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6~1998年四川省不同疟区疟疾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雷蕾[1](2017)在《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江西省输入性疟疾的分布特征以及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为科学开展江西省消除疟疾后阶段的监测响应工作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重要参考。方法:①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建立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②收集江西省2012-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疫情以及个案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对2012-2015年江西省疟疾病例诊断和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疫情概况、病例的初次就诊(以下简称初诊)单位、实验室检测单位、诊断方式、报告单位、发病到初诊时间、初诊到报告时间、发病到报告时间等,数据间比较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③收集2012-2015年江西省100个县(市、区)的疾疫情、媒介分布以及防控能力等数据,构建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数据库,计算各县(市、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ransmission Potential Index,TPI)、消除疟疾防控能力指数(Intervention Capacity Index,ICI)和疟疾传播风险指数(Malaria Risk Index,MRI);应用ArcGIS10.2软件制作风险分布地图,直观显示各县(市、区)风险特征。结果:①通过专家咨询,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以及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专家协调系数为0.423)。一级指标中传染源权重最高(1.000),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前三位依次是输入性病例数(0.979)、媒介种群(0.893)、输入性疟疾病例种类(0.882)。②2012-2015年共报告207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以实验室诊断为主,占96.62%(200/207);病例初诊单位主要分布在县级(29.95%,62/207)和地市级医疗机构(25.60%,53/207);病例实验室检测单位主要分布在地市级医疗机构(36.27%,73/207)和县级疾控机构(20.29%,42/207),不同年份间实验室检测单位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病例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d(0~149d),初诊到报告时间中位数为3d(0~144d),发病到报告时间中位数为5d(0~149d)。③TPI、ICI和MRI计算结果显示,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风险指数前10位的县(市、区)分别为临川区(2.131)、信州区(1.609)、九江县(1.404)、章贡区(1.365)、丰城市(1.225)、青山湖区(1.184)、于都县(1.171)、定南县(1.018)、浔阳区(1.015)和珠山区(1.006);潜在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较多、历史上存在传疟能量较高的传播媒介的县(市、区)。结论:①构建的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本符合江西省消除疟疾实际,能为科学地开展江西省消除疟疾后监测响应工作和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②明确了江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初诊单位和实验室检测单位的主要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输入性病例的管理和对重点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能力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③江西省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且不同地区的风险水平存在差异,流动人口越多、防控能力越薄弱的地区,其风险也越高。但是,目前江西省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区,加之在消除疟疾项目的支持下,防控力度较大,输入性病例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较低。
陈永茂,张立,张世雄[2](2016)在《1951-2013年四川省万源市疟疾流行特征》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四川省万源市疟疾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和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万源市疟疾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3年共发生疟疾15 061例,年均发病率5.9/万,资料完整的10 908例;发病高峰分别在1953年,发病数为1 531例(62.94/万),和1961年,发病数为3 585例(143.45/万),流行的虫种主要是间日疟10 904例(99.96%),恶性疟仅4例(0.04%);流行季节是49月,共10 112例(92.70%);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多(55.31%);男女性别比为1.48。职业以农民为主,8 071例(74.0%)。结论万源市的疟疾已不会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有输入性疟疾发生,应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继续开展疟疾的监测工作。
袁亮[3](2016)在《植物精油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增效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蚊香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随着蚊香的长期广泛应用,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也逐渐增强。为了维持蚊香的杀蚊活性,增效剂如增效醚(PBO),八氯二丙醚(S421)等也被广泛应用到蚊香中。八氯二丙醚由于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致癌物质,已被禁止在蚊香中使用。增效醚由于长期应用,其增效作用也不明显。相对于化学增效剂,植物源增效剂具有延缓抗性、低毒和高选择性等优点,加上我国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源增效剂必将成为未来筛选新型蚊香增效剂的重要方向。本论文以广东省中山市野外采集的野生型致倦库蚊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该型致倦库蚊对蚊香中5种常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抗性;并系统地评价了6种常用植物精油和6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对该型致倦库蚊的熏蒸击倒和熏蒸致死活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植物精油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WHO推荐的点滴法,用微量点滴器滴取不同浓度的药液于试虫的中胸背板上,测定了氯氟醚菊酯、四氟甲醚菊酯、七氟甲醚菊酯、甲氧卞氟菊酯和四氟苯菊酯对广东省中山市野生型致倦库蚊成蚊的毒杀活性,LC50分别为12.37、15.80、40.11、62.46和66.43 mg/L;对敏感型致倦库蚊的毒杀活性,LC50分别为5.18、3.12、12.93、17.40和16.83 mg/L;相应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39、5.06、3.10、3.59和3.95。表明从广东省中山市采集的野生型致倦库蚊对四氟甲醚菊酯产生了抗性,对其他4种拟除虫菊酯不有产生抗性。2、采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了迷迭香油、艾草油、桉叶油、香茅油、丁香罗勒油、肉桂油、1,8-桉叶素、α-蒎烯、β-蒎烯、丁香酚、肉桂醛和香茅醇等6种植物精油和6种植物精油单体化合物分别对野生型致倦库蚊成蚊的熏蒸击倒活性和熏蒸致死活性,对野生型致倦库蚊熏蒸击倒中时(KT50)分别为5.66、7.02、5.76、13.48、12.48、12.34、4.27、5.78、6.52、23.35、22.30和21.86 min;在浓度为24.2μL/L时,对野生型致倦库蚊熏蒸6小时后的死亡率分别为38.10%、27.78%、89.47%、85%、100.00%、100.00%、95.24%、10.00%、40.91%、100.00%、100.00%和100.00%。对致死活性较好的丁香罗勒油、肉桂油、丁香酚、肉桂醛和香茅醇进一步细筛结果表明,在浓度为3μL/L时,6小时后的熏蒸致死率分别为95.24%、90.00%、100.00%、98.00%和21.05%。采用GC-MS分析了桉叶油、丁香罗勒油和肉桂油主要成分,结果表明丁香罗勒油的主要成分为丁香酚,相对百分含量为62.792%;肉桂油的主要成分为反式肉桂醛,相对百分含量为99.700%;桉叶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相对百分含量为69.209%。进一步验证该主要成分为对应精油的有效活性成分,首先在浓度2.64μL/L(桉叶油和桉叶素的亚致死浓度)下,测定了桉叶油、1,8-桉叶素、丁香罗勒油和丁香酚的熏蒸击倒效应,结果表明:1,8-桉叶素和桉叶油表现出强熏蒸击倒活性和弱熏蒸致死活性,且1,8-桉叶素的熏蒸击倒活性高于桉叶油,表明1,8-桉叶素为桉叶油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丁香酚和丁香罗勒油表现出强熏蒸致死活性和弱熏蒸击倒活性,且丁香酚的熏蒸致死活性高于丁香罗勒油,表明丁香酚为丁香罗勒油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将1,8-按叶素和丁香酚按照一定的比例混配,对该野生型致倦库蚊表现出兼具有强击倒活性和强致死活性的熏蒸效果,显示出良好的精油协同增效作用。3、将精油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1,8-桉叶素、丁香酚、反式肉桂醛与四氟甲醚菊酯混合,采用玻璃方箱法(70×70×70 cm3)研究植物精油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1,8-桉叶素、丁香酚以及反式肉桂醛等三种精油单剂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2543、0.9751和0.8420。而1,8-桉叶素与反式肉桂醛按质量比为1:1的精油混剂对四氟甲醚菊酯的增效系数为1.5709,增效效果最好,采用模拟大房法(8m3)进一步对该植物源增效剂蚊香药效进行评估,增效系数平均为1.2628,采用4.5 m3模拟评香室,随机抽取50人对该植物源增效剂蚊香香型进行评价,以市售榄菊蚊香为对照,认为植物源增效剂蚊香气味芳香或与对照接近的高达58%,超过被调查人数一半,认为对照气味芳香的仅占28%,无法区分的占14%。
白永华,刘寿宇,韩晓辉,夏云,陈祖华,唐刚[4](2015)在《1950—2014年攀枝花市疟疾防治成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四川省攀枝花市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对不同年代发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攀枝花市疟疾疫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1965年盐边县疟疾发病率为841.2/10万;米易县655.9/10万。经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989年该市已连续10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05年出现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000—2010年由到疟区务工人员引发138例输入性病例,2007年发病率达1.86/10万。2014年初通过省级验收,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攀枝花市2014年初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发生外来疟疾疫情的风险将持续存在。流动人口疟疾防控是工作重点,应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防治工作。
李明丽[5](2015)在《空间分析技术在广西HIV/AIDS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趋势面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广西HIV/AIDS地理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应用趋势面模型研究广西艾滋病(HIV/AIDS)在不同县(市、区)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局部变异情况。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广西HIV/AIDS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探测“热点”和“冷点”区域,为确定广西HIV/AIDS重点防控区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从国家HIV/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取1996~2014年广西HIV/AIDS病例资料,结合《广西统计年鉴》和《广西年鉴》的人口资料,计算广西112个县(市、区)累积HIV感染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HIV infection,CI)、累积 AIDS 患病率(Cumulative prevalence of AIDS,CP)、累积 HIV/AIDS 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 of HIV/AIDS,CMR)和累积HIV/AIDS 病死率(Cumulative fatality rate of HIV/AIDS,CFR)作为分析指标。应用SAS9.1软件进行趋势面模型拟合分析、绘制广西HIV/AIDS地理流行病学等值线图和曲面图。应用ArcGIS10.2软件完成空间自相关分析、绘制疾病专题图。结果(1)1996~2014年广西HIV/AIDS流行具有显着特征:总体疫情依然严峻,疫情地理分布极不平衡;HIV/AIDS感染源数量的增速得到有效控制,病死率下降明显;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感染早发现晚现象严重;主要感染途径为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比重明显增高;大比重感染年龄逐渐延后,老年人(≥60岁)成为重点感染人群。(2)构建二阶趋势面模型可较好描述广西HIV/AIDS的地理分布特征;残差值分析显示广西存在促进或抑制HIV/AIDS发生的局部异常点。(3)CI、CP和CMR趋势面总体趋势:随着经纬度的增加,峰值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纬度25°~27°的区域,峰值自西向东逐渐增加;自西南区域向东北区域形成峰值主线,峰值力度向四周逐渐递减,西北区域最低。CFR趋势面总体趋势:随着纬度的增加,峰值呈逐渐递减趋势,而在纬度25°~27°的区域,峰值由西向东逐渐增加;高峰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域,逐渐向西南、西北递减,西北区域最低。(4)全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1996-2014年广西CI、CP、CMR和CFR均存在空间正向自相关(P<0.05),具有高值聚集性分布。局域Getis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广西HIV/AIDS集中流行区域存在五个“中心”现象。其中,CI、CP和CMR的共同“热点”区域集中在以柳州市区为中心的桂中区域、以贺州市区为中心的桂东北区域,三者的共同“冷点”区域为凤山县;CFR“热点”区域集中在以贺州市区为中心的周围区域、以凭祥市为中心的桂西南区域和桂东南区域,“冷点”区域集中在以右江区为中心的桂西区域、南宁市区和武鸣县等桂南区域。结论(1)广西HIV/AIDS整体疫情依然严峻,感染人群呈现多样化、流行模式多维化。(2)广西HIV/AIDS疫情整体上存在显着的县域分布差异,局部出现促进或抑制HIV/AIDS发生的异常点。(3)广西CI、CP、CMR和CFR空间格局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明显的聚集特征。第二部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广西HIV/AIDS流行因素空间异质研究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在广西HIV/AIDS流行因素空间异质研究中的适用性,为研判广西HIV/AIDS的防制成效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以来源于国家HIV/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2013年广西HIV/AIDS病例资料为例,结合《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中的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与广西CDC提供的高危人群估计数据,采用GWR模型分析广西HIV/AIDS感染率与社会经济学、高危人群的空间关系,并与经典的全局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进行比较。应用 ArcGIS 10.2软件完成数据分析。结果(1)GWR模型和OLS模型的结果显示:HIV/AIDS感染率的正向影响因素为人均GDP、吸毒者估计比例和外来务工者估计比例,负向影响因素为城市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空间异质性。(2)GWR模型结果显示:人均GDP系数呈现自中部和中北部向两边区域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而城市化率系数呈现自四周向中部和中北部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提示中部和中北部区域HIV/AIDS感染率受人均GDP和城市化率的影响更大。吸毒者估计比例系数呈现自北部向西南部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提示在北部区域的吸毒者聚集区HIV/AIDS感染率较高。外来务工者估计比例系数在东部、东北部和北海区域较高,提示这些地区的HIV/AIDS感染率与外来务工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3)GWR模型的AIC、R2、校正R2和σ2全面优于OLS模型。按照AIC评价标准,可判定GWR模型较OLS模型更接近真实模型。结论GWR模型能较好地探测广西HIV/AIDS流行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常豫红,范颂[6](2014)在《泸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特征》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泸州市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为防治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以便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2005-2012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共报告疟疾95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3/万,无继发二代病例和暴发疫情发生。其中间日疟56例,恶性疟32例(混合感染1例),未分型7例,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本地病例31例(无恶性疟),输人性病例64例(恶性疟32例),输入性疟疾构成比逐年上升。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蚊种,平均雌蚊密度为0.13只/(台.h)。结论泸州市实现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采取的以消灭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管现症患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成效显着。由于疟疾传播媒介客观存在,输入性疟疾已成为泸州市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管理及媒介控制工作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
许国君,李黎,郁涛,吴小红[7](2013)在《四川省疟疾流行态势与消除疟疾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四川省疟疾流行态势与消除疟疾工作进展情况。方法对全省疟疾发病与流行态势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1950-2012年四川省疟疾发病人数由最高时的58多万下降到近年的100余人,下降达99.98%以上,已连续19年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自2011年及以后全省本地疟疾病例报告均为0,即输入病例占总病例的100%;输入病例散在分布,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人群感染以男性为主(男:女=26.5:1);职业以农民及农民工和工人为多(占72.25%);年龄集中在青壮年(2059岁)占95.15%;输入病例中,恶性疟占输入总病例的57.42%,主要输入地为非洲和东南亚。结论四川省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疟防进程已由控制阶段走向消除阶段。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和流动人员管理,加快消除疟疾工作。
潘嘉云,郑香,钱会霖,柳朝藩,郭传坤,蒋妙根,陈怀录,顾政诚[8](2012)在《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
龙芳[9](2011)在《岳阳县人患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异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群的健康、财产造成极大威胁。洞庭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重点区,而岳阳县地处洞庭湖湖畔,是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地区。传统的查病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本研究通过GIS和RS技术手段的支持,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地统计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模型来预测血吸虫病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岳阳县人血吸虫病疫情的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为血防部门对血吸虫病的监测、防治提供参考。首先,我们搜集了2004-2007年岳阳县血吸虫病人群血检阳性率调查资料,以及空间结构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RS等技术手段提取和统计岳阳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点的的植被指数(NDVI)、土壤湿度、水田密度、距水距离和距湖距离等信息,得到血吸虫病流行村各指标的取值范围,并对血吸虫病流行村的环境状况做相关分析,发现距水距离、距大堤距离、NDVI和土壤湿度与血检阳性率呈负相关关系,而水田密度与血检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其次,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根据1994-2009年岳阳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序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对岳阳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进行短期预测。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和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得到最佳预测模型为ARIMA(2,1,0),以2009年实测值作为验证数据,实测值为0.45%,预测值为0.4%,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11.11%,且所有实测值均在预测值的95%的可信区间内。经验证ARIMA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于血吸虫病的短期预测中。第三,本文通过对人群患病基线资料的统计,发现高感染率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病例集中在30~60岁之间;血吸虫病感染率无性别差异;职业上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基层血防单位工作人员,第三为渔民。接触方式上以洗手、脚的接触方式感染人数最多,其次是生产,第三是捕鱼。这三种方式均为直接接触疫水。在血防教育上,应加强这些方面危害的宣传以及预防措施的学习。最后,本文利用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工具,对2004~2007年岳阳县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流行村点沿洞庭湖、新墙河分布,向内陆延伸;离水源越远,流行村分布越少。流行村在地理空间位置分布上有聚集性,人群血检阳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运用普通克里格方法,对岳阳县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建立预测图,预测结果与实际分布图比较预测效果较好,说明该方法所得预测图较为符合实际,能为政府和血防部门做出决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通过确定阈值和重分类的方法,计算出2004~2007年重点疫区的面积,比较四年来疫区面积的增减,结果发现疫区面积呈减少的趋势,说明血防工作有一定的成效。
雷杨,许国君,肖宁,康杨,李黎,郁涛[10](2010)在《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2006-2008年四川省国家级疟疾监测点数据和全省疟疾疫情报告的分析比较,了解四川省疟疾流行特点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媒介分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别选择筠连县巡司镇、青神县瑞峰镇和江阳区方山镇作为国家级疟疾监测点,进行居民疟疾发病情况、防蚊措施等调查,对疟疾媒介进行密度调查和分类鉴定,对"三热"病例进行血检,对部分人群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并收集同期四川省疟疾防治工作报表及全国网络直报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6-2008年3个监测点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分别为17例、3例和0例;捕获按蚊数是66只、20只和28只,其中嗜人按蚊数为6只、1只和1只,其余均为中华按蚊。2006-2008年全省报告的疟疾发病数分别为317(0.38/10万)、214(0.25/10万)和133(0.17/10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分别占64.35%、64.95%、83.46%。结论监测点的结果与全省疫情基本一致,疟疾发病均呈现低且逐年下降趋势,表明监测点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对全省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输入性疟疾已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1996~1998年四川省不同疟区疟疾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6~1998年四川省不同疟区疟疾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江西省2012-2015年输入性疟疾诊断与报告情况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件 |
(2)1951-2013年四川省万源市疟疾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疟疾流行情况 |
2.2.1 流行概况 |
2.2.2 地区分布 |
2.2.3 季节分布 |
2.2.4 年龄、性别分布 |
2.2.5 职业分布 |
2.3 传播媒介 |
3 讨论 |
(3)植物精油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增效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卫生用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应用现状 |
1.2 蚊虫的抗药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蚊虫的抗药性概况 |
1.2.2 蚊虫的抗性监测 |
1.3 植物精油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
1.3.1 直接毒杀作用 |
1.3.2 行为调控作用 |
1.3.3 增效作用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试虫 |
2.1.2 供试样品 |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野生型致倦库蚊对蚊香中5种常用拟除虫菊酯抗性测定 |
2.2.2 精油活性筛选 |
2.2.3 植物源增效剂蚊香的制备 |
2.2.4 植物源增效剂筛选 |
2.2.5 植物源增效剂蚊香药效评估 |
2.2.6 植物源增效剂蚊香香型评价 |
2.2.7 植物精油成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野生型致倦库蚊对五种拟除虫菊酯抗性测定 |
3.2 植物精油对野生型致倦库蚊熏蒸击倒活性 |
3.3 植物精油对野生型致倦库蚊熏蒸致死活性 |
3.4 植物精油成分分析 |
3.5 植物精油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分析 |
3.6 植物精油协同增效研究 |
3.7 植物源增效剂筛选 |
3.8 植物源增效剂蚊香药效评估 |
3.9 植物源增效剂蚊香香型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五种拟除虫菊酯对野外致倦库蚊抗性研究 |
4.1.2 植物精油熏蒸活性研究 |
4.1.3 植物精油增效活性研究 |
4.2 结论 |
5.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5.1 植物精油有待进一步筛选 |
5.2 相关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5.3 对其他卫生杀虫产品研究启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4)1950—2014年攀枝花市疟疾防治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空间分析技术在广西HIV/AIDS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趋势面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在广西HIV/AIDS地理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在广西HIV/AIDS流行因素空间异质研究中的应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地理信息系统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泸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发病概况 |
2.2 疟疾流行特征 |
2.2.1 地区分布 |
2.2.2 人群分布 |
2.2.3 时间分布 |
2.2.4 输入性病例感染地 |
2.3 媒介按蚊监测 |
3 讨论 |
(8)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调查点选择 |
2调查方法 |
3其他资料收集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按蚊现场调查结果 |
1.1浙江 |
1.2四川 |
1.3广西 |
2嗜人按蚊种群变化的历史资料分析结果 |
2.1广西 |
2.2四川 |
3农作制度改变和农药使用情况 |
3.1浙江 |
3.2四川 |
3.3广西 |
4疟疾发病情况分析 |
讨论 |
(9)岳阳县人患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异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1. 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 |
2. RS_GIS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 |
3. 时间序列分析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4.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小结 |
二. 岳阳县血吸虫病疫情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血吸虫病疫情简介 |
3. 岳阳县血吸虫病疫情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4. 岳阳县血吸虫病流行村环境因子分析 |
小结 |
三. 岳阳县血吸虫病感染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小结 |
四. 岳阳县人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1. 岳阳县血吸虫病的空间分布 |
2. 岳阳县血吸虫病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 岳阳县人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预测图的建立 |
4. 岳阳县血吸虫病重点疫区变化 |
小结 |
五.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监测内容与方法 |
1.2.1 监测点的选择 |
1.2.2 监测方法 |
1.2.3 监测内容 |
1.2.3.1 一般情况 |
1.2.3.2 居民防蚊设施调查 |
1.2.3.3 个案调查 |
1.2.3.4 病原及抗体监测 |
1.2.3.5 媒介监测 |
1.3 全省疫情统计 |
2 结果 |
2.1 监测结果 |
2.1.1 一般情况 |
2.1.2 居民防蚊设施调查 |
2.1.3 发病情况及个案调查 |
2.1.4 病原及抗体监测 |
2.1.5 媒介监测 |
2.2 全省疟疾发病情况 |
3 讨论 |
四、1996~1998年四川省不同疟区疟疾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D]. 雷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2]1951-2013年四川省万源市疟疾流行特征[J]. 陈永茂,张立,张世雄.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6(11)
- [3]植物精油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增效活性研究[D]. 袁亮.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1950—2014年攀枝花市疟疾防治成效分析[J]. 白永华,刘寿宇,韩晓辉,夏云,陈祖华,唐刚. 职业与健康, 2015(15)
- [5]空间分析技术在广西HIV/AIDS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明丽.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 [6]泸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特征[J]. 常豫红,范颂.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09)
- [7]四川省疟疾流行态势与消除疟疾进展[A]. 许国君,李黎,郁涛,吴小红. 2013年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J]. 潘嘉云,郑香,钱会霖,柳朝藩,郭传坤,蒋妙根,陈怀录,顾政诚.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03)
- [9]岳阳县人患血吸虫病疫情时空分异规律研究[D]. 龙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2006-2008年四川省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 雷杨,许国君,肖宁,康杨,李黎,郁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