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炎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炎,关节炎,曲霉,蜂毒,模型,角膜炎,细胞因子。
抗炎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向黎黎,杨卓,熊辉,齐新宇[1](2019)在《蠲痹历节清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消肿抗炎疗效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蠲痹历节清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肿胀与炎症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健康雄性湘黄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蠲痹历节清方组、别嘌醇组,每组12只。采用高蛋白饮食的方法(饮食中的蛋白含量为50%)建立鸡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正常组及模型组予0. 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蠲痹历节清方组予蠲痹历节清方汤剂(30ml/kg)灌胃,别嘌醇组予别嘌醇溶液(15ml/kg)灌胃,每天2次,共21d。观察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踝关节肿胀程度及炎症细胞数量。结果:1)踝关节肿胀指数。干预1d,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蠲痹历节清方组及别嘌醇组踝关节肿胀指数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7、14、21d,与模型组相比,蠲痹历节清方组及别嘌醇组踝关节肿胀指数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21d,蠲痹历节清方组与别嘌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炎症细胞数量。干预21d,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模型组相比,蠲痹历节清方组及别嘌醇组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蠲痹历节清方对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有明显的消肿抗炎作用,且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印康,张根生,黄国忠,陈济宽,张红城[2](2019)在《利用HDF和HUVEC细胞模型评价4种蜂毒体外抗衰老及其抗炎的功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金黄虎头蜂、葫芦蜂、夜食蜂和意蜂蜂毒体外抗衰老的功效,检测了4种蜂毒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模型分泌的I型胶原蛋白(Col-I)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影响;为探究金黄虎头蜂、葫芦蜂、夜食蜂和意蜂蜂毒体外抗炎功效,检测了4种蜂毒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炎症模型分泌的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人白细胞介素6(IL-6)和人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金黄虎头蜂和葫芦蜂蜂毒质量浓度为10 mg/L时,HDF细胞分泌的MMP-1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6.03%和43.64%,而Col-I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4.62%和30.31%;4种蜂毒刺激HUVEC细胞后,均能降低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的含量,意蜂蜂毒质量浓度为5 mg/L时,IL-6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62%;意蜂蜂毒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其抑制细胞分泌IL-8的作用效果最明显,降低了模型组IL-8含量的68%。4种蜂毒均具有抗炎功效,金黄虎头蜂和葫芦蜂蜂毒具有抗衰老功效。(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兰天,刘巍梦,邹阳,邱平[3](2019)在《GLP-1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对p38MAPK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糖尿病(DM)模型大鼠肾脏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对p38MAPK通路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DM组、GLP-1组,后两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式建立DM模型,GLP-1组给予GLP-1腹腔注射干预、连续8周。比较叁组间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核因子κB (NF-κB)、白细胞介素(IL)-1β、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38MAPK通路基因的差异。结果 DM组大鼠的血肌酐、血尿素、24 h尿蛋白水平及肾脏中NF-κB、IL-1β、IL-17、TNF-α、ROS、NO、i NOS的含量、p38MAPK、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肾脏中SOD、GSH-Px的含量及PPARγ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GLP-1组大鼠的血肌酐、血尿素、24 h尿蛋白水平及肾脏中NF-κB、IL-1β、IL-17、TNF-α、ROS、NO、i NOS的含量、p38MAPK、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M组,肾脏中SOD、GSH-Px的含量及PPARγ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DM组。结论 GLP-1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具有抗炎及抗氧化作用,且该作用与p38MAPK通路的抑制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范洁,王波,姜迎萍[4](2019)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水平、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以弗氏完全佐剂注入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制作关节炎模型,针刺组大鼠给予足叁里、阳陵泉和昆仑穴3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痛法观察针灸镇痛作用;取大鼠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系数;采血后采用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羟胺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ELISA检测大鼠足炎症组织IL-1、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缓解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针刺组大鼠抗醋酸扭体反应及热痛域较模型组显着提高(P <0. 05);胸腺系数较模型组升高而脾系数较模型组显着恢复(P <0. 05);针刺组大鼠血清NO、MDA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而体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 <0. 05); ELISA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肌肉组织IL-1、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结论:针刺抑制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勾晓梅,李雪丽,隋源,周丽霞[5](2019)在《大黄素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黄素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分为模型组和大黄素组,各8只,正常组10只。大黄素组采取大黄治疗,模型组和正常组采取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观察大鼠角膜炎症指数、病理学特征,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MAPK、NF-κB蛋白。结果:大黄素组大鼠角膜炎症指数、角膜炎症细胞计数、TNF-α、IL-6、ICAM-1水平、MAPK、NF-κB蛋白低于模型组,PPAR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黄素通过调控PPAR、MAPK、NF-κB蛋白,改善TNF-α、IL-6、ICAM-1炎症因子水平,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大鼠起到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冯涛,张丽萍[6](2019)在《针刀松解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镇痛与抗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刀松解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在镇痛、抗炎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正常饲养,其余3组制备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模型。造模3 d后,针刀组给予针刀干预,每周1次,共3次;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取环跳、委中,隔天治疗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3次。治疗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谷氨酸(Glu)、脊髓背角P物质(SP)、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Glu、脊髓背角SP、下丘脑β-EP、血清IL-1β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与电针组脊髓Glu、脊髓背角SP、下丘脑β-EP、血清IL-1β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针刀和电针疗法均可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症状,且针刀效果略优于电针疗法。(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黄祖波,沈崇坤,冯会婷,侯雪楠,吴文如[7](2019)在《KBN触变凝胶剂对非感染性炎症模型动物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KBN触变凝胶剂(由黄连、龙胆等10味中药组成)的抗炎药效,并从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KBN低、中、高剂量(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0.4 g·mL~(-1))组,每组10只。采用右后足垫皮下注射角叉菜胶法建立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测量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足容积,计算足肿胀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足部软组织中NF-κB p65、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IκBα)、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另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KBN低、中、高剂量组(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0.1、0.2、0.4 g·mL~(-1)),每组10只。采用涂布二甲苯法诱导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小鼠打耳片称质量,计算耳肿胀度,采用免疫组化(IHC)法检测小鼠耳廓组织中NF-κB p65、IκB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KBN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度在致炎后0.5~6 h降低,血清TNF-α、IL-1β含量显著降低,足部软组织NF-κB p65、COX-2表达降低、IκBα表达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与模型组比较,KBN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显着降低,耳廓组织中NF-κB p65表达降低,IκBα表达增加,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KBN触变凝胶剂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进而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谢正露,王洋,黄菊青,宁芊,沈国治[8](2019)在《桑黄多糖调节NF-κB核转移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反应是一系列综合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为了分析桑黄多糖抗炎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分析桑黄多糖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桑黄多糖处理显着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2、IL-6和IL-12)的含量及相应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P<0.05),显着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含量及相应因子的m RNA表达水平(P<0.05)。此外,桑黄多糖处理显着降低核因子NF-κB从胞浆向胞核的转移,可能与IκBα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和AMPKα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有关(P<0.05)。综合以上结果显示,桑黄多糖可以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核转移,进而调节炎性因子和抗炎性因子的平衡。(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卜慧莲,连一闻,许继田,马民玉[9](2019)在《利塞膦酸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抗炎镇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risedronate)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镇痛作用及其对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中促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n=8):手术组(SNL+saline)、利塞膦酸钠低剂量治疗组[R (L)]、中剂量治疗组[R (M)]、高剂量治疗组[R (H)]、假手术组(Sham+saline)及空白对照组(Control+RIS),建立L5脊神经结扎模型(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并皮下注射利塞膦酸钠(0.1、0.5、1 mg/kg),测定各组大鼠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和机械性撤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连续用药后各组大鼠脊髓及DRG促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SNL+saline组、R (L)组、R (M)组及R (H)组在术后各时间点MWT和TWL水平均明显下调(P <0.05),但R (L)组、R (M)组及R (H)组下降幅度小于SNL+saline组(P <0.05)。持续用药7 d后,SNL+saline组脊髓及DRG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与SNL+saline组相比较明显上调(P <0.05),但在R (M)组的表达明显下调(P <0.05)。结论:利塞膦酸钠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抑制炎症反应,具有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张勇,黄黛,贾新州[10](2019)在《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抑郁症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之后的第四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本文着重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造模组和治疗组,通过手术摘除建立嗅球摘除抑郁症模型,治疗组术后给予人参皂苷Rg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海马组织5-羟色胺(5-HT)浓度。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5-HT1A受体、增殖标记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以及炎症因子IL-4、IL-10、IL-13、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造模组海马组织5-HT的浓度和5-HT1A受体表达远低于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海马组织5-HT的浓度和5-HT1A受体表达高于造模组(P<0.05);造模组神经胶质细胞活力远远低于假手术组(P<0.001)。治疗组神经胶质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1);造模组神经胶质细胞凋亡率远高于假手术组(P<0.001)。治疗组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造模组(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组增殖标记蛋白Ki-67和PCNA及抗炎因子IL-4、IL-10和IL-13的相对表达量大大减少;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及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增殖标记蛋白Ki-67和PCNA及抗炎因子造模组IL-4、IL-10和IL-1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和caspase-9及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在抑郁症中可通过抗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并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抗炎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金黄虎头蜂、葫芦蜂、夜食蜂和意蜂蜂毒体外抗衰老的功效,检测了4种蜂毒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模型分泌的I型胶原蛋白(Col-I)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影响;为探究金黄虎头蜂、葫芦蜂、夜食蜂和意蜂蜂毒体外抗炎功效,检测了4种蜂毒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炎症模型分泌的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人白细胞介素6(IL-6)和人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金黄虎头蜂和葫芦蜂蜂毒质量浓度为10 mg/L时,HDF细胞分泌的MMP-1的含量分别降低了26.03%和43.64%,而Col-I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4.62%和30.31%;4种蜂毒刺激HUVEC细胞后,均能降低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的含量,意蜂蜂毒质量浓度为5 mg/L时,IL-6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62%;意蜂蜂毒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其抑制细胞分泌IL-8的作用效果最明显,降低了模型组IL-8含量的68%。4种蜂毒均具有抗炎功效,金黄虎头蜂和葫芦蜂蜂毒具有抗衰老功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炎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向黎黎,杨卓,熊辉,齐新宇.蠲痹历节清方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动物模型消肿抗炎疗效的实验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9
[2].刘印康,张根生,黄国忠,陈济宽,张红城.利用HDF和HUVEC细胞模型评价4种蜂毒体外抗衰老及其抗炎的功效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9
[3].兰天,刘巍梦,邹阳,邱平.GLP-1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的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及对p38MAPK通路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4].范洁,王波,姜迎萍.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水平、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
[5].勾晓梅,李雪丽,隋源,周丽霞.大黄素对烟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9
[6].冯涛,张丽萍.针刀松解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模型大鼠镇痛与抗炎效果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7].黄祖波,沈崇坤,冯会婷,侯雪楠,吴文如.KBN触变凝胶剂对非感染性炎症模型动物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8].谢正露,王洋,黄菊青,宁芊,沈国治.桑黄多糖调节NF-κB核转移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模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9].卜慧莲,连一闻,许继田,马民玉.利塞膦酸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
[10].张勇,黄黛,贾新州.人参皂苷Rg1对嗅球摘除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