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管幕结构,该隧道管幕结构应用于隧道的施工中,其特征在于,隧道管幕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多个支撑管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设置在隧道空间内,以对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进行支撑。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问题。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隧道管幕结构,应用于隧道的施工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管幕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10),多个所述支撑管(10)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13);支撑组件(30),所述支撑组件(30)设置在所述隧道空间(13)内,以对所述环形结构上部的所述支撑管(10)进行支撑。
设计方案
1.一种隧道管幕结构,应用于隧道的施工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管幕结构包括:
多个支撑管(10),多个所述支撑管(10)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13);
支撑组件(30),所述支撑组件(30)设置在所述隧道空间(13)内,以对所述环形结构上部的所述支撑管(10)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0)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组件(30)沿所述隧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所述环形结构上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30)包括:
多个立柱(31),多个所述立柱(31)沿所述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所述环形结构上部的所述支撑管(10)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31)包括:
立管(311),所述立管(311)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立管(311)的顶端与所述环形结构上部的所述支撑管(10)连接,所述立管(31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环形结构下部的所述支撑管(1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311)内部设有钢筋混凝土结构(31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311)的外壁上设有防撞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311)的外侧套设有缓冲橡胶(3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管(10)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浇灌空间(12),所述浇灌空间(12)为环形,所述浇灌空间(12)用于灌注混凝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10)上设有两个连通口(11),所述支撑管(10)通过两个所述连通口(11)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10)两侧的两个所述支撑管(10)进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隧道管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管幕结构还包括:
连接组件(20),所述连接组件(2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10)之间,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10)的所述连通口(11)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管(10)通过所述连接组件(20)连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隧道管幕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隧道在施工过程和施工完成后对于地上施工的路基沉降的要求精度不是很高,而随着铁路和公路的扩张,一些隧道的施工其上方是现有的建筑,一旦下方隧道开挖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沉降现象,时间越长沉降越明显,对隧道施工上方的建筑造成破坏,甚至倒塌,十分危险。
例如,现有的某火车站,由于处于市中心,路上交通拥堵,急需开设新的道路以分散车流,某市政规划建两条地下车道以穿过火车站,这样不仅能缓解了现有的道路拥堵,同时还解决了之前公路需要绕开火车站造成路程加长的问题。但是,在隧道施工中需要两条公路需要穿过火车站下方,其在开挖过程中对于现有的路面沉降具有极为严苛的要求,路基最大沉降为10mm,故,该隧道施工中如何控制地面沉降将成为本工程成败关键,而现有技术中的施工技术要求对于路上地面沉降的控制精度不高且施工极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管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隧道管幕结构,应用于隧道的施工中,其特征在于,隧道管幕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多个支撑管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支撑组件,支撑组件设置在隧道空间内,以对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为多个,多个支撑组件沿隧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环形结构上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立柱,多个立柱沿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立柱包括:立管,立管沿竖直方向设置,立管的顶端与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连接,立管的底部设置在环形结构下部的支撑管上。
进一步地,立管内部设有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立管的外壁上设有防撞标识。
进一步地,立管的外侧套设有缓冲橡胶。
进一步地,多个支撑管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浇灌空间,浇灌空间为环形,浇灌空间用于灌注混凝土。
进一步地,支撑管上设有两个连通口,支撑管通过两个连通口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两侧的两个支撑管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隧道管幕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之间,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管的连通口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撑管通过连接组件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隧道管幕结构,该管幕结构主要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该管道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多个支撑管间隔地设置组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中间形成隧道空间,该管幕结构还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隧道空间的中间位置,以对环形结构的中间位置形成支撑,防止管幕结构因为跨度较大造成中间位置沉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支撑管;11、连通口;12、浇灌空间;13、隧道空间;20、连接组件;30、支撑组件;31、立柱;311、立管;312、钢筋混凝土结构;313、缓冲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隧道管幕结构,应用于隧道的施工中,请参考图1,隧道管幕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10,多个支撑管10组成环形结构以形成用于行驶车辆的隧道空间13;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设置在隧道空间13内,以对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10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管幕结构,该管幕结构主要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如图1,该管道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10,多个支撑管10间隔地设置组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中间形成隧道空间,该管幕结构还包括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隧道空间的中间位置,以对环形结构的中间位置形成支撑,防止管幕结构因为跨度较大造成中间位置沉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问题。
支撑组件30为多个,多个支撑组件30沿隧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环形结构上部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30设置为多个,以应用于隧道宽度方向上跨度较大的施工,多个支撑组件30沿着隧道的宽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对管幕结构进行支撑,每个支撑组件20之间形成一个或两个车道。
支撑组件30包括:多个立柱31,多个立柱31沿隧道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分别对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10的不同位置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30包括多个立柱31,以应用于隧道在长度方向跨度较长的工程施工中,多个立柱31沿着隧道的延伸方向间隔地设置,以对环形结构形成支撑。
立柱31包括:立管311,立管311沿竖直方向设置,立管311的顶端与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10连接,立管311的底部设置在环形结构下部的支撑管10上。立管311内部设有钢筋混凝土结构31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立柱包括立管311,立管311由圆形钢管制成,立管竖直设置在隧道空间内,立管311的下端树立在环形结构下部的支撑管10上,立管311的上端抵接在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10上,从而防止环形结构上部的支撑管因隧道上方的路基压力沉降的问题。
立管311的外壁上设有防撞标识。立管311的外侧套设有缓冲橡胶313。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组件30设置在隧道空间内,隧道内亮度较暗,因此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在立管311的外壁上设有防撞标识。同时为了对立管形成保护,在立管311的外侧套设有缓冲橡胶313,以防止立管311直接受到外力的碰撞。
多个支撑管10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浇灌空间12,浇灌空间12为环形,浇灌空间12用于灌注混凝土。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支撑管10之间相互连通以形成浇灌空间12,多个支撑管10连通形成密封的环形结构,在连通的多个支撑管10内浇灌混凝土,以防压力将管道压扁。
支撑管10上设有两个连通口11,支撑管10通过两个连通口11分别与位于该支撑管10两侧的两个支撑管10进行连接。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管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连通口11,支撑管10通过两侧的连通口11以与该管相邻的两个支撑管进行连通,多个支撑管均相互连通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密封空间。
隧道管幕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20,连接组件2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之间,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的连通口11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通过连接组件20连通。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管幕结构还包括:连接组件20,连接组件20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之间,以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的连通口11连接,以使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通过连接组件20连通。连通口11沿支撑管10的延伸方向开口,连接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的连通口11远离隧道空间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与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的连通口11靠近隧道空间的一端连接;其中,相邻的两个支撑管10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进行连通,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平行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支撑管10进行焊接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隧道管幕结构,该管幕结构主要应用在隧道的施工中,如图1,该管道结构包括多个支撑管10,多个支撑管10间隔地设置组成环形结构,环形结构的中间形成隧道空间,该管幕结构还包括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沿竖直方向设置在隧道空间的中间位置,以对环形结构的中间位置形成支撑,防止管幕结构因为跨度较大造成中间位置沉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幕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施工结构不能保证地面沉降的精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1777.X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586389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E21D 11/10
专利分类号:E21D11/10
范畴分类:25A;
申请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855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40号院中国铁建大厦
发明人:雷升祥;许和平;丁正全;李庆民;张育红;李小和;孙嘉良;邹春华;李凤伟
第一发明人:雷升祥
当前权利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韩建伟;谢湘宁
代理机构:11240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上部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