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储层开发论文_闫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外储层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南开,压力,梯度,地层,水表,储量。

表外储层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闫伟[1](2019)在《杏六区东部表外储层分类及开发技术界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杏六区东部1966年投入开发,其中表外储层未规模动用,且储层发育差,开采难度大,从取芯资料来看,与表内储层共同开发,受层间、层内干扰影响较大,造成不见水洗或水洗厚度小。目前由于对表外储层的沉积成因类型以及不同砂体类型的动用特征不清晰,因此没有形成有效的开发技术,制约着表外储层的开发调整和效果评价。因此,有必要开展表外储层分类及开发技术界限研究,从而指导以表外储层开发为主的叁次井网调整工作。本文应用取芯井资料对试验区表外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厚度、含油产状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取表外储层厚度和表外储层与表内储层平面接触关系这两个参数作为表外储层的分类指标,将表外储层分为决口泛滥型、变差嵌入型、延伸渐变型、稳定砂席型、独立零散型五种类型。在地质模型建立与水驱历史拟合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沉积单元动用状况,全区目前采出程度为37.74%,其中表内采出程度为37.79%,表外采出程度为34.48%,全区剩余油划分为了吸水差型、层间干扰型等五种类型,主要以注采不完善型和滞留区型为主,剩余地质储量分别为104.61×10~4t和102.33×10~4t,分别占全区剩余地质储量的41.99%、41.08%。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类型表外储层开发技术界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表外储层合理地层压力均为油藏饱和压力8.5MPa附近至原始地层压力9MPa之间。明确了不同类型表外储层在不同采油速度下的合理注水强度,以稳定砂席性为例,采油速度不小于0.10%、0.15%、0.20%的最佳注入强度分别是1.0m~3/m/d、1.5m~3/m/d、2.5m~3/m/d。明确了不同类型表外储层从不同地层压力水平恢复至合理地层压力时最佳注采比,以稳定砂席性为例,分别从7.0MPa、7.5MPa、8.0MPa恢复到合理地层压力8.5MPa的最佳注采比分别是1.03、1.06、1.08。(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6-01)

高大鹏,叶继根,李奇,石成方,胡云鹏[2](2017)在《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性和含油性差的表外储层已经成为大庆长垣特高含水阶段水驱挖潜的主要对象,然而常规的井网加密、分层注水等方法开发效果较差。为此,结合表外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层压裂工艺,提出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根据油水井射孔层位和表内、表外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以水定油"和"以油定水"两种独立开发模式,采用多层人造浇铸岩心开展了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比较了两种模式的采出程度随注入量的变化特征,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浅层水平压裂裂缝的分层压裂直井产能公式,计算分析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表明:长垣表外储层独立开发"以油定水"模式优于"以水定油"模式,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厚度分别为228 m和2 m左右。随着表外储层厚度占总射孔厚度比例的增大,采收率先下降后保持平稳,最后又快速上升。矿场应用表明:表外储层独立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油量3.7 t,开发效果明显优于叁次加密。(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7年01期)

宋春红[3](2014)在《杏北开发区表外储层渗流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杏北开发区表外储层沉积发育特点,进行了室内压汞测试、启动压力测试、相渗曲线测试、非达西渗流界限研究、示踪剂监测研究,明确了表外储层相渗机理;通过油藏工程理论、数值模拟、经济效益评价和现场油田监测资料、新井投产效果评价等研究,形成了表外储层系列开发调整技术。室内压汞测试显示,表外储层喉道半径大小是决定渗流能力主要因素,喉道半径小于小于5μm时,渗流能力急剧下降;启动压力测试显示,表外储层存在非达西渗流的启动压力梯度,且随储层渗透率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当渗透率小于110μm2时将出现非达西渗流;示踪剂监测研究显示,表外储层流体推进速度较慢仅为0.6m/d;相渗曲线测试显示,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以小斜率直线型为主,且水相相对渗透率值低,曲线交汇点含水饱和度高,两相渗流区跨度小,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快,开发难度较大,采收率较低;油藏工程理论等系列研究,确定了表外储层合理注采井距界限是150m,采用五点法面积井网布井方式;完井方式研究,确定了表外储层采用细分限流压裂完井和负压射孔完井,改善和保护表外储层渗流能力,射孔选层选用“双20"的原则,提高油层动用程度;配套调整技术研究,形成了降低启动压力影响的分压注水技术、改善渗流能力的环保酶表活剂等新型解堵技术。以上研究形成了表外储层布井、完井、射孔对象优化组合及开发调整的系列配套技术,为杏北开发区表外储层的有效开发、油田增储上产及减缓产量递减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4-04-01)

李永吉[4](2009)在《大庆油田杏南开发区表外储层分类和开发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的储集层在漫长复杂的沉积过程中,不仅形成了高能环境下的沉积物,同时也形成了碎屑物质供应不足的低能环境下的沉积物。这种低能环境下的沉积物,主要以油斑、油浸产状为主的泥质粉沙岩,分布于高能环境沉积物的顶底周边及内部变差部位,通常不能被划为有效厚度界限以内,因而未被列入储量表内,被称为表外储层。采油五厂开发的杏南开发区层为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的萨尔图、葡萄花油层,从上到下依次为萨II、萨III、葡I叁个油层组。表外储层虽然单层厚度薄、面积小,但储量潜力较大,而且与好油层一般都是连通的。通过二次加密调整,使表外储层投入开发,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增加了可采储量,改善了开发效果。但由于二次加密调整井的油层条件差,在目前开发下,有些方面没有达到动用要求,致使表外储层动用较差。表现为二次加密井吸水厚度低,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开发效果仍没有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表外储层开发调整的调研,在低渗透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表外储层的渗流特点及动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研究。通过对表外储层渗流机理、油层压力传导能力分析,得出了杏南开发区低渗透储层的动用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低渗透储层开发的合理井距、层系优化、提高采收率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进一步改善表外储层开发效果及叁次加密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4-01)

任成锋,付毓维[5](2006)在《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叁次加密开发及其技术经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大庆油田的开发实践,论述了开发表外储层叁次加密的重要性,提出了表外储层叁次加密调整的研究内容及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指出了开发表外储层叁次加密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06年06期)

王红梅[6](2003)在《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开发技术经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许多陆上油田都已进入了开发后期,大部分主力油层都已经进入产量递减阶段。为了充分开采探明的油气资源,一些油田已经把目光瞄准表外储层开发。由于表外储层开发和表内储层开发相比具有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表外储层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面向表外储层开发,以叁次加密调整技术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引入油气田开发这一复杂系统,对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开发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区块给出了评价结论。同时考虑到表外储层具有较大的启动压力梯度,大井距不适宜开采,小井距又会造成投入的浪费,将经济极限井距的确定作为叁次加密调整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油价下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的下限值,以便为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在开发技术经济评价系统软件的过程中,运用了面向对象技术以及从软件复用的角度出发,运用COM及COM自动化技术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组件,用来提供报表服务。该自动化组件提供了一系列的接口,不仅可用于本评价系统,同时可为其他应用程序调用,实现了软件的复用。(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3-06-01)

王启民[7](1998)在《油田表外储层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油田的储集层是一套内陆浅水湖盆河流─叁角洲体系的沉积物,在漫长复杂的沉积过程中,不仅形成了高能环境下的沉积物,同时也形成了碎屑物质供应不足的低能环境下的沉积物,这种低能环境下的沉积物,主要是以油斑、油浸产状为主的泥质粉砂岩,分布于高能环境沉积物的顶、底、周边及内部变差部位,通常不能被划为有效厚度界限以内,因而未被列入储量表内,被称为表外储层,这类储层虽然单层厚度很薄、面积小,但储量潜力较大,而且与好油层一般都是连通的,将其划为隔层,影响了油田开发的整体效果,因此研究这类储层的开发对大庆油田整体开发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和矿场试验,对大庆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地质特征、潜力公布有了清楚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作法,为进一步挖掘表外储层潜力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外油田工程》期刊1998年01期)

表外储层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性和含油性差的表外储层已经成为大庆长垣特高含水阶段水驱挖潜的主要对象,然而常规的井网加密、分层注水等方法开发效果较差。为此,结合表外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层压裂工艺,提出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根据油水井射孔层位和表内、表外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以水定油"和"以油定水"两种独立开发模式,采用多层人造浇铸岩心开展了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比较了两种模式的采出程度随注入量的变化特征,推导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浅层水平压裂裂缝的分层压裂直井产能公式,计算分析了表外储层独立开发的技术政策界限。研究表明:长垣表外储层独立开发"以油定水"模式优于"以水定油"模式,技术极限井距和经济极限厚度分别为228 m和2 m左右。随着表外储层厚度占总射孔厚度比例的增大,采收率先下降后保持平稳,最后又快速上升。矿场应用表明:表外储层独立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油量3.7 t,开发效果明显优于叁次加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外储层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闫伟.杏六区东部表外储层分类及开发技术界限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2].高大鹏,叶继根,李奇,石成方,胡云鹏.大庆长垣特高含水期表外储层独立开发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

[3].宋春红.杏北开发区表外储层渗流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4].李永吉.大庆油田杏南开发区表外储层分类和开发状况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5].任成锋,付毓维.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叁次加密开发及其技术经济评价[J].经济师.2006

[6].王红梅.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开发技术经济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3

[7].王启民.油田表外储层的研究与开发[J].国外油田工程.1998

论文知识图

实验区井位分布平面图叁段处理工艺(压力过滤)流程图杏六东吸水层位吸水量大的井次图(44...自然除油-----粗粒化---压力除油----...“两叁结合”开发程序示意图实验区块网格划分立体图

标签:;  ;  ;  ;  ;  ;  ;  

表外储层开发论文_闫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