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兔红细胞凝集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细胞,凝集素,活性,血凝素,胰蛋白酶,植物,血细胞。
兔红细胞凝集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姜旭,戚扬,于子瑶,闫婧,刘佳[1](2016)在《9种蔬菜中红细胞凝集素的提取与凝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取9种常见蔬菜中的凝集素,对其凝集红细胞效应进行研究,并分析温度和pH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新鲜蔬菜为材料,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得到蛋白质提取液,用人的A型、B型和O型血细胞检测凝集活性。通过耐热、耐酸碱实验比较9种不同蔬菜的红细胞凝集素的生物活性。结果除大白菜外其余蔬菜均可凝集人类红细胞,且对不同血型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各不相同;其中,豆角和土豆对人类红细胞的凝集强度最强,且对A、B和O型红细胞都有较强的凝集作用;植物凝集素活性对温度敏感,随温度升高,凝集活性明显降低;此外,不同种类植物凝集素对酸碱耐受程度不同,碱性更适合凝集素的保存。结论蔬菜"血型"并不同于人类红细胞血型,可将植物凝集素的特性用于医学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25期)
龚鑫[2](2016)在《基于甲型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素颈部保守区表位免疫原的设计及其功能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叁种型别,其中甲型流感病毒(IAV)作为引起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型别,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IAV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具有高传染性,尤其在老人、儿童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更易传播。据记载,1918年、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夺走了近5000万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15%的人口感染流感,其中严重病例300万~500万人,25万~50万人死于其导致的并发症。流感病毒的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离子通道阻滞剂,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了耐药性毒株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流感疫苗由于具有预防性、保护性及较低副作用而成为预防流感流行的研究热点。目前,市售的流感病毒疫苗主要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型H1亚型、H3亚型和乙型叁种流感病毒或抗原组份。由于以上叁价疫苗所含病毒亚型覆盖面较广、生产工艺较为完善,因此成为现阶段主流的抗流感病毒疫苗。然而,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抗原突变性,疫苗毒种的选择成为疫苗开研发的主要问题。目前季节性叁价流感疫苗毒种的选择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前一季节的病毒循环抗原预测获得,然而这种预测很难覆盖流感病毒的抗原转变。因此,研究者亟需研发一种广谱、持久的通用型流感疫苗。近年来,随着H1N1、H3N2、H5N1和H7N9等流感疫情的逐年递增,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对于增强我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基于流感病毒的保守性蛋白(如基质蛋白和表面蛋白等)研发的候选疫苗,可以在小鼠中诱导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这为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空间。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素(HA)蛋白是主要的诱发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位点,同时HA颈部序列保守性较强,所以基于流感病毒表面HA蛋白的候选疫苗的研发尤为集中。然而,基于高保守性HA蛋白的候选疫苗仍然存在缺点。首先,大多数广谱中和抗体的诱导依赖空间、非连续性表位,为疫苗的生产、纯化增加了难度。其次,一些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尚不明确,不利于广谱流感疫苗的深入研发。同时,由于高保守性蛋白亚单位疫苗及表位疫苗免疫原性较低,如何提高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广谱流感疫苗成功的关键是要同时具备高免疫原性和广谱保护性。鉴于现阶段已经明确的流感病毒HA颈部功能区靶位抗体跨序列锚定HA1及HA2抑制变构的中和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表位多肽免疫原,此免疫原需包含简短的、线性优势表位,并具有较强免疫原性、中和活性及明确的中和机理。然后,经过免疫原优化设计,进一步增加其免疫原性、广谱中和活性及保护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H3亚型IAV HA颈部保守区的多肽免疫原设计及中和机理的研究由于流感病毒序列的高突变性及免疫保护过程中的病毒结构易变性,现阶段可获得的经典流感病毒疫苗很难诱导或增强广谱中和抗体的产生。而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了解广谱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从而找到流感病毒与宿主膜融合过程中的中和位点。自1968年流感大流行起,H3N2流感病毒就一直持续导致人类极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所以本部分实验首先针对1968年至2014年间10,763株H3N2流感病毒序列进行序列分析、B细胞及MHC-II类分子T细胞表位预测,从中获得了高度保守(保守率:97.59%±0.62%)的HA颈部片段及六条衍生多肽免疫原序列(P1~P6)。通过免疫原性检测,我们确定了P6多肽序列中含有潜在的B细胞及MHC-II类分子T细胞表位,并且基于P6多肽序列的MAP4及以KLH为载体的免疫原都能够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抗体效价:log104.14~4.74)和H3亚型内交叉毒株中和活性(ID50:564.57~1408,P<0.005)。经过对已知的H3亚型IAV的HA晶体结构分析,发现P6多肽序列位于病毒膜融合过程中HA2的变构拐点处,进一步通过酸旁路实验及膜融合动力学试验,我们提出并验证了P6多肽免疫原所诱导的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锚定HA2变构拐点,通过空间位阻抑制膜融合过程中HA2的变构从而抑制膜融合。此段高保守性HA2颈部表位的设计及中和机理的确定能够为未来流感疫苗的设计应用及流感病毒临床免疫治疗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叁价流感表位嵌合No V P particle免疫原设计及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研究流感病毒HA2颈部功能区具有亚型内高度的保守性及中和抗体的靶向性,具备成为广谱流感病毒候选疫苗的潜力。基于前期建立的实验基础及提出的中和机理,我们通过序列分析及B细胞表位预测分别筛选出H1亚型和B型HA2颈部高保守功能表位(H1保守率:97±0.123%,B型保守率:99.98±0.003%),联合已知的H3亚型P6表位,共同表达于No V P particle的叁个环区上,制备出叁价嵌合重组蛋白免疫原(Trivalent HA2-PP)。通过动物免疫、不同亚型病毒微中和检测、体外保护性检测,Trivalent HA2-PP诱导产生了针对各亚型HA2表位显着的体液免疫反应(log104.39~5.15),并且可以通过病毒交叉免疫加强特异性抗体效价,同时诱导的抗体在体外针对H3、B亚型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中和活性(ID50:45~656,P<0.05)。同时,Trivalent HA2-PP的免疫在小鼠A/Texas/JMM_30/2012(H3N2)攻毒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H3亚型体内保护性。本研究证明以HA2为基础的叁价嵌合No V P particle免疫原的设计能够为流感病毒广谱候选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与实验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的设计、制备和评价了流感病毒HA2颈部保守区表位多肽免疫原,此种免疫原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所诱导中和抗体具有较强体外保护性。同时提出并验证了所诱导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即锚定HA2变构拐点,并以空间位阻抑制膜融合。此外,我们将免疫原筛选方法及抑制机理推广至多亚型流感病毒并应用于No V P particle载体表达系统,成功的制备和评价了新型流感病毒叁价重组蛋白疫苗。此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及较好的体外、体内保护性。因此,本论文中所设计的IAV HA2颈部功能区多肽免疫原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原均具有成为新一代的广谱流感候选疫苗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任永申,鄢丹,张萍,李寒冰,冯雪[3](2010)在《基于微量量热法检测板蓝根的血红细胞凝集活性的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红细胞凝集反应过程的微量量热检测方法,并用于评价不同产地板蓝根的活性差异。采用微量量热法,检测阳性参照物(植物凝集素,PHA)及8批不同产地板蓝根对20%家兔血红细胞凝集反应过程,记录凝集反应热动力学曲线,提取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凝集效价,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以微量板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板蓝根对家兔血红细胞凝集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动力学参数如反应速率常数(k:0.039~73.6min-1)、最大反应功率(Pmax:-1140.2~988.2μW)及反应焓变(Hi:-529.9~717.9μJ)等动力学参数与板蓝根浓度(0.2~1.0g·mL-1)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7);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参数Pmax(531~1335μW)及Ht(585.2~989.2μJ)能够客观表征不同产地板蓝根样品凝集活性差异,与微量板法测定结果(不同产地板蓝根凝集滴度分别为3~11)基本一致。根据效价值可区分GAP产区、一般主产区和普通散种区样品,同时凝集反应曲线具有较好的特征性和产地专属性,能为板蓝根品质评价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信息。所建立的板蓝根血红细胞凝集反应的微量量热检测方法灵敏可靠,可作为凝集反应定量在线检测手段,并为板蓝根及其他具凝集活性类中药的品质评价提供新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袁建军,戴聪杰[4](2004)在《绒螯蟹凝集素的红细胞凝集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血凝试验及糖抑制试验测定一种绒螯蟹的血清及肌肉提取液的凝血活性及糖抑制专一性,同时进行热稳定性、pH 及 Ca 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血清只能凝集 9 种红细胞,肌肉提取液能凝集 12 种红 2+细胞。血清对鹌鹑红细胞的凝集可被乳糖、D-甘露糖、D-果糖、D-半乳糖 4 种糖所抑制,最小抑制浓度均为 200 mmol/L,其凝集活性均依赖于 Ca ,在 pH 为 6.0~7.0 范围内较稳定,经 50 ℃ 保温 10 min 后活性 2+完全消失;肌肉提取液只被 D-甘露糖抑制,在 pH 为 4.0~10.0、温度为 4 ℃~90 ℃ 范围内均具活性,说明有很强的耐热性,其凝集活性不依赖于 Ca 。以上结果表明:血清与肌肉提取液均含有凝集素,且凝集 2+素的种类不同。(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4年06期)
单良,姚惠源[5](2004)在《麦胚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方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红细胞进行蛋白酶处理、戊二醛固定,采用pH7.2等渗磷酸盐作为缓冲液,用光径0.5cm比色池测定凝集活性,读取测定终点的时间以2h为宜.建立的检测方法简单易行,得出的结果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及重现性.(本文来源于《无锡轻工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彭建宗,陈兆平[6](1999)在《胰蛋白酶修饰兔红细胞对几种豆科植物凝集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圆叶舞草、田菁和糙毛假地豆3 种豆科植物种子抽提液对正常兔红细胞均表示出较弱的凝集活性,但对经胰蛋白酶修饰后的兔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却较强- 实验结果表明,兔红细胞经1-75 U/mL的胰蛋白酶修饰后凝集活性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圆叶舞草提高了128 倍,田菁提高了64 倍,糙毛假地豆提高了8 倍- 这表明兔红细胞表面具有这3 种凝集素的受体,但这些受体被细胞膜的外周蛋白或糖肽所遮挡,从而抑制了受体与凝集素的结合,而胰蛋白酶通过对肽链的温和水解,使这种遮挡得以解除-(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3期)
王祖武,周佩琴,胥彬[7](1981)在《植物血凝素诱导大鼠红细胞凝集作用的研究——ATP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凝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外源性凝集素(Lectin)能引起细胞凝集的报告虽已不少,但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澄清,还存在各种不同观点。由于凝集作用的产生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各类凝集素可作为分子探针来研究细胞膜构造的动力学过程,引起人们极大(本文来源于《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期刊1981年01期)
兔红细胞凝集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叁种型别,其中甲型流感病毒(IAV)作为引起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型别,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IAV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具有高传染性,尤其在老人、儿童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更易传播。据记载,1918年、1957年和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夺走了近5000万人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5%~15%的人口感染流感,其中严重病例300万~500万人,25万~50万人死于其导致的并发症。流感病毒的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疫苗预防,其中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离子通道阻滞剂,但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了耐药性毒株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流感疫苗由于具有预防性、保护性及较低副作用而成为预防流感流行的研究热点。目前,市售的流感病毒疫苗主要包括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型H1亚型、H3亚型和乙型叁种流感病毒或抗原组份。由于以上叁价疫苗所含病毒亚型覆盖面较广、生产工艺较为完善,因此成为现阶段主流的抗流感病毒疫苗。然而,流感病毒具有较高的抗原突变性,疫苗毒种的选择成为疫苗开研发的主要问题。目前季节性叁价流感疫苗毒种的选择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基于前一季节的病毒循环抗原预测获得,然而这种预测很难覆盖流感病毒的抗原转变。因此,研究者亟需研发一种广谱、持久的通用型流感疫苗。近年来,随着H1N1、H3N2、H5N1和H7N9等流感疫情的逐年递增,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对于增强我国流感的预防控制能力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基于流感病毒的保守性蛋白(如基质蛋白和表面蛋白等)研发的候选疫苗,可以在小鼠中诱导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这为广谱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空间。由于甲型流感病毒的红细胞凝集素(HA)蛋白是主要的诱发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位点,同时HA颈部序列保守性较强,所以基于流感病毒表面HA蛋白的候选疫苗的研发尤为集中。然而,基于高保守性HA蛋白的候选疫苗仍然存在缺点。首先,大多数广谱中和抗体的诱导依赖空间、非连续性表位,为疫苗的生产、纯化增加了难度。其次,一些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尚不明确,不利于广谱流感疫苗的深入研发。同时,由于高保守性蛋白亚单位疫苗及表位疫苗免疫原性较低,如何提高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广谱流感疫苗成功的关键是要同时具备高免疫原性和广谱保护性。鉴于现阶段已经明确的流感病毒HA颈部功能区靶位抗体跨序列锚定HA1及HA2抑制变构的中和机理,本研究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表位多肽免疫原,此免疫原需包含简短的、线性优势表位,并具有较强免疫原性、中和活性及明确的中和机理。然后,经过免疫原优化设计,进一步增加其免疫原性、广谱中和活性及保护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H3亚型IAV HA颈部保守区的多肽免疫原设计及中和机理的研究由于流感病毒序列的高突变性及免疫保护过程中的病毒结构易变性,现阶段可获得的经典流感病毒疫苗很难诱导或增强广谱中和抗体的产生。而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了解广谱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从而找到流感病毒与宿主膜融合过程中的中和位点。自1968年流感大流行起,H3N2流感病毒就一直持续导致人类极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所以本部分实验首先针对1968年至2014年间10,763株H3N2流感病毒序列进行序列分析、B细胞及MHC-II类分子T细胞表位预测,从中获得了高度保守(保守率:97.59%±0.62%)的HA颈部片段及六条衍生多肽免疫原序列(P1~P6)。通过免疫原性检测,我们确定了P6多肽序列中含有潜在的B细胞及MHC-II类分子T细胞表位,并且基于P6多肽序列的MAP4及以KLH为载体的免疫原都能够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抗体效价:log104.14~4.74)和H3亚型内交叉毒株中和活性(ID50:564.57~1408,P<0.005)。经过对已知的H3亚型IAV的HA晶体结构分析,发现P6多肽序列位于病毒膜融合过程中HA2的变构拐点处,进一步通过酸旁路实验及膜融合动力学试验,我们提出并验证了P6多肽免疫原所诱导的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锚定HA2变构拐点,通过空间位阻抑制膜融合过程中HA2的变构从而抑制膜融合。此段高保守性HA2颈部表位的设计及中和机理的确定能够为未来流感疫苗的设计应用及流感病毒临床免疫治疗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叁价流感表位嵌合No V P particle免疫原设计及诱导广谱中和抗体的研究流感病毒HA2颈部功能区具有亚型内高度的保守性及中和抗体的靶向性,具备成为广谱流感病毒候选疫苗的潜力。基于前期建立的实验基础及提出的中和机理,我们通过序列分析及B细胞表位预测分别筛选出H1亚型和B型HA2颈部高保守功能表位(H1保守率:97±0.123%,B型保守率:99.98±0.003%),联合已知的H3亚型P6表位,共同表达于No V P particle的叁个环区上,制备出叁价嵌合重组蛋白免疫原(Trivalent HA2-PP)。通过动物免疫、不同亚型病毒微中和检测、体外保护性检测,Trivalent HA2-PP诱导产生了针对各亚型HA2表位显着的体液免疫反应(log104.39~5.15),并且可以通过病毒交叉免疫加强特异性抗体效价,同时诱导的抗体在体外针对H3、B亚型流感病毒具有较强中和活性(ID50:45~656,P<0.05)。同时,Trivalent HA2-PP的免疫在小鼠A/Texas/JMM_30/2012(H3N2)攻毒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H3亚型体内保护性。本研究证明以HA2为基础的叁价嵌合No V P particle免疫原的设计能够为流感病毒广谱候选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与实验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的设计、制备和评价了流感病毒HA2颈部保守区表位多肽免疫原,此种免疫原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所诱导中和抗体具有较强体外保护性。同时提出并验证了所诱导中和抗体的中和机理,即锚定HA2变构拐点,并以空间位阻抑制膜融合。此外,我们将免疫原筛选方法及抑制机理推广至多亚型流感病毒并应用于No V P particle载体表达系统,成功的制备和评价了新型流感病毒叁价重组蛋白疫苗。此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原性及较好的体外、体内保护性。因此,本论文中所设计的IAV HA2颈部功能区多肽免疫原及其重组蛋白免疫原均具有成为新一代的广谱流感候选疫苗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兔红细胞凝集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姜旭,戚扬,于子瑶,闫婧,刘佳.9种蔬菜中红细胞凝集素的提取与凝集活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6
[2].龚鑫.基于甲型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素颈部保守区表位免疫原的设计及其功能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任永申,鄢丹,张萍,李寒冰,冯雪.基于微量量热法检测板蓝根的血红细胞凝集活性的评价研究[J].药学学报.2010
[4].袁建军,戴聪杰.绒螯蟹凝集素的红细胞凝集活性分析[J].海洋通报.2004
[5].单良,姚惠源.麦胚凝集素红细胞凝集活性检测方法的改进[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
[6].彭建宗,陈兆平.胰蛋白酶修饰兔红细胞对几种豆科植物凝集活性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7].王祖武,周佩琴,胥彬.植物血凝素诱导大鼠红细胞凝集作用的研究——ATP等生物活性物质对凝集的影响[J].ActaBiochimicaetBiophysicaSinica.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