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楚简帛文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构件,楚简帛文字,内部差异
楚简帛文字论文文献综述
龙骋华[1](2012)在《构件视角的楚简帛文字内部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相关既有研究:楚简帛文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其中的部份文献,与典型的楚文字相比却有着显着差异。因而,楚简帛文字是否具有下位子系统,还是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文字体系,这一问题受到了较多关注。有学者作出研究,认为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部份文献夹杂了齐系文字的特徵,也有学者总结出各文献的字迹、书体特徵,并就此将楚简帛文字进行了分组。但人们尚未用定量的方法,对楚简帛文字进行全面的内部分析调查,以真正有说服力的数据来回答楚文字的内部差异是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在研究写手时,也未首先对写法进行全面、完整的研究。本文立足于文字底层——构件的视角,以定量的方式,来观察分析楚简帛文字的内部差异。文章分为四个部份和附录。第一部份,绪论。综述楚简帛文字内部差异的现有研究状况。交AI写作作目的与研究方法:以迄今己公布的楚简帛文献70000多实际用字为材料对象,以一定的构字频率和文献篇目覆盖率,以及构形富于变化的可能性为筛选条件,确定72个构件为分析统计的对象,在完成这些构件异形整理的基础上,观察楚简帛文献的用字差异。第二部份,对72个构件的异写形态进行整理,按照笔迹分析的标准,列出这72个构件每种异写形态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文献,为后文阐述楚简帛文字的内部差异提供材料依据。其中的54个构件构形差异很大,楚文字字形的内部差异较为普遍。第叁部份,讨论在可以确定同一写手的前提下,因避复、书写条件、书写习惯等原因导致的构件异形。分析表明,在可以确定同一写手的情况下,可能因避复、书写条件、书写习惯等而产生构件异形。其中以构件异写来避复,乃是楚简文字中寻常现象,在本文所涉及材料的90个文献篇目中,共有59个篇目存在构件避复情况,所占比重达到65.6%。避复频率最高的文献篇目为《郭店·五行》38例。用来避复的构件异写,亦有各种具体方式,或增减点画、或偏旁异写、或笔划异写、或整体异形、或羡符异写、或增减偏旁。在这些异写方式中,被采用的几率亦不相同,最多为增减点画,有255条避复例:其次为笔划异写109例,偏旁异写104例;最少使用的是增减偏旁,仅2例。第四部份,将楚文字构件所呈现的内部差异放到战国其他国别文字构件差异背景上进行观察,从而明确楚文字内部差异的性质:楚文字的内部差异更多的是因楚地特色而产生的差异,而非时代共性。另外,《语丛》一二叁、《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上博简《(?)衣》这六篇文献的构形虽具有少量的齐系文字特色,但它们并不属于齐系文字。因此这六篇文献的构形差异并非来自受到齐系文字的影响。第五部份,基于构件差异类型,对己有的郭店竹简字迹分类进行验证。分析表明,支持以下两组文献的系联:《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语丛一》、《语丛二》。认为《老子甲》较《老子》乙、丙、《太一生水》叁篇、《成之闻之》较《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叁篇、《忠信之道》与《唐虞之道》之间存在明显的构形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写手差异,抑或是同一写手因书写时间不同、书写习惯随意等而造成的差异。第六部份,结论。综合全文的讨论,归纳如下几点,作为结论:1、在构件层面,楚文字字形内部存在普遍差异。2、造成楚文字构件差异的原因,除了不同写手因素外,还有同一写手因避复、书写条件、书写习惯等,而变换构形。避复是造成楚文字构件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楚文字的共同特点。3、楚文字的内部差异更多的是因楚地特色而产生的差异,而非时代共性。4、《语丛》二叁、《唐虞之道》、《忠信之道》、上博简《(?)衣》六篇文献不属于齐系文字。5、基于构件差异类型,支持以下两组文献的系联《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语丛一》、《语丛二》。6、《老子甲》较《老子》乙、丙、《太一生水》叁篇、《成之闻之》较《性自命出》、《尊德义》、《六德》叁篇、《忠信之道》与《唐虞之道》之间存在明显的构形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写手差异,抑或是同一写手因书写时间不同、书写习惯随意等而造成的差异。附录一列出72个构件在楚文字中的异写形态及其出处。(见于光盘)附录二列出72个构件在秦、晋、齐、燕系文字中的异写形态及其出处。(见于光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周玲,刘志基[2](2011)在《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方法刍议——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11简文字异写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简和第11简前叁字的书写者与全篇其他文字书写者并非一人的分析为例,就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提出若干操作方法:以全覆盖的逐字比对为本,注意不同写手趋同因素与同一写手避复因素的鉴别;既坚持笔迹分析结果的独立性,又承认笔迹分析鉴定功用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陈靖[3](2009)在《楚简帛书文字书法篆刻创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楚简帛书系战国时期楚系古文字,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推动当代"简牍学"兴起的一股劲风。楚简帛书是灿烂的历史留给今天的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其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时代久远,文化典型;文字量大,自成体系;艺术特色浓郁,审美形式奇特;久经历史尘封,极具开掘价值。运用楚简帛书文字进行现代书法篆刻创作,是一个继承传统向现代创新进行有机转化的过程,需要寻求一个科学的契入点,需要树立艺术理念、临创技法转换、交流借鉴等多方面的支撑。本文围绕楚简帛书与当代书风的渊源,结合实际创作和形式分析,展开一系列学术性研究。文中围绕个人创作的取法、形式、构思、心态等方面,认真予以了总结剖析。最后,针对当下楚简帛书书印创作中存在的文字使用、笔法、工具和从艺心态等问题,陈述认识与见解:倡导保持良好的创作心态,不要为积习所弊,努力提升艺术境界,可望由技入道。(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书法》期刊2009年18期)
王锦华[4](2008)在《楚简帛文字内部构形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简帛文献的大量出土,使得战国文字成为古文字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楚简帛文字,因其数量较多、字形多变而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文字释读和文字编的编着等方面,对于将目前所见到的各类楚简帛文献中的文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的论着还较薄弱,对楚简帛文字总体特征和内部差异的把握还处于零散、表面的层面。因此本文将楚简帛文字作为一个整体,通过数字化手段的介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楚简帛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内部对其进行了穷尽性的、定量的差异考察,通过整体上把握楚简帛文字的构形特点和规律分布,对楚简帛文字的构形差异状况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以目前所见的14种出土楚简帛文献为原始材料来源,以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开发的《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为基础,在对原始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增补了最新的楚简材料,包括了2003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着的《新蔡葛陵楚墓》和2007年由上海博物馆编着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这两种最新公布的楚简材料。在此基础上展开楚简帛文字构形差异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及附表:第一章:作为前言,主要介绍了楚简帛文字目前的研究概况,包括目前学术界关于楚简帛文字的研究重点和成果情况,以及本文所选用材料的来源和材料的大致情况,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文的操作方法和有关概念界定进行了说明,包括对构形类别分析、写手文献的确定等方面。并通过对照原形字图片将数据库中的70620个字形依据构形特点划分差异类别。统计出不重复单字共4957个,其中无构形差异类别的单字4003个,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构形分类的单字量为954个,涉及字形总数达14042个。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及数据库较为庞大,因此依据构形类别的数量和写手文献的分布的广泛程度等有效参数,最终从954个单字中选择了52个单字重点考查对象,这些单字涉及的字量达7622个。第叁章:本章主要从构形特点、构形分类、类别频率、文献分布比重这几个角度对选定的52个典型单字逐一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单字的深入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折射出楚简帛文字的构形差异和文献用字的差异情况。通过对每个单字差异类别的划分和差异类别的比重的考察,确定了52个单字中有23个内部构形存在较大差异,有多种构形类别共存的情况,有29个单字内部虽有另类构形类别,但是有主流构形类别,因此内部差异较小。通过结合差异类型的文献分布情况,确定了每种文献用字的特点和文献关联情况。第四章:依据第叁章对重点样本的分析结果,结合对52个单字以外的单字的构形分类和文献分布状况得出楚简帛文字整体构形差异率达20%,并结合第叁章重点考察的单字初步确定了楚简帛文字的内部差异部分的差异程度。结合单字的分析我们还确定了楚简帛文献中用字有突出个性的文献类别,以及内部用字有突出差异的文献类别。附录部分主要是除52个单字外的其它有构形差异的单字的类型、频率和文献分布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刘志基[5](2007)在《“只”字新考——兼说楚简帛文字“人”的一个变体的形成因由》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新出楚简"只"字、从"只"字以及若干从"人"字的定量分析,确认"只"字的"口"下部分为"人"的一种区别性变体,而"只"字正是以"口"与"人"的组合的造字意图来表达其"语已词"的本义。楚简中这种"人"的变体,既是顺应字符单位区别性逐步强化的文字发展规律的结果,又发轫于楚文字字形自身的"行草"化书写特点。通过与楚文字中从"卪"字及相关从"人"字的穷尽对比,并联系《郭店·语丛》的字形特点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只"字"口"下部件的"人"字的归属。(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沈之杰[6](2005)在《楚简帛文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一篇基于楚简帛文字构形系统调查的研究论文。在对楚简帛文字逐个造行构件分析的基研上,本文对该文字系统中的形声字从其字量、字频、构件属性等角度作了初步的考察和梳理。并对楚简帛形声字谐聱系统的归纳作了一些尝试。第一章“楚简帛文字的数量研究”中,统计所得,本文涉及的材料排除残泐模糊的形体和重文之后,单字总量达48151字,单字量为4660字。本文所涉及的楚简帛文字中的形声字总量为18744字,单字量为2999字,估楚简帛单字量3869字的77. 5%。形声字估到总单字量如此之高比例的雨点原因是文字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文献性质的影响使然。进一步分析了形声字总字频比重大大低于单字是因为形声字中的低频字特别多。楚简帛文字中大量字频为1的字形在以往的文字系统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因此可以认为它们都是当时新生的字形,而其中以形声为主,正说明形声在当时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构字方式。第二章“楚简帛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研究”中,统计所得,本文所涉及的楚简帛形声字的形符总量为254个,最高构字频率为188个;声符总量1169个,最高构字频率为21个。其声符、形符方位的频率分为六个等级。形符第一、二级所占比重为71. 3%,声符第一、二级所占比重为71. 7%。可见楚简帛文字的形声字结构相对比较规格化。与殷商甲骨、西周金文相比,其一级方位结构的变化与传承说明汉字合体字自然结构的一种发展趋向:某种结构形式将在汉字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自然结构层面上的优选项。楚简帛文字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也出现结构层次增加的现象,楚文字形声字中合体的声符形符约占所有声符形符总量的1/3。第叁章“楚简帛形声字谐声系统的归纳”通过构件分析明确楚简帛形声字的声符,以大部分可确定其音读的声符为基础,归纳了部分楚文字的谐声系统。(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刘志基[7](2004)在《说楚简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关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下,本文穷尽了相关数据,梳理了楚简帛文字"宀"的内部系统,并基于这一系统,对若干相关疑难字(偏旁)——"勹""向""安"等进行了分析考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研究》期刊2004年00期)
楚简帛文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简和第11简前叁字的书写者与全篇其他文字书写者并非一人的分析为例,就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提出若干操作方法:以全覆盖的逐字比对为本,注意不同写手趋同因素与同一写手避复因素的鉴别;既坚持笔迹分析结果的独立性,又承认笔迹分析鉴定功用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楚简帛文字论文参考文献
[1].龙骋华.构件视角的楚简帛文字内部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周玲,刘志基.楚简帛文字笔迹分析方法刍议——以《郭店楚简·五行》第10、11简文字异写分析为例[J].中国文字研究.2011
[3].陈靖.楚简帛书文字书法篆刻创作探究[J].青少年书法.2009
[4].王锦华.楚简帛文字内部构形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5].刘志基.“只”字新考——兼说楚简帛文字“人”的一个变体的形成因由[J].中国文字研究.2007
[6].沈之杰.楚简帛文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7].刘志基.说楚简帛文字中的“宀”及其相关字[J].中国文字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