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铵盐,表面活性剂,胶束,基团,烷基,热力学,吡啶。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徐峰[1](2014)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用于湿化学法合成金纳米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材料由于其与尺寸相关的光、电、磁性质(量子尺寸效应),多种多样的自组装形式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材料科学、催化与生物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必将会成为21世纪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在金纳米材料的水相合成中,用作诱导剂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非常有限,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几乎成为唯一可选的试剂。对于合成不同形状的金纳米材料的需求而言,仅仅使用CTAB显得力不从心。基于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的优良性能,本论文使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作为稳定剂或诱导剂,采用湿化学法合成了具有较宽粒径范围的金纳米粒子、金纳米线、超高方向比金纳米棒和高产率且尺寸可调的金纳米片。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金纳米球、金纳米棒、金纳米线、金纳米片的化学合成法,金纳米棒、纳米片的增长机理,以及金纳米结构的光学性质及其应用。对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质以及在金纳米材料合成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概述。2.根据文献方法,合成了含有不同尾链长度、不同中间联接链长度和不同头基中的烷基链长度的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用核磁、质谱和红外对产物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其纯度符合后续使用的要求。3.使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在水相中使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原位还原合成了直径范围从1.3到16.8nm的金纳米粒子。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zeta电位仪对其形貌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表明,二聚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表面聚集体吸附在金纳米粒子表面,且有着较高的表面覆盖率。在CMC以上,胶束作为稳定剂导致了金纳米簇的形成。而在低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吸附于金表面的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将较小的金纳米粒子桥接在一起,导致了较大纳米粒子的形成。当将表面活性剂浓度继续降低至1μM时,金纳米粒子便发生聚集而析出沉淀。在本实验中,0.1mM的表面活性剂浓度是确保金纳米粒子稳定的最低浓度。在给定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下,随着二聚表面活性剂的尾链长度增加,粒子的平均粒径随之减小。当增加头基部分的烷基数目,粒子尺寸先减少;然而,当进一步增加其数目,使用丁基头基的二聚表面活性剂反而会导致粒子直径的增加,特别是在高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粒子的直径会显着增大。换言之,粒子直径的变化随着头基部位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呈现U形变化。总之,通过改变二聚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部分的长度或者表面活性剂浓度,能够对纳米粒子的尺寸进行调控。4.采用叁步晶种增长法,使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合成了晶态金纳米线和超高方向比纳米棒。我们采用五种不同的二聚表面活性剂为诱导剂,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长度,合成了长度和方向比不同的金纳米线和纳米棒。在超低表面活性剂浓度下(0.01M),使用16-4-16可以得到各向异性金纳米结构。相对于其他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中间联接链较短的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会促进金纳米结构的二维增长。选区电子衍射和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纳米线/纳米棒中既有单晶结构,又有孪晶结构。相对于使用CTAB作为诱导剂合成的较低方向比(通常在20以下)的金纳米棒,所合成的金纳米线的长度达到了4.2gm,方向比最大达到210。纳米线和纳米棒的宽度均在30nm左右,这和使用CTAB在相同条件下合成的相对较低方向比的纳米棒的宽度类似,而长度更长,所得的纳米线和纳米棒具有很高的方向比。5.对晶种增长法进行了改进,使用经过氯金酸蚀刻的晶种,采用一步或两步增长,合成了高产率且尺寸可调的金纳米片。通过简单地改变晶种的用量,便可达到调控金纳米片边长的效果。同时,纳米片的厚度保持在20纳米以下,所以大纳米片有着极高的方向比。采取此改进的方法,与改进之前用来合成纳米棒的晶种增长法相比,纳米片的产率大大提高;使用16-4-16作为诱导剂,也进一步提高了纳米片的产率,合成了产率高达98%的较大直径(500-2000nnm)的金纳米片和产率高达85%以上的较小直径(50-300nnm)的金纳米片。使用16-4-16,副产物均为有着规则{111}晶面包封的纳米粒子;而使用16-6-16,有一定量准球形粒子的产生,且纳米片的产率没有使用16-4-16时高,表明16-4-16特殊的分子结构造成其倾向于吸附于{111}晶面上。此外,通过两步增长,纳米片的边长可进一步增大,且单分散性获得一定程度提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刘金彦,廖永娟[2](2013)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_2-C_(12)·2Br复配体系在氯仿中形成反胶团的增溶水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S2-C12.2Br/氯仿体系中反胶团的增溶水状态,使用Peakfit解峰技术,将水的近红外光谱分为3个亚带,分别对应分散于溶剂中的水、反胶团中的类似本体水和结合水。将以上3种状态的水换算成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对应的各种状态水分子数,即分散在溶剂中的水ns、类似本体水nf和结合水nb。向C12-S2-C12.2Br/氯仿体系中加入不同头基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叁甲(乙)基溴化铵(DTAB、DTEB),发现随着添加剂摩尔分数αA的增大,ns和nb增大,nf减小。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随着αA的增大ns减小,nb增大,nf略有增大趋势。可见加入表面活性剂头基的大小、所带电荷以及亲水性等均会对反胶团的增溶水能力和状态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3年07期)
胡元,梁麟霖,刘凡,汤毅[3](2010)在《稳态荧光探针法对新型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聚集数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芘(Py)为荧光探针,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为猝灭剂,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的新型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溶液,根据芘的荧光强度比(I_(373)/I_(38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该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聚集数(N).结果表明,在25℃时该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cmc为0.711 mmol·L~(-1),与用表面张力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在猝灭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浓度为0.16~0.24mmol·L~(-1)(25℃),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是其临界胶束浓度的4~8倍时,其胶束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呈线性递增关系.当c=cmc时,临界胶束聚集数[N_m]=10.27,而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将引起N的略微增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郑欧,赵剑曦,游毅[4](2002)在《连接基团链长度对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C_(12)·2Br在水溶液中胶团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导法、稳态荧光法和粘度法研究了二聚表面活性剂 C1 2 -s-C1 2 · 2 Br分子中的连接基团链长度(s=2 ,3 ,4,6)对其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的影响 .实验发现 ,C1 2 -s-C1 2 · 2 Br的胶团生成能力远比其单体C1 2 TABr强得多 ,前者 cmc值较后者降低一个数量级 .胶团聚集数 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 c的增大而增大 ,其中当 s=2时的 N值在 c=7.7mmol/L后开始急剧增大 .计算结果表明 ,此时胶团形状发生了明显变化 ,形成了椭球形的胶团 .粘度测定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7期)
朱永平,赵剑曦,游毅[5](2002)在《低碳醇对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2-C_(12)·2Br胶团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丙、丁、戊、己醇的加入 ,与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1 2 2 C1 2 ·2Br组成了混合胶团 ,醇分子以烷烃链插入胶团中 ,羟基则位于胶团栅栏层处 .这减弱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间的静电排斥力 ,使临界胶团浓度 (cmc)降低 ,同时使胶团表面反离子解离度增大 .随着醇分子的烷烃链增长 ,这种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郑欧[6](2001)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行为及胶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通过联接基团将两个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离子头基以化学键合的方式联接起来,这改变了“单体分子”的头基电荷密度、烷烃链密度和几何形状,因而强烈影响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聚集以及形成胶团的特性。本工作用电导法考察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m-s-C_m·2Br(m=8,10,12,14;s=2,6及m=12;s=3,4)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行为,包含胶团化的温度效应以及焓/熵补偿现象;总结C_m-s-C_m·2Br表面活性剂胶团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用稳态荧光法和粘度法研究C_(12)-s-C_(12)·2Br分子中间联接基团链长度(s=2,3,4,6)对其在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Moroi的胶团连续缔合平衡模型(Stepwise association equilibrium model),以萘、蒽、芘作为模型憎水化合物通过紫外光度法研究其在C_(12)-s-C_(12)·2Br胶团水溶液中的增溶,从热力学角度总结C_(12)-s-C_(12)·2Br的增溶规律;同时考察了C_(12)-s-C_(12)·2Br胶团与萘、蒽、芘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还考察了C_(12)-s-C_(12)·2Br表面活性剂与普通烷烃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E_n的复配行为。 C_m-s-C_m·2Br(m=8,10,12;s=2,6及m=12;s=3,4)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倾向明显强于其“单体分子”C_mTABr(单离子头基单烷烃链表面活性剂),前者cmc值较后者降低一个多数量级,这是由于联接基团使离子头基间的距离小于静电作用下的平衡距离,从而加强了烷烃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C_m-s-C_m·2Br聚集机理和C_mTABr类似,均主要来自熵驱动。s较小以及m较大时的C_m-s-C_m·2Br易形成稳定的胶团结构。 C_(12)-s-C_(12)·2Br胶团聚集数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C增大而增大,其中当s=2时的N值在C=7.7mmol·L~(-1)后开始急剧增大,计算结果表明此时胶团形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椭球形的胶团。粘度测定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当C_(12)-s-C_(12)·2Br浓度固定时,聚集数N随s的增大而减小。 萘、蒽、芘均增溶在C_(12)-s-C(12)·2Br胶团的栅栏层区,并与同处于栅栏层区的季铵离子头基间存在着阳离子—π电子相互作用。芘分别以单体和二聚体分子形式分别增洛在s=2和s=3、4、6的胶团中。C_(12)-s-C_(12)·2Br胶团中单个烷烃链增溶溶质分子数与胶团的聚集数成反比,说明了单个烷烃链的头基对应的栅栏层区空间大小是影响增溶量大小的主要因素。稠环芳香烃和空腔团的第一步缔合平衡常数K_1均随萘、蒽、芘顺序增大。 C_(12)-s-C_(12)·2Br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_(12)E_(10)或C_(12)E_(23)在水溶液中生成混合胶团。其临界胶团总浓度cmc_T值介于二元复配体系中各组分的临界胶团浓度cmc_1~0和cmc_2~0之间。当添加少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时(例如a_2=0.1),混合胶团中C_(12)E_(10)或C_(12)E_(23)的摩尔分数均已超过0.35;随着溶液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大,混合胶团中逐渐以C_(12)E_(23)或C_(12)E_(23)成分为主。(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1-12-01)
朱永平[7](2001)在《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C_(12)·2Br/醇混合水溶液胶团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C_(12)·2Br(s=2,3,4,6)通过联接基团亚甲基链将二个普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_(12)TABr)在离子头基处以化学键方式联接在一起,由于有效控制住表面活性剂在有序聚集过程中的头基分离力,使其在分子有序组合体中紧密排列,大幅度降低了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极大提高其生成胶团的能力。脂肪醇作为添加剂,通常强烈影响表面活性剂的自组织行为,这使得表面活性剂与醇的相互作用规律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对于新型的二聚表面活性剂,迄今未见醇与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本论文用电导法和稳态荧光法研究了C_(12)-s-C_(12)·2Br+中低碳醇(C_3~C_6)水溶液的胶团化行为。 C_(12)-s-C_(12)·2Br烷烃链和醇分子的烷烃链发生疏水相互作用生成混合胶团,醇分子将烷烃链插入到胶团内核,羟基则处于胶团栅栏层。这种排列增大了胶团栅栏层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之间的距离,因而降低了离子头基间的静电排斥力,使其表面活性剂分子易于聚集,临界胶团浓度cmc值减小。cmc值随着醇浓度m_A增大而减小,醇分子链碳原子数n愈大对cmc的影响愈显着。 混合胶团表面反离子解高度a既随着m_A增大而变大,也随着s的增大而增大。由于醇分子的插入,降低了胶团表面离子头基密度,处于胶团栅栏层处的醇分子的羟基也挤压出部分水分子,减小了该处的介电常数,这些都使a增大。 混合胶团中的表面活性剂聚集数N_S随m_A的增加而下降,除丙醇外,组成胶团的总分子数N_s+N_A随m_A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醇分子链长增大,醇分子插入胶团的数量明显增加。 混合胶团中的醇摩尔分数X_A~M随着m_A增大而逐渐增加。对不同的醇,当m_A相同时其分子烷烃链越长X_A~M越大,这是由于烷烃链间疏水相互作用增强的缘故。当加入相同量的己醇时,对于同样具有十二烷烃链的各个C_(12)-s-C_(12)·2Br来说,混合胶团中的X_A~M相差不大。 固定m_A=0.015mol·kg~(-1)时,随着温度的增加(25~40℃)cmc上升,⊿G°_m和-T⊿S°_m值均减小,但ΔH°_m则略有增大,这表明二聚表面活性剂与醇混合水溶液的胶团化行为也主要来自熵效应的驱动。当温度一定时,随着s的增大,⊿G_m°增加。(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01-12-01)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S2-C12.2Br/氯仿体系中反胶团的增溶水状态,使用Peakfit解峰技术,将水的近红外光谱分为3个亚带,分别对应分散于溶剂中的水、反胶团中的类似本体水和结合水。将以上3种状态的水换算成每个表面活性剂分子对应的各种状态水分子数,即分散在溶剂中的水ns、类似本体水nf和结合水nb。向C12-S2-C12.2Br/氯仿体系中加入不同头基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叁甲(乙)基溴化铵(DTAB、DTEB),发现随着添加剂摩尔分数αA的增大,ns和nb增大,nf减小。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10),随着αA的增大ns减小,nb增大,nf略有增大趋势。可见加入表面活性剂头基的大小、所带电荷以及亲水性等均会对反胶团的增溶水能力和状态产生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徐峰.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用于湿化学法合成金纳米材料[D].武汉大学.2014
[2].刘金彦,廖永娟.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_2-C_(12)·2Br复配体系在氯仿中形成反胶团的增溶水状态[J].应用化学.2013
[3].胡元,梁麟霖,刘凡,汤毅.稳态荧光探针法对新型二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聚集数的测定[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郑欧,赵剑曦,游毅.连接基团链长度对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C_(12)·2Br在水溶液中胶团化行为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
[5].朱永平,赵剑曦,游毅.低碳醇对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2-C_(12)·2Br胶团化行为的影响[J].化学学报.2002
[6].郑欧.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胶团化行为及胶团特性[D].福州大学.2001
[7].朱永平.季铵盐二聚表面活性剂C_(12)-s-C_(12)·2Br/醇混合水溶液胶团化行为[D].福州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