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用于给一个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束,还用于透过由外部对象发射和\/或反射的检测光束至一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能够透过所述检测光束且反射所述背光光束的反射片,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光束实现对所述外部对象进行感测。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显示器、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和电子装置。本实用新型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和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具有较好的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反射片,用于反射可见光并透射红外光;导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上方;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和增光片,位于所述扩散片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是由多层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折射率不完全相同的光学膜片叠加或贴合构成;或所述反射片为纳米多孔膜;或所述反射片包括光学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光学基板中的多个相互连接且均匀分布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具有和所述可见光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同或接近的直径大小的微孔结构,且所述微孔结构直径小于所述红外光的波长;或所述反射片在其中参杂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所述反射片在其上表面或下面覆盖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所述反射片还可以通过在其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微表面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反射片,用于反射可见光并透射红外光;

导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上方;

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和

增光片,位于所述扩散片上方;

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是由多层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折射率不完全相同的光学膜片叠加或贴合构成;或

所述反射片为纳米多孔膜;或

所述反射片包括光学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光学基板中的多个相互连接且均匀分布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具有和所述可见光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同或接近的直径大小的微孔结构,且所述微孔结构直径小于所述红外光的波长;或

所述反射片在其中参杂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

所述反射片在其上表面或下面覆盖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

所述反射片还可以通过在其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微表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对800nm以上波长的光束具有80%以上的透过率,对780nm以下波长的光束具有90%以上反射率,所述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800~1000nm之间,所述可见光的波长780nm以下,所述微结构的直径大小为400nm~700n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为量子点膜,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用于发射蓝色光的背光光束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入所述扩散片,其中一部分蓝色光被所述扩散片转换为绿色光和红色光,另一部分蓝色光和所述绿色光、红色光混合成白色光后发散射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片对所述可见光的扩散作用大于对所述红外光的扩散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增透膜,所述增透膜设置在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用于提高所述反射片对所述红外光的透过率。

6.一种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光束至显示面板,以实现图像显示。

7.一种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其特征在于,能够透过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接收用于感测外部对象的红外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执行指纹识别或\/和三维面部识别或\/和活体检测。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器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器下方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所述显示器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为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发射红外光至外部对象,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和背光模组接收由外部对象反射回来的红外光。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用户要求具有更多功能和时尚外观。目前,手机的发展趋势是轻薄、接近全面屏,同时具有前置摄像头自拍和人脸识别等功能。而随着电子设备支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需要设置的元件数量也越来越多,需要占据一部分电子设备正面的显示区域的位置,影响美观和用户体验。

近来,为了实现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也就是将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放在显示屏的下方,通过显示屏发送或接收检测光束实现生物特征检测。然而对于非自发光类型的显示屏,例如液晶显示屏,屏下生物特征检测需要解决屏幕关于检测光束透过率的问题。部分厂商推出了将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放在背光模组下方,并对整个显示屏上和背光模组开孔的方案。这种方案虽然能够实现屏下生物特征检测,但需要相对复杂的工艺,产品成本较高,并且由于需要在屏幕上开孔,使得屏幕整体显示的视觉效果和美观较差,并且因为开孔会导致的漏光和显示不均匀,也导致屏下生物特征检测体验和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用于屏下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反射片,用于反射可见光并透射红外光;

导光板,位于所述反射片上方;

扩散片,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和

增光片,位于所述扩散片上方;

其中,所述反射片是由多层对红外光和可见光的折射率不完全相同的光学膜片叠加或贴合构成;或

所述反射片为纳米多孔膜;或

所述反射片包括光学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光学基板中的多个相互连接且均匀分布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具有和所述可见光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同或接近的直径大小的微孔结构,且所述微孔结构直径小于所述红外光的波长;或

所述反射片在其中参杂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

所述反射片在其上表面或下面覆盖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或

所述反射片还可以通过在其上表面或下表面形成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微表面结构。

可选的,所述微结构对800nm以上波长的光束具有80%以上的透过率,对780nm以下波长的光束具有90%以上反射率,所述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800~1000nm之间,所述可见光的波长780nm以下,所述微结构的直径大小为400nm~700nm之间。

可选的,所述扩散片为量子点膜,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用于发射蓝色光的背光光束并通过所述导光板进入所述扩散片,其中一部分蓝色光被所述扩散片转换为绿色光和红色光,另一部分蓝色光和所述绿色光、红色光混合成白色光后发散射出。

可选的,所述扩散片对所述可见光的扩散作用大于对所述红外光的扩散作用。

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增透膜,所述增透膜设置在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用于提高所述反射片对所述红外光的透过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显示器,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提供背光光束至显示面板,以实现图像显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其能够透过上述的背光模组接收用于感测外部对象的红外光。

可选的,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执行指纹识别或\/和三维面部识别或\/和活体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显示器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器下方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所述显示器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下方,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的背光模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发射红外光至外部对象,并透过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和背光模组接收由外部对象反射回来的红外光。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背光模组和生物特征检测模组通过采用对检测光束具有良好透过率和对背光光束极高反射率的背光模组,从而不需要在背光模组上打孔便能实现屏下的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具有较好的整体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使得本实用新型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效果较好,也从一方面减少了工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反射片透过率曲线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应当理解,当基板、片、层或图案被称为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在另一个基板、另一个片、另一个层或另一个图案上,或者还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层。为了清楚的目的,可以夸大、省略或者示意性地表示说明书附图中的每一个层的厚度和大小。此外,附图中元件的大小并非完全反映实际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一个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能够透过一个背光模组接收外部对象发射和\/或反射的检测光束,所述检测光束被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或其他光源发射至外部对象上,或所述检测光束是外部对象发射,所述检测光束用于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的检测和识别,所述背光模组能够给一个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束,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能够透过所述检测光束且反射所述背光光束的反射片。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下方,所述反射片是由多层对所述检测光束和背光光束的折射率不完全相同的光学膜片叠加或贴合构成。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上的导光板和光学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背光源,所述背光源用于发射背光光束,所述反射片用于将背光源发射的背光光束反射到导光板并允许所述检测光束直接透过,所述导光板包括一个和光学片邻近的出光面,所述导光板用于使得从其侧面进入的背光光束从所述出光面出射并进入所述光学片。

所述反射片包括光学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光学基板中的多个相互连接且均匀分布的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具有和所述背光光束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同或接近的直径大小的微孔结构,且所述微孔结构直径小于所述检测光束波长。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块能够透过所述背光模组发射检测光束到外部对象上,或直接发射检测光束到外部对象上。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能够透过所述背光模组接收外部对象反射的来自所述发射单元的检测光束,所述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下方、或侧方或集成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发射单元用于发射所述检测光束到外部对象上。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包括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进行生物特征检测时,所述发射单元发射的检测光束通过所述背光模组和一个显示面板出射到外部,或所述发射单元发射的检测光束直接通过该显示面板出射到外部,或所述发射单元发射的检测光束直接出射到外部;所述检测光束出射到外部并被外部对象反射后能够经过所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到达所述接收单元,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检测光束采集外部对象的二维或三维的生物特征信息从而实现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

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能够透过上述的背光模组接收用于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的检测光束,所述背光模组能够给一个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光束,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能够透过所述检测光束且反射所述背光光束的反射片。

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背光模组的电子装置,其包括显示器和设置在所述显示器下方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所述显示器包括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下方,所述背光模组为上述的背光模组。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电子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器1和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器1下方的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所述液晶显示器1包括背光模组10和液晶显示面板11,所述背光模组10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邻近所述背光模组10。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能够透过液晶显示器1的背光模组10和液晶显示面板11发射和\/或接收检测光束。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能够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0接收外部对象反射的检测光束。所述检测光束被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或其他光源发射至外部对象上,或所述检测光束是外部对象发射的能够用于外部对象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的光束。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包括发射单元21和接收单元22。所述发射单元21和接收单元22可以分别是单独的芯片单元,也可是集成在一个芯片单元中,图1中发射单元21和接收单元22仅为示意性表示,不代表发射单元21、接收单元22以及它们之间的形状、结构和位置关系的任何限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和变更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22可以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所述发射单元21或者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或者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侧方,或者集成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中,或者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上方。例如但不限于,所述发射单元21和所述背光模组10间隔或紧贴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侧方。所述侧方包括但不限于侧上方、或侧下方、或部分侧方等,这里的侧方可理解为所述发射单元21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上至少存在一个投影,所述投影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背光模组在该投影方向上无重叠。

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和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单元21发射的检测光束能够被外部对象(例如手指或人脸)反射后通过背光模组10被所述接收单元22接收。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用于指纹检测和识别时,所述发射单元21和接收单元22都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用于人脸检测和识别时,所述发射单元21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侧方或上方,或者所述发射单元集成在所述背光模组中;所述接收单元22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能够透过背光模组10发射和\/或接收检测光束。所述发射单元21能够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0发射检测光束到外部对象上或不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0发射检测光束到外部对象上,所述接收单元22能够透过所述背光模组10接收被外部对象反射的所述检测光束。所述接收单元22还能够通过所述背光模组10接收外部对象发射和\/或反射的其他光束。所述背光模组10对背光光束的扩散作用大于对所述检测光束的扩散作用。所述检测光束能够用于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信息的检测和识别。

为了描述方便和理解清楚,所述发射单元21能够用于发射第一检测光束101,且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01能够通过所述液晶显示器1出射到外部。所述接收单元22能够用于接收第二检测光束102,所述第二检测光束102可以包括透过所述液晶显示器1到达所述接收单元22的光束。例如:所述第二检测光束102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01在外部对象上发生反射后的反射光中透过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和背光模组10后达到所述接收单元22。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二检测光束102实质上为第一检测光束101在外部对象上的反射光束。通过所述发射单元21发射第一检测光束101、所述接收单元22接收第二检测光束102,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能够获得外部对象的二维和\/或三维的图像信息或生物特征信息。所述的外部对象可以为用户的手指,脸部,虹膜或其他具有可识别生物特征的对象。

此外,所述第二检测光束102还可以包括外部对象发射或反射的其他光束,而非第一检测光束101的反射光束。例如,第二检测光束102还可以包括外部对象发射或反射的可见光,所述接收单元22还能够接收外部对象反射的可见光的第二检测光束102从而获得外部对象的可见光图像信息;或者第二检测光束102还可以包括外部对象发射或反射的红外光,例如生物体发射的辐射红外光,从而能够检测外部对象的生物体征,例如温度,距离,心跳,体态,等等。

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通过外部对象反射或发射的第二光束102能够获取外部对象二维的图像信息或生物特征信息。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还可以包括处理器(图未示),所述处理器能够计算所述第二光束102关于第一光束101的偏移进而获得外部对象的深度信息。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器还预先存储生物特征信息数据,所述处理器能够通过将获得的外部对象的二维信息和\/或深度信息和预先存储的生物特征信息数据进行比对,从而实现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例如但不限于:指纹识别,脸部识别,虹膜识别等。

通过对外部对象的生物特征进行检测和识别,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如:手机)的锁定或解锁,在线支付业务验证,金融系统或公安系统的身份验证,门禁系统的通行验证等多种产品和应用场景。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包括反射片110、设置在反射片上的导光板120、设置在导光板一侧的背光源140、设置在导光板120上的光学片130。所述背光源150用于发射背光光束,所述导光板120将背光光束导入所述光学片130,具体地,背光光束从所述导光板120的一个出光面(图2中导光板120邻近所述下扩散片131的表面)进入所述光学片130。所述反射片110能够用于将背光源140发射的从所述导光板12底面出射的背光光束反射回到所述导光板120并允许所述检测光束(第一检测光束101和第二检测光束102)直接透过,所述导光板120包括一个和光学片130邻近的出光面(未标号),所述导光板120用于使从其侧面进入的背光光束从所述出光面出射并进入所述光学片130。所述反射片110和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紧贴或间隔设置,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反射片1110下方。

所述实施例和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片1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扩散片(Diffusion Film,DF),或者一个或多个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或者所述扩散片和增光片的组合。例如所述光学片130可以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或者所述光学片13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下增光片、上扩散片和上增光片。关于光学片130的结构和组成,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附图仅作示意性说明,并不以此为限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片13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下扩散片131、下增光片132、上扩散片133和上增光片134。所述下扩散片131紧贴所述导光板120设置。所述下扩散片131、上扩散片133能够用于扩散背光光束,所述下增光片132、上增光片134能够用于会聚背光光束并在可视角度内提高光束亮度。

因此,所述光学片130能够将来自导光板120的背光光束进行均匀混合和会聚,从而提高出射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的背光光束的均匀度和可视角度内亮度。

所述背光源140包括发光单元141。所述发光单元141可设置在一个电路板142上。所述发光单元14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所述发光单元142能够用于背光光束。所述背光光束可以为可见光,如白光,或单色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光束还可以是不可见光。

例如,本实施例的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下扩散片131能够将一部分进入所述下扩散片131的光束的波长改变后透过所述下扩散片131和允许一部分进入所述下扩散片131的光束直接透过。例如:所述扩散片131能够将较短波长的背光光束变为具有不同的较长波长的背光光束。此时,所述背光源140能够发射蓝色光的背光光束并通过所述导光板120进入所述下扩散片131,其中一部分蓝色光被所述下扩散片131能转换为绿色光和红色光,另一部分蓝色光能够和所述绿色光、红色光混合成白色光。所述下增光片132、上扩散片133和上增光片134能够使得透过下扩散片131的不同波长的背光光束进一步均匀混合、会聚后形成白色光,并提供给液晶显示面板11作为显示照明。

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下扩散片131可以为量子点膜,其具有改变光束波长和发散光路的光学特性,例如可以将入射的蓝色光的一部分波长变长,转换为红色光和绿色光。所述量子点膜对红外光的透过率不小于50%。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提及的背光光束,可以表示所述背光模组10内的背光源140发射的光束以及所述背光源140发射的经过所述下扩散片131改变波长的光束,还可以表示不同波长的背光光束混合后形成的白色光。所有这些背光光束的作用都是为了给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提供显示所需的照明光束。

请参阅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反射片110的透过率曲线示意图,所述反射片110对波长范围900nm~1000nm之间的红外光具有80%以上透过率。

请参阅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片110能够用于透过所述检测光束(下面提及“检测光束”时,其表示所述第一检测光束101和\/或第二检测光束102)。所述反射片110能够用于反射背光光束103。其中,背光源140发射的背光光束103通过导光板120的一个侧面(即入光面)进入导光板120,其中部分背光光束103通过所述导光板120的底面出射并到达所述反射片110。所述反射片110可以采用多层光学膜片叠加或贴合在一起形成,通过可包括几十至几百层光学膜片。每层光学膜片对所述背光光束103和检测光束(包括第一检测光束101和\/或第二检测光束102)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折射率,通过不断叠加、配置不同光学特性的多个光学膜片,使得背光光束103在多个光学膜片之间不断折射和反射,而检测光束能够透过多个光学膜片,从而实现所述反射片110能够透过所述检测光束并反射所述背光光束103。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第一检测光束101和\/或第二检测光束102)为红外光,例如波长为800nm~1000nm的红外光;所述背光光束103为可见光。

请参阅图5,示意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反射片110在一个变更实施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片110包括光学基板111和设置在所述光学基板111中的多个微结构112。所述微结构112能够用于反射背光光束103并透射检测光束(包括第一检测光束101和\/或第二检测光束102)。所述微结构112可以为具有和所述背光光束103波长或波长范围相同或接近的直径大小的微孔结构,且所述微孔结构直径小于所述检测光束波长。

所述光学基板111可选的为聚乙烯(polyethylene,PE)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或其他类似具有良好光学透明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微结构112例如但不限于,对800nm以上波长的光束具有较高的透过率(80%以上),对780nm以下波长的光束具有极高的反射率(90%以上)。所述微结构112相互连接(interconnected)的均匀分布在所述光学基板111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束101、102为波长800nm以上的光束,例如可以为波长范围800~1000nm之间的红外光。所述背光光束103为波长780nm以下的光束,例如所述背光光束103为可见光。所述微结构112是直径大小为50nm~1000nm之间的纳米微孔(nanopore),或者所述微结构112的直径大小为400nm~700nm之间。波长为380nm~780nm之间的可见光通过所述多个微结构112时,由于所述微结构112的直径大小和可见光波长相近,因此可见光(如本实施例中的背光光束103)入射到所述微结构112上发散反射(scatter)。又由于所述微结构112的微孔直径小于红外光(800nm以上波长)波长,所以红外光的第一检测光束101和\/或第二检测光束102可以透过而没有影响。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源140发射包括可见光的背光光束103通过所述导光板120的一个侧面(即所述导光板120的入光面)进入导光板120,并可从所述导光板120的底面出射后进入所述反射片110并被所述反射片110反射后进入所述导光板120。所述实施例中的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110较佳的为纳米多孔膜(nanoporous PE),其厚度为1μm~20μm(微米)。图5所示微结构112仅为示意性表示,不代表具体结构和位置关系的限定。

本实施例、上述其他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单元21、接收单元22可以设置在所述反射片110下方,第一检测光束101和第二检测光束102分别透过所述反射片110。

本实施例、上述其他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单元21可以不设置在所述反射片110下方、接收单元22可以设置在所述反射片110下方,第一检测光束101不需要透过所述反射片110并直接到达外部对象上,被外部对象反射的第二检测光束102透过所述反射片110接收被所述接收单元22接收。例如,所述发射单元21可以设置在所述反射片110上方的背光模组10中;或者所述发射单元21可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上方,位于所述背光模组10和液晶显示面板11之间;或者所述发射单元21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和液晶显示面板11之外的侧方。

本实施例、上述其他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设置的位置对应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底部中间,或者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还可以具有不同位置设置,本实用新型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6,图1所示电子装置的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单元21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21顶部的部分水滴状非显示区域内(这种显示面板通常俗称为“水滴屏”或“美人尖”)。所述发射单元位于一个玻璃盖板(图未示)下方,所述玻璃盖板覆盖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和所述发射单元21。所述接收单元22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下方。此时,所述电子装置能够用于脸部检测和识别。

请参阅图7,图1所示电子装置的一个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单元21和接收单元22都设置在背光模组10下方,此时所述电子装置能够用于指纹或脸部检测和识别。

本实施例、上述其他实施例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基板,设置在所述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设置在基板上的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TFT),多个栅极线,多个数据线,多个像素电极,彩色滤光膜等,及其形成的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数据驱动电路,时序控制电路,电源电路等。

本实用新型上述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110还可以通过在其中参杂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实现;或者所述反射片110还可以通过在其上表面或下面覆盖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颗粒实现;或者所述反射片110还可以通过在其上表面或下表面进行化学蚀刻或机械打磨加工形成对可见光高散射对红外光高透过的微表面结构。这里所述的高透过指的是透过率大于80%,高反射指的是反射率大于90%。所述反射片110还可以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光学基板111。

本实用新型上述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基板111可以为透明材料制成,也可以为不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上述或变更实施例中,所述反射片110下表面设有增透膜,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反射片110对红外光的检测光束的透过率。

本实用新型上述或变更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装置,人体动作检测装置,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设备,安防设备,智能机器人或其他具有能够用于对象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的电子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子装置、背光模组和生物特征检测模组通过采用对检测光束具有良好透过率和对背光光束极高反射率的背光模组,从而不需要在背光模组上打孔便能实现屏下的生物特征检测和识别,具有较好的整体视觉效果和用户体验,屏下生物特征检测体验较好,也从一方面减少了工艺成本。

可变更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11也可被替换为其它合适类型的显示面板,例如电子纸显示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特征检测模组2例如也可用于或还可用于感测外部对象的接近或距离,对外部对象的三维图像进行绘制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或全部,以及对于实施例的部分或全部的变形、替换、变更、拆分、组合、扩展等均应认为被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创造思想所涵盖,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实施例”等的任何引用表示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不同位置出现的这种短语并不一定全部指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的特征或结构时,所主张的是,结合这些实施例的其它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或结构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技术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可能出现的“长度”、“宽度”、“上”、“下”、“前”、“后”、“背面”、“正面”、“竖直”、“水平”、“顶部”、“底部”、“内部”、“外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种”或“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种或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理解为将实用新型限制于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设计图

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0285.9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962257U

授权时间:20200117

主分类号:G06K9/00

专利分类号:G06K9/00;G09F9/30

范畴分类:40B;

申请人: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塘岭路1号金骐智谷大厦2101室

发明人:王小明;林峰;田浦延

第一发明人:王小明

当前权利人: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生物特征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器及电子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