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原病论文_田园,王文龙,张辉,臧晓鹭,郑宇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急性高原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原,因素,危险,习服,基因,低氧,多态性。

急性高原病论文文献综述

田园,王文龙,张辉,臧晓鹭,郑宇明[1](2019)在《进藏游客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湖北籍进藏游客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赴拉萨等西藏地区旅行的640名湖北籍游客为研究对象,入藏前进行健康体检,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旅行者一般资料进行调查和收集。旅行结束后,收集患者旅行途中病历资料并填写高原反应调查表格,统计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并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进藏游客640人中患急性高原病146例,发病率为22.81%;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分别为:19.38%、2.03%、1.41%,50~70岁年龄组高原肺水肿发病率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9,P<0.05);旅行期间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发病率(13.59%、1.56%、1.09%)高于列车去程(3.91%、0.47%、0.31%)和列车返程(1.56%、0.1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高原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偏大(OR=1.057)、基础心率偏高(OR=1.178)。结论 降低进藏游客急性高原病发病率应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从多途径入手保障游客健康。(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施冰,崔庆华,冯振龙,李俊峡[2](2019)在《基于生物信息学途径挖掘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潜在药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途径挖掘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方法选取急性高原低氧暴露7 d大鼠心肌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RNA。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Connectivity Map,整合差异表达mRNA信息,推测急性高原低氧心肌损伤差异基因与药物小分子功能的关系,筛选潜在的具有防治急性高原低氧心肌损伤效应的药物。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常压常氧对照组比较,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心肌组织中1 084个mRNA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其中457个mRNA表达上调,627个mRNA表达下调。通过connectivity map药物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小分子化合物SB203580负性富集分数较高,是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动物实验提示SB203580可减轻高原低氧大鼠心肌水肿和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下调心肌AQP1mRNA表达。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可挖掘出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研究方法合理、简便、省时,减少了药物开发研究的盲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唐绪刚,张学森,姜大春,薛林[3](2019)在《高原习服与既往高原暴露对急性高原病预防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原习服者与既往高原暴露者再上更高海拔时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发生情况,比较高原习服与既往高原暴露哪种方式更利于AMS的预防。方法根据所接受的不同的高原暴露方式及过程,受试者分为两组:高原习服组(A组)和既往高原暴露组(B组)。检测两组受试者在海拔500m出发前、3658m及4500m暴露48h后的静息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pulse oximeter saturation,SpO_2),受试者完成AMS问卷表。结果急性3658m高原暴露2天后,A组HR较平原明显上升(P<0. 01),而SpO_2明显下降(P<0. 01)。经1周习服后再次快速暴露于4500m海拔2天,A组HR、SpO_2较3658m海拔时变化不明显。快速暴露于4500m海拔2天后,B组HR明显高于A组(P<0. 01),而SpO_2明显低于A组(P<0. 01)。与3658m高原暴露2天后比较,A组快速暴露于4500m海拔2天后AMS发病率明显下降(P<0. 01),并且显着低于B组(P<0. 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高原习服者相比,既往高原暴露者更易发生AMS(OR=13. 086,95%CI:4. 682-36. 576,P<0. 01)。结论与既往高原暴露相比,高原习服后再上更高海拔能更有效的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9年03期)

何晓,冯丽,杜玉开[4](2019)在《914例重型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降低重型急性高原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2月间在西藏自治区7个医院就诊或住院的所有急性高原病患者914名。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和疾病史等56个因素。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未服用抗高原病药物、冬半年到达高原、年龄、抵达高原后48小时内焦虑和抵达高原前后48小时内失眠都是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823~0.889),拟合性较好。结论未服用抗高原病药物、冬半年到达高原、年龄等为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地对轻型高原病进行干预,控制危险因素,降低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刘存,陈颖,杜鹃,何媛,陈鹏[5](2019)在《不同海拔地区急性暴露的健康人急性高原病发生情况及血清ET-1、ADMA、VEGF水平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急进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人群急性高原病(AMS)发生情况及血清内皮素1(ET-1)、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探讨在不同海拔地区急性暴露对健康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平原地区招募健康志愿者45人,从平原(海拔400 m)出发,途经西宁市(海拔2 260 m)、刚察县(海拔3 260 m)及玛多县(海拔4 270 m)。400 m到2 260 m通过乘坐火车到达,时间28 h,停留72 h后进行路易斯湖评分体系(LLSS)判定受试者AMS发生情况;2 260 m以后乘坐大巴车迁移,途中时间分别为10、18 h,在3 260 m、4 270 m海拔各停留72 h进行LLSS评分。分别于从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前24 h和进入不同海拔地区后72 h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T-1、ADMA、VEGF。结果所有受试者在不同海拔地区均未发生AMS。随着海拔升高,受试者血清ET-1、VEGF、ADMA水平逐渐下降,其中进入海拔3 260、4 270 m地区时受试者血清ET-1、VEGF、ADMA水平低于进入海拔400 m、2 260 m地区时,在海拔4 270 m地区时血清ET-1、VEGF、ADMA水平低于进入海拔3 260 m地区时(P均<0.05)。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进入不同海拔地区时血清ET-1、VEGF、ADM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吸烟者或不吸烟者进入海拔4 270 m地区时血清ET-1、VEGF、ADMA水平低于同组进入海拔3 260 m地区时(P均<0.05)。是否吸烟与不同海拔因素之间无交互作用,不同海拔对ET-1、VEGF、ADMA水平的影响与吸烟因素无关。结论健康人由平原地区通过梯度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可能有助于降低AMS的发生率,在此过程中血清ET-1、VEGF、ADMA水平呈降低趋势。进入高海拔地区导致的血清ET-1、VEGF、ADMA水平变化与吸烟因素无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张来平,卞士柱,张辰,张继航,余洁[6](2019)在《中国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高原野外现场的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共纳入83位受试者,从成都乘飞机空运至拉萨。根据AMS评分(LLS AMS scores 2018)将受试者是否发生AMS分成AMS(+)组(n=44)和AMS(–)组(n=35)。所有受试者在平原和高原均接受相关检测:通过病例报告表(CRF)进行人口学资料、AMS相关症状、焦虑评分(SAS)、疲劳评分(FSAS)的采集,同时检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心脏超声及脑血流检测;采集受试者静脉血,进行血管舒缩因子的ELISA检测,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分析。对AMS(+)组与AMS(–)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失访4人,最后纳入分析人群共79人。急性高原暴露后,SAS、FSAS、心率明显增加(P<0.05),而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受试者体循环和脑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增加(P<0.05);内皮素-1、缓激肽升高(P<0.05),而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五羟色胺下降(P<0.05)。此外,在平原时AMS(+)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高于AMS(–)组[(47.11±2.90)mm vs.(45.51±2.17)mm,P=0.008];在高原暴露后,AMS(+)组SAS、FSAS明显高于AMS(–)组(P=0.001),且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明显高于AMS(–)组[(70.30±15.71)cm/svs.(63.06±11.81)cm/s,P=0.026]。回归分析发现,平原LVEDD可独立预测AMS的发生(OR=1.293,95%CI:1.058~1.581,P=0.012),而高原暴露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_BA)(OR=1.055,95%CI:1.005~1.107,P=0.030)、右心房内径(RAD)(OR=0.731,95%CI:0.543~0.984,P=0.039)、SAS(OR=1.219,95%CI:1.027~1.447,P=0.023)、FSAS(OR=1.105,95%CI:1.016~1.201,P=0.019)评分与AMS明显相关。结论平原LVEDD对AMS具有预测价值,高原暴露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疲劳等心理状态可能参与了AM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延坤,邹昀彤[7](2019)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选取乘飞机进入高原的188名平原籍新兵为研究对象,观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比较该位点不同基因型受试者的高原病发病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在188名受试者中,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37.23%。本实验共成功提取169份DNA样品,对所有DNA样品分型比较,II型人群发病率36.90%,ID型发病率37.70%,DD型发病率50.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基因型组间高原病评分及血氧饱和度差异也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 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ACE基因I/D多态性与AMS存在关联。(本文来源于《大医生》期刊2019年01期)

扎西措,桑乾才让[8](2018)在《藏药十六味杜鹃丸配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藏药十六味杜鹃丸配红景天加红枣泡水服用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0例急性高原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6例是对照组,844例为实验组,此次实验的真实数据是由本人在2018年6~9月间玉树州囊谦县着晓卫生院下乡义诊时所就医的1280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用数据表明的一种统计结果。结论:藏药十六味杜鹃丸配红景天加红枣泡水口服治疗急性高原病,操作简便,见效快,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张西南,洛桑,李雪梅,雷联会[9](2018)在《初次进入高原人群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进藏人群发生重型高原病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武警医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385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急性轻症高原病和急性重型高原病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85例急性高原病患者中急性轻症高原病210例,急性重型高原病175例,急性重型高原病死亡5例,高原病死亡率1.3%。单因素分析发现重型高原病的发生与年龄、快速进入高原、体重指数>22、进入更高高原以及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等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吸烟、饮酒、血压、经皮氧饱和度、血肌酐、血红蛋白、尿酸以及白蛋白水平无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快速进藏、进入更高高原、肥胖和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是急性重型高原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快速进藏、进入更高高原、体重指数>22和心率变化值超过25min-1是重型高原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高原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吴薇,秦晓洪,曾宪容[10](2018)在《急性高原病的诊断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高原病是短期进入高原后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表现,轻者出现非特异性症状,重者则会出现心、肺、脑功能失代偿。因此,急性高原病的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目前国内外高原病相关研究表明,路易斯湖评分系统、视觉评分量表、中国急性高原病评分标准及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儿茶酚胺等生理指标对急性高原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急性高原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途径挖掘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方法选取急性高原低氧暴露7 d大鼠心肌组织标本,进行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RNA。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Connectivity Map,整合差异表达mRNA信息,推测急性高原低氧心肌损伤差异基因与药物小分子功能的关系,筛选潜在的具有防治急性高原低氧心肌损伤效应的药物。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常压常氧对照组比较,急性高原低氧暴露大鼠心肌组织中1 084个mRNA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其中457个mRNA表达上调,627个mRNA表达下调。通过connectivity map药物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小分子化合物SB203580负性富集分数较高,是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动物实验提示SB203580可减轻高原低氧大鼠心肌水肿和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下调心肌AQP1mRNA表达。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可挖掘出潜在的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研究方法合理、简便、省时,减少了药物开发研究的盲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急性高原病论文参考文献

[1].田园,王文龙,张辉,臧晓鹭,郑宇明.进藏游客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

[2].施冰,崔庆华,冯振龙,李俊峡.基于生物信息学途径挖掘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潜在药物[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9

[3].唐绪刚,张学森,姜大春,薛林.高原习服与既往高原暴露对急性高原病预防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9

[4].何晓,冯丽,杜玉开.914例重型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

[5].刘存,陈颖,杜鹃,何媛,陈鹏.不同海拔地区急性暴露的健康人急性高原病发生情况及血清ET-1、ADMA、VEGF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2019

[6].张来平,卞士柱,张辰,张继航,余洁.中国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后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分析:高原野外现场的队列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

[7].王延坤,邹昀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急性高原病关联的研究[J].大医生.2019

[8].扎西措,桑乾才让.藏药十六味杜鹃丸配红景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8

[9].张西南,洛桑,李雪梅,雷联会.初次进入高原人群发生急性重型高原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8

[10].吴薇,秦晓洪,曾宪容.急性高原病的诊断研究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诊断表单观察组高原暴露情况彭洪霞

标签:;  ;  ;  ;  ;  ;  ;  

急性高原病论文_田园,王文龙,张辉,臧晓鹭,郑宇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