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纳米通道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通道,阵列,丙烯酰胺,电化学,多孔,氧化铝。
金纳米通道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米利[1](2018)在《基于氧化铝纳米通道阵列的酶/细胞的纳米组装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酶催化反应是生物体内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利用纳米材料模拟生物体内酶的组装,研究合成化学品或环境毒物的生物转化和代谢机制,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新药开发、毒理学研究与评价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对酶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酶代谢反应化学本质的研究亦为环境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气体参与催化反应效率提高以及气体污染物致病机制研究等提供了技术支撑。本论文围绕酶/细胞纳米组装,构建了基于氧化铝纳米通道阵列的气-固-液叁相界面,用于葡萄糖氧化酶和肺上皮细胞的组装,利用电化学、光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技术,研究了氧气直接从气相参与葡萄糖氧化的酶反应动力学机制,和呼吸毒物直接从气相进入细胞的染毒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气-固-液叁相界面构建及其酶传感器的应用:气体在溶液中的低溶解度是涉及气体的反应的主要动力学限制。为了提高酶对气体参与反应的动力学速率,本工作利用氧化铝纳米通道阵列构建了一种浸润性可调的气-固-液叁相界面并用于组装葡萄糖氧化酶(GOx),组装的GOx一侧与葡萄糖水溶液接触,另一侧与气相直接接触,空气中的O_2可以通过纳米通道直接参与酶反应,并且由于GOx结构的重排以及对气体分子的高粘附性,得出疏水界面对于酶反应更有利,与传统的充满饱和空气电解质水溶液相比,固定在叁相界面中的GOx的催化效率提高了80倍。这种浸润性可调的气-固-液叁相界面并在其表面组装酶,利用界面上的气体传输通道使气体直接从气相扩散到酶活性中心参加酶催化反应,提高气体参与反应的速率,可解决气体在溶液中低溶解度所导致的反应速率低的问题。此工作为提高气体参与的生物催化反应,工业催化和合成提供了新方法。2.基于气-固-液叁相界面的细胞气体染毒模型:发展新型细胞气体染毒模型来检测和评估气体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对于研究环境物质的致毒机制、信号传递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工作提出将肺泡上皮细胞(HPAEC)固定在气-固-液叁相界面上,利用气相中的空气污染物直接进行细胞染毒,研究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甲醛和苯)前后细胞疾病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的表达行为,阐述细胞致炎症机制。培养在气-固-液叁相界面上的细胞比培养在传统的气液界面的细胞活性提高了将近3倍。通过I/II相酶活性的比较,发现气体污染物从气相直接穿过气-固-液叁相界面到达细胞可使其呈现出明显的炎症响应,炎症因子IL-2、IL-6和TNF-α的分泌量是溶液中气体污染物所致分泌量的两倍,说明所构建的新型细胞气体染毒模型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因此,构建的基于气-固-液叁相界面的细胞气体染毒模型可为低成本、绿色药物研发和筛选提供新的平台,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3.细胞色素P450酶CYP 1A1在电极表面的组装与电化学催化行为:制备功能化的纳米材料用于酶蛋白分子的组装,研究酶蛋白分子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化学催化反应动力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工作合成了芘丁酸功能化的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复合物(PB/NG),修饰在电极表面用于细胞色素P450酶CYP 1A1组装,实现CYP 1A1与电极之间的快速电子传递。循环伏安实验发现在-0.456和-0.512 V(vs.SCE)处出现一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峰,表明组装CYP1A1具有优异的直接电化学行为,表观电子转移常数为0.53 s~(-1)。当电解液溶液中含有环境化学污染物苯并芘(BaP)时,CYP 1A1还原峰电流增加,说明电化学驱动下CYP1A1可以催化代谢BaP,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结果验证了催化产物羟基化苯并芘的生成,表明固定化CYP1A1对BaP具有电化学催化行为,其催化反应米氏常数(K_m~(app))和非均相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25.6μM和1.9 s~(-1)。并进一步研究了抑制剂α-萘黄酮对CYP1A1催化活性的抑制行为。同时,本工作为药物的开发以及食品和环境中化学毒性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4.基于纳米抗体的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本工作构筑了一种基于TiO_2纳米管阵列(TNAs)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实现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的高灵敏和高特异性检测。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方法制备TiO_2纳米管阵列,将CysC特异性纳米抗体(Nb)与TNA(Nb/TNA)通过戊二醛共价偶联制得CysC光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利用CysC与CysC纳米抗体免疫反应引起的Nb/TNA的光电流响应测量样品中CysC的浓度,其光电流的变化随CysC浓度在0.72 pM-3.6 n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检测限低至0.14 pM。此免疫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批内和批间精确度,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01)
王琛,夏兴华[2](2017)在《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的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动力学及其抑制剂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电化学技术进行的无标记淀粉样乙型蛋白蛋白聚沉动力学研究新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将淀粉样乙型蛋白固定于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当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通过阵列纳米通道时,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发生,纳米通道中的离子自由传输空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通过纳米通道的离子流量发生变化。通过电化学技术实时检测,可以实现淀粉样乙型蛋白蛋白聚沉动力学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抑制剂进一步通入纳米通道,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并部分打开已经聚沉的淀粉样乙型蛋白,从而导致纳米通道中离子流量再次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电化学检测,可实现抑制剂的准确筛选。由于阵列纳米通道比单纳米通道具有明显的信号放大作用,因此基于该研究平台,可实现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的灵敏检测及其抑制剂的高效筛选。(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曹菲菲[3](2017)在《基于固体纳米通道阵列的新型电化学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固体纳米通道由于尺寸的可控性、高的机械强度、结构的稳定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基因测序、分子识别筛选、逻辑门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基于纳米通道构建了一系列生物传感器、纳流控装置、逻辑开关装置。固体纳米通道在电化学检测方面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电化学只能在平面上功能化组装的局限,将研究范围从本体溶液、平面界面发展到纳米尺度空间,为生物大分子尤其是非电化学活性生物分子的检测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从不同孔径、功能化的纳米孔道出发,利用与生物分子尺寸相匹配的特性,探讨了分子在有限空间的变化及定量分析,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合成孔径3 nm左右的硅阵列纳米通道,与i-motif DNA折迭结构1.9 nm的尺寸匹配性好。通过封闭硅通道外表面,成功将i-motifDNA固定于通道内。利用纳米孔道的空间限域作用,实现了近中性条件下i-motifDNA四链体的形成。该现象完全不同于稀溶液及平面电极表面i-motif DNA的折迭行为。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纳米孔口端质子富集促进折迭的机理,为基于DNA界面分子及DNA工程、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基于不对称多孔氧化铝纳米通道,利用酪氨酸酶对酚羟基的特异性氧化作用,诱导孔道表面电荷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整流变化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酪氨酸酶的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该功能化阵列纳米孔道对酪氨酸酶选择性好,在2U/ml-50U/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基于这种功能化阵列纳米孔道可成功实现黑色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检测。该研究为对非电活性酪氨酸酶快速、简便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林欣,陈旭伟,王建华[4](2016)在《石墨烯量子点-金纳米颗粒双通道阵列传感器用于蛋白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石墨烯量子点和金纳米颗粒复合材料为光谱探针,利用该探针与不同蛋白问相互作用后引起的荧光与吸光度的响应差别,建立了双通道阵列传感器用于蛋白质的识别与区分。该阵列传感器可以实现在相同浓度(低至50 nmol L~(-1))下八种蛋白质、50-1000 nmol L~(-1)范围内不同浓度的同种蛋白质、不同浓度的两种蛋白质、两种蛋白质不同比例混合物的区分和识别;在蛋白浓度为500nmol L~(-1)时,传感单元对24种未知蛋白样品的辨别准确率为100%,表明该双通道阵列传感器对蛋白质的区分识别具有较好的分析性能。该阵列传感器还可实现血红素类蛋白质以及糖蛋白的区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期刊2016-07-01)
李承勇[5](2013)在《阵列纳米通道中物质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研究发现,通道尺寸小于100 nm的纳米通道将显示出一些新的传输特性。例如,水分子在疏水的碳纳米管内传输的速度比常规流体理论模型计算值大104~105倍;质子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速率相对宏观体系明显增大;纳米通道的物质输运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等。纳米通道的上述输运特性已被广泛的应用于DNA测序、单分子分析、仿生智能传感器设计、药物智能控释以及生化物质的分离与检测等研究领域。以上所有纳米通道技术应用的相关领域都涉及到分子、离子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这一基本过程,因此,研究纳米通道中分子、离子的传输特性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将能为其广泛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多孔氧化铝膜(PAA)具有规则、高密度的阵列纳米通道,文献中关于PAA的制备方法已经成熟,并可以通过改变氧化电势或电解质溶液性质来调控纳米通道的尺寸与孔间距。另外,氧化铝材料是一种两性物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调控溶液的酸性/碱性来改变PAA膜的表面电荷。因此,本论文以多孔氧化铝(PAA)膜阵列纳米通道为研究对象,围绕纳米通道的制备与性质、离子与纳米通道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离子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特性等方面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精确定位分层修饰的阵列纳米通道离子整流特性研究我们首次提出了精确定位分层修饰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的制备方法,并构建了由纳米通道中电荷突变形成的离子镇流器件。提出了以PAA分步制备方法与化学修饰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制备一端修饰了氨基和另一端未修饰的纳米通道,使在纳米通道中间产生电荷突变,形成不对称电势,从而实现对离子整流性质的调控。实验发现,电解质溶液的pH值对离子整流的极性和整流比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同时,纳米通道的尺寸对整流比的大小有直接影响。相同条件下,20 nm纳米通道的整流比大于40 nm的纳米通道。通过对几何结构对称而电荷分布不对称纳米通道的离子传输特性的理论模拟,揭示了不对称电荷分布引起的纳米通道内离子富集与耗散是引起整流现象的本质原因。2.分枝结构阵列纳米通道离子整流特性研究提出了采用分支结构阵列纳米通道构建离子整流器件的新思想,探索了溶液pH对整流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叁维模型对其进行理论模拟,深入探索了分支结构体系中浓度与电势分布特性与整流性能间的关系。实验中,通过降电压两步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分枝结构的PAA膜,利用该阵列纳米通道构建了一种对溶液pH快速、灵敏响应的新型离子整流器件,其整流比和整流极性可通过改变溶液的pH及纳米通道的尺寸进行调节。用3D模型对分枝结构的纳米通道进行理论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形状结构的突变造成纳米通道内能量及电势的不对称分布,引起离子的选择性传输,导致离子整流现象的出现。和2D模型相比,3D模型能够更准确的反映结构突变的界面处电势和离子浓度的变化。3.离子通道-纳米通道复合结构离子整流特性研究利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了排列高度有序的PAA膜,首次对障碍层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障碍层中存在大量尺寸极小(0.7~1.3 nm)的离子通道。将障碍层中的离子通道和多孔层的阵列纳米通道相结合,构建了离子通道-纳米通道复合结构通道,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不同浓度及价态的离子在该复合结构通道中的传输行为。由于纳米通道向离子通道转变中,发生结构突变,造成通道内电势的不对称分布,产生离子整流现象。一价离子溶液中,离子整流特性由溶液的pH决定;高价离子溶液中,离子整流特性可通过离子浓度及溶液pH共同调控。为构建新型离子整流器件提供了新的方法,并拓展了阳极氧化铝膜的应用范围。4.阵列纳米孔电极的制备及调控性能研究构建了基于纳米孔阵列电极的电化学和光电化学开关器件。利用交流电沉积方法,在PAA膜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Au纳米孔阵列电极。通过检测探针离子Fe(CN)63-在 Au纳米孔电极中伏安极限电流的变化,对纳米通道中的pH响应效应和光响应效应分别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低盐浓度时,双电层厚度和纳米通道尺寸相当,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带电荷的探针离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流量,调控纳米Au电极上的电流响应。对于修饰了光敏分子螺吡喃的纳米孔阵列电极,通过光照改变纳米通道表面的亲疏水性,调控纳米通道中电活性物质的流量,从而实现Au纳米电极电流响应的调控。对纳米通道中非对称离子导电特性的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纳米尺度的物质输运特性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它也成为下面设计和制备功能化的纳米通道结构的基础,并有可能为研究复杂的生物离子通道提供模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8-01)
孔高攀,郑旭,李战华[6](2013)在《阵列纳米通道对微纳复合管道耗散作用的强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复合管道是目前微流控应用中的热点之一。该文分别模拟了单根纳米通道和纳米通道阵列对微纳管道结合部的离子耗散作用的影响,计算了两种管道系统内的离子浓度场、电势场、速度场及压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阵列纳米通道比单纳米通道的离子耗散强度提高了5倍;由Nernst-Planck方程分析得出电场梯度引起的电迁移在耗散过程中其主导作用;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引入电场体积力模拟得出,阵列纳米通道连接的微纳管道耗散区存在多对涡漩。这增强了耗散区扩展的速度,使耗散区浓度值更低且扩展空间更大,从而解释了阵列纳米管道连接的微纳复合管道相比单纳米通道具有更强的耗散效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3年01期)
高红丽,周凯琳,王琛,李素娟,章慧[7](2012)在《阵列纳米通道中氨基官能团质子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化过程是大多数酸碱理论的核心,也发生在许多生命过程中.因此,研究限域环境中分子或官能团的质子化过程将为进一步认识酸碱理论和阐述限域环境中生物分子的基本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提出了一种以荷电电化学探针检测多孔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内表面官能团质子化过程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纳米通道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过程改变表面荷电性质,从而调控荷电电化学探针在纳米通道中的传输行为.实验中以喷涂在阵列氧化铝纳米通道膜一侧的薄金膜为工作电极,检测通过阵列纳米通道荷电电化学探针的流量,以此获得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的质子化过程.同时以多孔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为限域空腔,利用硅烷化反应将氨基修饰在纳米通道的内表面,通过不同pH值条件下检测Fe(CN)63-离子在纳米通道中流量的变化,获得了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氨基质子化滴定曲线.结果表明,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氨基官能团发生一步质子化,其pK1/2值为5.9.本文提出的方法也适用于研究纳米通道限域条件下其它官能团或生物分子的质子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电化学》期刊2012年03期)
李素娟,李静,王康,王琛,夏兴华[8](2011)在《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的无标记DNA传感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纳米多孔氧化铝膜中构建的morpholino-DNA杂交体系很好的定量阐述了限域空间对离子传输性质的影响。首先,将DNA中性类似物吗啉代(morpholino),通过共价结合法固定于纳米多孔氧化铝膜的内壁作为DNA分子的识别位点。DNA与morpholino杂交后,其刚性双螺旋结构较单链结构的空间(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期刊2011-05-12)
羊小海,吴迎奔,王青,王柯敏,王胜锋[9](2007)在《基于聚合物修饰的温度敏感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上修饰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分子,发展了一种温度敏感的纳米通道阵列膜.以荧光素钠和水溶性量子点为探针,考察了这种膜在不同温度下的渗透性.结果表明,该PNIPAm分子修饰的膜能够可逆地响应外界温度的变化,使纳米通道的孔径大小被改变,进而影响膜的渗透性.当温度为25℃(<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时,荧光探针的渗透较慢,甚至基本上被阻止,这是因为PNIPAm分子呈现膨胀构象使通道尺寸变小所致;而当温度为40℃(>LCST)时,荧光探针的渗透明显加快,这是因为PNIPAm分子呈现紧缩构象使通道尺寸变大所致.这种温度敏感的金纳米通道阵列膜的渗透性可以被可逆地调控,有望用于纳米级阀门等装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7年23期)
吴迎奔[10](2007)在《可控功能化金纳米通道阵列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可控功能化表面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功能化的表面能可逆地响应外界条件的变化,又被称为“smart”表面。可控功能化表面的性质可以通过表面分子构象变化而表现出可逆开关效应,这种性质也可以应用于纳米通道阵列膜的修饰,使得膜的渗透性受环境调节而具有“刺激-应答”效应,在药物缓释、化学传感、生物分析、微流控等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在金膜和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上修饰功能性聚合物分子,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膜的性能的变化,有望在纳米级阀门制备和生物分子的分离等方面得到应用。1.将羧基化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分子修饰在金膜表面,制备了温度敏感的功能化金膜表面,并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及视频接触角测量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羧基化PNIPAm分子修饰后的金膜表面共振波长峰位发生了10.3 nm的红移,同时在26– 35 oC之间,其接触角有8 o的变化,表明PNIPAm修饰的金膜表面对温度敏感。这样的表面有望用于生物芯片等领域,实现细胞、蛋白质等的可控捕获和释放。2.在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上修饰PNIPAm分子,发展了一种温度敏感的纳米通道阵列膜。以荧光素钠和水溶性量子点为探针,考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该纳米通道阵列膜的渗透性。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5 oC(<临界溶液温度,LCST)时,荧光探针的渗透较慢,甚至基本上被阻止,这是因为PNIPAm分子呈现膨胀构象使通道尺寸变小所致;而当温度为40 oC(>LCST)时,荧光探针的渗透明显加快,这是因为PNIPAm分子呈现紧缩构象使通道尺寸变大所致。这种温度敏感的金纳米通道阵列膜的渗透性能被可逆地调控,有望用于纳米级阀门等装置。3.在氨基化的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上修饰聚甲基丙烯酸(PMAA)分子,发展了一种pH响应的纳米通道阵列膜。首先将PMAA修饰到氨基化的金膜表面,结果显示从pH 5到pH 7,接触角减小了18.3°。这是由于PMAA分子在不同pH值下,其分子侧链羧酸基团可以发生可逆的电离作用,从而使得PMAA分子呈现出膨胀或者紧缩的不同构象。接着将PMAA分子修饰到氨基化金纳米通道阵列膜上,以联钌吡啶和水溶性量子点为探针考察了不同pH值下膜的渗透性。结果表明,在pH 5到pH 7之间,该PMAA分子修饰的膜能够响应外界pH的变化,有望进一步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分离与纯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7-07-01)
金纳米通道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展了一种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电化学技术进行的无标记淀粉样乙型蛋白蛋白聚沉动力学研究新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将淀粉样乙型蛋白固定于氧化铝阵列纳米通道。当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通过阵列纳米通道时,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发生,纳米通道中的离子自由传输空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通过纳米通道的离子流量发生变化。通过电化学技术实时检测,可以实现淀粉样乙型蛋白蛋白聚沉动力学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将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抑制剂进一步通入纳米通道,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并部分打开已经聚沉的淀粉样乙型蛋白,从而导致纳米通道中离子流量再次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电化学检测,可实现抑制剂的准确筛选。由于阵列纳米通道比单纳米通道具有明显的信号放大作用,因此基于该研究平台,可实现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的灵敏检测及其抑制剂的高效筛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纳米通道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米利.基于氧化铝纳米通道阵列的酶/细胞的纳米组装与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8
[2].王琛,夏兴华.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的淀粉样乙型蛋白聚沉动力学及其抑制剂筛选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3].曹菲菲.基于固体纳米通道阵列的新型电化学方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林欣,陈旭伟,王建华.石墨烯量子点-金纳米颗粒双通道阵列传感器用于蛋白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2016
[5].李承勇.阵列纳米通道中物质传输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孔高攀,郑旭,李战华.阵列纳米通道对微纳复合管道耗散作用的强化[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3
[7].高红丽,周凯琳,王琛,李素娟,章慧.阵列纳米通道中氨基官能团质子化研究[J].电化学.2012
[8].李素娟,李静,王康,王琛,夏兴华.基于阵列纳米通道的无标记DNA传感新方法[C].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3).2011
[9].羊小海,吴迎奔,王青,王柯敏,王胜锋.基于聚合物修饰的温度敏感金纳米通道阵列膜[J].科学通报.2007
[10].吴迎奔.可控功能化金纳米通道阵列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