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盐碱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遥感,盐碱地,土壤,地理信息系统,居民点,盐度。
土地盐碱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利利[1](2019)在《无人机航测在农田土地盐碱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耕地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的研究方向,解决了耕地问题,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对无人机的应用逐渐频繁起来,使用无人机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极大地节约成本,而且无人机操作简便,成图精确。目前在抢险救灾、农田土地规划与利用、农情监测等角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研究内容为通过使用无人机对所测区域进行航测,得到正射影像图,最后用人工辅助Matlab软件对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盐碱化程度进行分类,得出各个区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然后定期进行无人机航测,形成区域内的土地盐碱化监测成果。首先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去获取并得到所研究试验区导致农田土壤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等水土资源退化现象的高精度地形图。由于地域广阔、环境干旱,仅仅依靠人力去测量叁维地形对数据的实时性不利,人力测量往往会耗费很长时间。因此无人机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人工测量已经不能满足对数据实时性的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及成果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按照不同用途的分类,无人机的优势,无人机飞行前的外业控制点布设方案研究。然后对甘肃景电灌区概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航线规划完成后开始无人机的航测,最终获得了无人机拍摄的原始相片。(2)分析了无人机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图像的预处理、空中叁角测量、图像的拼接以及最后数字高程模型及正射影像图的制作。(3)对无人机精度控制的要求进行了分析,从空中叁角加密、图像拼接等流程中对精度的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倾斜角对像点平面和高程位移的影响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精度纠正的方法。(4)对所测景电灌区中的其中四块区域的盐碱地中的土地盐碱化程度进行分类,提出了区域土地中盐碱化程度的量化标准,最终得到四块区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最后提出了展望,在后续工作汇总,定期对区域土地使用无人机进行航测,测量土地盐碱化程度的数据,形成对比记录,最终形成土地盐碱化的监测数据。(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厚翔,雷国平,徐秋,连臣[2](2019)在《基于危险度与风险格局的土地盐碱化监测区优先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盐碱化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该文选取与盐碱化形成有关的土壤质地、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土地利用程度、盐碱化历史敏感性,以及与盐碱化扩散有关的地貌、数字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坡度、土壤质地等因子,借助BP神经网格、最小阻力模型、灰色关联度、迭加法和空间分析法,开展黑龙江省土地盐碱化监测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盐碱地监测区面积为2 981.72万hm~2,占研究区的67.10%,其中高、中、低级别监测区占区域面积的20.18%、14.68%、32.23%;2)盐碱地监测级别总体呈现西部>东部>中部、北部、南部,高级别和中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以及叁江平原东北部地区,低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叁江平原南部、东南部山地区。研究结果及过程为土地盐碱化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建霞,陈庆华[3](2018)在《基于RS和GIS技术的吉林省西部典型区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GIS技术支撑下,以白城市大安市叉干镇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的数据,通过监督分类与决策树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提取,并参考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结果,对其从1997—2017年的土地盐碱化进程进行了变化监测与分析,为在大区域范围中进行土地盐碱化变化监测提供了可以复制执行的方法及可靠的实例。(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9期)
冒海霞[4](2018)在《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分析及探讨,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信息》期刊2018年06期)
宋秉棣[5](2017)在《化“荒芜”为“生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油油的茭白成方成畦、长势喜人,黄澄澄的稻子金浪翻滚、清香袭人,池塘中成群结队的番鸭戏水觅食、嘎嘎鸣叫……这是记者在靖远县北湾镇土地盐碱化治理示范基地看到的场景。太阳刚爬上山,操着一口浙江口音的基地负责人郭华生就带着几名合作社社员下地干活,打理(本文来源于《白银日报》期刊2017-11-22)
李冬梅[6](2017)在《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UCC计划和后续GLP计划的提出使得人地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人地关系研究以人类和土地系统变化为核心,强调二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会加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吉林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农牧交错带内,其区位特征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区域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也是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近50年来,位于吉林西部的通榆县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持续增加,空间上,扩张与缩减共存。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周围的土地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两者之间的作用反应了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探究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交互作用机制和过程,分析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以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文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为切入点,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和过程,以盐碱地规模的动态变化表征土地退化的过程,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刻画通榆县整体和次级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盐碱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过程,并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持续增加的过程中,其空间分布越来越均匀,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近50年内,通榆县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持续增加,但扩张速度趋缓。前40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速度快、强度大。1965—2005年间,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均在增加;而2005—2015年间,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加与减少并存。空间上,土地总面积大的乡镇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速度更快,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较小的乡镇内变化强度更大,地域差异明显。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各乡镇间的相对“均衡”向整个通榆县内均匀分布的方向发展。196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差较小,县域内分布不均衡;到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聚分布区发生偏移,县域内的空间分布向均匀化发展。2005—2015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微量增加,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明显的引导作用,同时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榆县境内地势平坦,地面起伏度较低,气候干旱,因此,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影响较弱,水源是影响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河流湖泊和水库水面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交通、区位条件是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同时,交通线近处的污染和噪声等不利影响,以及城镇建设占用,会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明显的共生关系,且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与农业总人口数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显着,即耕地资源禀赋和人口压力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是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重要因素;生态移民、集中居住等政策的实施会人为改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因素之一。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一般都发生在区位条件较优或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而农村居民点用地显着缩减则发生在自然环境恶化和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内。(3)盐碱地规模显着增加,演变呈现阶段性特征,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空间上的规模差异在缩小。从盐碱地总规模来看,研究期内通榆县的盐碱地显着增加。近50年来,通榆县内的土地盐碱化经历了快速恶化到逐渐转好的过程,前40年内的变化更剧烈。乡镇尺度上,盐碱地动态变化的强度和速度呈现显着的地域差异性,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较重的乡镇内盐碱地扩张速度更快,而土地盐碱化较轻的乡镇内盐碱地扩张强度更大。1965年,通榆县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以十花道乡、鸿兴镇、双岗镇和八面乡为主要分布乡镇,而东南部区域的盐碱地规模相对较小。近50年来,通榆县土地盐碱化整体加剧,东北多、西南少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显着改变,但随着盐碱地的动态演化,盐碱地在空间上的规模差异缩小。降水量减少、温度升高、水资源短缺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会加剧该区土地的盐碱化。(4)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关系,但这种关系受到土地盐碱化程度的制约。在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的区域内,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在土地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区域内,土地利用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交通、区位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作用更强,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张和缩减与土地盐碱化基本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降低了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退化的重要表征;而土地退化或环境恶化所胁迫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是人类不当利用土地的结果。在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内,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极易导致土地过度利用,而过度利用又会加剧土地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交互作用,优化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聂诗萌[7](2017)在《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扎龙湿地土地盐碱化遥感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部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于候鸟的迁徙,水土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湿地的盐碱化研究也显得更为迫切。遥感为土壤盐分监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深入挖掘遥感影像中盐碱土含盐量信息,对有效治理土地盐碱化、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土资源和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扎龙湿地位于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和双阳河流域(简称乌双流域)下游尾闾地带。本文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获取乌双流域裸露盐碱土光谱数据,选取野外采样点,对土壤电导率、PH值进行测定,结合土样化学分析数据来反演盐碱土含盐量。首先通过盐碱土光谱特征分析,盐碱地反射率与含盐量相关性计算,光谱诊断指数的计算,获得对盐碱土盐分敏感的诊断光谱:波段5、波段6、波段7;然后对土壤盐分信息与土壤光谱信息进行地统计学回归分析建立遥感反演的地学统计模型,并检验其精度;再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模型,以遥感影像5,6,7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及其变换形式作为SVR模型的自变量,将土壤含盐量作为SVR模型的因变量,反演盐碱土含盐量,并选取采样点将反演结果与实地测量结果进行比对,证明SVR模型能极大地提高土地盐碱化的遥感反演精度;最后利用所得模型来反演2016年扎龙湿地的盐碱土地分级现状。本文尝试用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对扎龙湿地盐碱土含盐量进行遥感反演研究,希望对定量估算土壤含盐量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土地调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参考资料,给有关部门在扎龙湿地盐碱化防治方面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心清,黄一敏,杨放,张立科,何云勇[8](2017)在《生物炭技术对土地盐碱化化的防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盐碱化是指土壤层或地下水中的溶解盐碱离子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从而在表层土壤中富集的过程,也称土壤次生盐渍化。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受到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中国是其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其37万km~2的盐碱土地中,7万km~2是农田。这些盐碱土地的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性严重依赖水资源的消耗。农业生产全靠灌溉,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聂诗萌[9](2017)在《土地盐碱化研究中的遥感方法应用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地盐碱化研究中的遥感方法应用进行了论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7年07期)
马驰[10](2016)在《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与遥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75年MSS遥感影像、1990年TM遥感影像、2012年CBERS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建立科学的遥感解译标志与盐碱化分类体系,结合GIS的分析方法,对松辽平原38年间土地盐碱化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松辽平原盐碱化土地的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地轻度盐碱化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度盐碱化、重度盐碱化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重度盐碱化增加的速度较快。1975—1990年期间,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在面积和程度上呈扩大和加重的趋势,恶化面积远大于逆转面积,生态环境趋于恶化;1990—2012年间,研究区内盐碱化逆转势力较强,逆转的土地面积已经接近于恶化的面积,说明整个区域盐碱化的状况有所改善。盐碱土地重心分析结果表明,松辽平原盐碱化土地的重心在38年内有向东、向北偏移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土地盐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盐碱化监测和防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该文选取与盐碱化形成有关的土壤质地、蒸降比、地下水矿化度、土地利用程度、盐碱化历史敏感性,以及与盐碱化扩散有关的地貌、数字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坡度、土壤质地等因子,借助BP神经网格、最小阻力模型、灰色关联度、迭加法和空间分析法,开展黑龙江省土地盐碱化监测区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盐碱地监测区面积为2 981.72万hm~2,占研究区的67.10%,其中高、中、低级别监测区占区域面积的20.18%、14.68%、32.23%;2)盐碱地监测级别总体呈现西部>东部>中部、北部、南部,高级别和中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以及叁江平原东北部地区,低级别监测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叁江平原南部、东南部山地区。研究结果及过程为土地盐碱化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盐碱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利利.无人机航测在农田土地盐碱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2].杨厚翔,雷国平,徐秋,连臣.基于危险度与风险格局的土地盐碱化监测区优先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王建霞,陈庆华.基于RS和GIS技术的吉林省西部典型区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4].冒海霞.土地盐碱化及其治理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
[5].宋秉棣.化“荒芜”为“生机”[N].白银日报.2017
[6].李冬梅.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
[7].聂诗萌.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扎龙湿地土地盐碱化遥感反演[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李心清,黄一敏,杨放,张立科,何云勇.生物炭技术对土地盐碱化化的防治作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9].聂诗萌.土地盐碱化研究中的遥感方法应用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
[10].马驰.松辽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监测与遥感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