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环境质量,地质,评价,生态,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明,王羽佳[1](2019)在《多彩整装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彩整装勘查区位于青海西南叁江源巨型多金属成矿带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多彩—当江一带,是我国铜、铅、锌资源的重要富集区,找矿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叁江源保护区,多年冻土发育,生态地质环境极其脆弱,地质勘查过程对生态地质环境是否造成影响?影响程度又如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多彩整装勘查区的13个调查区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勘查方式手段等分成了50个区块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以后实行绿色勘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9年07期)
陈朝亮,林玲,李强,周文涛[2](2019)在《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西南低山-浅丘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以内江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对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各因素间的协同机制展开研究。通过对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生态条件、自然地理和基础地质等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内江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对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和迭加分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结果表明: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区域占全区面积的23. 9%,良好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8. 5%,中差区域占全区面积的27. 6%,且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南低山地区。该研究结果对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明[3](2017)在《盐边县桐子林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7年盐边县城从健康镇迁移至桐子林镇以来,新县城建设的场平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及金河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等产生的人类工程活动和农耕活动,导致桐子林镇自然资源急剧消耗,居民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盐边县桐子林镇辖区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研究,划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等级,科学评价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及建设用地适宜性,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策略,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桐子林镇辖区及盐边县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使用桐子林镇地质和遥感等多种数据,利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桐子林镇地质、地理和生态环境等信息,结合研究目标构建适合盐边县桐子林镇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基于GIS平台实现评价指标信息的加权综合,得到桐子林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级与分区结果,结合《盐边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等成果,提出桐子林镇的区域规划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指标遴选方法,选取3个一级评价指标、11个二级评价指标,建立了桐子林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集成桐子林镇的基础数据与专题数据,提取了地质灾害密度、地表起伏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数据图层,并对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3)根据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取值,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应用ArcGIS平台将各图层进行加权综合,根据综合图层的统计值分布特征,采用自然间断法将桐子林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划分为优(Ⅰ)、良(Ⅱ)、中(Ⅲ)、差(Ⅳ)四个等级,并对各级分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4)综合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和盐边县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产业布局方案、生态安全策略和城市规划管理优化措施,有利于加强区域地质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桐子林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晓静[4](2017)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浐灞生态区地处西安的东北部,是正在建设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本文以生态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研究内容,选取植被覆盖率、地下水位埋深、水资源变化率、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人类活动主要评价因子,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生态区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优良等级为主,但未来仍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08期)
薄克庭,蔡有兄,郑海文[5](2015)在《济阳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清济阳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对水、土壤、矿山环境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调查,并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济阳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经济调整、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依据,配合济南城市北跨发展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10期)
周惠康,刘金韬,王晓林[6](2014)在《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基本图层;并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实际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区面积约为37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良区面积为2 30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区面积为2 95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9%;差区面积为2 60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6%。该研究结果对治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4年06期)
邓辉[7](2011)在《基于遥感和GIS的泸定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泸定县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属于高山峡谷地貌,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区内主要以发展农业、林业、牧业为主,近年来由于人为的过度农垦、砍伐及放牧,使得研究区地质灾害频发,因此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将为农业、林业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管理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和空间分析的手段,利用遥感数据提取相关生态环境信息,应用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理论和方法进行评价,取得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研究区地形地貌数据、水文数据、降水数据、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数据、地质灾害、土壤数据及ET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的分析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其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在此基础上提取高程、坡度、流域分布及土壤等环境信息。(2)在分析泸定县地质环境概况的基础上,揭示出泸定县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对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地震活动等地质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地质环境的现状评价。(3)运用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原理,借鉴前人在生态地质环境评级的成功经验,结合泸定县生态地质环境实际情况,将泸定县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分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和森林生态地质环境,优选出评价因子,分别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两种生态地质环境的指标因子权重,建立模糊综合判别模型,分区进行定量评价。(4)根据生态地质环境定量评价结果,结合沪定县地形地貌、气候分异特征及农业经济活动的分布特征,相应划定评价亚区,并对各个亚区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8](2010)在《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省甘孜州东部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核心区之一,解决区内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出路之一在于查清面向矿业活动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通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历史研究和现状分析,应用目标分析法构建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划分为目标层、类指标层和基础指标层,遴选并获取15个基础评价指标的图层信息,应用多源数据实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为南优北差、西优东差;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图斑长轴方向主要为北西和北东向;不同级别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之间的顺次过渡或跳跃式过渡严格受地貌及断裂控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是各要素多期次、综合性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8期)
施瑞良[9](2010)在《基于3S的朔州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其相应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是一个目前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的工程和科学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原理、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朔州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提出了一套由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价方法及过程构成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本研究在充分分析了朔州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按照层次分析法将研究对象构建为1个目标层、6个准则层和12个指标层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研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各个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加权迭加,得出综合指数,然后依据分级标准,将朔州市按照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高低分为四级,并在深入分析朔州市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该地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为研究区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以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与技术的支撑。(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10](2010)在《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得出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揭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研究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合理发展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0年01期)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西南低山-浅丘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以内江市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监测和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对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各因素间的协同机制展开研究。通过对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生态条件、自然地理和基础地质等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一套适合于内江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对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和迭加分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结果表明: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较好区域占全区面积的23. 9%,良好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8. 5%,中差区域占全区面积的27. 6%,且多分布在西部和东南低山地区。该研究结果对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智明,王羽佳.多彩整装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矿产勘查.2019
[2].陈朝亮,林玲,李强,周文涛.内江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李明.盐边县桐子林镇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7
[4].王晓静.西安浐灞生态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城市地理.2017
[5].薄克庭,蔡有兄,郑海文.济阳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5
[6].周惠康,刘金韬,王晓林.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4
[7].邓辉.基于遥感和GIS的泸定县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
[8].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0
[9].施瑞良.基于3S的朔州市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10].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地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