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复合肥增产技术

张家口市复合肥增产技术

一、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义风[1](2021)在《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及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研究 ——以东北黑土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基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特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决定了必须要提高土地产出率,尤其表现为化肥的过量投入。化肥大量投入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不合理或过量施用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不仅突出表现为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酿成隐患。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持续性推进农业化肥减量化已经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关切。2015年,政府提出“到2020年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随后2016—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六年将农业化肥减量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是实现农业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举措,虽然政府与相关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但技术普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决策主体,其技术采纳选择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户分化已成为中国农村一个必然的社会趋势,其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因不同类型农户经营目标的差异呈现不同的要素配置行为,当然也会体现在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行为响应方面。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包含对技术价值的认知、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及其绩效评价。那么,农户各阶段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是什么?农户分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影响因素是否存在群体差异?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实现政府施肥控制与农户经济利益的有机衔接?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农户化肥减量动力不足,推进农业化肥减量增效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依据农户行为理论、技术扩散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厘清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及政策激励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采纳前的价值认知—采纳中的行为实施—采纳后的绩效评价”多阶段动态的农户技术采纳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基准展开研究。其次,探明分化视角下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价值认知、采纳行为、采纳绩效及不同类型农户群体间的差异性,并深入探究各个阶段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关键驱动因素、障碍因子与差异缘由。再次,基于技术采纳的可持续性和农业减量的常态化视角,从受偿意愿、受偿标准和受偿方式方面探究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黑土区农户化肥过量施肥现象较为严重,化肥减量空间较大,有机肥替代技术推广应用任重道远。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户化肥的平均最优经济施用量为40.06千克/亩,而实际户均施用量为57.69千克/亩,户均超出经济最优施用量为17.63千克/亩,过量施用户数占比65.76%。具体到三个省份来看,过量施肥现象按照严重程度排序依次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从区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化肥总体可减施用量为17.63千克/亩,亩均化肥减施比例为30.56%。其中,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化肥可减施用量分别为19.77千克/亩、10.32千克/亩、22.79千克/亩,亩均化肥减施比例分别为33.75%、20.16%、35.02%。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作为化肥减施的重要措施,具备了一定的推广基础,但是还存在农户技术认知与采纳不足,有机肥源可获性和可获量受限,有机肥施用成本普遍较高、效果难以保证,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不到位以及技术采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价值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群体差异。从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价值认知来看,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认知水平较高,而对经济价值认知水平较低。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农户技术价值认知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依次为“地域力”>“文化力”>“个人力”,且各类因素显着正向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价值认知,并对生活型农户、生存型农户、生产型农户和功能型农户影响程度呈现递增规律。(3)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比例较低,其技术采纳行为需要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激励,且政府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农户技术采纳情况来看,样本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率较低,仅为25%;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受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影响,市场驱动与政府激励二者交互项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更为显着。分化视角下农户行为目标异质性使得市场驱动与政府激励对不同类型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场驱动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对生产型和功能型农户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对生存型和生活型农户的影响不显着。政府激励在10%的水平上对生存型、生产型农户产生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上对功能型农户产生正向影响,但是对生活型农户的影响不显着。(4)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对农业生产绩效及其分解项总产量、总产值影响的系数值均为正,但作用效果均不显着,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采纳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存在群体差异。可能是由于有机肥质量层次不齐、施用成本高、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难以实现溢价功能以及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效应,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其中,仅有功能型农户采纳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后可以显着促进农业生产绩效的提升,而生活型、生存型和生产型三类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未通过显着性检验。(5)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受偿水平和受偿方式,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是弥补市场低效与促进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当前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产品市场不完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的状况下,农户缺乏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因此有必要构建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弥补市场低效问题。从农户受偿意愿来看,生态补偿情景下有受偿意愿的农户占比较高,为80.86%。从农户受偿水平来看,在不考虑农户个体特征差异性情况下,利用非参数估计法测算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受偿水平为2634.6—3258.15元/公顷。利用参数估计方法测算出农户化肥减施受偿水平为2904.6元/公顷。从农户受偿方式选择来看,农户更愿意选择资金、实物为主的输血式补偿,较少选择以技术、项目补偿为主的造血式补偿。针对上述分析与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如下:首先,建立和完善农户教育体系,强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区等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绿色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的价值认知。其次,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形成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再次,注重制定符合不同类型农户经营目标的差别化施肥激励策略与配套措施。在充分考虑农户意愿与选择偏好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最后,配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保障与监管评价制度。

李晴[2](2019)在《京津冀主要作物氮肥施用氨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秋冬季空气污染较为严重,雾霾频发。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不仅是经济一体化,还需要生态一体化发展。作物的氮肥施用会造成氨的挥发,而氨是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对PM2.5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为了解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氮肥施用氨排放历史动态变化情况,并进一步为京津冀地区从源头控氨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本文通过获取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各类氮肥施用量,依据国家环保部推荐的排放因子法,对20072016年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氮肥施用过程中的氨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从播种面积、施肥量及减排措施三个方面考虑,通过设置情景,预测2020年京津冀地区主要作物氨排放趋势及减排潜力,并给出氨减排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京津冀地区的五种主要作物中,20072016年间冬小麦氨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玉米、大豆、棉花呈下降趋势,花生氨排放量年际波动趋势大。五种作物氨排放主要受氨排放强度及播种面积的共同影响。如冬小麦近十年氨排放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072010年冬小麦氨排放为上升期,从2007年的63.99kt增长到2010年的73.58kt,年均增长率为4.78%。该时期冬小麦的播种面积稳定在2566.10khm2左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是造成该时期冬小麦氨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20102013年冬小麦氨排放为下降期,年均下降率为3.11%。该时期氨排放量减少是由播种面积和排放强度同时降低造成的:(1)冬小麦播种面积以年均1.01%的速率降低,(2)氨排放系数较小的复混肥用量逐年增加、排放系数较高的尿素、碳铵用量减少,导致氨排放强度降低。20132016年为缓慢上升期,氨排放量继续增长,年增长率为2.32%,主要是由尿素用量增加引起的排放强度增加所致。(2)从情景分析的结果来看,第一阶段,若保持施氮量及施肥方式不变,面积按照顺势推定发展(即A1BC情景),冬小麦、大豆、花生、棉花氨排放量比2016年氨排放量(即ABC情景)降低,玉米氨排放量比ABC情景增加;若面积按照规划目标发展(即A2BC情景),冬小麦、棉花氨排放量较ABC情景降低,其他作物氨排放量较ABC情景增加。第二阶段,若在顺势推定面积发展趋势下采用合理施肥(即A1B1C情景),冬小麦、大豆氨排放量较ABC情景降低,玉米、花生、棉花氨排放量较ABC情景增加。若到2020年五种作物播种面积达到规划目标面积,并采用合理施肥(即A2B1C情景),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氨排放量均较ABC情景增加,冬小麦氨排放量较ABC情景降低。第三阶段,若到2020年达到规划目标面积并采用合理施肥后对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追肥采用覆土深施措施(即A2B1C1情景)的氨排放量比ABC情景分别减排69.93%、66.33%、33.89%、-54.92%。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追肥采用脲酶抑制剂措施(即A2B1C2情景)的氨排放量比ABC情景分别减排89.80%、79.86%、60.28%、7.53%。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追肥改用硝铵态氮肥(即A2B1C3情景)的氨排放量比ABC情景分别减排72.76%、21.09%、-54.33%、-263.70%。这四种作物均在添加脲酶抑制剂的A2B1C2情景下氨减排效果最好。若到2020年,玉米、大豆达到规划目标面积采用包膜复合肥料一次性合理施肥(即A2B2C4情景)的氨减排效果十分显着,对比ABC情景减排潜力达到99.60%、34.09%。综上所述,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施肥的日益普遍,未来京津冀地区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四种作物氨排放量呈增长趋势,而冬小麦氨排放量则呈下降趋势。冬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可在追肥阶段采用添加脲酶抑制剂等减排措施有效降低氨挥发,玉米、大豆可通过包膜复合肥一次施用的途径减少氨挥发。

刘晓永[3](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张彬[4](2016)在《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改革开放以来为国家提供了数千亿斤商品粮,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玉米带也出现了耕地和水资源透支性使用问题,具体表现为玉米常年连作、耕作方式不合理、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玉米秸秆不能有效还田、水资源污染严重、地下水资源长期超采,致使玉米带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吉林省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必将成为生态文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深入推进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鉴于此研究目的,本文以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为研究对象,界定松辽平原玉米带、资源透支、农地生态补偿、水资源生态补偿、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农地生态补偿政策等概念,结合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揭示玉米带土壤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及其成因,并总结评价了玉米带现有生态补偿措施,对影响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决定性因素——农户生态补偿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结合实际,设计出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措施提出建议。本文拟突破的创新点:(1)目前国内对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主要是从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来寻找关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但学者们一般是从区划的资源环境本身去思考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策,多数成果是从宏观层面去分析问题,系统研究成果少见,立足于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和黄金玉米带特定区域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中微观经济组织,农户既是农业生态的受益者和破坏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主体,亦是农业生态的保护者,即农户是生态补偿的客体。研究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就必须深入分析农户的生态补偿行为方式和特点及剖析其原因,才能全方位思考、制定系统和有效的生态补偿对策;(2)本文利用农安、榆树、德惠、公主岭、梨树、前郭6个市县市地区350个农户调研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通过向后LR迭代剔除方法对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农户认知、意愿等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因素的相关程度;(3)本文以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作为研究切入点,创造性地构建出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从激励和约束微观主体农户行为这一新视角,提出符合玉米带生态补偿实际的建议,为政府完善生态补偿管理体制和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林杰[5](2016)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及政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农业面源污染尤其是种植业污染已成为当今水源地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现有文献发现,较之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激励排污微观主体自愿行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治污效果可能更好。本文以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产生者——农户的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为研究对象,基于新消费者理论求得农户家庭生产的效用极大化条件,并构建家庭福利函数深入分析家庭福利最优化的关键决定因素;进一步利用浙江省温州市桥墩水库和余姚市四明湖水库等水源地的541个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采取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及联立双变量Probit模型依次从“环保参与意愿→受偿意愿→受偿方式选择意愿”三个递进层次对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展开全面具体的实证分析;最后,在以上研究和发达国家经验启示的基础上,提出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户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总体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农户生产决策的效用极大化条件是使基于生态补偿创造的生产条件的边际产品价值与其他投入要素边际产品价值无限接近。而在达到家庭福利最优化的条件下,除了个体特征因素,农户生态保护参与意愿还受不同性质产品价格与补偿的农户利用效率所影响。而最优补偿量则取决于各种投入要素在保护性耕作、传统耕作或是其他用途之间的边际产品价值的比较。在选择补偿方式时,农户会基于产出对经济损失的止损能力、各种希望通过补偿获得弥补的需要、不同补偿手段的要素转化率和其他补偿方式的各种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因素进行决策。(2)收入相关因素对农户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较为显着,兼业者、家庭收入和个人收入高者、生产效率高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比例削减化肥和农药。农户对于农药与化肥污染的认知程度不高,所以不同环境认知程度的农户之间水源面源污染治理参与意愿差异并不明显。另外,受偿意愿越高的农户一般更加依赖农业收入,参与意愿也较低。(3)对于农户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的受偿意愿来说,化肥削减情景下两地的受偿期望值与农户平均利润和报告30%削减量农户的平均受偿意愿较为接近,且低于两地最高土地流转价格;而在农药削减情景下两地受偿期望值差距较大,且均远高于化肥削减情景下的期望受偿值。农户受偿的基本愿望实为确保家庭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不受影响。生产效率和预期减产风险对期望受偿强度存在正效应;家庭总收入、粮食出售比例与期望受偿强度正相关;而参与意愿低、家庭经济条件或居住地经济环境差的农户受偿意愿会相对较高。(4)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是其综合考虑功能性、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结果。虽然资金补偿最受欢迎,但是绝大部分农户对于其它非资金补偿方式同样具有极高接受度。相对于造血式补偿与脱钩补偿,农户更偏好于输血式补偿和挂钩补偿。在多选情景下,资金补偿是农户首选补偿方式,其次是粮食补偿与替代投入品,然后是技术学习与其他就业,而物理杀虫与有机肥的接受度最低。生产效率更高与参与意愿更高的农户更希望获得经济补偿,而不会选择技术补偿;耕地破碎度高、面积大的农户更偏好于替代投入品与非智力补偿,家庭收入高的农户容易选择智力补偿与其他就业。(5)农户关于农药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补偿参与意愿相较化肥的差异性更小,可影响农药削减情景下农户决策的因素相比化肥削减情景下更少,这可能是由农药相对高减产风险的特征所决定。在补偿方式方面,农户更谨慎看待农药削减的后果,在多选情景下他们偏好于更具替代关系的补偿方式组合以分散风险;而在相对风险易控的化肥削减情景中,农户倾向于选择具有互补关系的补偿方式。(6)立足于农户视角的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政策应该是在充分考虑农户需求的基础上,以农户家庭为单位逐步推进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政策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农户的农田管理能力来增进其参与意愿,并且在体现公平、体现差别、体现信用、相应补偿和损失补偿五大原则指导下使农户的环保参与率、受偿满意度与补偿方式选择合理性全面得到提升。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内容上,以农户家庭机会成本权衡解析生态补偿的农户参与意愿,从三个递进层面对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农户参与意愿展开系统研究,既考虑了农户参与意愿的整体性,又兼顾了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别性。第二,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改进的重复投标博弈法、分位数回归与联立双变量Probit模型等方法使实证结果更具可靠性和解释力;同时,对期望受偿强度的度量和对补偿方式的重新筛选与整合也提升了分析结论的严谨度;第三,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微观主体解读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更进一步在农户意愿实证考察基础上,构建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这样得出的相关政策建议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车升国[6](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刘倩[7](2011)在《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河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找到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探索循环农业发展的一般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研究结论:第一,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循环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在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框架下,以生态经济发展思想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的实质内容包括:其一,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其二,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其三,从本质上看,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寻求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循环农业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其四,发展循环农业必须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手段;其五,发展循环农业不能只局限在农业领域,要延伸产业链,实现农、工、商之间的交叉利用和共同发展,即,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形式。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第二,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来看,首先,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对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的主要结论为:河北省循环农业呈上升发展趋势,而体现循环农业成效的资源减量化投入类指标、资源循环再利用类指标和资源环境安全类指标的增长幅度很小,说明河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河北省各地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差距较大。其次,以农业发展阶段理论和农业生产要素理论为依据,运用描述性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河北省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四大农业生产要素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通过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回归模型对四大要素在河北省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得出技术要素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要素的结论。最后,依据上述结论,在对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的循环农业技术选择意愿进行分析,得出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的农业收入水平、家庭经营土地面积、政府的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帮助的结论。第三,运用归纳法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认为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其社会化服务体系包含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之中,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副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环保服务体系等。以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模式进行分析之后,得出要完善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为服务载体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四,通过对循环农业发展的立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在循环农业方面的立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和对发达国家循环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本文认为我国在建设循环农业法律体系时,要遵循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以及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并依照以下基本路径:修订完善现行相关法律;制定综合性循环农业法规;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科技支持制度、中介组织制度等配套制度安排。

王桂华[8](2002)在《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文中指出 所谓混配肥料,就是由几种养分不同的无机肥料或有机无机肥料,按适当比例混合成的肥料。从1995年我站开始进行混配肥料的开发研制,并经几年来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现将我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与推广经验介绍如下:

王桂华[9](2001)在《张家口市开发推广混配肥取得明显效益》文中指出

二、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及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研究 ——以东北黑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关于农户化肥施用的研究
        1.2.2 关于农户农业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1.2.3 关于农户农业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绩效评价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的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可能的学术贡献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农户技术采纳的动态决策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4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市场“失灵”理论
        2.2.5 补偿政策激励机理: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正外部性内部化
    2.3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化肥减施的潜力测算与存在问题分析
    3.1 中国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状况分析
    3.2 研究区域概况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东北黑土区及其水稻生产状况
        3.2.2 调研方案设计与样本选取
        3.2.3 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农户化肥投入的经济评价与减量潜力测算
        3.3.1 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户化肥施用现状
        3.3.2 农户水稻生产化肥投入的经济评价与分析
        3.3.3 东北黑土区水稻种植化肥减量潜力测算
    3.4 农户化肥减量替代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价值认知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变量选取、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3.1 变量选取、量表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4.3.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4 数据检验与模型修正
        4.4.1 样本检验
        4.4.2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5.1 全样本农户技术价值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4.5.2 农户分化下农户技术价值认知影响因素的群体差异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1 市场与政府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机理
        5.2.2 市场与政府对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差异的理论分析
    5.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3.1 模型构建
        5.3.2 变量选取与赋值
        5.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结果
        5.4.1 市场与政府对全样本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5.4.2 市场与政府对不同类型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差异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绩效评价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3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样本匹配结果与平衡性检验
        6.4.2 全样本下农户采纳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
        6.4.3 不同类型农户采纳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差异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构建
    7.1 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产品市场环境:有效性评价
    7.2 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环境:内容、特征与问题
        7.2.1 政策演进轨迹与内容
        7.2.2 政策演进特征
        7.2.3 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7.3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7.3.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7.3.2 理论分析框架
        7.3.3 实证结果分析
    7.4 农户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分析
        7.4.1 理论分析框架
        7.4.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样本特征
        7.4.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7.4.4 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绿色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农户技术价值认知水平
        8.2.2 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和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机制
        8.2.3 立足农户差异化经营目标,强化施肥生态补偿政策顶层设计
        8.2.4 配套法律保障与监管评价制度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2)京津冀主要作物氮肥施用氨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氨排放估算方法
        1.2.2 氮肥施用氨挥发影响因素
        1.2.3 氨排放减排措施
        1.2.4 情景分析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3 计算依据
        2.3.1 大气氨排放活动水平确定
        2.3.2 氮肥施用排放系数确定
    2.4 情景分析方法
        2.4.1 情景方案设定
        2.4.2 播种面积设定
        2.4.3 施肥设定
        2.4.4 减排措施设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京津冀主要作物近十年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1.1 冬小麦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1.2 玉米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1.3 大豆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1.4 花生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1.5 棉花氨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3.2 京津冀主要作物2020 年氨排放情景分析
        3.2.1 冬小麦氨排放情景分析
        3.2.2 玉米氨排放情景分析
        3.2.3 大豆氨排放情景分析
        3.2.4 花生氨排放情景分析
        3.2.5 棉花氨排放情景分析
    3.3 京津冀主要作物氨减排对策
        3.3.1 政策引导与实施控制氨排放
        3.3.2 施肥减排技术应用控制氨排放
4 讨论
    4.1 氨排放量的计算
    4.2 氨排放情景的设置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4)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评述 1.4
    生态补偿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之处 1.8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业地位 2.1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形成与发展 2.2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的农牧结构 2.3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3.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与生态环境问题 3.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 3.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3.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问题 3.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超采与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不合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4.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现行生态补偿措施及效果分析 5.1
    松辽平原玉米带作物结构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2
    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耕作方式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3
    松辽平原玉米带玉米秸秆综合利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4
    松辽平原玉米带肥料施用优化措施及效果分析 5.5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5.6
    松辽平原玉米带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及效果分析 第六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分析 6.1
    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的影响机理分析 6.2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的内涵和表现 6.3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6.4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户生态补偿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七章
    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与保障措施 7.1
    建立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7.2
    松辽平原玉米带农地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及政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论文关键概念界定
        一、生态补偿
        二、饮用水水源地
        三、农业面源污染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框架
        一、论文主要目标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为何进行生态补偿
        一、饮用水安全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二、农户行为与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
    第二节 如何进行生态补偿
        一、理论对策
        二、补偿标准
        三、补偿效应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生态补偿农户参与决策模型的构建与扩展
    第一节 农户受偿意愿经济构成
        一、基于环境目标的受偿意愿
        二、基于生产目标的受偿意愿
    第二节 农户意愿与效用理论
        一、农户意愿的效用理论基础
        二、基于家庭生产效用极大化的生态补偿农户参与决策
    第三节 家庭福利最优化的农户化肥、农药施用决策
        一、削减化肥的最优决策
        二、削减农药的最优决策
    第四节 家庭福利最优化的农户受偿意愿
        一、福利最优化的农户受偿条件
        二、最优补偿量的决定因素
    第五节 家庭福利最优化的补偿方式最佳选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方案设计与调查点选取
    第一节 浙江省源头水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浙江省源头水环境质量状况
        二、浙江省化肥、农药潜在污染变化趋势
    第二节 论文样本点介绍
        一、桥墩水库概况
        二、四明湖水库概况
        三、选取两地区的可行性论证
    第三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步骤
        一、农户化肥、农药削减指标设计说明
        二、农户受偿意愿的调查设计说明
        三、样本抽取方法说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源生态保护的农户参与意愿
    第一节 化肥和农药的农户削减意愿
        一、样本特征
        二、受访者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认知程度
        三、农药、化肥削减量与产量关系的农户认知
    第二节 研究方法: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择
    第三节 内生性处理方法
        一、工具变量选择及其有效性检验
        二、内生性检验
    第四节 模型估计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源地农户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受偿意愿
    第一节 农户削减农药、化肥的受偿意愿特征
        一、农户削减化肥的受偿意愿
        二、农户削减农药的受偿意愿
    第二节 研究方法:模型与变量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择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农户削减化肥的期望受偿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二、农户削减农药的期望受偿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水源地生态补偿方式的农户选择意向
    第一节 补偿方式的类别
    第二节 补偿方式的争议
        一、资金补偿VS非资金补偿
        二、输血式补偿VS造血式补偿
        三、挂钩补偿VS脱钩补偿
        四、农户选择补偿方式的决策依据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说明
        一、补偿方式的选择与分类
        二、调查说明
        三、农户选择补偿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第四节 研究方法:模型与变量
        一、理论分析
        二、模型构建
        三、变量说明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化肥削减情景下实证结果
        二、农药削减情景下实证结果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水源地农户导向生态补偿政策设计
    第一节 中国生态补偿政策施行现状及其问题
        一、农户的政策需求
        二、国内政策法规施行现状
        三、中国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农户补偿实践
        四、国内补偿政策的不完备之处
    第二节 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及其经验启示
        一、美国的补偿政策
        二、欧盟的补偿政策
        三、加拿大的补偿政策
        四、日本的补偿政策
        五、发达国家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节 基于自愿计划的生态补偿政策建议
        一、补偿原则
        二、农户导向的生态补偿政策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7)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循环农业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2 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2.2.1 循环农业的内涵
        2.2.2 循环农业的研究内容
        2.2.3 循环农业的研究方法
        2.2.4 循环农业的实践模式
        2.2.5 简要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3.1 河北省农业概况
        3.1.1 河北省的自然条件
        3.1.2 河北省的农业特色
        3.1.3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业的发展情况
    3.2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概况
        3.2.1 河北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取得进展
        3.2.2 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3.3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3.3.1 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3.3.3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3.3.4 主要结论与政策意义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4.1 理论依据
        4.1.1 农业发展阶段理论
        4.1.2 农业生产要素理论
    4.2 各要素在循环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4.2.1 农业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农业的核心
        4.2.2 农业劳动力是循环农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4.2.3 资本要素是循环农业发展的物质保证
        4.2.4 科技要素是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撑
    4.3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要素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河北省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3.2 河北省农业劳动力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3.3 河北省农业资本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3.4 河北省农业科技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4.4 河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测算
        4.4.1 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计量结果及分析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选择
    5.1 河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5.1.1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技术
        5.1.2 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技术
        5.1.3 以农业资源涵养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技术
        5.1.4 以农业功能延伸拓展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技术
        5.1.5 以水域滩涂综合开发和高效养殖为核心内容的循环农业技术
    5.2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选择意愿的理论分析
        5.2.1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变迁循环路径
        5.2.2 结论
        5.2.3 政策意义
    5.3 农户循环农业技术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
        5.3.2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5.3.3 农户采用循环农业技术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
        5.3.4 模型估计结果及其分析说明
        5.3.5 主要结论与政策意义
    5.4 本章小结
6 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1 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6.1.1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6.1.2 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6.1.3 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形式
    6.2 循环农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模式选择
        6.2.1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选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6.2.2 三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
    6.3 一个新型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实例
        6.3.1 安徽五星养殖(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6.3.2 "公司+农户+信用社+保险"合作模式运行机制
        6.3.3 效益分析
        6.3.4 启示
    6.4 主要结论与政策意义
        6.4.1 主要结论
        6.4.2 政策意义
    6.5 本章小结
7 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
    7.1 法律的制度经济学解析
        7.1.1 法律的含义
        7.1.2 法律制度的功能
        7.1.3 启示
    7.2 我国循环农业立法现状、不足及原因分析
        7.2.1 我国循环农业立法现状
        7.2.2 我国循环农业立法不足与原因分析
    7.3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经验借鉴
        7.3.1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7.3.2 发达国家循环农业法律体系经验借鉴
    7.4 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设路径选择
        7.4.1 循环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7.4.2 循环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意义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论文

四、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及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研究 ——以东北黑土区为例[D]. 杨义风.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京津冀主要作物氮肥施用氨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D]. 李晴.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4]吉林省松辽平原玉米带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张彬.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5]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及政策机制研究[D]. 林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16(03)
  •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7]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刘倩.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8)
  • [8]张家口市混配肥施用增产技术[J]. 王桂华. 河北农业科技, 2002(01)
  • [9]张家口市开发推广混配肥取得明显效益[J]. 王桂华. 河北农业, 2001(11)

标签:;  ;  ;  ;  ;  

张家口市复合肥增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