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氧胆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胆酸,胶束,凝胶,内皮,细胞,胚层,凋亡。
脱氧胆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翁丹丹,王俊波,郦光晓[1](2019)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甘氨鹅脱氧胆酸钠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诱导的人肝正常细胞HL-7702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将HL-7702细胞分为对照组、GCDC组(1 mmol/L的GCDC预处理细胞4 h)、GCDC+LY294002组(GCDC处理细胞4 h后,使用15μmol/L的LY294002处理细胞24 h)和GCDC+IGF-1组(GCDC处理细胞4 h后,使用20 nmol/L的IGF-1处理细胞24 h)。处理结束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p-AKT、mTOR、p-mTOR、Bcl-2、Bax和Nrf2蛋白表达;MTT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率;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结果:GCDC可明显下调HL-7702细胞PI3K、p-AKT、p-mTOR、Bcl-2和Nrf2表达,上调Bax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诱导细胞ROS产生(P<0.05),LY294002可增强GCDC对HL-7702细胞增殖、凋亡、ROS水平及PI3K、p-AKT、p-mTOR、Bcl-2、Bax和Nrf2表达影响,IGF-1反之。结论: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改善胆汁性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和抗氧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2期)
郑博文[2](2019)在《脱氧胆酸钠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溶脂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脱氧胆酸钠进行注射溶脂已经成为治疗局部脂肪堆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治疗局部常伴随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麻木、肿胀、疼痛、皮下硬结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将脱氧胆酸钠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进行注射溶脂治疗,观察两者配伍后的溶脂效果及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初步探究该方法减轻溶脂后不良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实验兔28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为SD(脱氧胆酸钠)组、TA(曲安奈德)组、SD+TA(脱氧胆酸钠联合曲安奈德)组、BLANK(无菌注射用水)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及空白对照。自身对照以脊柱为中线,左侧为实验侧(注射对应药物),右侧作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选取新西兰白兔双侧肩胛骨内侧下缘处脂肪组织进行皮下注射,共注射2次(第0、14天),实验观察共进行28天。选取第0、1、3、7、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测;选取第0、1、3、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相关血液生物学指标分析;选取第0、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超声观测,比较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注射区域脂肪组织厚度及弹性(硬度)改变情况。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体观测各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未见生活习性、进食习惯改变,未见躁动、倦怠等行为改变。各组注射区域均未观察到破溃、瘀斑等外观改变。SD组:实验侧注射局部出现轻微肿胀,持续2天后自然消退;第7-14天,上述部位皮下组织柔软程度持续下降,可触及明显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清晰的质硬结节。SD+TA组:注射区域无肉眼可见的肿胀;第7-14天,实验侧皮下组织柔软程度略下降,可触及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相对清晰的质中结节。TA组和BLANK组:注射后均未观察到皮肤外观改变,局部无肿胀,皮下组织质感无明显改变,无可触及的硬结。脂肪组织厚度第28天,SD组、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平均厚度分别由注射前6.2±0.5mm、6.3±0.3mm下降到3.3±0.4mm、3.5±0.3mm,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变薄(P<0.01),两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t=0.525,P=0.827);TA组和BLANK组实验侧脂肪层厚度未见明显改变(P>0.05)。脂肪组织弹性(硬度)第28天,SD组和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SD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4.0分,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3.3分,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增加,但SD组更为显着(t=3.592,P<0.05);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略有升高,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1.3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K组注射前后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无改变,均为1.0分。组织病理学SD组:第1-3天,镜下可见小范围内脂肪细胞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数个形状不规则的空泡,注射区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边缘部分脂肪细胞出现皱缩、变形,失去原有形态。第3-7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正常结构结构破坏明显,可见较大范围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并融合形成的巨大空泡。第14天,注射区域出现较明显的纤维化征象,脂肪组织纤维间隔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第28天,纤维间隔持续增厚,坏死的脂肪组织被胶原纤维取代,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于残存的脂肪组织中;SD+TA组:镜下观察到各时间点内变化情况与SD组相似,脂肪细胞破裂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空泡,但前期炎细胞浸润程度及后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SD组;TA组:前期镜下可观察到注射部位少量脂肪细胞出现皱缩,未见范围性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原有正常脂肪组织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第28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可观察到少量纤维组织增生;BLANK组:镜下脂肪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改变。血液生物指标学实验后第1、3、7、28天进行耳缘静脉采血,测量各组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总胆固醇、甘油叁脂、血糖、C反应蛋白),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脱氧胆酸钠皮下注射可引起注射区域的脂肪组织细胞坏死,局部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内纤维含量明显增加。曲安奈德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可明显减轻上述组织肿胀及纤维化程度,对于溶脂作用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忠孝,金百冶[3](2018)在《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仿生混合胶束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仿生混合胶束(C-mM),评价其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溶解-滴注-透析"法制备仿生胶束,以载体摩尔比例(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 2000)、投药量、纯水用量及透析时间为考察因素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形态学、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和包封率为指标表征其理化性质;体外以PC-3(人源前列腺肿瘤)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和AnnexinV-PE/7-AAD试剂盒分别考察C-mM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体内通过皮下接种PC-3细胞建立异位前列腺肿瘤裸鼠模型,检测C-mM的抑瘤率、荷瘤小鼠的瘤重、体质量、肝脾功能、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C-mM的最佳工艺为:甘氨脱氧胆酸钠与DSPE-mPEG 2000的摩尔比值为3∶1,投药量7.5 mg(相对应的DSPE-mPEG 2000为2.5 mg),纯水用量10 mL,透析时间6 h。C-mM呈球状,粒径为(100.10±4.38)nm,Zeta电位为-(17.92±2.43)mV,包封率为(79.46±2.7)%,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C-mM对PC-3细胞的IC_(50)和凋亡诱导率分别为(5.32±0.46)μg/mL和(70.42±5.66)%,均显着优于雷公藤红素(P<0.01)。经C-mM灌胃治疗14 d后,裸鼠的肿瘤抑瘤率为(75.00±6.26)%,中位生存时间为43 d,体质量、肝脾指数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C-mM体内外均有显着地抗前列腺肿瘤作用,且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有望作为口服纳米载药系统用于前列腺肿瘤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6期)
郭奕,帅洁,尚亚卓,刘洪来[4](2017)在《脱氧胆酸钠超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类重要的软材料,超分子凝胶在药物运输、生物材料、生物分离和染料吸附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胆汁酸及其盐不仅是一大类生物表面活性剂,也是重要的生物小分子凝胶因子,可以作为包括人在内的脊椎动物肠内部的胆固醇、胆红素、和多种脂溶性维他命的增溶剂。我们选用脱氧胆酸钠(NaDC)为研究对象,对其与L-天冬氨酸(Asp)复配体系的凝胶化行为及性质进行了研究,考察聚合物的引入对凝胶体系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是氢键、疏水作用、静电作用及范德华力共同驱动的结果。Asp的加入可以导致体系发生溶胶-凝胶的转变;无规共聚物聚(2-(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乙酯-co-寡聚(乙二醇)甲基醚甲基丙烯酸酯)(P(MEO2MA90-co-OEGMA10))和星形聚合物聚(N,N-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b-2-(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乙酯)(CDPDPM)可参与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使凝胶的网络结构更加致密,导致机械强度提高。通过调整聚合物的性质及浓度等有望实现对凝胶机械强度的调控。该体系在超分子凝胶及软物质材料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张肖霄[5](2017)在《脱氧胆酸钠(SD)在脂肪细胞溶脂和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凋亡方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脱氧胆酸钠(SD)对脂肪细胞的溶解作用,研究脱氧胆酸钠(SD)在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影响,为减少SD溶脂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增加SD溶脂的安全性。方法:1、观察SD对脂肪细胞损伤作用;检测方法:CCK-8、乳酸脱氢酶检测。2、观察SD对HDMECs的损伤作用并研究以Caspase-3激活为主的凋亡途径在这一损伤中的影响;检测方法:CCK-8、Western Blot、Real-time PCR、Annexin V/PI双染。3、研究凋亡在SD损伤脂肪细胞中的影响;检测方法:Hoechst染色、Western Blot、CCK-8。4、观察运用Z-DEVD-FMK(Caspase-3抑制剂)后SD对HDMECs损伤程度及凋亡作用方面的变化;检测方法:CCK-8、Western Blot、Annexin V/PI双染。结果:1、不同浓度的SD作用后均可引起人成熟脂肪细胞存活率降低,使脂肪细胞膜受损,细胞数量减少。2、不同浓度的SD可使HDMECs存活率下降;0.15mg/m L的SD作用于HDMECs 4、8、12h后,Western Blot检测Bax表达、Caspase-3及PARP活化增加;除4h外,药物作用8、12h时,Caspase-9活化比对照组显着增高;Bcl-2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Caspase-8活化不显着;加入Z-DEVD-FMK后Caspase-3及PARP活化均减少;Real-time PCR检测SD作用下HDMECs后Bax mRNA表达稍增加,Bcl-2 mRNA表达无明显改变;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低浓度SD作用于HDMECs后细胞早期凋亡稍增加,高浓度时坏死或晚期凋亡的细胞比例相对较大。3、SD作用于脂肪细胞后Hoechst染色未见明显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无明显活化;加入Z-DEVD-FMK并未使脂肪细胞存活增加。4、SD联合Z-DEVD-FMK可减少SD对HDMECs的损伤,使Caspase-3和PARP活化减少,早期凋亡的比例减少。结论:SD可以通过依赖Caspase-3的细胞凋亡途径损伤HDMECs,但其对细胞的物理性破坏作用仍较大。(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张肖霄,朱丽倩,张盈帆,赵耀忠,江华[6](2017)在《脱氧胆酸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脱氧胆酸钠(SD)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凋亡的影响。方法:(1)以不同终浓度(0、0.015mg/mL、0.05 mg/mL、0.15 mg/mL、0.5 mg/mL、1.0 mg/mL)的脱氧胆酸钠分别作用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使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TUNEL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2)以终浓度为0.15 mg/mL的SD作用于HUVEC4、8、12 h后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7、9蛋白及PARP活化情况;(3)观察Caspase-3抑制剂Z-DEVD-FMK对0.15 mg/mL脱氧胆酸钠组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随SD浓度(0~1.0 mg/mL)及作用时间(0~12 h)增加,HUVEC活力降低,0.15 mg/mL时活力为80%,1.0 mg/mL时细胞活力仅不到10%;Tunel检测示随着SD浓度的增加HUVEC凋亡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示SD作用于HUVEC后Caspase-3、7、9蛋白及PARP活化明显增加;Z-DEVD-FMK明显抑制了0.15 mg/mLSD引起的PARP活化。结论:脱氧胆酸钠(SD)通过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介导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凋亡。(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10期)
李钦堂,岳秀,商鹏溟,权亚茹,任明星[7](2015)在《双子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复配体系的相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2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在水中的相行为。所得聚集体的形貌和性质通过流变学,小角X射线散射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随着脱氧胆酸钠浓度的增加,蠕虫状胶束和囊泡依次形成。在脱氧胆酸钠浓度较低时,蠕虫状胶束可以在低p H下转变为囊泡;而在脱氧胆酸钠浓度较高时,囊泡在较高温度下转变为蠕虫状胶束。所得结果将有助于通过选取特定小分子来设计智能聚集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期刊2015-07-17)
李桂华,郝京诚[8](2015)在《有机酸调控的脱氧胆酸钠凝胶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特殊的两亲分子,因其环境友好的特点近年来备受关注[1]。胆汁酸盐是生物体内的一类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普通的表面活性剂不同,胆汁酸盐含有一个刚性疏水的骨架作为凸的β面,凹的α面是亲水的极性基团[2]。胆汁酸盐还可作为凝胶剂[3],通过疏水、氢键、配位等非共价作用形成凝胶。本文研究了脱氧胆酸钠(Na DC)与酒石酸(L-TA)在水溶液中的凝胶化行为。研究发现,固定酒石酸与脱氧胆酸钠(r=n L-TA/n Na DC)摩尔比为0.1,随着总浓度的增加,发生了溶胶向凝胶的转变。SEM图片(Fig.1)显示了在溶胶向凝胶的转变过程中,纳米纤维的数量逐渐增加。水凝胶的微观结构是由密堆积的纳米纤维形成的叁维网络结构,纳米纤维可长达几微米。一周之后,在纳米纤维的表面发现有不规则的纳米球沿着纤维方向形成。流变学性质(Fig.2)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探究了不同有机酸对脱氧胆酸钠凝胶强度的影响。由于胆甾环上羟基的存在,脱氧胆酸钠可作为还原剂制备纳米银颗粒。在该体系中制备的纳米银表现出较好的催化甲基橙降解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期刊2015-07-17)
辛霞,孙晓峰,徐桂英[9](2014)在《氨基酸诱导的脱氧胆酸钠凝胶行为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向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中加入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和卤盐(NaCl和NaBr)制备了超分子水凝胶[1]。通过相行为观察、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流变实验对水凝胶的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氨基酸可以破坏凝胶的网状结构,并且精氨酸破坏凝胶强度的能力大于赖氨酸;而卤盐能增强凝胶的强度,并且NaCl增强凝胶强度的能力大于NaBr。将亚甲基蓝嵌入到NaDC的凝胶网状结构中,当加入氨基酸后,凝胶被破坏染料释放出来。此水凝胶作为智能材料在药物控释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2]。(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期刊2014-08-04)
贺俊杰,张振海,陈彦[10](2014)在《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分子自组装胶束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分子自组装胶束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粒径、PD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分子自组装胶束形成的最佳摩尔比,考察了不同温度、不同pH等条件下胶束的稳定性;运用扫描电镜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分析方法对胶束的物相进行表征,并应用HPLC法测定胶束溶液中甘草酸的量。结果当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分子的摩尔比为1∶2时,所形成的胶束的载药量质量分数为49.30%,平均粒径为(103.6±2.9)nm,PDI为(0.059±0.002),Zeta电位为-(45.5±0.4)mV。该胶束在4~37℃温度范围内及pH2.0~5.5时稳定。结论本研究发现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能够自组装形成胶束。(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4年05期)
脱氧胆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使用脱氧胆酸钠进行注射溶脂已经成为治疗局部脂肪堆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治疗局部常伴随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麻木、肿胀、疼痛、皮下硬结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将脱氧胆酸钠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进行注射溶脂治疗,观察两者配伍后的溶脂效果及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初步探究该方法减轻溶脂后不良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实验兔28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为SD(脱氧胆酸钠)组、TA(曲安奈德)组、SD+TA(脱氧胆酸钠联合曲安奈德)组、BLANK(无菌注射用水)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及空白对照。自身对照以脊柱为中线,左侧为实验侧(注射对应药物),右侧作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选取新西兰白兔双侧肩胛骨内侧下缘处脂肪组织进行皮下注射,共注射2次(第0、14天),实验观察共进行28天。选取第0、1、3、7、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测;选取第0、1、3、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相关血液生物学指标分析;选取第0、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超声观测,比较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注射区域脂肪组织厚度及弹性(硬度)改变情况。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体观测各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未见生活习性、进食习惯改变,未见躁动、倦怠等行为改变。各组注射区域均未观察到破溃、瘀斑等外观改变。SD组:实验侧注射局部出现轻微肿胀,持续2天后自然消退;第7-14天,上述部位皮下组织柔软程度持续下降,可触及明显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清晰的质硬结节。SD+TA组:注射区域无肉眼可见的肿胀;第7-14天,实验侧皮下组织柔软程度略下降,可触及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相对清晰的质中结节。TA组和BLANK组:注射后均未观察到皮肤外观改变,局部无肿胀,皮下组织质感无明显改变,无可触及的硬结。脂肪组织厚度第28天,SD组、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平均厚度分别由注射前6.2±0.5mm、6.3±0.3mm下降到3.3±0.4mm、3.5±0.3mm,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变薄(P<0.01),两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t=0.525,P=0.827);TA组和BLANK组实验侧脂肪层厚度未见明显改变(P>0.05)。脂肪组织弹性(硬度)第28天,SD组和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SD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4.0分,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3.3分,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增加,但SD组更为显着(t=3.592,P<0.05);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略有升高,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1.3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K组注射前后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无改变,均为1.0分。组织病理学SD组:第1-3天,镜下可见小范围内脂肪细胞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数个形状不规则的空泡,注射区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边缘部分脂肪细胞出现皱缩、变形,失去原有形态。第3-7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正常结构结构破坏明显,可见较大范围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并融合形成的巨大空泡。第14天,注射区域出现较明显的纤维化征象,脂肪组织纤维间隔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第28天,纤维间隔持续增厚,坏死的脂肪组织被胶原纤维取代,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于残存的脂肪组织中;SD+TA组:镜下观察到各时间点内变化情况与SD组相似,脂肪细胞破裂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空泡,但前期炎细胞浸润程度及后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SD组;TA组:前期镜下可观察到注射部位少量脂肪细胞出现皱缩,未见范围性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原有正常脂肪组织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第28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可观察到少量纤维组织增生;BLANK组:镜下脂肪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改变。血液生物指标学实验后第1、3、7、28天进行耳缘静脉采血,测量各组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总胆固醇、甘油叁脂、血糖、C反应蛋白),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脱氧胆酸钠皮下注射可引起注射区域的脂肪组织细胞坏死,局部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内纤维含量明显增加。曲安奈德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可明显减轻上述组织肿胀及纤维化程度,对于溶脂作用无明显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氧胆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翁丹丹,王俊波,郦光晓.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对甘氨鹅脱氧胆酸钠诱导的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2].郑博文.脱氧胆酸钠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溶脂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李忠孝,金百冶.荷载雷公藤红素的甘氨脱氧胆酸钠/DSPE-mPEG2000仿生混合胶束体内外抗前列腺肿瘤研究[J].中药材.2018
[4].郭奕,帅洁,尚亚卓,刘洪来.脱氧胆酸钠超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5].张肖霄.脱氧胆酸钠(SD)在脂肪细胞溶脂和微血管内皮细胞(MECs)凋亡方面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6].张肖霄,朱丽倩,张盈帆,赵耀忠,江华.脱氧胆酸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7].李钦堂,岳秀,商鹏溟,权亚茹,任明星.双子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复配体系的相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一分会).2015
[8].李桂华,郝京诚.有机酸调控的脱氧胆酸钠凝胶化行为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集(第叁分会).2015
[9].辛霞,孙晓峰,徐桂英.氨基酸诱导的脱氧胆酸钠凝胶行为的转变[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2014
[10].贺俊杰,张振海,陈彦.甘草酸与脱氧胆酸钠分子自组装胶束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J].中成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