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硅整流设备效率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21)在《能量回馈单元在港口龙门吊油改电项目上的应用及价值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行业都在通过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随着港口规模的不断发展,对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当今港口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打造和完善环保型、人文型、现代化、国际化港口必须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新一代龙门吊油改电项目中能量回馈单元的应用正是对这一节能环保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蔡旭,杨仁炘,周剑桥,方梓熙,杨明扬,史先强,陈晴[2](2021)在《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远海风电开发利用的快速发展,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成为技术热点。针对风电交流汇集直流送出、低成本直流送出、多端直流送出和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技术,全面论述了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技术在系统拓扑、装备、控制与保护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指出海上风电场集群共享直流集中送出是近期的主流方案,系统的宽频振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整体系统体现主导电源特征是关注的热点。为降低成本,基于二极管整流送出的技术路线具有良好的预期,但纯二极管整流送出需要风电机组的改进。海上风电多端直流并网系统的成熟依赖于低成本直流断路器和暂态控制保护技术的进步,而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并网系统尚缺乏直流变压器等关键装备的支撑。
王国辉,曾杜娟,刘观日,吴会强[3](2021)在《中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结构是运载火箭的"脊梁",主要承担火箭发动机推力传递、燃料贮存等功能,并为有效载荷、控制、测量等系统及单机设备提供安装和保护。对国外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发展需求,展望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方向,提出支撑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的关键技术,为我国运载火箭结构技术的发展路线探索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吴昊天[4](2021)在《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在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情况下,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是各国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以利用的电能涉及到了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包括风力机的设计、变频技术、电机电子技术和芯片控制技术等。现阶段,因风力发电具有很高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降低风电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电力电子化的风电并网及相关系统的优化运行控制正在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其中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系统和基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交流微电网系统是风电并网和风能利用的两种有效途径。本文围绕永磁直驱风机的拓扑结构及数学模型、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交流接入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永磁风机直流接入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策略改进本文基于“不可控整流器+Boost升压斩波电路+三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永磁风机拓扑结构,深入阐述了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MPPT)原理和网侧的双闭环控制原理;针对机侧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提出了“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针对网侧主流的“电压外环电流内环”双闭环并网控制策略,通过对控制算法的改进,提高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控制性能,达到以下三个交流并网的目标:1)减少电流谐波,提高动态响应速度;2)实现有功量与无功量的解耦,达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和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输出;3)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2)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本文基于含有风电、可调度分布式发电(柴油发电机)、储能系统和局部负荷的交流微电网,根据当前新的主流智能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高效的电力管理方法,并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来处理微电网中风能和电能消耗的不确定性。提出的能源管理优化目标旨在使微电网在燃料、运行和维护以及主电网电力进口方面的支出最小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电网对上游电网的能源输出。本文立足于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研究,以最优运行成本为控制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策略。首先,依据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特性建立各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等效数学模型,进而清晰地表述交流微电网的运行控制过程和各种模态的切换;其次,在建立各等效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的目标函数;再次,依据各分布式单元的特性列出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此外,运用本文提出的混合启发式群优化算法,在约束条件下求解该交流微电网的目标函数,得出各分布式电源的具体出力和投切状态;最后,将本文提出的运行控制策略在一个具体案例上进行仿真,同时与传统PS算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进行仿真分析。(3)基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控制策略本文基于VSC换流站的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VSC-HVDC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一个三端的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系统,包括永磁风机侧和两个交流侧;然后,基于三端直流并网系统提出了一种三层控制策略,包括系统级、换流站级和换流器阀级。对于风机侧的换流站控制,利用改进PR控制可以无静差跟踪的特点,将传统的定交流电压单环控制改造为“电压外环PR-电流内环解耦”的双闭环控制,解决了风机侧交流电压畸变时,VSC换流站对称性故障穿越的难题。(4)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本文立足于风电机组参与功率调节时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的优化运行,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并网运行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六端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模型,研究各端口的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其次,以直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和故障穿越为控制目标,以微电网智能多代理技术和隔离型双向全桥DC-DC储能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策略和一种新的直流微电网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风力发电机组出力波动的有效控制和多端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保证了直流微电网内负荷的稳定供电和成本优化;最后,在“直流微电网试验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和故障运行研究,验证新的直流微电网并网优化控制策略和故障穿越控制策略是否可以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直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资源。
李俊桥[5](2021)在《水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路输出调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建文[6](2021)在《24GHz射频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
袁永涛[7](2021)在《面向直流配电系统的直流变压器的参数鲁棒性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直流微电网是新能源发电规模化发展和消纳的有效途径,而直流变压器正是直流微电网的核心装置。按照直流变压器具有电气隔离、双向功率流动、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电压比的要求,基于双有源桥电路和高频变压器的谐振型DC/DC变换器成为直流变压器的一种典型电路拓扑。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双向CLLC谐振隔离型DC/DC变换器的直流变压器的恒电压比参数设计方法,基于谐振频率跟踪原理的恒电压比控制策略以及基于调压原理的软启动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完全谐振状态下CLLC型谐振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及其运行机理,采用基波分析法建立了直流变压器的电压比与谐振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方程,研究了电感比、谐振回路品质因数和偏谐程度对电压比的影响。按照参数变化对电压比影响最小的原则,优化设计和选择了谐振回路参数,提高了直流变压器的电压比对电路元件参数的鲁棒性。针对谐振回路CLLC参数和高频变压器参数存在制造偏差、老化及受环境影响进而导致谐振变换器偏离谐振状态的问题,提出一种变开关频率的恒电压比控制策略,根据实际电压比实时调整开关频率,在实现恒电压比的同时,使得开关频率逼近自然谐振频率,实现了变换器的谐振自动跟踪,稳定了直流变压器的电压比,提高了直流变压器的运行效率。仿真验证了谐振跟踪策略的有效性。针对直流变压器在启动时冲击电流较大的问题,分析比较了直流变压器的变频调压和移相调压特性,给出了启动电流限定情况下移相角随时间的最佳变化曲线,并通过变频和移相的优化组合实现了直流变压器的软启动。仿真验证了直流变压器软启动策略的有效性。建立了一套基于CLLC谐振型DC/DC变换器拓扑的直流变压器的实验平台,开展了谐振频率自动跟踪和软启动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实际电压比反馈调整的谐振频率自动跟踪控制策略和基于变频移相混合调压的软启动策略是有效可行的。
徐艺杭[8](2021)在《分体式水下斩波焊接电源研制》文中认为
喻明[9](2021)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局部干法焊接电源研制》文中研究表明
邵强[10](2021)在《2kW移相全桥程控直流源的研究》文中提出
二、提高硅整流设备效率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硅整流设备效率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能量回馈单元在港口龙门吊油改电项目上的应用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在油改电龙门吊上增加能量回馈单元的可行性分析 |
1.1 AFE整流回馈单元功率理论推算简介 |
1.2 以该公司QC9岸桥电机、变频器基本配置为例推算回馈电量情况 |
(1)首先了解该公司QC9岸桥电机、变频器基本配置。 |
(2)再对起升驱动器功率进行计算、分析。 |
(3)从相关设备能力参数来逆推QC9桥吊各机构承载的合理性。 |
1.3 计算QC9桥吊的能量回馈值 |
1.4 能量回馈单元在该公司电动龙门吊上的应用成果 |
2 在油改电龙门吊上增加能量回馈单元的必要性 |
3 能量回馈单元安装的基本技术要求 |
4 能量回馈的再利用 |
5 结语 |
(2)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柔性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 |
1.1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直流集中送出系统拓扑 |
1.2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直流集中送出系统关键装备 |
1.3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直流集中送出系统的稳态控制 |
1.4 海上风电交流汇集-直流集中送出系统的故障控制与保护 |
2 海上风电低成本直流送出技术 |
2.1 紧凑型MMC换流器送出技术 |
2.2 二极管整流送出 |
2.2.1 纯二极管整流直流送出技术 |
2.2.2 基于二极管整流器的混合直流送出技术 |
2.3 送端站采用电流源换流器的送出系统 |
3 海上风电基地多端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 |
3.1 海上风电基地多端直流送出系统拓扑 |
3.2 海上风电基地多端直流送出系统关键装备 |
3.3 海上风电基地多端直流送出系统的稳态控制 |
3.4 海上风电基地多端直流送出系统的故障控制与保护 |
4 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技术 |
4.1 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系统拓扑 |
4.2 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系统关键装备 |
4.2.1 直流型风电机组 |
4.2.2 直流变电站 |
4.2.3 直流潮流控制器 |
4.3 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系统的稳态控制 |
4.4 海上风电多电压等级直流送出系统的故障控制 |
5 技术展望与热点问题讨论 |
6 结语 |
(3)中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历程与技术现状 |
1.1 中国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历程 |
1.2 国外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现状 |
1.2.1 美国 |
(1)土星V号 |
(2)航天飞机 |
(3)Space Launch System(SLS) |
(4)法尔肯9(Falcon 9) |
(5)新格伦(New Glenn) |
(6)其他火箭 |
1.2.2 俄罗斯 |
1.2.3 欧洲 |
1.3 国内外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对比 |
2 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的发展需求 |
2.1 重型运载火箭对大直径结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需求 |
2.2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着陆返回系统及箭体结构复用性的需求 |
2.3 运载效率提升对结构轻质化的需求 |
2.4 性能跨越对结构智能化的需求 |
2.5 运载火箭商业化对结构低成本与高效率制造的需求 |
3 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分析 |
3.1 尺寸大型化 |
3.1.1 10 m级直径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
3.1.2 10 m级直径结构制造技术 |
3.1.3 10 m级直径结构试验验证技术 |
3.2 重复使用化 |
3.2.1 返回着陆结构机构技术 |
3.2.2 结构重复使用设计与评估 |
3.3 结构轻质化 |
3.3.1 结构一体优化设计 |
3.3.2 轻质结构形式研究与应用 |
3.3.3 轻质高强合金材料研发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 |
3.3.4 结构性能高精度预测与结构优化技术 |
3.3.5 结构整体化制造技术 |
3.4 结构智能化 |
3.4.1 载荷识别技术 |
3.4.2 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皮肤技术 |
3.4.3 智能变体结构设计技术 |
3.5 研制高效化 |
3.5.1 结构产品平台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
3.5.2 低成本结构与高效率制造技术 |
3.5.3 设计制造一体化技术 |
4 结论 |
(4)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直流并网控制研究现状 |
1.2.4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永磁风机的交流并网技术研究 |
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及相关工作原理 |
2.1.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设计 |
2.1.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风能最大功率跟踪(MPPT)原理 |
2.1.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三相逆变原理 |
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整流器控制及设计 |
2.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数学模型 |
2.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
2.2.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控制策略分析 |
2.3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控制及设计 |
2.3.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数学模型 |
2.3.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
2.3.3 本文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控制策略分析 |
2.4 系统仿真与分析 |
2.4.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机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2.4.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网侧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永磁风机交流并网技术的交流微电网优化运行策略 |
3.1 引言 |
3.2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及微电网等值模型 |
3.2.1 交流微电网系统框架 |
3.2.2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等值模型 |
3.2.3 储能系统等值模型 |
3.2.4 柴油发电机模型 |
3.3 交流微电网的优化运行策略 |
3.3.1 目标函数的确定 |
3.3.2 约束条件 |
3.3.3 基于混合启发式的蚁群优化算法 |
3.4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4.1 交流微电网参数 |
3.4.2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的仿真分析 |
3.4.3 启发式蚁群优化算法与传统PS算法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永磁风机的直流并网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永磁风机模型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
4.2.1 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
4.2.2 永磁风电机组的水动力性能研究 |
4.3 并网VSC换流站建模与控制 |
4.3.1 风电场并网VSC换流站模型 |
4.3.2 VSC换流站控制策略 |
4.4 基于VSC的永磁风力发电直流并网系统及控制 |
4.4.1 系统构成 |
4.4.2 直流并网系统控制策略 |
4.5 系统仿真与分析 |
4.5.1 仿真系统参数 |
4.5.2 电网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
4.5.3 风机侧VSC换流站仿真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永磁风机直流并网技术的多端直流微电网优化运行控制 |
5.1 引言 |
5.2 直流微电网拓扑结构及各换流器控制 |
5.2.1 风机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2 储能系统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3 光伏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4 交流并网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5 交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2.6 直流负载侧换流器建模及控制策略 |
5.3 含永磁风机的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控制系统 |
5.3.1 直流微电网并网运行的拓扑结构 |
5.3.2 直流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
5.4 系统仿真及实验 |
5.4.1 仿真系统参数 |
5.4.2 并网运行仿真(降压) |
5.4.3 并网运行仿真(全压) |
5.4.4 功率平滑控制仿真及实验 |
5.4.5 削峰填谷控制实验 |
5.4.6 系统故障穿越仿真及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面向直流配电系统的直流变压器的参数鲁棒性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配电系统发展现状 |
1.2.2 直流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3 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 |
1.2.4 CLLC谐振型直流变压器研究热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CLLC型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与电路参数设计 |
2.1 谐振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与谐振工作原理 |
2.2 增益特性分析 |
2.3 电路参数设计 |
2.3.1 励磁电感的设计 |
2.3.2 谐振电感的设计 |
2.3.3 谐振电容的设计 |
2.4 谐振变换器的同相变频控制方法 |
2.5 谐振变换器的定频移相控制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直流变压器的恒增益控制方法研究 |
3.1 理想状态下的恒增益控制方法——定频开环控制 |
3.2 参数变化对变压器增益的影响分析 |
3.3 谐振变压器电路参数的恒增益鲁棒性设计 |
3.4 谐振变压器的谐振频率跟踪控制策略 |
3.5 仿真验证 |
3.5.1 定频开环控制仿真分析 |
3.5.2 谐振频率跟踪控制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直流变压器的软启动控制策略 |
4.1 软启动控制 |
4.2 仿真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设计 |
5.1.1 驱动电路设计 |
5.1.2 采样调理电路设计 |
5.1.3 保护电路设计 |
5.2 恒增益控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定频开环控制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2 谐振频率跟踪控制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软启动控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
四、提高硅整流设备效率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能量回馈单元在港口龙门吊油改电项目上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 王凯. 电工技术, 2021(22)
- [2]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综述[J]. 蔡旭,杨仁炘,周剑桥,方梓熙,杨明扬,史先强,陈晴.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21)
- [3]中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分析[J]. 王国辉,曾杜娟,刘观日,吴会强. 宇航总体技术, 2021(05)
- [4]基于永磁风机并网技术的微电网优化运行研究[D]. 吴昊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水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多路输出调压研究[D]. 李俊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24GHz射频能量收集器的设计与实现[D]. 刘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面向直流配电系统的直流变压器的参数鲁棒性与控制策略研究[D]. 袁永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8]分体式水下斩波焊接电源研制[D]. 徐艺杭.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9]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水下局部干法焊接电源研制[D]. 喻明.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10]2kW移相全桥程控直流源的研究[D]. 邵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