车安全联控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