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徐问宇西华大学体育学院610039
摘要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对学生体育问题的关注。于是人们纷纷找原因,有人说学生的升学压力大,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有人说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体育没有地位等。其实,真正的原因要复杂得多:从我们的历史;传统社会文化;应试教育;生活理念……。现实的背后,你看到的是落后的文化,落后的封建等级观念,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学校体育地位没有得到主体认同,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就成为必然。对此,必须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关键词历史社会文化应试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竞争力
1.引言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对学生体育问题的关注。在“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上传出信息,20多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在持续下降。[1]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六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过去的20多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学生超重、肥胖率在过去的5年内迅速增加,[2]在一些大城市,超重、肥胖学生人数增加了1至3倍,人数接近三成;乡村学生尽管总体上肥胖率还不高,但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大城市的城区;我国学生中,糖尿病患者达59万人,空腹血糖受损者达70万人,血脂异常达563万人,高血压患者达1700万人;据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抽样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26.96%,初中生为53.43%,高中生则超过72%,中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排名第2位,人数居世界之首。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剖析了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危机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我国学生在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3.结果与分析
关注我们的未来,关注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英阶层的竞争力,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学生时期属于成绩优异者,如果在学生时期忽视了身体健康的培育,那么,我们国家的学生栋梁们就会拖着臃肿的体魄和沉重的步伐去迎击日益激烈竞争的世界。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与我们的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应试教育密切相关,体育在人生发展中没有目的性追求,体育地位的没落就成为一个必然特征。为了推动我国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必须深刻反思我国社会文化和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以促使我国的教育走向理性。
3.1历史的因素
从我们的历史来看,中国人历来崇尚知识,赋诗作词,创作作品,历来被看成是高雅的行当。体力活动、劳动实践、军事格斗等与身体运动相关领域都被看成是下三流。中国的封建社会历来把各种职业分成从高到低的等级,官员是上等“职业”,其下有武士、法官等职业,最末流的是经商与身体运动等职业。官员在上,民众在下;脑力劳动为上,体力劳动为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育就是要通过考试和淘汰,把各种类型的精英挑选出来进人上流社会,让他们去做官,去做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让失败者,让考试得低分的人去从事下流社会的体力劳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更是把这种教育理念推向了极致。学而优则仕,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官当老爷。体育与身体活动相关的领域都被看成是下三流,近代中国以前的教育都没有体育的地位。[5]
3.2现实的原因
家长吃过苦,不忍子女再吃苦。在发达国家,家庭越是贫困、家长的文化水平越低,青少年学生肥胖的发生机会就越多,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就越差,而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中华预防医学学会少儿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季成叶指出,中国的许多家长都普遍认为,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太多,现在条件好了,尽量别让孩子吃亏,孩子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家长都尽量满足,孩子什么都不干就是享福。实际上,正是社会上家长们流行的这样的生活理念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的肥胖和身体健康的持续下降。
孩子吃得好,体育活动却少了。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由动到静”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是造成肥胖和身体健康下降的重要原因。由于居住条件的变化,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以及家长对孩子用功学习的要求,家长对孩子安全方面的考虑,使得青少年学生的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静”的活动则明显增多,比如看电视、上网、做作业等等,这些都是如今青少年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升学压力大,体育课靠边站。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肥胖和身体健康下降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平均每天上课8节以上,超过国家规定课时的50%,教师还要占用课间、午休、课外活动和节假日的时间进行补课。青少年学生长时间的集中上课,使得体育运动时间极度压缩。很多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认为,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课活动时间普遍存在“缩水”现象,体育课程基本成为“走过场”。
3.3社会文化的原因
在中国进人现代社会的今天,我国社会依然看重的是脑力劳动。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教育进入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然后进入白领阶层,当公务员,当经理,当教授,当科学家是这个社会的主流追求,一个人要进入精英阶层,就必须接受优质教育,教育被看成是划分职业等级的依据。我们的社会歧视同体力相关的劳动,看不起用肢体活动来展现技能的人。[6]当今我国社会依然看重的是学历、文凭,看重的是脑力劳动,似乎未来的知识社会就是一个远离体能、远离体质、远离身体健康,只靠脑力就能包打天下的社会,这里深刻展现了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和职业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体育受到排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常常被社会文化所漠视。
3.4应试教育
我们的教育也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是适应考试和升学的需要,它至今还是一种围绕考试要求来掌握知识的教育。[8]中国的教育是一种过度关注“重点学校”和“升学”的教育。教育要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己任,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在实践中,教育真正关心的是能“读书”的,有升学希望的部分学生。从我国的教育实践看,我们的教育是一种考试导向的教育,是一种为升学服务的教育,是一种执着于部分学生成为社会“栋梁”的教育。它要满足教育部门的考核要求和升学指标,满足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热切期待。高考不考体育,中考也只是象征性地加一点体育分。体育不过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一种摆设,体育地位的没落和受到漠视就成为应试教育的必然。
4.结论
4.1在我国,教育实践长期偏离我们的教育目的,学校的追求异化于正确的教育目的之外,现行的社会文化和学生生存现状,是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4.2在我国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传统的制度和文化正受到新制度和新理念的有力冲击,一种旧式“官僚”的思维方式正在淡化,一种新的平等、健康的价值取向正在形成。在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深化过程中,需要构建新的真正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的教育的“制度”和社会文化。当我们真正关注人的发展,当我们开始从社会发展思考体育,当我们把体育精神看成是民族精神,当我们看到体育背后的生命含义,体育会真正成为大多数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到那时,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必然提高,国民体质必然提高。
参考文献
【1】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M].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4.
【2】华西都市报,[N].2011,9.5.
【3】何新.危机与反思[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4】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会,1999。
【7】林达著.历史深处的优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姚雷.国民体育素质培养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