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全贫血像血液病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毕然[1](2021)在《HFpEF与HFrEF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证素为切入点,通过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横断面研究,探索二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特点的异同。研究意义以发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中医证素特点为目的,分析可否借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现有诊疗方案为诊治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提供思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多参考。研究方法1.通过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查阅,参考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中与本研究相关证素所包括的症状,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心衰病的常见症状,对二者提炼症状要点,制成临床证素调查表。2.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CCU、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心血管内科病房,以及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期间明确诊断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与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可进行录音),当场收回试卷。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05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录入Excel,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的中医证素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6种病性证素,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为阳虚、气虚、阴虚、痰饮、血瘀,存在5种高频证素。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45例,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出现5种病性证素,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为阳虚、气虚、阴虚,存在3种高频证素。将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证素分为虚、实两类,两组患者虚性证素所占比例均大于实性证素。2.经过对主要症状的提取以及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样本整体的主要症状有21项(胸闷、倦怠乏力、神疲、气短、腰膝酸软、气喘、失眠、舌苔腻、咽部异物感、咳嗽、舌淡、心慌、舌苔润滑、烦躁、吐痰、局部汗多、睡眠不实、口黏腻、四肢凉、出虚汗、舌苔白),可作为因子分为7类(F1:局部汗多、出虚汗、咽部异物感、倦怠乏力、神疲、心慌;F2:舌淡、舌苔润滑、舌苔白、四肢凉;F3:腰膝酸软;F4:失眠、睡眠不实、烦躁、气短、气喘;F5:咳嗽、吐痰;F6:舌苔腻、口黏腻;F7:胸闷),对应4个证素(气虚:F1、F7,阳虚:F2,阴虚:F3、F4,痰饮:F5、F6)。结论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存在共同的高频病性证素有三种,分别是:阳虚、气虚、阴虚,且虚性证素所占比例均大于实性证素。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本研究中二者的中医证素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理论上HFrEF的治疗用药可以考虑用于 HFpEF。2.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主要症状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和整体的主要症状存在相似性,经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可归类于7类,对应4个证素,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3.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在性别、年龄、合并病、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构和功能性指标方面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依据。
王忠健[2](2019)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方法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在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59例再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的为A组,共18例;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小剂量泼尼松治疗的为B组,共41例。组内比较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各自的疗效;组间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别探讨疗效影响因素。结果在药物治疗6个月时,对59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25例,无效者33例,总体有效率为44.1%(26/59)。A组部分缓解者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50%(9/18);B组完全缓解者1例,部分缓解者16例,无效者24例,有效率为41.5%(17/41)。截止到随访结束时间,A组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B组中位随访时间32.0个月。B组随访时间明显长于A组,但A组有效率为72.2%(13/18),B组有效率为58.5%(24/41)。另外,A组中重型再障共12例,有效率91.7%(11/12),B组中重型再障共27例,有效率55.6%(15/27)。A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复发及死亡患者,B组治疗期间出现复发3例、死亡1例。采用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探讨A、B两组疗效的影响因素,A组中是否非重型再障与疗效显着相关(P<0.05),重型再障患者疗效优于非重型患者,A组其他因素以及B组相关因素对疗效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所有随访患者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多数较轻微,经对症处理或免疫抑制药物减量及停药后好转。结论1.在无法选择标准治疗方法时,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可作为替代治疗。2.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重型再障效果较好,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该方法药物价格相对低廉,患者用药简单方便,依从性更高。3.伴有体液免疫紊乱,且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的再障患者采用环孢素A+雄激素+间断泼尼松冲击治疗疗效可能更好。
田鸿来[3](2018)在《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究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大多起源于浆细胞,且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据统计,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00000到2/100000,已经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也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多发性骨髓瘤主要的病理表现为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性增殖,临床表现主要为溶骨性损伤、高粘血症、贫血、肾功能损害及反复感染等症状,并有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等并发症。骨髓瘤骨病是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腔阻碍骨皮质的血液供应,引起弥漫性的骨质疏松和局限性的骨破坏,进一步发展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BD是由于骨吸收增加、新骨生成障碍的骨代谢失衡所导致的并发症。在骨髓微环境中,骨髓基质细胞、MM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和成骨细胞(osteoblast,OB)都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和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即骨质吸收增加和新骨形成障碍,从而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目前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包括传统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愈部分患者,但是其高死亡率仍然使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传统的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可暂时缓解临床症状,但高复发率及多种耐药的产生,使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目前依然十分困难。近年来,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出现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提高了他们的生存率,但是多发性骨髓瘤仍然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溶解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和发现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药或治疗靶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莪术醇(Curcumol,Cur)又称为姜黄醇,是中药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和温郁金的干燥根莲)的挥发油中主要组成成份之一。莪术挥发油中含有68%-70%的莪术醇,是中药莪术抗菌、抗癌和抗病毒等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我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莪术味辛苦,药性温,入肝经和脾经,具有破血祛瘀和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医学药理学研究显示,莪术醇具有保肝和抗癌的作用,而且具有低毒和不引起白细胞数减少等优点。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证实,莪术醇能有效地抑制卵巢癌、肾癌、胆管癌、前列腺癌和肝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主要的抗肿瘤机制是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然而,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目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基因数据库分析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了差异表达基因,预测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细胞凋亡的潜在分子机制,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裸鼠荷瘤实验检测了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了莪术醇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多发性骨髓瘤诱导骨细胞凋亡的基因芯片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和相关的信号通路。2.构建蛋白之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进一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法1.基于他人前期的芯片结果,我们先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下载有关的表达谱芯片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的研究对象是GSE27372。此芯片研究的样本共包括6个细胞样本,其中三个是正常的单独培养的成骨细胞,即对照组;另外三个是成骨细胞与人骨髓瘤细胞系JJN3共培养,即共培养组。2.在背景校正、分位数归一化和探针总结后,得到了基因表达矩阵图。采用t检验法分析对照组与共培养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对每一个差异性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都满足 P<0.05 和 log2 差异倍数 Fold change>0.58。3.采用Gene Ontology对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KEGG 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用于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和所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4.对于相关功能的差异表达的基因,我们根据TRANSFAC数据库筛选出转录因子,根据TSGene数据库和TAG数据库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中的肿瘤相关基因。5.通过在线分析网站STRING对这些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分别采用 Cytoscape 和 ClusterONE 构建 PPI network 及 sub-network。并利用DAVID在线软件对最重要的sub-network中的基因进行了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我们将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成两组,单独培养的骨细胞组和共同培养的骨细胞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组总共有39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167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和226个表达上调的基因。2.差异性表达基因涉及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功能分析:我们对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富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下调的基因主要参与心血管系统发育、循环系统发育、蛋白消化及吸收、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等过程。需要指出的是,1-磷酸鞘氨醇受体1(sphingosine-1-phosphate receptor1,S1PR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神经肽 Y1受体(neuropeptide Y1 receptor,NPY1R)主要参与循环系统发育过程。另外,上调的基因所涉及的差异性最显着的信号传导通路主要与应激和信号转导功能的调节信号通路相关以及烟酸盐-烟酰胺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3.转录因子和肿瘤相关基因分析:通过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和分类,我们对其中的转录因子和肿瘤相关基因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单独培养的骨细胞组相比,共培养组有4个转录因子的表达显着下调,包括TGFB1I1、NKX2-2、KLF5、ID2;同时18个转录因子的表达明显上调,包括SOX9、SOX7、NR3C2、MSX1、MAFF、KLF4、JUNB、IRF8、HOXB6、HMGA2、HES1、OXF1、FOXA2、ETV5、ETV4、ELK3、EGR3以及EGR1。此外,与单独培养的骨细胞组相比,共培养组有16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包括癌基因RUNX1T1、PDGFRB及CD24以及肿瘤抑制基因TPM1、SPTBN1和PRICKLE1等,同时有21个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包括癌基因VEGFA、SPHK1和PDGFRA等和肿瘤抑制基因 SPRY2、SOX7、IRF8 以及 IL24。4.差异表达基因间相互作用:为了研究基因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了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图(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 network)。我们的分析包括89个下调的基因和113个上调的基因。其中关联度大于15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0个,包括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1,EGR1,degree=19)、表皮生长因子(EGF,degree=31)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PPI network分析表明EGF与EGR1存在相互作用(P=0.00043)。5.Sub-network 构建:通过 PPI network 的分析,我们构建了 Sub-network(P=0.00043)。Sub-network分析包括9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S1PR1、complement-3a receptor 1(C3AR1)以及 NPY1R 等。在 Sub-network 中,我们发现S1PR1、C3AR1以及NPY1R三个基因之间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另外,上调的基因C3AR1和下调的基因S1PR1和NPY1R都参与了神经激活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结论1.差异性表达基因很有可能参与了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诱导的骨细胞凋亡。2.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MM患者骨溶解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莪术醇对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2.探讨莪术醇影响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用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处理,分别于24h、48h、72h、96h后,采用CCK-8方法检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的细胞活力,从而分析不同浓度的莪术醇试剂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应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对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处理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后,与发生凋亡的相关蛋白Survivin、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分析探讨莪术醇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对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观察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1、p27、cyclinD1的表达,分析探讨莪术醇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G0/G1周期阻滞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莪术醇对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TLR4/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分析莪术醇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长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5.结合前期的芯片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应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莪术醇对某些差异性表达基因的影响,进一步验证这些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诱导骨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1.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不同浓度的莪术醇处理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细胞和LP-1细胞达24h、48h、72h、96h后,应用CCK-8方法检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莪术醇能明显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与时间和浓度因素成正相关。2.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莪术醇处理RPMI 8226细胞和LP-1细胞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莪术醇能明显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凋亡发生,并且随着莪术醇浓度的增加,其凋亡率显着增加,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处理组细胞中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则明显升高。3.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周期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对体外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对比,莪术醇处理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莪术醇处理组细胞内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p21和p27蛋白的表达则明显上调。4.莪术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应用WesternBlot检测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TLR4/NF-κB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莪术醇处理组细胞中p-NF-κB和TLR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5.莪术醇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合前期的芯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定量PCR方法检测莪术醇对某些差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处理48h后,细胞中EGF和S1PR1的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C3AR1和EGR的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多发性骨髓瘤诱导的骨细胞凋亡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靶基因。结论1.莪术醇能明显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并且与时间和浓度因素成正相关。2.莪术醇通过活化TLR4/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及诱导G0/G1周期阻滞。第三部分莪术醇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2.验证莪术醇影响体内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传导通路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应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接种SCID小鼠构建荷瘤模型,采用不同浓度的莪术醇治疗21天,期间检测肿瘤体积变化。待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称取肿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分析和探讨不同浓度莪术醇试剂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荷瘤裸鼠模型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2.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不同浓度莪术醇试剂对体内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Bax和Bcl-2的表达影响,验证莪术醇诱导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验证莪术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肿瘤组织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应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组织中诱导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S1PR1、EGF、C3AR1和EGR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莪术醇对骨髓瘤细胞诱导骨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的作用。研究结果1.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给予荷瘤小鼠25mg/kg、50mg/kg、100mg/kg浓度的莪术醇21天。测量肿瘤体积并在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称量肿瘤重量。结果显示:莪术醇可明显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生长,且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性。2.莪术醇对肿瘤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Survivin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处理组肿瘤组织中抗凋亡蛋白Survivin和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这一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相一致。3.莪术醇对TLR4/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织中TLR4和p-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4.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移植裸鼠荷瘤模型中,莪术醇对肿瘤组织诱导骨细胞凋亡过程有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诱导骨细胞细胞凋亡相关基因EGR、C3AR1、EGF和S1PR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莪术醇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移植小鼠肿瘤模型中能显着抑制S1PR1和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能上调C3AR1和EGR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在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荷瘤裸鼠模型中,莪术醇对肿瘤组织的生长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依赖于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起肿瘤组织凋亡。2.莪术醇可影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S1PR1、EGF、C3AR1和EGR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组织诱导骨细胞凋亡。
白婧,张金盈,沈德良[4](2017)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诊为CHD并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372例,根据CAG结果分为CHD组与对照组(非CHD),根据Gensini积分将CHD组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及重度病变组,分别进行单自变量及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的年龄、男性所占比例、高脂血症患病率、RDW、高血压患病率及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病变组的RDW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RDW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159,P=0.008)。结论 RDW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是冠心病及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素。
张宇晴[5](2017)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程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指标的变化,探讨CHF患者HCS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符合Framinghan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CHF患者,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的分级标准分为三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另选取无HF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四组患者Copeptin、sTM、PAI-1的表达水平;CFMS(西芬斯)血栓弹力图检测仪检测TEG;凝固法、免疫比浊法检测DDI、Fbg、APTT、TT、PT、AT-Ⅲ。TEG、常规凝血功能、sTM、PAI-1对血液高凝状态判断标准来源于第八版《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四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sTM值分别为(3.45±0.60)、(3.71±0.48)、(5.46±2.20)、(7.73±4.32),PAI-1值分别为(212.77±48.89)、(287.77± 116.21)、(644.99±211.10)、(805.62±437.35),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之间sTM、PAI-1的比较无意义(P>0.05),对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之间sTM、PAI-1的比较有意义(P<0.05),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sTM(r=0.791 P<0.001)、PAI-1(r=0.769P<0.001)与 NT-proBNP 成正相关。2、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R值分别为(7.28±1.17)、(7.61 ± 1.26)、(6.06±2.02)、(4.66± 1.38),K 值分别为(1.58±0.40)、(1.96±0.32)、(1.05±0.27)、(0.82±0.27),MA 值分别为(61.50±4.57)、(59.64±3.05)、(67.50±4.64)、(73.49±5.07),CI值分别为(0.68± 1.65)、(1.35± 1.22)、(2.17± 1.66)、(3.16± 1.38),Angel值分别为(68.53±5.70)、(70.32±6.15)、(75.10±8.12)、(78.64±9.16),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之间R、K、MA、CI的比较无意义(P>0.05),对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之间R、K、MA、CI的比较有意义(P<0.05),R、K随心功能的恶化而降低,MA、CI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Angel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Angel升高程度较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明显(P<0.05),心功能Ⅳ级组和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和对照组Angel升高程度相比无差异(P>0.05)。R(r=-0.490P<0.001)、K(r=-0.662P<0.001)与 NT-proBNP 成负相关;Angel(r=0.565 P<0.001)、MA(r=0.734 P<0.001)、CI(r=0.640 P<0.001)与 NT-proBNP 成正相关。3、对照组、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Fbg值分别为(2.73±0.60)、(2.50±0.37)、(2.70±0.77)、(3.04±0.61),APTT值分别为(31.35±5.29)、(33.11 ±3.99)、(32.11 ±3.60)、(33.21 ±3.66),TT 值分别为(19.71 ±2.59)、(18.19±1.77)、(18.30±2.44)、(17.63±2.30),PT 值分别为(10.98±0.83)、(11.35± 1.06)、(11.39±1.45)、(11.66±1.25),AT-Ⅲ值分别为(92.83±10.45)、(91.32±9.37)、(84.21±12.79)、(83.59±20.57),DDI(0.23±0.14)、(0.24±0.14)、(0.70±0.59)、(2.69±1.79)。Fbg、APTT、TT、PT、AT-Ⅲ在各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在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之间的比较无意义(P>0.05),对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比较有意义(P<0.05),随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P<0.05);Fbg(r=0.502P<0.001)、DDI(r=0.439P<0.001)与 NT-proBNP 呈正相关,APTT(r=-0.308 P=0.002)、TT(r=-0.437 P<0.001)、PT(r=-0.230P=0.035)、AT-Ⅲ(r=-0.252 P=0.014)与 NT-proBNP 呈负相关。4、在105例研究对象中,TEG判断HCS的发生率:对照组无HCS发生,心功能Ⅱ级出现6例HCS(35.29%),心功能Ⅲ级出现21例HCS(80.707%),心功能Ⅳ级出现 28 例 HCS(96.55%),72 例 CHF患者中有55例出现HCS,发生率为76.39%。常规凝血功能判断HCS的发生率:对照组无HCS发生,心功能Ⅲ级组出现6例HCS(23.08%),心功能Ⅳ级组出现10例HCS(34.48%),72例CHF患者中有16例出现HCS,发生率为22.22%。研究结论1、sTM、PAI-1、TEG检测有助于CHF患者HCS的诊断。2、TEG可能比常规凝血功能对CHF患者HCS的检出率更高。3、CHF患者存在HCS,HF程度越重,HCS发生率越高。
张辰浩[6](2017)在《冠心病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及中药预防性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目前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术后不良事件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作为术后主要不良事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患者难以最终获益。中医界对PCI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较多,对术后不良事件的证候学研究较少,难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证候特征,为中药预防出血高危人群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提供中医证候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设计方法,观察中药益气止血方预防出血高危人群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及中医证候特征,探索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候相关性,为中药预防出血高危人群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提供中医证候学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望京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接受PCI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病例组,PCI术后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出血高危人群的特点以及消化道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最终共纳入患者801例,其中男性531例,女性270例。入院诊断情况: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186例,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1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42例,稳定型心绞痛120例。中医证候总体分布情况:心血瘀阻证126例,气虚血瘀证298例,气滞血瘀证47例,痰瘀互阻证95例,寒凝血瘀证12例,气阴两虚证163例,心肾阴虚证28例,阳气虚衰证32例。801例患者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者31例,未发生消化道出血者770例。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未出血患者间的年龄、性别、收缩压、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血管前降支病变、住院总天数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未出血患者CRUSADE评分比较分析发现,性别CRUSADE评分、肌酐清除率CRUSADE评分、收缩压CRUSADE评分、CRUSADE 5分类、CRUSADE 2分类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为:心血瘀阻证1例、气虚血瘀证19例、气滞血瘀证1例、痰瘀互阻证1例、寒凝血瘀证1例、气阴两虚证3例、心肾阴虚证1例、阳气虚衰证4例。气虚血瘀证和非气虚血瘀证患者之间的消化道出血组间比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进行筛选,发现年龄、体重指数、性别、CRUSADE总分(5分类)、CRUSADE总分(2分类)、中医证候气虚血瘀、病变血管(前降支)、肌酐清除率CRUSADE(6分类)、收缩压CRUSADE(5分类)等指标对影响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0R值及其95%CI,极高危评分(CRUSADE总分>50分)的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22.573,其95%CI为(2.976,171.217),是影响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证候方面,与气虚血瘀证患者相比,其他证候患者发生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OR值为0.300,其95%CI为(0.14,0.645),可见气虚血瘀证对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结论:气虚血瘀证是PCI术后重要证候;气虚血瘀证与年龄、性别、收缩压、肌酐清除率等同为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气虚血瘀证与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益气止血方预防出血高危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出血高危人群PCI术后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与抗血小板治疗存在矛盾这一临床问题,采用平行对照、区组随机、双盲的研究设计方法,以期初步验证中药益气止血方预防性干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为PCI术后出血高危人群寻找既能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又能较少引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望京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接受PCI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17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设计方法,借助SAS9.2统计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止血方和泮托拉唑钠胶囊安慰剂,对照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益气止血方安慰剂和泮托拉唑钠胶囊。观察随访90天,主要指标为发生消化道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次要指标为血栓弹力图的MAadp值,ADP抑制率和AA抑制率,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5个维度以及术后中医症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观察益气止血方预防出血高危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作用以及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有效病例为117例,试验组59例,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入院诊断及手术情况分布均衡(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出血事件: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17例出血事件(占28.81%),按BARC评分出血分级,1级11例(占64.71%),2级5例(占29.41%),3级1例(占5.88%);在出血部位方面,消化道出血4例(占23.53%),穿刺部位出血8例(占7.06%),泌尿道出血1例(占5.88%),脑出血1例(占5.88%),咳血1例(占5.88%),牙龈出血2例(占11.76%);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14例出血事件(占24.44%),按BARC评分出血分级,1级10例(占71.43%),2级4例(占28.57%),3级0例(占0.00%);消化道出血6(42.86%),穿刺部位出血7例(占50.00%),泌尿道出血0例(占0.00%),脑出血0例(占0.00%),咳血0例(占0.00%),牙龈出血1例(占7.14%)。出血事件相关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的出血事件和消化道出血时间发生率不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试验组术后发生2例心脏事件(占3.39%),其中,1例患者为心源性死亡,1例为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对照组术后发生6例心脏事件(占10.34%),其中,心源性死亡3例,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1例。试验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6.95%,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两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不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0天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唇色紫暗、舌象、脉象、中医证候总分评分分布均衡(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的胸痛、胸闷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余症状和中医证候总分略有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除对照组患者的脉象评分改善不显着外(P>0.05),两组患者的其余症状和中医证候总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90天,除对照组患者的舌象和脉象评分改善不显着外(P>0.05),两组患者的其余症状和中医证候总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试验组的改善程度要优于对照组,心悸、气短、舌象、中医证候总分改善程度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0天的5个维度西雅图评分分布均衡(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30天,两组患者除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无明显改善以外(P>0.05),其他维度: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S)、西雅图总分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改善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7天ADP的MA值、ADP抑制率、AA抑制率分布均衡(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在治疗第30天,对照组患者的ADP的MA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P抑制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程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气止血方对PCI术后出血高危人群的消化道出血有一定预防作用,疗效与泮托拉唑钠胶囊相当。中医症状和总体证候的改善程度中药益气止血方优于泮托拉唑钠胶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中药益气止血方相比泮托拉唑钠胶囊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沙亮[7](2017)在《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肝肾移植术后发生隐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5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肝、肾移植术后并确诊为隐球菌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周期内有23例患者符合入组要求,其中肾移植术后21例、肝移植术后2例。对2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单纯隐球菌肺炎6例(占26.0%)、单纯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占26.0%)、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8例(占34.7%)、隐球菌败血症2例(占8.6%)、皮肤隐球菌感染1例(占4.3%)。所有隐球菌肺炎均经肺穿刺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气急症状居多。胸部CT表现为结节、空洞、肿块、渗出等。所有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中9例经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其中3例培养及涂片均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居多,1例并发癫痫,1例并发意识障碍。所有患者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针、伏立康唑等抗真菌治疗,其中3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经1~6个月治疗后,总体预后情况良好(好转22例,死亡1例)。结论:肝、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隐球菌感染值得重视,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及漏诊,通过对其主要症状及影像学特点判断,结合肺穿刺活检、脑脊液检查、血培养等检查手段,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张佳慧[8](2016)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遗传因素是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氯吡格雷代谢通路上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导致缺血事件是否相关,而与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目前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拟探讨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在确定与出血相关的SNP位点后,拟建立基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 GRS),探讨GRS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2011年1月到2012年9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PCI的患者510例。所有患者于PCI术后第二天留取血标本,进行基因检测。ABCB1与P2RY12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数据获自HapMap中国汉族人群数据库(HapMap Data Rel 27 PhaseⅡ+Ⅲ, Feb09, on NCBI B36 assembly, dbSNP b126),进行tag SNP挑选;CYP2C19与PON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选择依据既往文献中报道其可能与氯吡格雷代谢或出血事件存在相关性。使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进行ABCB1、 CYP2C19、PON1、P2RY12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分型。所有入选患者均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12个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随访。主要疗效终点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非计划性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 ST)。主要安全终点是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判断依据为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发布的心血管临床试验标准化出血定义,包括3型和5型。结果本研究共入选STEMI患者503例。平均年龄59+12岁,其中女性占20.9%。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且服用DAPT1年。在PCI术后1年随访期间,共发生35例(7.0%)缺血事件,46例(9.1%)大出血事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出血事件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后,携带下列SNP位点仍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ABCB1基因rs1045642(OR=2.486, 95%CI=1.077-5.735,p=0.033),rs7779562(OR=0.433,95%CI=0.219-0.857,p=0.016); P2RY12基因rs6809699(OR=2.445,95%CI=1.156-5.168,p=0.019);PON1基因rs854560 (OR=0.471,95%CI=0.241-0.921,p=0.028)。假设每个等位基因对出血的贡献相同,建立基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高危等位基因个数之和,取值范围0-8。即对于每个SNP位点来说,低危等位基因纯合子为0分,杂合子为1分,高危等位基因纯合子为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年龄、性别、BMI、肾功能、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替罗非班的情况)之后,GRS仍是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1.412,95%CI=1.110-1.797,p=0.005)。GRS联合传统临床出血高危因素可以显着提高对出血风险的预测能力,C-统计量(即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79 vs.0.83,p=0.03)与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22%,95%CI:6.24%-37.73%,p=0.01)均得到显着提升。结论1.携带ABCB1基因rs1045642,rs7779562;P2RY12基因rs6809699;PON1基因rs854560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2.GR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BARC≥3型出血事件。3.GRS联合传统临床高危出血因素可以提高对出血风险的预测能力。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 TEG)各参数对心血管缺血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然而,对于TEG参数能否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出血风险,目前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讨TEG各参数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明确TEG参数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2011年1月到2012年7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PCI的患者449例。所有患者于PCI术后第二天留取血标本,进行TEG检测。所有入选患者均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2个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随访。主要疗效终点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非计划性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 ST)。主要安全终点是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判断依据为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发布的心血管临床试验标准化出血定义,包括3型和5型。结果本研究共入选STEMI患者449例。平均年龄59±12岁,其中女性占19.8%。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且PCI术后服用DAPT1年。在1年随访期间,共发生26例(5.8%)缺血事件,其中11例(2.4%)死亡,3例(0.7%)非致死性MI,7例(1.6%)非计划性FVR,5例(1.1%)ST。发生大出血事件40例(8.9%),其中8例(1.8%) BARC 3b型出血,32例(7.1%) BARC 3a型出血。ROC曲线分析表明,TEG中ADP抑制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BARC≥3b型出血事件(AUC,0.767; 95%CI,0.671-0.863; p=0.010;临界值≥93.5%)和BARC≥3型出血事件(AUC,0.652; 95%CI,0.574-0.730; p=0.002;临界值≥92.65%); MAADP、MATHROMBIN对出血事件无预测价值。在本研究人群中TEG各参数对缺血事件无显着预测价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出血事件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后,ADP抑制率≥92.65%仍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OR=4.805,95%CI=1.905-12.123,p=0.001)。结论1.ADP抑制率≥93.5%是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BARC≥3b型出血事件的诊断阈值。2.ADP抑制率≥92.65%是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BARC≥3型出血事件的诊断阈值。3.对于STEMI患者PCI术后,TEG中ADP抑制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BARC≥3b型和BARC≥3型出血事件,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研究背景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个成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GDF-15对心血管缺血事件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然而,对于GDF-15能否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出血风险,目前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浆GDF-15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明确GDF-15对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探寻新型出血预测生物标志物。方法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STEMI,并行PCI的患者322例。所有患者于PCI术后第二天留取血标本,提取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研究对象血浆中的GDF-15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均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12个月,并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随访。主要疗效终点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非计划性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和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 ST)。主要安全终点是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判断依据为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BARC)发布的心血管临床试验标准化出血定义,包括3型和5型。结果本研究共入选STEMI患者322例。平均年龄59+11岁,女性比例占19.9%。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 DES)并服用DAPT 1年。在PCI术后1年随访期间,共发生12例(3.7%)缺血事件,其中1例(0.3%)死亡,5例(1.6%)非致死性MI,3例(0.9%)非计划性TVR,3例(0.9%)ST。发生大出血事件28例(8.7%),其中4例(1.2%)BARC3b型出血,24例(7.5%) BARC3a型出血。GDF-15水平在无事件组、缺血组和出血组呈现依次增高趋势[1173(232-5716)pg/mL vs. 1241(594-3668) pg/mL vs.2094(253-5495)pg/mL, p=0.01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DF-15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AUC=0.682.95%CI:0.570-0.795, p=0.001,临界值>1896.0pg/mL); GDF-15预测缺血事件的效能较低(AUC=0.585,95%CI:0.431-0.739, p=0.34)。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出血事件常见临床危险因素之后,GDF-15>1896pg/mL仍是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OR=4.805,95%CI=1.905-12.123, p=0.001)结论1.对于STEMI患者经历PCI术后,血浆GDF-15水平在无事件组、缺血组和出血组呈现依次增高趋势;出血组升高最为显着。2.校正传统临床危险因素之后,GDF-15>1896.0pg/mL仍是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路瑾[9](2014)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的变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发性骨髓瘤在很多国家是发病率排列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对其生物学特性的不断深入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1975年的强调数值,到2011年的强调症状,再到2013年的再次强调数值,疾病诊断手段的不断增多引起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不断变化,包括流式细胞术对骨髓浆细胞单克隆属性的鉴定,免疫固定电泳以及血清游离轻链对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属性的判定等。伴随诊断标准的改变,治疗人群也在发生改变。在1975年的国内诊断标准中,约20%的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而在未来的诊断标准中会有一部分无症状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被提前诊断而进入治疗目标人群。
史梓茜[10](2013)在《肝气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理探讨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肝气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病机探讨及大补肝汤的临床疗效观察,验证大补肝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将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给予中药大补肝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滇白珠糖浆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检测用药前后血脂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判断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做三大常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能检查,进行统计分析,判断其用药安全性。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大补肝汤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TCD各项指标,对患者的三大常规、心电图,以及肝、肾功无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结论:大补肝汤具有良好的温补肝气,升清降浊之功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对倦怠乏力、恐疑紧张、脘痞胁痛等伴随症状也有明显的疗效。证明大补肝汤组方严谨科学,治疗肝气虚,清阳不升,瘀血水饮阻于清窍所导致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二、重视全贫血像血液病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全贫血像血液病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HFpEF与HFrEF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1 HFrEF的研究现状和用药 |
一. 定义 |
二. 流行病学 |
三. 分级与分期 |
四. 预防 |
五.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2 HfpEF的研究现状和中医药治疗 |
一. 定义 |
二. 流行病学 |
三. 发病机制 |
四. 临床表现 |
五. 辅助检查 |
六. 诊断 |
七. 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HFpEF与HFrEF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调查研究CRF表 |
附录2 中医证素调查表 |
附录3 证素计算表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2)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
1.3 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1.4 性别及年龄 |
1.5 临床表现 |
1.6 初诊时相关检查 |
1.7 治疗及分组 |
1.8 随访 |
1.9 疗效判断标准 |
1.10 统计学分析 |
1.11 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室检查 |
2.2 疗效 |
2.3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
2.4 生存分析 |
2.5 不良反应 |
2.6 预后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3)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多发性骨髓瘤诱导骨细胞死亡的基因芯片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莪术醇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着1 |
英文论着2 |
(4)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AG及Gensini评分 |
1.3 检测方法 |
1.4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3 RDW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
2.4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
3 讨论 |
(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和方法 |
1.2 诊断标准 |
1.3 标本收集 |
1.4 试剂及仪器 |
1.5 实验检测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实验结果比较 |
3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件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冠心病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及中药预防性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PCI术后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1 PCI术后的证候研究 |
2 PCI术前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
3 PCI术后不良事件的证候研究 |
4 现有研究质量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研究进展 |
1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消化道出血 |
2 PPI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3 CRUSADE评分与出血高危人群的识别 |
4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规避和防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相关操作规范及定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8 数据提取及质量控制 |
1.9 统计分析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基线数据分析 |
2.2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3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2.4 基于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分析 |
2.5 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分析 |
3 讨论 |
3.1 气虚血瘀证是PCI术后重要证候 |
3.2 气虚、血瘀与消化道出血 |
3.3 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与气虚血瘀证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气止血方预防出血高危患者PCI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1.6 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1.9 样本量计算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比较 |
2.3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比较 |
2.6 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中医整体观念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2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3.3 血栓弹力图结果分析 |
3.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结果分析 |
3.5 益气止血方止血作用机理分析 |
3.6 益气止血方心脏保护作用机理分析 |
3.7 治未病思想在本研究中的体现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7)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隐球菌感染的部位 |
3.3 临床表现 |
3.4 实验室检查 |
3.5 影像学检查 |
3.6 治疗及效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基因风险评分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栓弹力图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生长分化因子-15与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中出血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9)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的变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2013版MM诊断标准[1] |
1.1 有症状骨髓瘤诊断标准(满足全部三条标准) |
1.2 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
1.3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GUS)诊断标准 |
2 MM诊断标准的变迁 |
3 诊断标准变迁对治疗的影响 |
3.1 诊断标准中数值的改变使得治疗的人群范围发生改变 |
3.2 诊断标准中弱化CRAB带来的治疗变化 |
4 结语 |
(10)肝气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理探讨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 |
二、 研究方案 |
(一) 治疗方案 |
(二) 观察指标及方法 |
(三) 疗效评价标准 |
(四) 统计学方法 |
三、 治疗结果 |
(一)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二)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三)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
(四) 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比 |
(五) 两组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一、 中医对眩晕认识 |
(一) 病名 |
(二) 病因病机 |
(三) 关于治疗 |
二、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 |
(一) PCI 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诊断 |
(二)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理生理基础 |
(三)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 |
(四)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因学 |
(五)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 |
三、 肝气虚,清阳不升,瘀血水饮阻于清窍是导致肝气虚型眩晕的重要病机 |
(一) 肝气虚的概念及肝气虚证的诊断 |
(二) 肝气虚,清阳不升的病因探讨 |
(三) 肝气虚,清阳不升的病机探讨 |
四、 调补肝气是治疗肝气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重要治法 |
五、 大补肝汤治疗肝气虚证的证治研究 |
(一) 大补肝汤方的来源 |
(二) 大补肝汤制方原则和方义 |
(三) 大补肝汤组成药物分析 |
六、 疗效分析 |
(一) 临床疗效比较 |
(二) 对血脂的作用 |
(三) 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重视全贫血像血液病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HFpEF与HFrEF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D]. 毕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非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D]. 王忠健.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莪术醇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的研究[D]. 田鸿来. 山东大学, 2018(12)
- [4]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J]. 白婧,张金盈,沈德良. 河南医学研究, 2017(18)
- [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D]. 张宇晴.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冠心病支架术后消化道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及中药预防性干预研究[D]. 张辰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7]肝肾移植术后患者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D]. 沙亮. 浙江大学, 2017(01)
- [8]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引发出血的机制研究[D]. 张佳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9]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的变迁及其对治疗的影响[J]. 路瑾. 中国肿瘤临床, 2014(13)
- [10]肝气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机理探讨及大补肝汤临床疗效观察[D]. 史梓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