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水库上坡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北京密云水库上坡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一、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牛智航[1](2020)在《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近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使河流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全球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地表水源地,其生态健康事关城市平稳运行,市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保障水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所研究白河和潮河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密云水库的健康,开展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研究,对掌握两条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而采取有效的修复和管理措施,保障密云水库的用水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期望,确定了潮河和白河健康内涵的定义:最大程度上保证两条入库河流的健康状况,使其自然生态功能可以良好的发挥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需要,使人类对入库河流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2)选择河流水文、水质状况、河流地貌、生物状况和社会服务功能,五个层面共16个指标构建了针对潮河和白河的健康评价体系,对两条河流进行健康评价。(3)将河流健康等级分为“理想状况”、“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及“病态”5个等级,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每个健康等级赋予分值。(4)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构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MATLAB编程语言进行计算。得出结论:白河得分86.92,潮河得分88.3,白河和潮河各断面以及整体的健康程度均属于“理想状况”,但两条河流的生物状况和白河的河流水文指标健康等级较低。(5)根据白河和潮河实际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了修复和治理的5项措施。

丁新辉[2](2020)在《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从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思路和评价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生态技术的评价理论。首次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评价生态技术。综合比较多种评价方法,根据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情况,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与熵权法和粗糙集法,对我国生态治理技术使用效果进行了分区域分问题评价,梳理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京津风沙源区、南方石漠化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生态治理技术,对不同区域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生态治理工程选择生态治理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土石山区板栗林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包括水平沟、水平阶、木枋、地埂、苔藓覆盖、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由于板栗生产方式和栗农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区普遍使用的水保措施有水平沟、地埂、木枋。经实际调查,木枋措施的减流拦沙效果并不理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防治措施下板栗林土壤侵蚀特征因子受降雨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水平沟和地埂的作用下,板栗林下水土流失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无措施情况下则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流域尺度上,主要采用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以恢复板栗林生产力;而在坡面尺度上,采用水平沟和地埂等工程措施,配合生草覆盖和苔藓覆盖等生物措施,从而实现小流域间和坡面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协同作用。(2)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植物治沙、机械沙障固沙、封沙育草、机械沙障与栽植灌木相结合等。目前在评价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效果时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本研究基于文献频次法和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14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指标,构建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技术效益为主导,兼顾功能性和应用性综合评价,从而对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6种沙障固沙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麦草沙障、秸秆沙障、粘土沙障、砾石沙障、塑料沙障和沙袋沙障6种经济性、技术性能和环境效益较优的技术模式,为沙障固沙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针对南方岩溶区石漠化问题,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封育、经济林、优良牧草、石改梯、植物篱埂、整地、饲料青贮、引流截水和能源开发。本研究选择对植物防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和封育3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采用TOPSIS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熵权法确定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评价结果为植物防护工程模式最佳,坡改梯工程模式次之,封育模式最末,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结合鱼鳞坑、水平阶等工程措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防护。(4)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按治理范围可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按治理对象可分为坡面治理技术、沟道工程技术、矿山修复技术和水库绿化技术。本研究以6种生态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2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因子,共有12个2级指标;然后对梯田、坝地、造林、种草、经济林、封育6种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指标间的不可分辨关系实现属性约简,获得由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组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属性重要性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6种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经济林(11.67)>坝地(11.17)>梯田(11.0)>种草(9.67)>造林(9.17)>封育(8.67)。

李民义,马学东,杨新乐,王凤娘,谭会国[3](2020)在《密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密云水库水源安全,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北京市密云区积极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库围网和库滨带建设、山地林下裸露地水土流失治理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同时成立保水专门执法机构和专业化队伍,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等,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理体系。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分析了密云区水土保持现状及新形势下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费晓[4](2019)在《密云板栗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板栗为我国的传统树种,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北京市密云区板栗林由于林下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加上缺乏科学的管理等原因,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引起的重视不够。本文以密云区坡地板栗林地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4月-11月期间采用野外简易径流小区和测钎小区以及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自然恢复、种植卷柏、铺设椰丝毯、铺设草帘、人工除草、种植地黄、种植苜蓿、种植马齿苋、铺设小石子等9个简易径流小区,探讨这些治理措施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并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总结不同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以期为该区板栗林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现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治理措施的表层土壤含水量在6月中旬到7月初因植物快速生长而大量消耗,土壤表层含水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7月-9月汛期来临后,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土壤表层含水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而言,其土壤表层含水量以马齿苋小区最高,其次苜蓿小区和地黄小区,卷柏小区最低,人工除草小区含水量高于卷柏小区。(2)不同治理措施0-50cm层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苜蓿和马齿苋小区0-20cm层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要高于其他小区,容重低于其他小区,人工除草小区的总孔隙和毛管孔隙度低于其他小区,土壤容重高于其他小区,不同治理措施下30-50cm 土层孔隙状况差异不显着。(3)野外生长植被的样地与人工除草样地的容重分别为1.72g/cm3、1.87g/cm3;总孔隙度分别为38.07%、28.45%;毛管孔隙度分别为35.82%、26.13%;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5.4mg/kg、46.94mg/kg;有机质含量分别为7.05 g/kg、4.52g/kg;铵态氮分别为 3.41 mg/kg、3.91mg/kg;硝态氮分别为 12.04mg/kg、14.57mg/kg;速效磷分别为5.21 mg/kg、4.87mg/kg。板栗林下有植被覆盖能显着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4)在2018年5月-10月13次产流降雨期间,不同治理的措施的产流量分别为自然恢复2.92mm、种植卷柏4.20mm、铺设椰丝毯5.05mm、铺设草帘3.83mm、人工除草5.42mm、种植地黄3.68mm、种植苜蓿2.39mm、种植马齿苋3.24mm、铺设小石子1.39mm,径流系数分别为自然恢复8.15%、种植卷柏1 1.72%、铺设椰丝毯14.10%、铺设草帘10.69%、人工除草15.13%、种植地黄10.26%、种植苜蓿6.68%、种植马齿苋9.04%,铺设小石子3.88%。铺设小石子的减流效益最好,人工除草表现最差,各种措施均能有效减少板栗林下水土流失。(5)在2018年5月-10月13次产流降雨期间,不同治理的措施的产沙量分别为:自然恢复1.72kg、种植卷柏1.81kg、铺设椰丝毯2.0kg、铺设草帘1.82kg、人工除草2.24kg、种植地黄1.75kg、种植苜蓿1.72kg、种植马齿苋1.83kg、铺设小石子1.50kg,铺设小石子措施下的减沙效益最好,人工除草表现最差,各种措施均能减少板栗林下土壤侵蚀。(6)板栗林下土壤流失量随着林地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少,当植被达到80%后土壤流失量比裸地减少41.31kg/m2。说明植被覆盖能有效减少板栗林下土壤流失。(7)板栗林下水土流失的治理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修建树盘护坡的同时,种植低矮苜蓿、马齿苋、卷柏等提高板栗林地覆盖,同时不影响农民采收板栗。

张婵婵[5](2019)在《北京浅山区沙河水库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文中指出水土流失是人类所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20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浅山区是山区和平原区的过度地带,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浅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区域水土保持工作重点。研究浅山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多年后的状况,识别关键区域,为进一步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北京市浅山区沙河水库上游王家园小流域作为研究区,根据收集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2007和2017年两期)和土壤类型等基础数据,以及验证流域的相应数据,利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SWAT模型模拟研究区内2007~2017年土壤侵蚀变化趋势,模拟结果相互对比,以检验两个模型的可靠性;并基于CSLE模拟结果,分析土壤侵蚀随时间、空间变化情况,探讨变化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SWAT模型和CSLE模型模拟研究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38.65 t/(km2·a)、310.81 t/(km2·a),两组模拟结果的相关系数R2和相对误差Re分别是0.985、4.97%,结果接近;整体而言SWAT模拟结果较大,主要是因为SWAT在丰水年时模拟结果出现骤增且这种增加会持续一段时间。(2)以CSLE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区2007~2017间平均侵蚀模数无显着变化趋势,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易发生区域为西北山区。土壤侵蚀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盖度相关性明显,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表现为裸地、较缓坡、中覆盖度区域是土壤侵蚀易发生区。

任毅[6](2016)在《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市场机制是推进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区域生态一体化要想带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应,就要充分把握好“市场之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北京及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环境服务市场、流域服务、生物多样性、景观服务、碳交易等等,每一项交易内容都面临着产权界定、市场交易制度、交易主体、价格确定、法律政策保障等多重因素。市场的发展又面临不同阶段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设计构建一个有效的生态补偿市场,通过市场制度来实现北京及周边区域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市场化手段在生态补偿设计中发挥良好的作用,需要满足三大基本条件:一是产权和责任明晰,要科学界定生态服务功能的责任主体;二是生态成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市场配置,明晰生态破坏治理责任,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本纳入到企业单位生产经营全过程;三是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重点解决了三个科学问题:一是如何培育合理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问题;二是如何合理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标准并实现产权的多元化;三是生态补偿运行服务的市场化与合作路径问题。本研究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围绕北京市与周边地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方式和区域合作路径,研究设计市场化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区域的典型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解释北京及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为何有利于破解超大城市发展的难题,弥补政府主导生态补偿的不足;第二章评述了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指出目前对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不足,特别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组织和委托代理理论、博弈理论、契约理论等作为市场化生态补偿的重要理论基础,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第二章同时对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的边界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核心目的。对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进行了总结,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第三章是从实践的角度对国内外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优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国内外市场化屯态补偿的成功案例的主要经验与启示。第四章为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从界定利益相关方、确定补偿标准与金额、确定市场化补偿方式、确定资金筹措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市场化补偿的思路、实现形式、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第五章对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水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核算。第六章对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补偿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七章系统分析了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以协商谈判为主的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的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以碳汇为主的森林市场化生态补偿、以湿地发展基金为主的湿地市场化保护和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模式,并分别设计出了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制度框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在总结研究成果基础上,展望了今后市场化生态补偿设计研究的关注热点。

裔兆宏[7](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樊豪[8](2011)在《基于GIS与RS技术的辽西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文中认为利用1998、2003和2008年三期遥感卫片资料,对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的土壤侵蚀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土壤侵蚀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动态变化格局,研究结果如下:1、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现状特征北票市生态修复区是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局部以强度侵蚀为主。2008年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面积2193.61km2,占生态修复区总面积的49.14%。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的面积为:微度、轻度、中度和强度各级别侵蚀面积分别为2270.39km2、1255.72km2、619.16km2和318.73km2。在土壤侵蚀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最大为1255.72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57.24%,中度侵蚀占28.23%,强度侵蚀面积较少,仅占土壤侵蚀面积的14.53%,中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分布相对集中。与1998年相比,由3727.44km2减少到2008年的2193.61km2,年均减少量153.4km2,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按照不同等级侵蚀强度面积变化量排序依次为:强度侵蚀(1355.71km2)>中度侵蚀(742.81km2)>轻度侵蚀(564.69km2)。2、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不同时期、不同时段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1)生态修复区在各个典型时期土壤侵蚀强度都以轻、中度和强度侵蚀为主,三种强度侵蚀面积在各个时期都基本上占到土壤总面积的50%或以上,1998、2003和2008年分别是83.5%、63.5%和49.1%,但是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面积呈减少趋势。(2)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三个时段的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的转化矩阵结果表明,高强度级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低强度级土壤侵蚀面积增加,即强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减小,轻度和微度侵蚀面积增加,其实质是土壤侵蚀由高强度级向低强度级转变的过程。(3)1998~2008年10年间北票市生态修复区的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年均变化率来看,10年间变化率最大的为微度侵蚀,为20.82%,且通过10年的治理,微度侵蚀由736.56km2增加到2270.39km2,增加了1533.83km2,占生态修复区总面积的34.36%。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的年变化率分别为8.17%、-5.45%和-8.10%。3、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点(1)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三个时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表明,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总体增加趋势,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总体减少趋势,耕地由1998年的1927.5km2减少到2008年的1507.4km2,减少面积为420.1km2,占生态修复区总面积的9.41%,林地由1998年的707.8 km2增加到1258.9km2,增加了551.1km2,占生态修复区总面积的12.35%,有两者之间的变化可以体现出这十年来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取得的成绩。(2)北票市生态修复区自1998—2008年十年间,耕地土壤侵蚀面积由1353.8km2,占该时期耕地面积的70.2%,减少到513.1km2,占该时期耕地面积的34.0%;林地土壤侵蚀面积由607.4 km2增加到782.6km2,但是由1998年占林地面积的85.8%减少到2008年的62.2%;草地土壤侵蚀面积也减少了532.1km2,降到占草地面积的52.0%;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由于面积较少,对土壤侵蚀影响不明显(3)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1998—2008年十年间,均由高强度侵蚀向低强度侵蚀转化,以耕地、林地和草地转化最为明显,表现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由强度侵蚀向中度和轻度侵蚀转化,中度侵蚀向轻度和微度侵蚀转化,该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

张贵祥[9](2010)在《水资源风险与水安全对策》文中认为北京市与水相关的可能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主要包括:缺水、干旱、洪涝、水污染、饮用水质不达标、泥石流和滑坡、冰雹、雾灾、雪灾、地面沉降等。所谓水安全除了水旱灾害,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安全、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安全等内容。

袁利[10](2008)在《基于“3S”技术的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及动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地处典型北方土石山区的峨庄流域为研究区域,以流域1990、1995、2000、2005年四个典型时期的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综合运用“3S”技术(RS、GIS、GPS)和水土保持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机交互解译与野外调查测定,分析了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的作用,依据水利部部颁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对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现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掌握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现状特征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度侵蚀。2005年峨庄流域土壤侵蚀面积3504.7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8.26%,其中:轻度侵蚀1794.45hm2,占19.59%;中度侵蚀826.93hm2,占9.03%,强度侵蚀面积699.38hm2,占7.64%,极强度侵蚀面积183.99hm2,占2.01%。轻度侵蚀占土壤侵蚀面积的比例达51.2%,主要分布在流域中、北部区域;中、强度侵蚀比例为43.5%,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区域。与1990年相比,15年间流域内土壤侵蚀面积显着减少,减少了3698.79hm2(净减少了51.3%),年均减少246.59hm2;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降低顺序为:中度侵蚀(2360.42hm2)>强度侵蚀(680.99hm2)>轻度侵蚀(340.82hm2)>极强度侵蚀(316.57hm2)。表明:自80年初实施的以峨庄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地遏制了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发展,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2.阐明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①峨庄流域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均以轻度和中度侵蚀为主,两种土壤侵蚀强度占到土壤侵蚀面积的74%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时间推移呈递减趋势,土壤侵蚀面积由1990的7203.55hm2分别降至1995、2000、2005的6854.31hm2、6417.22hm2、3504.75hm2;土壤侵蚀强度随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即高强度级土壤侵蚀逐步向低强度级土壤侵蚀和微度土壤侵蚀转化,极强度侵蚀、强度侵蚀、中度土壤侵蚀面积持续减小,但轻度侵蚀面积表现为先增加(19902000)后减少(20002005),微度侵蚀面积则持续增加;不同时段(19901995、19952000、20002005)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面积存在差异,分别为1012.31hm2、713.57hm2、3207.93hm2。②随着时间推移流域内土壤侵蚀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变化,土壤侵蚀强度增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南部山桥村的淹子岭区域,上雀峪的太平山区域及罗圈峪的雁门寨区域;中部上东岛坪的石坡寨北麓地区和太和水库附近的中古峪区域,以坡面黄烟垦殖区,残疏林地和低覆盖草地为主。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以有林地、中高覆盖草地和水平梯田为主。河道两侧的耕地、裸岩和难以治理的边远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由于各个时期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措施不同,导致各时期防治土壤侵蚀的效益有所差异,但15年来峨庄流域的土壤侵蚀综合防治效益日趋显着。3.揭示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①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中度、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流域内林地利用类型中的残疏林地、草地利用类型中的中低覆盖草地和耕地利用类型中以黄烟垦殖为主形成的坡耕地。②植被盖度是决定土壤侵蚀强度的关键因素,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中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盖度分级;中度、强度和极强度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等植被盖度分级。③土壤侵蚀与坡度密切相关,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斜坡、陡坡和急坡等区域,坡度越大的区域高强度土壤侵蚀面积分布比例越高。如强度侵蚀主要分在陡坡和急坡,以陡坡区域为主,占强度侵蚀总面积的66%以上;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在陡坡、急坡和急陡坡区域,以急坡区域为主,占极强度侵蚀总面积的68.80%以上。

二、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1.3.1 河流健康内涵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外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在河流健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河流水资源
    2.2 密云水库流域典型入库河流概述
        2.2.1 典型入库河流概况
        2.2.2 水环境现状
        2.2.3 入库河流健康内涵
    2.3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密云水库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3.1 河流健康评价尺度
        3.1.1 空间尺度
        3.1.2 时间尺度
    3.2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和选择
        3.2.1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
        3.2.2 河流健康评价原理选择
    3.3 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3.3.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2 评价体系构建步骤
        3.3.3 评价体系构建
        3.3.4 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4 河流健康评价标准确定
        3.4.1 河流健康状况分级
        3.4.2 河流健康评分方法
        3.4.3 河流健康评分标准
    3.5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概述及确定
        3.5.1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概述
        3.5.2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选择
    3.6 构建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3.6.1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
        3.6.2 模糊合成算子简介
        3.6.3 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
    4.1 潮河和白河监测数据获取
        4.1.1 潮河和白河监测点布置
        4.1.2 数据来源
    4.2 权重计算
        4.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4.2.2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4.2.3 用于计算权重的MATLAB代码和解释
    4.3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对潮河和白河健康评价
        4.3.1 潮河各断面健康评价
        4.3.2 白河各断面健康评价结果
        4.3.3 综合评价结果
        4.3.4 河流修复措施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专家调查表

(2)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1.2.2 工程技术综合评价
        1.2.3 生物技术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生态技术评价理论分析
    2.1 生态技术评价依据
        2.1.1 评价目的
        2.1.2 被评价对象
        2.1.3 评价者
        2.1.4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2.1.5 权重系数
        2.1.6 综合评价模型
        2.1.7 评价结果
    2.2 生态技术评价原则
    2.3 生态技术评价思路
        2.3.1 事前评价
        2.3.2 事中评价
        2.3.3 事后评价
    2.4 生态技术评价过程
        2.4.1 确定研究范围
        2.4.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归一化
        2.4.3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第3章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3.1 燕山山区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燕山山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板栗林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技术
    3.3 不同生态技术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3.3.1 小区布设
        3.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3.3.3 典型相关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4.1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4.1.1 治沙沙障比选
        4.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4.2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技术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体系
    4.3 基于分层模糊积分法的沙障固沙技术综合评价
        4.3.1 评价对象
        4.3.2 指标值及隶属度的计算
        4.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5.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5.1.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
        5.1.2 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5.2 基于TOPSIS法的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研究方法
        5.2.3 指标体系建立
    5.3 西畴县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6.1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6.2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密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密云区概况
2 密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
    2.1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
    2.2 多措并举,保障密云水库水源安全
    2.3 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督
    2.4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初具规模
3 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3.1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3.2 水土保持监测监管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4.2 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管护
    4.3 完善综合监管体系
    4.4 提升监测评价能力
    4.5 强化宣传与公众参与
    4.6 保障资金投入

(4)密云板栗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经济林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1.2.2 经济林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2.3 经济林水土保持农业措施
        1.2.4 经济林栽培管理措施
        1.2.5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候土壤
    2.3 板栗产业发展情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2.1 人工除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3 不同治理措施的产流产沙量
        3.2.4 坡度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3.2.5 植被覆盖度对土壤流失的影响
    3.3 实验设计
        3.3.1 人工除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效益评价设计
        3.3.3 坡度对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
        3.3.4 植被盖度对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的影响
    3.4 研究方法
        3.4.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4.2 降雨量观测
        3.4.3 径流观测
        3.4.4 泥沙观测
        3.4.5 测钎
        3.4.6 土壤含水量的测量
        3.4.7 板栗林地侵蚀沟调查
        3.4.8 植被调查
        3.4.9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降雨特征与小区植被恢复情况
    4.1 研究区降雨过程和特征分析
    4.2 不同治理措施的植被恢复状况
5.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影响
    5.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5.3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5.4 人工除草对板栗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4.1 人工除草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5.4.2 人工除草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5.4.3 人工除草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5 小结
6. 不同治理措施下水土流失情况
    6.1 不同治理措施产流产沙情况
    6.2 不同治理措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6.3 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6.4 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6.5 小结
7. 板栗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设计
    7.1 项目区基本情况
        7.1.1 地理位置
        7.1.2 生态地位
        7.1.3 地形地貌
        7.1.4 土壤植被
    7.2 水土流失和治理现状
        7.2.1 水土流失现状
        7.2.2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7.3 治理目标
    7.4 板栗林下水土保持设计
        7.4.1 砌筑树盘
        7.4.2 种草
        7.4.3 覆盖
    7.5 各类措施工程造价
        7.5.1 人工工资单价
        7.5.2 材料单价
    7.6 投资估算
    7.7 后期管理
    7.8 效益分析与评价
8.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北京浅山区沙河水库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1.2.1 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1.2.2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1.2.3 资料缺乏地区的土壤侵蚀评估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水文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1.4 土壤
    2.2 研究方法
        2.2.1 基础资料收集
        2.2.2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2.2.3 基于经验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
        2.2.4 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估
    3.1 模型验证流域的参数获取
        3.1.1 SWAT模型数据库建立
        3.1.2 模型构建
        3.1.3 模型校准与验证
    3.2 王家园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拟
        3.2.1 王家园小流域SWAT模型构建
        3.2.2 模拟结果
    3.3 小结
4 基于经验模型的土壤侵蚀评估
    4.1 USLE模型数据库构建
        4.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4.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4.1.3 地形因子LS
        4.1.4 生物因子B
        4.1.5 工程和耕作因子E、T
    4.2 结果与讨论
    4.3 小结
5 研究区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5.1 CSLE和SWAT模拟结果对比
    5.2 基于CSLE结果的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5.2.1 土壤侵蚀时间分布特征
        5.2.2 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基于分布式模型的评估结论
        6.1.2 基于经验模型的评估结论
        6.1.3 研究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6)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1.1.2 通过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破解超大城市发展难题
        1.1.3 推动北京与周边区域的生态经济建设
    1.2. 研究区的典型性
        1.2.1. 研究区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状况
        1.2.2. 研究区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2.3. 研究区经济协作现状
        1.2.4. 研究区生态补偿状况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价值核算及基础理论支撑研究
        1.3.2.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研究
        1.3.3. 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制度规则设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创新点
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综述
        2.1.1. 生态补偿定义的发展
        2.1.2. 区域生态补偿
        2.1.3. 政府生态补偿制度文献
        2.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化方法
        2.1.5.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
        2.1.6. 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2.1.7. 北京与周边区域补偿机制
        2.1.8. 研究特点与存在问题
    2.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2.1. 基于生态环境要素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交易费用理论
        2.2.6. 组织和委托-代理理论
        2.2.7. 博弈理论
        2.2.8. 契约理论
    2.3.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基本属性
    2.4.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主要途径
        2.4.1. 生态补偿费和生态税收
        2.4.2. 排污权交易模式
        2.4.3. 碳汇交易模式
        2.4.4. 水资源交易模式
        2.4.5. 生态认证模式
3. 国内外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实践研究及借鉴
    3.1. 按市场交易类型划分的国外市场化生态补偿实践
        3.1.1. 交易许可与限额交易
        3.1.2. 受益和受损方直接的市场交易
        3.1.3. 生态标记
    3.2. 我国现有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缺乏有针对性且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3.2.2. 受益者支付和补偿制度不完善有违“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3.2.3. 补偿网络与途径不健全补偿主体和方式没有实现多元化
        3.2.4. 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差异较大缺乏协商机制
    3.3. 国内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典型实践
        3.3.1 浙江金华江流域市场化补偿
        3.3.2.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
        3.3.3. 甘肃张掖跨地区可交易水票探索
        3.3.4. 广东碳排放权配额交易与碳金融
        3.3.5. 云南工业清洁发展机制(CDM)和森林碳汇项目
        3.3.6. 我国部分省市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
    3.4. 主要经验与启示
        3.4.1. 生态服务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市场手段仍是重要补充
        3.4.2. 生态补偿机制问题复杂,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3.4.3. 环境保护法律政策走向对生态补偿具有重要影响,亟需建立科学补偿标准
        3.4.4. 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和公平公正确保生态补偿多目标均衡
4.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与运作模式
    4.1. 市场化生态补偿构建思路
        4.1.1. 界定利益相关方
        4.1.2. 确定补偿标准与金额
        4.1.3. 降低交易成本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
        4.1.4. 确定市场化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和分配机制
    4.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实现形式设计
        4.2.1. 生态购买模式
        4.2.2. 协商谈判模式
        4.2.3. 生态环境认证模式
    4.3. 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4.3.1. 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应当遵循的原则
        4.3.2. 市场化生态补偿的构成要素
        4.3.3.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
    4.4. 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运作模式
        4.4.1. 区域政府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运作模式
        4.4.2. 企业用户间的市场化生态补偿运作模式
5. 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格局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算
    5.1. 生态背景—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5.2.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5.2.1. 生态功能分区
        5.2.2. 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5.2.3. 协同治理、保护河湖水系及海洋生态环境
    5.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5.3.1. 冀北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2. 官厅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3. 密云水库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5.3.4. “稻改旱”项目的节水价值
6. 北京与周边区域生态补偿现状和存在问题
    6.1. 生态补偿的主要形式
        6.1.1. 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6.1.2. 北京的生态援助
        6.1.3. 已启动的市场化补偿案例
    6.2. 现行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
        6.2.1. 补偿数额偏低,不能满足受益主体的需求
        6.2.2. 补偿的领域和空间范围有待拓宽
        6.2.3. 以项目为主的补偿有待制度化和长效化
        6.2.4. 以公共支付体系为主的生态补偿行政色彩过浓
        6.2.5. 生态补偿范围、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不明晰
7. 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1. 以协商谈判为主的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1.1. 密云水库水源河北区基本情况
        7.1.2.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
        7.1.3.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水环境容量及自净系数
        7.1.4. 密云水库流域上游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计算
        7.1.5. 密云水库流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2. 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的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制度设计
        7.2.1. 建立大气污染市场化补偿的必要性
        7.2.2. 北京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
        7.2.3. 排污权交易制度市场化设计
        7.2.4. 具体的操作实施建议
    7.3. 以碳汇为主的森林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3.1. 北京与周边区域的森林系统
        7.3.2. 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前景
        7.3.3. 北京与周边区域森林碳汇潜力分析
        7.3.4. 森林碳汇制度市场化设计
    7.4. 以湿地发展基金为主的湿地市场化保护制度设计
        7.4.1. 京冀湿地生态系统互接
        7.4.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评估方法选择
        7.4.3. 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市场化设计
        7.4.4. 设立湿地发展基金
    7.5. 异地开发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7.5.1. 异地开发的实现路径
        7.5.2. 异地开发的生态产业选择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让市场机制在京冀跨区域生态补偿中发挥重要作用
        8.1.2. 制定生态红线,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8.1.3. 构建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
        8.1.4. 北京市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GIS与RS技术的辽西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GIS 与RS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2.2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1.2.3 国内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水土流失现状
    2.1.4 水土保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壤利用因子解译
    2.2.2 植被盖度因子解译
    2.2.3 土壤侵蚀强度解译
    2.2.4 野外调查及验证
2.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现状分析与评价
    3.1.1 土壤侵蚀现状
    3.1.2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3.2 北票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3.2.1 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分析
    3.2.2 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转变特征分析
    3.2.3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速率分析
3.3 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3.3.1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3.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特征分析
    3.3.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面积变化
    3.3.4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4 讨论
4.1 运用遥感技术对土壤侵蚀的研究
4.2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关系 5 结论
5.1 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现状特征
5.2 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不同时期、不同时段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
5.3 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10)基于“3S”技术的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及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3s 技术概述
        1.2.1 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及其应用
        1.2.2 遥感技术(RS)发展及应用
        1.2.3 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及应用
    1.3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
        1.3.1 国外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1.3.2 国内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水文
        2.2.4 土壤
        2.2.5 生物资源
    2.3 社会经济
    2.4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状况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信息源采集及数据处理
        3.1.2 土壤侵蚀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解译
        3.1.2.1 勾绘基本侵蚀图斑
        3.1.2.2 人机交互解译影响土壤侵蚀的环境因子
        3.1.2.3 选择评判模型,确定图斑侵蚀强度
        3.1.2.4 野外实地验证
        3.1.3 土壤侵蚀格局与动态分析
        3.1.4 土壤侵蚀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分析
    3.2 技术路线
4 信息源采集与预处理
    4.1 信息源采集
        4.1.1 遥感数据
        4.1.2 其它数据
    4.2 信息源预处理
        4.2.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4.2.2 其他信息源预处理
5 土壤侵蚀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解译
    5.1 土地利用因子解译
    5.2 植被盖度因子解译
    5.3 坡度因子提取
    5.4 土壤侵蚀强度解译
    5.5 野外调查及验证
6 结果与分析
    6.1 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
        6.1.1 土壤侵蚀现状
        6.1.2 土壤侵蚀现状评价
    6.2 峨庄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6.2.1 土壤侵蚀面积动态分析
        6.2.2 不同级别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转变特征分析
        6.2.3 土壤侵蚀强度变化速率分析
    6.3 土壤侵蚀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相互关系
        6.3.1 土地利用因子
        6.3.1.1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6.3.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变特征分析
        6.3.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面积变化
        6.3.1.4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6.3.2 植被盖度因子
        6.3.2.1 植被盖度动态分析
        6.3.2.2 不同植被盖度分级面积转变特征分析
        6.3.2.3 不同植被盖度分级的土壤侵蚀变化
        6.3.2.4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各种植被盖度分级面积变化
        6.3.3 坡度因子
        6.3.3.1 不同坡度分级的土壤侵蚀变化
        6.3.3.2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各种坡度分级面积变化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掌握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现状特征
        7.1.2 阐明了峨庄流域不同时期、不同时段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规律
        7.1.3 揭示了峨庄流域土壤侵蚀与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
        7.1.4 建立了流域土壤侵蚀数据库,实现了土壤侵蚀的快速准确调查和动态监测
    7.2 讨论
        7.2.1 遥感数据分辨率与解译判读
        7.2.2 水平梯田与土壤侵蚀强度
        7.2.3 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图

四、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坡地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典型入库河流健康评价[D]. 牛智航.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丁新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3]密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探析[J]. 李民义,马学东,杨新乐,王凤娘,谭会国. 中国水土保持, 2020(03)
  • [4]密云板栗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果研究[D]. 费晓.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北京浅山区沙河水库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D]. 张婵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北京与周边区域市场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D]. 任毅.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7]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8]基于GIS与RS技术的辽西北票市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D]. 樊豪.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9]水资源风险与水安全对策[A]. 张贵祥. 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 2010
  • [10]基于“3S”技术的峨庄流域土壤侵蚀格局及动态[D]. 袁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北京密云水库上坡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