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论文

陈思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论文

摘 要: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的批判,阿多诺认为当时的文化具有商业化、标准化、欺骗性和操控性等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也有所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走出它们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所带来的困境,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新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工业;商业化;标准化;欺骗性;操纵性;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转型

资本主义经济在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中迅猛发展,资本逻辑在贯穿整个社会的同时也渗透进了文化领域。文化的价值更多 地被理解为一个经济概念,文化产品的交换价值成为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义所在。阿多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工业这一概念。他想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状之辞,来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之实,并最终从文化角度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虽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的产生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我看来文化工业的商业化、标准化、欺骗性和操控性等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有所显露。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越来越以市场为主导,文化工业的这些消极性特征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路上的绊脚石。扫除我国传统文化转型之路上的这些障碍,思考当下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出路,是实现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必经之路。

一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

“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1]根据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初步描述,我们需要区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这两个概念。在我看来,文化有两条普遍的产生路径,要么自下而上,产生民间的、大众的文化形态,此类可以近似于前面所说的大众文化;要么自上而下,产生官方的、权威的文化形态,文化工业就近似是这样一种文化。文化工业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背景之下,是文化被资本逻辑渗透的产物,就像其他商品被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一样,文化也被批量生产,这样的文化失去了文化本身内在的深层价值和意义,成为了一种虚假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的目的就是服务于资本,为资本操控文化领域助力。根据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理论的阐发,文化工业从形成之初就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

MicroSol® 585XT 采用的微乳化技术是新一代切削液主流技术,该技术能够将传统乳化液的颗粒变得更细更稳定,达到原有颗粒度1/10的水平。颗粒度的减小可以降低实际应用过程中切削液的带走量和补加量。同时,边界润滑和极压润滑的渗透性能将得到加强,在高速切削中有效降低侧面阻力和切屑阻力,从而改善刀具寿命和表面加工质量。

首先,文化工业追求商业化。“一个人只要有了闲暇时间,就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商提供给他的产品。”[2]阿多诺在这里直言不讳地指出文化是由文化制造商制造出来的,在他看来文化是以一种商品的形式出现,并且有专门的制造商存在,最终被出卖给文化接收者。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存在的价值仅在于它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不是文化作为文化本身所特有的价值。作为交换价值,它是文化制造商所追求的价值;作为使用价值,它是文化接收者所不得不接受的价值;而文化本身的价值,是文化工业理论下文化所缺失的。阿多诺还看到了广告的作用,制造商们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产品,广告成为一种流行的宣传方式。在我看来当文化落为商品,广告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文化,成为了一种较低级的文化形态,成为文化商品中唯一具有一丝文化价值的东西,但其存在仍然是服务于文化产品的售卖。可见,追求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当时的文化现状。

其次,文化工业致力于标准化。文化商品为了实现商业化,就必须实现大规模生产,而只有标准化的机器生产才能达到量上的要求,于是“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2]。这一文化标签是文化制造商制造的,一方面由他们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是标准化的,另一方面接收文化商品的文化消费者们也在标准化的文化商品中逐渐失去了个性,成为了同一的、普遍的群体。“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想,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2]在阿多诺看来,个性的实现不仅不具有外在的支持条件,而且还将被打压。个性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违背文化工业理论下的标准化原则,这是文化制造商们不愿意看到的。文化的标准化生产在制造同一的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也在逐渐泯灭人的个性,也将人逐渐标准化。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商业化加重。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宝库。以商业模式来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广为提倡的方式,商业化具有强大的推广作用,能够引进大量支持传统文化转型的专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但是传统文化商业化的程度却让人担忧,多地共争名人故居归属地,以为本地旅游业发展增加筹码;成语俗语等被擅自篡改滥用,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历史人物被重塑形象,以满足相关产品的宣传所需等将传统文化作为谋求经济利益的方式的现象数不胜数。传统文化变成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却被摈弃了,人们借用的只是它的这一文化符号,而这一文化符号反而成了更重要的东西。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的文化意蕴和深层次文化价值,而在于它所附带的文化标签的商业价值。这种为了经济效益而贩卖传统文化的行为让传统文化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让其在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中越来越低俗化。思考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商业化程度,改善商业化日益严重的现状,是传统文化转型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文化工业具有操控性。“城市建房规划是专门为个人设计的,即带有一个小型卫生间的独立单元,然而,这样的设计却使这些个人越来越屈服于他的对手: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2]文化对个人的操控实际上即是资本主义对个人的操控,正如阿多诺所言,这是“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城市建房规划把个人的住房规划为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隔绝了个人之间的联系。一旦阻碍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这种文化的威力将更加明显。群体由于思想汇集和碰撞,容易滋生对当下文化的非议和反思;而普遍的个体则只能被动接受文化制造商的产品,更容易屈从于文化制造商的权威。当已经被这种文化所驯服的个体再次聚集在一起时,他们始终只能是体积增加的个体而已,无法形成一个有力量的群体。屈从于文化制造商,本质也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威。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所描述的文化的这四个典型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商业性是这种文化所具有的最显著的特征,文化一旦被称为产品,就和其他任何产品一样,实现产品畅销,追求商业化就是它的第一目标。大规模机器化生产必须保证生产的标准化,这也就形成了这一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当然,标准化不只是为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更是为了实现在量上对大众的操控。这样的商业化生产过程很难保证不欺骗大众,更何况为了获得对大众的操控权力,欺骗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文化制造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是这些制造商们在获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为资本服务,使大众包括自己屈从于资本的绝对权力。由此产生的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同一性”只是服从于资本的绝对权威的表现而已。

二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困境

牙隐裂是牙体牙髓科的常见病,根据隐裂程度不同我们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伴发牙髓炎或者根尖周炎隐裂牙通常会采取根管治疗后冠修复来保存患牙。根管治疗是目前治愈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有效方法,常规的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因此疗程较长,患者需要多次到医院接受治疗,伴发牙髓炎或者根尖周炎的隐裂牙因其特殊性需要的治疗时间越短患牙的保存几率就会越高。近年来一次性根管治疗技术的疗效得到了肯定,为了节省患者就诊时间和提高患牙的保存率,我院对伴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患牙采取了一次性根管治疗技术,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现将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再次,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欺骗性。在我看来这种欺骗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虚假、欺骗的商业行为;另一方面是反思性的缺乏。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术,中医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难以避免所谓“神药”、“神医”的虚假宣传出现。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以传统文化为噱头,进行虚假的、欺骗大众的,以谋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商业活动。这种行为受利益的盲目驱使,损失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的同时,也削弱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这种欺骗性的商业行为若是会降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那么反思性的缺乏则是大众对传统文化过于自信。这种过度自信最典型地表现为坚持捍卫传统文化的纯粹性,认为传统文化最原始的状态才是最应该推崇的。当然这种看法也不是完全没有说服力,像古迹、传统技艺、传统乐器等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似乎是应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但是,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传统风俗等主观内容,我们似乎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实不论是更具主观性的传统思想文化,还是更具客观性的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反思性。正如反思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制作工艺,对现代乐器的演奏和制造不失为一种良策一样。缺乏反思,传统文化不只是只能止步于历史,而且更严重的是将会失去文化应有的生机,甚至萌生各种毒瘤。

再次,文化工业具有欺骗性。这种欺骗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任意性,“对大众意识来说,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2]。文化制造商们掌握着文化制造的主动权,文化制造商们制造什么,大众就不得不消费什么,大众意识不是大众意识,而是制造商意识的规模化。因此,文化制造商可以选择性生产何种文化商品,可以任意传递何种意识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当然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可图的基础上;这种欺骗性进而表现为一种虚假性,既然文化由制造商们生产,而制造商的根本目的在于牟利,那么制造怎样的文化产品就没有那么重要。这就使整个文化制造过程透露着虚假,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具有虚假性,制造商们完全有理由为了利益而去欺骗大众。最终,大众就被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的虚假文化所包围和欺骗。

虽然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从文化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同一性进行深刻反思,但是我认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思考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越来越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也面临着资本带来的挑战,这一挑战和阿多诺笔下的文化所面临的挑战有某些相似之处。上述的文化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也同样造成了困境。

“一定、一定,魏书记的指示我切实执行,部里布置的任务也要完成。陵矿从破产到现在,在您的领导下变化是巨大的,特别是民生方面,繁荣兴旺,魏书记,喂,喂喂…..”那边电话挂了。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过分追求标准化。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标准化在某些方面是不同于文化工业理论中文化的标准化的,后者基本表现为制造商批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在于消除人的个性,让大众屈从于资本的绝对权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所面临的标准化困境实则是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的,只是保护方式被简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化方式。湖南省质监局于2017年10月13日发布了《湘菜系列地方标准》等一系列涉及79道湘菜生产的官方标准菜谱,这一《标准》涉及食材选择、作料配置、烹饪方法等一系列详细的制作流程。作为一个饮食大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台相关规定来落实湘菜的标准化生产是对湘菜文化的一种保护,五花八门的制作方式会让湘菜失去它独有的风味。标准化可以为人们的制作提供参考,也有利于湘菜的连锁化和市场化,规模效应确实是对湘菜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但是让人深思的是,和湘菜标准化生产一样,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似乎习惯于采用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标准化。标准化可以忽略个性,忽略个性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解决一个问题,就解决了一百个相同性质的问题。然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博就在于数量上不可枚举,博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性,标准化的推广方式只会湮灭这种独特个性,最终让传统文化的转型陷入僵化和死板的境地,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也就丧失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虽然与阿多诺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我国越来越活跃的市场经济让这一比较有一定的价值。转型中的传统文化也具有文化工业理论下文化所具有的四个典型特征,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商业化趋势越发严重,商业价值成了传统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价值,更具深度的文化价值却无人去挖掘。商业化进一步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标准化发展,这种标准化的、简化的、易操作的转化方式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后期就会弊病百出。当大众缺失了反思性,被传统文化所奴隶,那就违背了我们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初衷了,实现文化的现代性始终是为实现人的现代性服务的。在新时代该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要是你出生在一百年后,你就会知道我们的星球在22世纪有这么一个国家——帕帕少年儿童独立共和国,简称帕帕国。是的,帕帕国是一个孩子王国,帕帕国的全体公民都是孩子,最大的不超过16岁(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18岁了),最小的只有3岁,正牙牙学语。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

最后,我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操控性。不同于阿多诺所说的那种具有很强政治意图的操控,在我看来我国传统文化的操控性简单表现为传统文化对大众的操控。这种操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单向度影响,二是传统文化对大众思维方式的操控。文化与大众应该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大众的关系,似乎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单向度影响。在此不是完全否认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是强调相比较之下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影响更大。这在于我国传统文化本身是博大精深的,有无限的养分可以供大众吸收,大众有不改造传统文化,直接加以利用的可能性。再加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自信,以及在商业化模式影响下的为了商业效果而借用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似乎都是不必要的。另外,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操控着大众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服务于一定的商业目的。中秋节前一个月,各种形式的月饼就开始在市场上流行,这种借用中秋文化来宣传月饼的营销模式是很常见的。一提起中秋节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月饼,而不是思乡和念亲这一背后的人文关怀,正是这样的宣传侧重禁锢了大众的思维方式,使大众被传统文化所操控。

会议站位高远,内容脚踏实地。不仅从全产业链结构搭建上对联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为了让农民和种植大户获得更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姜玲和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马诗科还分别从专业和技术的角度,向参会者进行了一堂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三 走出困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3]面对上文所述的传统文化在实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只有找出对策,走出困境,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首先,尊重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价值,扭转商业化加重的趋势。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很难独立于市场自成一体。面对文化发展商业化趋势严重的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早已成为一个应对策略。但是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要么就是属于文化事业,要么就是属于文化产业,可以完全清楚地划分界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应该是一个绝对划分的标准,而应该是每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的两种性质。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二者孰轻孰重就决定了这一特定文化的转型方向。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兼具事业性和产业性。造成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商业化加重的原因就在于产业性占了上风,产业性成为了传统文化转化所追求的目标,而事业性被忽视。但注重产业性只是借用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标签,而没有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内在文化价值,于是商业化的加重就越发使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被忽略。因此,扭转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商业化加重的趋势就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事业性,把事业性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追求目标。但是如何权衡产业性和事业性,怎样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某一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应该更侧重于事业性还是产业性,将是一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我并不赞同所有传统文化都应该完全专注于或更倾向于事业性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重视产业性的过程中不是只借用传统文化的文化标签,而是真正发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用其文化内涵和意蕴来吸引大众,并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发掘其新的内涵,那么这种对产业性的偏重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种发展已经将传统文化的事业性和产业性内在地统一了起来。权衡传统文化的事业性和产业性,以求最终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是克服当前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商业化加重的根本之策。

其次,留出传统文化自我生长的空间,减少标准化的严格规范。在我看来,造成我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遭遇标准化困境的原因在于转化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官方完全掌握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主动权是我国传统文化转型的惯用态度,简化、易操作的发展方式,成为各个不同领域的传统文化转型都可以套用的方式。压缩传统文化自我发展的空间是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一方面不相信传统文化有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相信传统文化有抵御各种其他文化的侵入,保存其完整性的能力。简化传统文化的转型方式究其根本也在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认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才有更强的保护力度。鉴于此,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4],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树立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中实现的。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文化自信的树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型需要文化自信的确立,文化自信的确立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我们要创新传统文化转型的方式方法,不能停留于制定法律法规等具有强制性的措施。灵活多变、轻松活泼、平易近人,这才是传统文化转型应该追求的方式。总之,只有留给传统文化自我生长的空间,才能避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陷入死板僵化的境地,才能确保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再次,提倡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解决转型过程中的欺骗性难题。相较于反思性的缺乏,直接的欺骗性行为带来的问题更容易解决。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高以传统文化进行商业欺骗行为的犯罪成本,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于反思性的缺乏,一方面会导致大众缺少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另一方面会导致传统文化的转型止于继承,无法走向创新。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当时时代条件、社会制度、个人思想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些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甚至部分内容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摈弃和反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反思的态度,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兼收并蓄,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传统文化中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部分,摈弃落后于时代,与新时代要求相悖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创新,是任何文化发展都经久不变的一个重要话题,更是文化的生机和灵魂所在。在我看来,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其精髓,创新它的形式。这个形式包括它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用方式,让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势见诸于平常的生活中。

最后,坚持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走出转型过程中的操控性怪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要以人民为中心,传统文化的转型始终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要改变传统文化对大众的操控性这一现象,首先就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大众的双向影响。在我看来只要落实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单向度影响就能得以缓解。然而如何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专属于个别文化精英的活动,变成大众都能够参与、应该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又成为了一个难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社会性的文化反思需要文化精英的引导,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也需要培养;其次,要坚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摈弃落后的传统文化。受一些落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很多落后的观念在大众的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比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的贞洁意识以及家长制的家庭观念等。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源自于我们落后的传统文化,是不适应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新要求的,这样的传统文化是应该摈弃的;最后,要改变传统文化沦为商业价值符号的现状。要改变一提起端午节第一反应是粽子的现象,就要改变传统文化成为商业宣传噱头的现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用文化意蕴吸引大众,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博眼球的文化符号而已。总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避免传统文化被操控和被传统文化操控的要旨所在。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他看到了传统文化对我国构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研究,反思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A].文化研究(第一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1.

[3]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C].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4-0054-04

收稿日期:2019-01-12

作者简介:陈思齐(1994-),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校:周欣)

标签:;  ;  ;  ;  ;  ;  ;  ;  ;  ;  ;  ;  

陈思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