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流”:又一种追星的新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韩流”对中国当代明星文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赵明[2](2015)在《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与之相关的论着、论文、网络视频等进行梳理和分析,经过文献阅读、案例总结、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对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整理出这段时期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同时也针对一些文章及论着中对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分析不全面、介绍不系统等等事实的存在,提出建议。希望本文在未来能给从事专业流行音乐工作者和广大流行歌曲爱好者们作为学习参考,并带来有效的帮助。论文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中国流行歌曲的概念界定;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脉络;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演唱特点;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有效传播途径。总之,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是在网络快速普及之后和多种模式的电视选秀节目推动下,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稳步有序缓缓进行着;在涌现出大量好作品的同时,也推动了21世纪中国流行曲的良性发展。
张冉[3](2014)在《韩国文化外交研究 ——以“韩流”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韩流”为切入点研究韩国的文化外交。本文认为“韩流”与韩国文化外交的结合,不仅为韩国文化外交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走出了一条专属于韩国的特色化文化外交道路,也为研究韩国文化外交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通过分析韩国运用文化外交所收获的成效可以看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与传统外交形式相比,文化外交不再仅仅是作为传统外交的附属品和补充部分,而是可以单独发挥作用的。韩国文化外交的得与失为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本文从分析韩国文化外交得到三点启示:第一,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二,文化交往要建立在尊重与对等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对象国的感受和接受能力;第三,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不能丢弃传统,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使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也不失现代的特征,保持国家文化鲜明的特色。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介绍本文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文章的框架结构。正文部分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概述韩国文化外交。第二章研究韩国文化外交中的“韩流”因素。第三章评述韩国文化外交中“韩流”因素的成功与不足以及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结语部分总结韩国文化外交的成功经验和对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阐明文化外交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外交形式的补充,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丽萍[4](2011)在《“韩流”影响下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韩流”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席卷了中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它以韩剧、韩星、韩食、韩式服装、韩式美容美发为主要的发展形式,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还是对其趋之若鹜的追星群体。追星作为一种休闲行为几乎已经覆盖了所有的年龄层,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是对此表现出狂热的追求,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大众追星的新时代。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韩流”现象和青少年的追星行为进行分析的,而从休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很少。因而,开展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研究,在客观看待追星行为的同时,有利于从休闲角度进一步挖掘追星群体的各种偏好,借“韩流”之风不断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试图站在追星群体的角度对其休闲行为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与休闲信息来源、休闲同伴、休闲时间、休闲活动等方面的选择有关,一定的休闲行为必定会反映在相应的地理空间上(即形成所谓的休闲空间),并与休闲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空间响应。本文通过对青岛市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追星者更多的选择与自己年龄相仿、爱好相似的朋友作为休闲同伴,而且这种选择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追星群体渴望被社会接受和寻找归属感的愿望;追星群体中女性占到半数以上,而且其休闲消费能力也比较强,表现出对“韩流”的强烈追捧;追星群体对休闲行为的选择更趋向于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对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站在休闲的角度去看待追星行为,同时,也会通过相应的法规对追星者的追星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发展城市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和谐城市的建设。
朴圭玉[5](2011)在《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两国是邻国,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毗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在两国交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文化。在中国自孔子创立儒文化以来,在发展和壮大之后,又迅速地传播到韩国、日本等国家。韩国在对待中国的儒文化时,采取了接受、丰富和发展的态度,还能将其基本的思想保存完好,这样对待儒文化的态度使两国在文化交流中有了厚实的文化基础。两国文化由于来源相同,使得两国人民拥有相近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中韩两国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着相近之处,但在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也表现出很多的变化与不同。同源文化的传承加之对异国文化和生活情趣的好奇,韩国“文化立国”的主打产品——影视产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赢得了中国的市场份额。其中,以描述韩国普通家庭生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剧”以其独特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质征服了数千万的中国观众。1997年央视首度播出韩国家庭剧《爱情是什么》之后,《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等大批韩国家庭剧纷纷进驻央视,甚至再三重播。韩国家庭剧就如同韩国的泡菜一样,以其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中国在近几年中也不断有经典的家庭剧出现,如《幸福攻略》、《蜗居》、《金婚》、《中国式离婚》、《牵挂》、《婚姻保卫战》、《父爱如山》等。有对亲情、爱情的反思;有对婚姻的重新诠释;有对现实生活的剥蚀;也有对健康、快乐人生的不断探索和追求……中国家庭剧内容精彩、主题深刻且耐人深思,但也有某些不足,如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以及受某些快餐文化及收视率影响而打造的过于粗俗……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文化因素的分析。对于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文化因素的分析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共同性文化因素和差异性文化因素。以往的对两国电视剧的比较,大多基于叙事手法,情节结构等方面,却很少从文化层面,甚至是伦理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笔者作为一名在中国留学的韩国人将从两国伦理文化因素入手,具体地分析两国家庭剧的异同,以便更清楚的认识到两国家庭剧繁盛的内在原因;二、在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表现上,两国的家庭剧既有表面上的相同,又有其实质意义上的差异,传统意义上的夫妇、婆媳、父子关系虽到了当代,在两国不同的文化语境下都得到了重新建立,但其内理上的文化取舍却是不尽相同的。本研究将对这—问题做一重点论述;三、韩国家庭剧在中国的热播,一直是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更深层次的伦理文化动因。无论是在韩国家庭剧的情节结构安排上,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得到了中国观众的青睐,同时,中国观众的口味也影响着韩国家庭剧的发展,两者之间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四、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韩两国的家庭剧中更体现出了伦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且更带有自己的本土化特色。韩国家庭剧中的人物形象本色化、生活化,更愿意迎合接受群体的口味,相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强;中国家庭剧中的人物形象典型化、社会化,体现出了明显的反思意味,更加耐人寻味一些。五、中韩家庭剧的繁荣对民族文化建设的启示。通过对中韩家庭剧繁荣现状的反思,进而关注到其繁荣所带来的启示,提出相应的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建议,也是本文所着力展现的。传承着同源文化的中韩两国的当代家庭剧,因历史发展、叙事文本和内容构建的差异,在家庭的叙述空间、叙事倾向和家庭形象的表述上各具特色。鉴于中韩两国电视剧发展的蓬勃态势,将中韩两国的家庭剧从伦理文化层面单独列出来进行比较研究显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不仅对中韩两国家庭剧进一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为一个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留学的近十年时间,感同身受中韩家庭剧对两国文化交流和民间生活的重要影响,对中韩文化艺术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笔者选择了中韩家庭剧为研究对象,以伦理文化比较为切入点,试图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共性与民族差异性,以自己的浅见为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尽一点微薄之力。
温朝霞[6](2008)在《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及其反思》文中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一轮新的文化浪潮,引发了所谓的"哈日哈韩"现象,受"哈"时尚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初中至高一、高二这一阶段。可以说,"日韩流"在中国的种种表现虽繁杂,但归根到底均属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范畴。它的出现与世界范围内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实用哲学、享乐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不无关联。
朴爱花[7](2008)在《从“韩流”看中韩文化交流》文中研究指明中韩建交后,短短16年中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中的“韩流”现象引人注目。“韩流”在20世纪90年代末涌入中华大地,以韩国流行音乐、韩剧、韩国校园小说等大众文化为载体,在中国广泛地掀起了喜爱、推崇韩国流行文化的风潮。“韩流”虽然源于韩剧、韩国音乐等娱乐行业,但却没有限制在其中,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以韩国大众文化产品为代表,包括韩国化妆品、服装、电子产品、旅游等多个产业在内的相互影响和带动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将带有“韩国制造”的东西都归于“韩流”。“韩流”在中国兴盛的原因:首先,韩剧作为外来文化,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文化心理上的认同,韩剧中体现的韩国社会文化、宣扬的社会道德是东方式的伦理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传统古朴的儒家文化观、价值观。这样中国人在接受、理解韩国人的“模拟生活”——韩剧时,就没有了文化壁垒,并能在韩国的文化作品中感受到熟悉又缺乏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当前中韩大众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大众文化的弱势,又是“韩流”这种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其次,经贸发展是文化传播的催化剂和推进器,中韩两国在1992年建交后,双方的经贸关系迅猛发展。不断加强的经济合作要求文化上的交流,要求两国人民深层次地增进彼此的了解,“韩流”让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深入到民众心中。再次,“韩流”的发展得益于韩国政府高度地把握方向、制定战略和韩国企业的大力支持。最后,中韩文化交流能迅速发展,“韩流”大肆盛行于中华大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中韩两国政治关系的突破,以及近几年间中韩两方面都重视与对方的友好关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这些都为“韩流”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韩流”在中国已经有10年,在这期间带来许多问题。首先,它大规模地冲击了我国的国产剧以及其他文化产业,国内的许多制片人对本土国产剧的前景担忧,他们纷纷站出来大声呼吁支持国产影视剧,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韩流”的兴盛也为国产剧的再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因素。其次是“韩流”加剧了中韩贸易的不对等状况,尤其是文化贸易产品的不对等。近年来的“反韩流”现象,以及部分关于中韩历史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给中韩文化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2006年韩国电视台相继播出了《朱蒙》、《大祚荣》、《渊盖苏文》等历史剧,中韩两国部分民众之间围绕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甚至扭曲事实、丑化中国人的剧情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口水战,“反韩流”至此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使中国的网民产生“反韩”情绪,对“韩流”产生抵触情绪,也成为“韩流”遭遇“寒流”的原因之一。综上,“韩流”在中国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从2006开始“韩流”在中国呈现衰弱趋势,这是由于部分地区的“反韩流”现象以及“韩流”自身的原因(像情节雷同、严重模式化等)使然。这一状况也使得部分中国国民对“韩流”文化重新认识。中韩文化交流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才可能长期的发展,特别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中,还要考虑到对邻国国民感情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电视剧等因素,这样“韩流”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董荟[8](2007)在《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文化的是非功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学术争论,它的迅速发展打破了精英文化的特权,对青少年成长和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语文学科教学形成了巨大冲击。本文在前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总结大众文化的特征,调查师生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和对语文教学的看法,探讨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从语文教学的层面对大众文化进行审视,有选择地将大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通过实践,分别以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专题活动等角度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多元,走向开放。最后就大众文化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方法、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概述。本文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概括了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为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第三部分,大众文化与语文结合的历史依据。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大众文化中文学发展史和历代“追星”现象进行观照,分析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语文学科与大众文化的诸多联系,寻找语文教学与大众文化结合的历史依据;第四部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现实依据。主要运用调查法,了解师生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及语文教学的期望,并分析调查结果,为大众文化和语文教学结合提供现实依据。第五部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依据。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西方教育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第六部分,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探索实践。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尝试,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活动专题提出两者相结合的具体方法。第七部分,就大众文化的自身缺点可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思考,提出一些建议,使大众文化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使课堂富有活力和开放性的一个具体的尝试,对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大众文化自身的缺陷又需要广大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语文教育者倾注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王瑞武[9](2007)在《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影视剧日益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为我国初中生课余的主要娱乐方式。韩国影视由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及历史文化剧等构成,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系列,展现了韩国年轻一代对爱情的理解和价值观,给初中生一种即时尚又亲切的心理感受,体会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很多初中生表示从韩国影视剧中得到了快乐和享受,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放松和愉悦,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也学到了很多生活的哲理。韩国影视在我国影视文化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满足了初中生对于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影视文化需求。但是韩国影视传播的背后是韩国经济、文化、价值观及时尚消费理念,其目的是让我们的初中生了解韩国,认同韩国的时尚观念和消费文化,认同他们所创造的影视明星,进而去购买影视相关的韩国商品。初中生是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韩国影视的传播使一大批影视明星成为初中生崇拜的对象,韩国影视文化的流行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一直是处于“逆差状态”,将会对我国初中生的“文化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要引起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及有识之土的高度重视。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韩国影视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首先,调查了韩国影视对初中生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其次对影响现状做了描述,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分析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意义。第二部分对韩国影视文化影响初中生价值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介等方面进行探讨。对韩国影视文化影响初中生价值观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传播社会学的分析模式。第三部分是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媒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出开展初中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与现实意义,指出了开展媒介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温朝霞[10](2006)在《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文中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韩影视剧相继涌入中国,并在中国荧屏上掀起了一个个播出高潮。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化差异可能是导致欧美电视剧在中国没有如此受欢迎的根本,而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风靡,则呈现了一种“文化接近性”。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地理空间、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共同的遗产使日韩影视剧在中国具有明显的文化亲和力。日韩影视剧能在中国成功传播还有着很多因素,如中国引进、播出海外影视剧的政策法规、日本和韩国发达的经济及其对影视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中日和中韩外交关系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成功的运作方式等,它们构成了传播的政策环境、政治环境、资源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等。就影视文本而言,从内容来看,日韩影视剧善于讲述让人感动的故事,来展现都市生活的真实状况;从形式来看,精致的细节、唯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等,能给观众带来美的视听享受。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也为中国大众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二、“韩流”:又一种追星的新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流”:又一种追星的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2)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流行歌曲概念界定 |
(一)流行 |
(二)流行歌曲 |
(三)中国流行歌曲 |
1.“时代曲” |
2.“抒情歌曲” |
3.“通俗歌曲” |
二、21 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脉络 |
(一)“韩流”、“欧美”流行歌曲的冲击 |
(二)“中国风”歌曲的兴盛 |
(三)“民族风”兴起 |
(四)“新民歌”现象 |
(五)“新民谣”与本土化的结合 |
(六)流行歌曲加入“戏曲”演唱的借鉴 |
三、21 世纪中国流行歌曲演唱特点 |
(一)歌词突出民族文化的内涵 |
(二)旋律强调各民族风格的音乐特点 |
(三) 演唱方法不拘一格 |
(四)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
四、21 世纪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有效传播途径 |
(一)网络流行歌曲的迅猛发展 |
(二)央视“青歌赛”的受众面之大 |
(三)层出不穷的电视选秀娱乐节目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韩国文化外交研究 ——以“韩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概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文章框架 |
第一章 韩国文化外交概述 |
一、文化外交的内涵 |
(一) 文化外交的涵义 |
(二) 文化外交的作用 |
二、韩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国际背景及国内环境 |
(一) 韩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国际背景 |
(二) 韩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国内环境 |
三、韩国文化政策与文化外交相关机构设置 |
(一) 韩国文化政策 |
(二) 韩国文化外交相关机构 |
四、韩国文化外交的主要形式 |
(一) 文化领域交流活动 |
(二) 语言推广 |
(三) 海外学术交流 |
(四) 参与国际组织和文化多边交流 |
第二章 韩国文化外交中的“韩流”因素 |
一、“韩流”的形成、发展与扩散 |
(一) “韩流”的形成 |
(二) “韩流”的发展 |
(三) 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政府的积极引导使“韩流”文化迅速向外扩散 |
二、“韩流”的作用及影响 |
(一) “韩流”文化与韩国外交的结合 |
(二) 作为文化外交重要形式的“韩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 |
(三) “韩流”提升韩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了韩国的软实力 |
第三章 韩国文化外交的评价及其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
一、韩国文化外交评价 |
(一) “韩流”融入韩国文化外交的成功经验 |
(二) “韩流”作为韩国文化外交重要形式存在的问题 |
二、韩国文化外交对中国文化外交的启示 |
(一) 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问题 |
(二) 韩国文化外交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韩流”影响下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休闲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
1.1.2 “韩流”的兴起和发展 |
1.1.3 大众娱乐时代让追星成为必然 |
1.1.4 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让青岛“韩流”涌动 |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技术路线和内容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区域概况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追星群体的界定 |
2.1.2 休闲及休闲娱乐 |
2.1.3 休闲行为 |
2.1.4 休闲消费 |
2.2 相关理论 |
2.2.1 社会心理学 |
2.2.2 消费者行为学 |
2.2.3 动机分析 |
2.2.4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模仿律 |
第三章 青岛市追星群体休闲偏好及行为分析 |
3.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3.2 样本结构分析 |
3.3 追星群体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3.1 休闲信息来源选择 |
3.3.2 休闲同伴选择 |
3.3.3 休闲活动选择 |
3.3.4 休闲娱乐场所选择 |
3.3.5 休闲时间的选择 |
3.3.6 休闲消费支出选择 |
3.4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不同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4.1 不同性别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4.2 不同年龄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4.3 不同职业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4.4 不同文化程度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4.5 不同经济收入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偏好分析 |
3.5 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总体特征 |
第四章 青岛市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空间响应 |
4.1 空间及休闲空间 |
4.1.1 对空间的认识 |
4.1.2 对休闲空间的认识 |
4.2 追星群体家庭休闲空间 |
4.2.1 家庭休闲空间概述 |
4.2.2 追星群体休闲行为与家庭休闲空间的响应 |
4.3 追星群体社区休闲空间 |
4.3.1 社区休闲空间概述 |
4.3.2 追星群体休闲行为与社区休闲空间的响应 |
4.4 追星群体社会公共休闲空间 |
4.4.1 社会公共休闲空间概述 |
4.4.2 追星群体休闲行为与社会公共休闲空间的响应 |
4.5 追星群体虚拟休闲空间 |
4.5.1 虚拟社区的概述 |
4.5.2 追星群体休闲行为与虚拟休闲空间的响应 |
第五章 青岛市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影响因素 |
5.1 “韩流”对追星群体休闲行为的影响因素 |
5.1.1 韩国影视剧的传播力 |
5.1.2 “韩流”明星的号召力 |
5.1.3 韩星后援组织的感染力 |
5.1.4 娱乐媒体的渲染力 |
5.2 休闲主客体因素对休闲行为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家庭剧发展和研究概述 |
1.2 韩国家庭剧发展和研究概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2.1 "哈韩"之风的兴起与传播 |
2.2 韩剧形成跨国冲击波的动因 |
2.3 韩剧吸引中国受众的内在因素 |
2.4 韩剧的盛行与反思 |
第3章 中韩家庭剧所蕴含的伦理文化元素 |
3.1 中韩家庭剧共性的伦理文化元素 |
3.2 中韩家庭剧的差异性伦理文化元素 |
第4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 |
4.1 中国:转型期的碰撞与冲突 |
4.2 韩国: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
4.3 跨文化现象在韩国家庭剧中的表现 |
第5章 中韩家庭剧伦理关系的文化分析 |
5.1 对传统的弘扬与追求:伦理关系层面 |
5.2 道不完的热门话题:性别关系层面 |
5.3 中韩家庭剧中的伦理道德结构差异 |
第6章 中韩家庭剧中人物形象的审美比较 |
6.1 中国剧:"典型化"和社会化 |
6.2 韩剧:"本色化"和生活化 |
6.3 立体的饱满与复杂的单一 |
第7章 中韩家庭剧的繁荣对民族文化建设的启示 |
7.1 对传媒经济资源的重视和挖掘 |
7.2 创造韩国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品牌 |
7.3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结语: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理性主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及其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哈日”、“哈韩”的源起 |
二、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 |
三、“哈日”、“哈韩”现象的反思 |
(7)从“韩流”看中韩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韩流"在中国的现状 |
2.1 "韩流"现象 |
2.2 "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形态以及过程 |
第三章 "韩流"兴盛于中国的原因 |
3.1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儒学文化圈 |
3.2 中韩经贸的发展 |
3.3 韩国的文化策略 |
3.4 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政治因素 |
第四章 "韩流"现象引发的问题 |
4.1 韩剧对中国影视界的冲击 |
4.2 中韩文化贸易产品不对等 |
4.3 反韩流现象及其影响 |
4.4 "韩流"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突破 |
第一章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大众文化的含义及其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研究 |
第二节 当代大众文化的特征 |
第二章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历史依据 |
第一节 众多文学体裁由"下里巴人"走向"阳春白雪" |
第二节 我国历代的文化"追星"现象 |
第三章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现实依据 |
第一节 语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理念 |
第二节 西方的教育理论 |
第三节 以上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五章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探索实践 |
第一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设计借鉴 |
第三节 语文专题活动的开展 |
第六章 问题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爱情如歌——(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实录 |
附录二 《中学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学生问卷)》 |
附录三 《中学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 |
(9)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
二、基本概念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及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韩国影视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内容与调查方法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 |
一、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
二、被调查者的道德价值观现状 |
三、被调查者的审美价值观现状 |
四、被调查者的经济价值观现状 |
五、被调查者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
六、被调查者的其他相关信息 |
第四节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分析 |
一、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内容分析 |
(一)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道德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二)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审美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三)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四)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二、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性质分析 |
(一)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因素分析 |
(二)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因素分析 |
第二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
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
三、我们的影视文化远离现实生活 |
四、韩国影视文化的大众传播 |
第二节 初中生的主体性因素 |
一、初中生的“受众”心理 |
二、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 |
三、初中生对于韩国影视文化的“使用与满足” |
第三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积极利用韩国影视文化的优点,指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二节 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提高初中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
一、媒介社会教育 |
二、学校教育 |
三、家庭教育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目的 |
第一章 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概况 |
一、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
二、日本、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主要消费群体 |
三、中国受众的“哈日哈韩”现象 |
第二章 影响日韩影视剧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
一、传播的条件:中国引进、播出海外影视剧的相关政策法规 |
二、跨国传播的基础: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 |
三、传播主体地位的变化:中日、中韩外交关系的发展 |
四、传播心理的接受:中日韩文化的接近性与差异性 |
五、传播的范式:日韩影视剧的产业运作与中国大众媒体的推动 |
第三章 日韩影视剧的题材类型与特色 |
一、日本电影:青春质疑及其跨文化开拓 |
二、韩国电影:现代潮声及其多元化张力 |
三、日本电视剧:浪漫精致的时尚演绎 |
四、韩国电视剧:细腻丰富的情感展示 |
第四章 传入中国的日韩经典影视剧解读 |
一、《寅次郎的故事》:看了又看的日本小市民喜剧 |
二、《千与千寻》:美仑美负的日本动画电影 |
三、《我的野蛮女友》:风靡亚洲的“野蛮”风潮 |
四、《东京爱情故事》:青春偶像剧的伊始 |
五、《蓝色生死恋》:韩流的“蓝色旋风” |
六、《大长今》:缔造韩剧的新传奇 |
第五章 日韩影视剧的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
一、文化的跨国传播为中日韩经济交往“加温” |
二、推动中国的文化转型与大众价值观念的变迁 |
三、中国影视创作对日韩的学习与借鉴 |
四、中国青少年受众的选择与成长 |
第六章 日韩影视剧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启示 |
一、注重挖掘电视传媒的经济资源 |
二、着力开展文化品牌的打造与传播 |
三、“文化立国”: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
四、在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觉”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韩流”:又一种追星的新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韩流”对中国当代明星文化的影响研究[D]. 李媛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论21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现状[D]. 赵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3]韩国文化外交研究 ——以“韩流”为中心[D]. 张冉. 天津师范大学, 2014(02)
- [4]“韩流”影响下追星群体的休闲行为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D]. 唐丽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11(05)
- [5]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 朴圭玉. 辽宁大学, 2011(01)
- [6]中国青少年的“哈日哈韩”现象及其反思[J]. 温朝霞. 青年探索, 2008(03)
- [7]从“韩流”看中韩文化交流[D]. 朴爱花. 延边大学, 2008(03)
- [8]大众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浅探[D]. 董荟.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9]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D]. 王瑞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10]1980年后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传播[D]. 温朝霞. 暨南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