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微塑料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正日益受到人们密切关注,为探索微塑料在鄱阳湖流域的污染状况,以鄱阳湖流域"五河"入湖口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个水文周期(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选择6个典型区域采集沉积物进行分析.采用浮选分离方法及金相显微鉴定技术,分析鄱阳湖"五河"入湖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类型、丰度和表面形貌等特征,旨在揭示鄱阳湖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水位期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微塑料的类型有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其中主要以碎片类微塑料为主,所占百分比为51.95%; 70%的微塑料粒径<1 mm,微塑料(<5mm)的平均丰度为811.11 n/kg,6个样点的微塑料丰度值表现为朱港>吴城>渡头乡>龙口>瑞洪镇>南矶山. 6个样点的微塑料丰度值与鄱阳湖水位动态均具一致性,在枯水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4.41%;平水期次之,达到31.52%;丰水期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4.07%.不同水期、不同样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污染问题警示人们要重视塑料垃圾的排放及其污染问题,以减少对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文华,简敏菲,余厚平,周隆胤,刘淑丽
关键词: 鄱阳湖,沉积物,微塑料,丰度,表面形貌,时空分布
来源: 湖泊科学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042,31460147),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1BAB214011),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GJJ60311)联合资助
分类号: X524
页码: 397-406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292K
下载量: 788
相关论文文献
- [1].五河民歌的腔词关系[J]. 皖西学院学报 2020(02)
- [2].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五河民歌的传承和保护[J]. 大众文艺 2020(11)
- [3].五河分洪道新开河段设计实例[J]. 治淮 2020(08)
- [4].地方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皖北地区五河民歌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 2020(04)
- [5].论安徽五河民歌的美学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05)
- [6].数字化时代五河民歌的当代流变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9)
- [7].五河博物馆陈展方案的设计构思[J]. 建材与装饰 2018(08)
- [8].五河民歌与凤阳民歌音乐形态与风格的宏观比较[J]. 北方音乐 2016(14)
- [9].五河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阐释[J]. 北方音乐 2012(07)
- [10].五河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 2016(01)
- [11].论五河民歌对《诗经》的借鉴与继承[J]. 巢湖学院学报 2016(02)
- [12].五河民歌中的外来音乐元素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 2015(01)
- [13].五河民歌现有风格的研究[J]. 音乐时空 2015(06)
- [14].从过渡交融性看五河民歌的艺术特征[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 [15].安徽五河民歌的传承特征研究[J]. 明日风尚 2020(12)
- [16].《鱼米之乡·五河》[J]. 艺术界·儿童文艺 2019(01)
- [17].《魅力五河·和谐家园》[J]. 艺术界·儿童文艺 2019(06)
- [18].我的五河情结[J]. 散文百家 2018(10)
- [19].古曲情满淮河,新意都是芬芳——论五河民歌的创新发展[J]. 中国文艺家 2018(10)
- [20].五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 2013(06)
- [21].五河武术[J]. 杉乡文学 2010(07)
- [22].五河第二中学 立足高效 全面育人[J]. 教育文汇 2010(10)
- [23].五河民歌特色研究[J]. 民族音乐 2018(06)
- [24].五河方言合音词再探[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07)
- [25].虹县地名考及五河历史探源[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 2014(01)
- [26].五河民歌的形成与发展[J]. 文化月刊 2014(23)
- [27].五河方言“问人”类疑问代词浅析[J]. 蚌埠学院学报 2014(02)
- [28].五河方言合音词初探[J]. 柳州师专学报 2014(03)
- [29].五河方言“给”字句的特点及用法[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7)
- [30].五河民歌过渡性的时空特征辨析[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