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异绒螨论文-王琰,彭达,吴洪苇

卵形异绒螨论文-王琰,彭达,吴洪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卵形异绒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卵形异绒螨,黄瓜蚜,捕食功能

卵形异绒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琰,彭达,吴洪苇[1](2015)在《卵形异绒螨成螨对黄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Ⅱ方程,为Na=0.8688×Nt/(1+0.01216Nt),对黄瓜蚜的攻击率0.8688,处理时间分别为0.014d,日最大捕食量为13.2头。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捕食量,在低密度(3,6,9,12)时差异显着,在高密度(15,18,21)时差异不显着,由此得出卵形异绒螨对黄瓜蚜的捕食作用在蚜虫密度15时最强。(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23期)

张韧,胡长效[2](2007)在《卵形异绒螨空间分布型及二阶抽样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是我国北方地区梨树蚜虫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通过2005年5月调查,得出卵形异绒螨在梨树间和梨树内都属于聚集分布。计算了卵形异绒螨二阶抽样的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卵形异绒螨二阶抽样的序贯分析。(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段国琪,张战备,张国强,张慧杰,王娇娟[3](2007)在《棉蚜外寄生性天敌——卵形异绒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Allothrombium ovatum)是棉蚜(Aphis gossypii)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本文报道了该种天敌的生活史;卵、前幼螨、幼螨、若蛹、若螨、成蛹和成螨的发育历期和各种虫态的生活习性和生境;幼螨的寄主和寄主选择性;成、若螨的猎物和成螨的产卵量;棉田卵形异绒螨的来源、扩散及种群动态;棉蚜有翅成蚜携螨的最大负载量和向不同棉田的日迁移量;棉蚜-卵形异绒螨的生态位及其空间格局;卵形异绒螨对棉蚜的寄生作用及控蚜阈值;该种天敌种群密度与棉田海拔、水位、连作时间及栽培方式的关系;杀虫剂种子处理、喷雾和涂茎对棉蚜和卵形异绒螨的选择毒性。提出了卵形异绒螨的应用前景及其保护利用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朱守卫,周正标,韩驰,彭红梅,李影丽[4](2006)在《卵形异绒螨及瓢虫对果树蚜虫的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卵形异绒螨对果树蚜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在长期进行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果园,早期蚜虫不需用药防治,而常规对照园需喷2次药。2002年5月11日进行的防治绣线菊蚜试验显示,生防园蚜虫、绒螨、瓢虫分别为230.2、165.0、0.16头/枝,蚜虫已基本被控制,不需用药防治,而对照园分别为897.6、110.5、0.05头/枝,需及时用药防治。6月5日麦收后,果园瓢虫达2.80头/枝,已完全不需用药。(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06年05期)

朱守卫,李荣芳,韩驰,王新[5](2004)在《卵形异绒螨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 (Allothrombiumovatum)是蚜虫的重要天敌 ,其对果树蚜虫的控制效果 ,之前尚无报道。经笔者多年在徐州市果树站试验基地的研究发现 ,在长期利用绒螨及其它无公害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生防园 ,早期蚜虫不需要进行化学防治 ,利用生防措施就能控制其危害 ,而常规对照园期间需喷两次药。 2 0 0 3年的试验表明 ,在生防园用 5 %溴氰菊酯 1 5 0 0倍防治梨二叉蚜 (SchizaphispiricolaMatsumura) ,虽然药后 1天防效达 95 1 % ,但 2 0天后只有 71 7% ,这时生防园地控制效果达 96 7%。经几年的试验表明 ,化防容易引起蚜虫产生抗性 ,费时费工 ,增加了成本 ,果面残留农药多 ,对环境污染严重 ,且树上种群数量的消长变化猛增猛减 ,极不稳定。而生防园的害虫种群数处于低水平之下 ,不会对果树造成伤害。同时 ,利用自然天敌控制害虫 ,成本低 ,不污染环境 ,无副作用。(本文来源于《昆虫天敌》期刊2004年04期)

胡长效,赵虎,李文红[6](2004)在《卵形异绒螨研究概况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是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省(自治区)控制棉花苗蚜的一种较为有效的自然寄生天敌。为此,根据文献资料,对该天敌的鉴定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控蚜效果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04年11期)

王晓菁,白小军,董应才[7](2002)在《卵形异绒螨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影响卵形异绒螨的孵化率及孵化时间。饥饿条件下 ,光照和黑暗对幼螨的存活无明显差异 ;而湿润和干燥两种环境 ,对幼螨的存活有显着差异。幼螨有很强的浮水能力 ,一般大小雨或短期水涝不影响其存活。(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02年02期)

董应才,张世泽[8](2000)在《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 5种恒温和自然变温对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 ,结果表明 ,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历期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发育起点温度恒温处理下为(8.797± 0 .750 )℃ ,自然变温处理下为 (6.1 49± 2 .986)℃ ;利用王如松模型计算最低临界发育温度为 1 0 .351℃。与麦蚜各龄期比较 ,认为该螨发育起点温度高于麦蚜 ,因之在发生时间上已错过了对麦蚜有利的控制时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董应才,冯纪年,马志超[9](1999)在《卵形异绒螨对蚜虫的寄生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异绒螨Alothrombiumovatum幼螨对3种混合蚜虫种群的寄生作用,以控制棉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效果较好,控制桃蚜种群效果较差,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32.08%、38.01%和28.03%。成若螨捕食桃蚜和棉蚜的功能反应说明,其捕食量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蚜虫每增加1头,成若螨的平均捕食增长率达67.0%和34.3%,符合HolingⅡ模型,且成螨日最大捕食桃蚜13.5头,若螨日最大捕食棉蚜6.8头,不存在隔日捕食现象。干扰效应试验说明,若螨捕食棉蚜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捕食量减少9.97%,干扰效应明显;而成螨捕食桃蚜却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捕食量增长17.3%,干扰效应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冯纪年,董应才,李娟丽,王晓菁[10](1999)在《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卵形异绒螨消长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供试棉田的系统调查资料显示,6192,中棉12和冀棉11等3个棉花品种上的棉蚜和卵形异绒螨幼螨的种群消长符合Logistic模型,棉蚜被幼螨寄生的寄生率变化符合Weibul-Ⅰ模型。通过模型参数和实测资料对比得知,该幼螨具有随不同棉花品种上的棉蚜种群变化而变化的调节能力,同时得知6192棉花品种较抗蚜,冀棉11较感蚜。(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卵形异绒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卵形异绒螨是我国北方地区梨树蚜虫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通过2005年5月调查,得出卵形异绒螨在梨树间和梨树内都属于聚集分布。计算了卵形异绒螨二阶抽样的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卵形异绒螨二阶抽样的序贯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卵形异绒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琰,彭达,吴洪苇.卵形异绒螨成螨对黄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农业与技术.2015

[2].张韧,胡长效.卵形异绒螨空间分布型及二阶抽样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

[3].段国琪,张战备,张国强,张慧杰,王娇娟.棉蚜外寄生性天敌——卵形异绒螨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

[4].朱守卫,周正标,韩驰,彭红梅,李影丽.卵形异绒螨及瓢虫对果树蚜虫的控制效果[J].植物保护.2006

[5].朱守卫,李荣芳,韩驰,王新.卵形异绒螨对梨二叉蚜的控制作用[J].昆虫天敌.2004

[6].胡长效,赵虎,李文红.卵形异绒螨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04

[7].王晓菁,白小军,董应才.卵形异绒螨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2

[8].董应才,张世泽.卵形异绒螨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测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

[9].董应才,冯纪年,马志超.卵形异绒螨对蚜虫的寄生捕食作用[J].西北农业学报.1999

[10].冯纪年,董应才,李娟丽,王晓菁.不同棉花品种棉蚜和卵形异绒螨消长关系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

标签:;  ;  ;  

卵形异绒螨论文-王琰,彭达,吴洪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