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_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前列腺,干细胞,肿瘤,受体,前列腺癌,多态性。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1](2019)在《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及3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测定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mRNA表达情况。结果前列腺癌组受试者外周血PSC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低分化组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5),中分化组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且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PSCA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呈负相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05期)

王深,沈亚勋,凌扬,欧阳骏[2](2018)在《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初次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86例,根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分为骨转移(43例)与非骨转移(43例)两组,以骨转移3级及以上划分为进展性(19例)和局限性骨转移(24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染色法对血清PSA进行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PSC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标志物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组的血清PSCA、PSA含量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P <0. 05)。与局限性骨转移组比较,进展性骨转移组的PSCA和PS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 <0. 05)。骨转移患者的PSCA、PSA、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0. 730 1,P <0. 01; r=0. 683 8,P <0. 01; r=0. 422 0,P <0. 01),而临床T分期与骨转移数目无明显相关性(r=0. 251 4,P>0. 05)。PSCA、PSA、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70、0. 840、0. 886;其灵敏度分别为60. 47%、79. 07%、81. 40%;其特异度分别为88. 37%、83. 72%、95. 35%;其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4. 42%、81. 39%、82. 56%;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界值分别为119. 31 ng/m L、43. 59ng/mL。结论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相当,联合检测能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洪娟,陈运凡,沈俊杰,徐艳敏,钱程[3](2018)在《靶向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表达靶向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研究其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方法基因合成靶向PSCA的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PSCA Sc Fv),利用酶切将其插入慢病毒载体中。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SCA-CAR在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阳性率。利用体外杀伤实验及ELISA实验分别检测PSCA-CAR-T细胞对PSCA阳性的He La细胞及PSCA阴性的T24细胞的杀伤效果、特异性及其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利用NOG小鼠背部皮下注射He La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结果酶切结果表明慢病毒载体p L-PSCA-G4H-28TM-28BBζ构建成功,DNA测序结果表明PSCA-CAR的载体序列正确;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后CAR表达阳性率为53.9%;获得的PSCA-CAR-T细胞不管是在高效靶比短时作用条件下还是低效靶比长时作用条件下,其对PSCA阳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均明显强于PSCA阴性肿瘤细胞(P<0.01);同时获得的PSCA-CAR-T在受到PSCA阳性肿瘤细胞刺激时,分泌的细胞因子量显着高于对照的T细胞(P<0.01),而在受到PSCA阴性肿瘤细胞刺激时几乎不分泌细胞因子。体内实验证实PSCA-CAR-T细胞在体内有显着的肿瘤抑制效果(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靶向PSCA的CAR-T细胞,该CAR-T细胞能特异杀伤PSCA阳性的肿瘤细胞。(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郝金燕,刘莉萍,宫丽平,苏雅洁,潘慧[4](2017)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不同性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在不同性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病理科诊断的、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普通型导管增生(UDH)、非典型导管增生(ADH)、DCIS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IC-NST)患者共175例临床资料,其中有38例因组织块过小或脱落未能获得准确数据而被剔除,故实际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137例,包括20例UDH、20例ADH、30例DCIS和67例IC-NST。同时随机选取20例IC-NST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LSAB法)检测标本中PSCA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性质乳腺组织中PSCA蛋白表达的差异,以及IC-NST中PSCA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组间PSCA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χ~2检验,IC-NST中PSCA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PSCA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在UDH、ADH、DCIS和IC-NST中高表达率分别为10.0%(2/20)、20.0%(4/20)、56.7%(17/30)和52.2%(35/67),其表达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153,P<0.001)。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CIS组和IC-NST组PSCA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χ~2=17.172、17.480,P均<0.005)和UDH组(χ~2=11.092、11.243,P均<0.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IC-NST组PSC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26,P=0.007)。结论 PSCA蛋白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进程,可能是一个预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进展成乳腺癌的新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5期)

丘佳明,叶凯[5](2017)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前列腺癌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的探寻从未停止。近些年来,随着对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研究地不断深入,特别是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治方面的新成果不断推出,使人们对PSCA充满期望。本文重点对PSC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方法和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7年14期)

黎富添[6](2017)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基因编码一个由12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与SCA-2一样,均属于细胞表面葡萄糖磷酯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抗原(Thy-1/Ly-6基因)家族成员。目前相关研究表明PSCA具有很高的前列腺癌组织特异性,并且在局部进展性前列腺癌组织以及前列腺癌骨转移灶中高表达,提示PSCA可能在前列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具体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目的】研究PSCA在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周期凋亡的调控机制。【材料和方法】前期已成功构建的稳定沉默PSCA的DU145细胞株及稳定过表达PSCA的LNCAP细胞株。3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DU145,DU145-NC(稳定转染无关序列的DU145细胞),DU145 shRNA(稳定沉默PSCA的DU145细胞)、LNCAP,LNCAP-vector(稳定转染空载体的的LNCAP细胞),LNCAP PSCA(稳定过表达PSCA的LNCAP细胞)。通过MTS、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等体外功能实验以及动物移植瘤实验研究PSCA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了解细胞周期凋亡的变化,PCR、Weston blot等实验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组织PSCA以及c-myc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使用c-myc-siRNA对过表达PSCA的LNCAP进行转染,进一步研究PCSA对c-myc的调控作用;收集2013年12月前在我院前列腺癌初治病例。该研究纳入的所有病例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后的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腺癌,并且相关检查未见远处转移;纳入患者的病理组织收集前均未接受化学治疗或者放疗;病例资料中如缺失随访资料、术前PSA值、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情况或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描述均予以排除。通过病历查找、电话随访对患者年龄、血清PSA、Gleason评分、肿瘤临床分级、生化复发、总体生存等资料进行采集。【结果】MTS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72小时后,DU145-shRNA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较对照组减弱(P=0.000);而过表达PSCA的LNCAP细胞增殖能力在48小时后明显较对照组增强(P=0.000)。平板克隆实验:DU145细胞在平板实验中第7天便有较多的肉眼可见的克隆,于第七天终止实验,进行后续的染色;而LNCAP细胞则需到14天才出现较多的肉眼可见的克隆,于第14天终止实验,进行后续的染色。结果显示,在沉默PSCA的表达后,DU145 shRNA与对照组相比,形成的克隆更少、更小(P=0.000);同样的,过表达PSCA后的LNCAP与对照组相比,LNCAP PSCA的克隆数目明显增多(P=0.000)。动物体内移植瘤实验结果:与体外细胞功能实验结果相一致,PSCA明显加速了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速度:DU145shRNA组在接种第19天后移植瘤体积开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0);过表达PSCA后,LNCAP-PSCA组在接种2周后体积明显比对照组增大;4周后对移植瘤进行解剖称重,肉眼所见,DU145 shRNA与LCAP-vector移植瘤大体观上较对照组小;DU145 shRNA瘤重明显较对照组减小,而LNCAP-PSCA瘤重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000)。流式细胞术:,在正常DU145组G0/G1期细胞(48.56%±2.0%)明显增加至DU145shRNA组(60.32%±1.2%,P=0.000),DU145 NC组G0/G1期细胞为49.47%±2.5%,与正常组比较差异(P=0.492);DU145-shRNA组凋亡率4.87%±0.48%,DU145-NC组凋亡率4.70%±0.61%,DU145组凋亡率4.23%±0.53%,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LNCAP-PSCA组凋亡率1.89%±0.37%,LNCAP-vector组凋亡率2.26%±0.13%,LNCAP正常组凋亡率2.56%±0.1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4)。qRT-PCR以及weston blot结果显示:与DU145-NC组比较,DU145shRNA组无论在mRNA水平或者蛋白水平,c-myc、cyclin D1、cyclin E2表达下调P=0.000);与之相反,在过表PSCA的LNCAP组中c-myc、cyclin D1、cyclin E2表达上调(P=0.000)。与周期抑制相关的基因P16、P27、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并没有明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显示,动物移植瘤组织DU145siRNA组组织表达PSCA、c-myc、cyclin D1、cyclin E2下调;LNCAP-PSCA组表达PSCA、c-myc、cyclin D1、cyclin E2上调,细胞PCR、western blot结果相符。对LNCAP-PSCA转染干扰质粒si-c-myc后,c-myc、cyclin D1、cyclin E2表达下降(P=0.00),MTS实验显示si-cmyc+PSCA组生长曲较对照组线明显减慢(P=0.000)。进一步对调控c-myc上游通路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P-AKT在DU145 shRNA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00),而在LNCAP-PSCA中明显提高(P=0.000)。p-ERK1/2在DU145siRNA(p=0.886)以及LNCAP-PSCA(P=0.439)无明显变化。使用AKT抑制剂MK2206后,c-myc以及其下游cyclin D1、cyclin E2表达明显下调(P=0.000)。MTS实验MK2206明显减缓过表达PSCA的LNCAP的生长曲线。通过查找病历、电话访问等收集到资料完整的前列腺癌病例78例,入院时间在2008年2月到2013年12月之间,结果显示,高表达PSCA与高表达c-myc相关(P=0.014);高表达PSCA和高表达c-myc都分别与gleason评分、BCR以及OS相关(P<0.05),与年龄、血清PSA水平不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表达PSCA与高表达c-myc与前列腺癌预后不良相关(P<0.05);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PSCA和c-myc可作为独立预测前列腺癌生化复发(分别为:HR 2.834,95%CI 1.124-7.141,P=0.027 and HR 3.232,95%CI 1.366-7.649,P=0.008)以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HR 10.559,95%CI1.295-86.129,P=0.028 and HR 12.703,95%CI 1.611-100.183,P=0.016,respectively)的危险因素。【结论】PSCA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上调c-myc以及其下游cyclin D1、cyclin E2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由G0/G1期进入S期,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而PSCA沉默可诱导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临床上高表达PSCA与高表达c-myc相关,并且与前列腺癌患者更高的生化复发率以及更短的照片那个题生存期相关。PSCA可作为一个新的前列腺癌预后指标以及靶向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谢娟,冯聚玲,钟慧,刘艳萍,尹凯[7](2017)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胃癌罹患风险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基因rs2294008 C>T位点多态性和东亚人群罹患胃癌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Google学术、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等各大数据库,收集建库开始至2016年6月6日公开发表的关于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罹患胃癌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4.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进行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以评估混杂因素,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共纳入13项病例-对照研究,包含13 667例胃癌患者和11 868例健康对照。Meta分析显示,与其他基因型相比,东亚人群携带PSCA rs2294008CT和TT基因型时罹患胃癌的风险明显增高(OR=1.68,95%CI:1.43~1.96);PSCA rs2294008多态性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人群之间存在显着的分布差异(P=0.001)。亚组分析提示,携带PSCA rs2294008 CT和TT基因型的中国人群(OR=1.36,95%CI:1.23~1.49,P=0.004)、日本人群(OR=2.61,95%CI:2.22~3.07,P=0.001)和韩国人群(OR=2.04,95%CI为1.28~3.27,P=0.012)罹患胃癌的风险比其他基因型均明显增高;按对照来源为医院和社区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各组别罹患胃癌的风险无明显差异(OR=1.74,95%CI:1.23~2.44;OR=1.64,95%CI:1.40~1.93)。Meta回归分析显示,国家和对照组来源的差异不是纳入研究之间异质性的主要来源(P=0.163,P=0.381)。Begg检测未发现发表偏倚(校正P=0.053),敏感性分析确认上述结果具有稳定性(OR=1.54,95%CI:1.45~1.64)。结论:PSCA rs2294008 C>T基因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罹患胃癌的风险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7年03期)

张新涛[8](2016)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统计显示,膀胱癌发病率达3.0~12/10万人次,全球每年膀胱癌约新增386300例,死亡150200例,我国每年膀胱癌约新增55486例,死亡26820例。膀胱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也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患者生存质量差、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膀胱癌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膀胱癌的许多危险因素,如吸烟、职业暴露、饮酒、感染等,但仅有少部分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的人患病及父母患膀胱癌,其子女罹患膀胱癌的风险将大大增高的事实以及表明遗传易感性在膀胱癌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膀胱癌的发病呈一定的家庭聚集性也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膀胱癌的发病过程。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rostate Stem Cell Antigen,PSCA)属于Thy-1/Ly-6家族的葡萄糖酯酰肌醇锚定的细胞表面抗原成员之一,其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细胞间的粘附,在干细胞、祖细胞自我更新(抗凋亡)或增殖等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正常膀胱组织中并无PSCA蛋白表达,而癌组织中PSCA的表达量会随着病理分级和分期的增加相对逐渐增高,且PSCA蛋白高表达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明显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16个与膀胱癌遗传易感相关的基因,包括CBX6-APOBEC3A基因rs1014971、NAT2-PSD3基因rs1495741、RNA5SP357-RNA5SP358基因rs2204008等。rs2294008位于PSCA基因第一个外显子内,该位点由“C”改变为“T”,作为一个错义突变,其可以改变PSCA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基因错义突变会影响到蛋白质的折迭、细胞内修饰或转运,诱发癌症。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PSCA rs2294008基因多态性与癌症发生存在相关性,rs2294008风险等位基因T与膀胱癌组织中PSCA m RNA表达水平有相关性。以上数据显示,PSCA上的rs2294008的遗传突变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拟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法为线索,应用PCR技术对膀胱癌和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rs2294008检测,探讨其与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本课题的完成将有助于阐明PSCA基因rs2294008遗传突变在膀胱癌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揭示膀胱癌的发病机制,并为寻找膀胱癌新的诊断及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目的比较膀胱癌患者和正常对照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的差异,探讨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以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国人群膀胱癌遗传关联研究及遗传易感位点研究提供本底数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6年08月安徽医科大学深圳二院临床学院病理确诊或在其他大型医院确诊而来我院定期复诊的膀胱尿路上皮癌81例中国汉族人群(病例组),及相同地区同期且性别、年龄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95例(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提取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血液基因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凝胶电泳及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型分型。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和χ2检验(分类变量)比较两组基础资料、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分布。采用拟合优度χ2检验分析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SCA rs2294008基因型频率与膀胱癌的相关性及主要暴露因素对基因遗传变异效应的混杂作用,并分析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以及预后的关联性。比值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各基因型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关联强度。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临床基本资料特点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PSCA基因多态性rs2294008位点基因型频率均达到了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2)rs2294008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CC、CT、TT叁种基因型在病例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2.10%(26/81)、46.91%(38/81)、20.99%(17/81),在对照组分别为44.21%(42/95)、43.16%(41/95)、12.63%(12/95),经χ2检验,PSCA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χ2=21.647,P<0.05)。PSCA基因rs2294008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在病例组中的频率为67.90%(55/81),在对照组为55.79%(53/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307,P<0.05)。(3)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联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膀胱癌癌遗传易感性明显相关,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性显着上升(P<0.05,OR=1.409,95%CI=1.185-1.679,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校正后)。(4)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风险因素的关联分析经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年龄>55岁(OR=1.290,95%CI=1.152-1.445),男性(OR=1.260,95%CI=1.120-1.356)、吸烟(OR=1.509,95%CI=1.293-1.761)、饮酒(OR=1.605,95%CI=1.292-1.994)的中国汉族人群中,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性显着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病理分期的关联分析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CC、CT、TT叁种基因型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4.52%(20/31)、19.35%(6/31)、16.13%(5/3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别为10.00%(5/50)、64.00%(32/50)、26.00%(13/50),经χ2检验,PSCA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χ2=1.445E2,P<0.05)。PSCA基因rs2294008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频率为35.48%(11/3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90.00%(45/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78E2,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明显相关,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风险性显着上升(P<0.05,OR=4.386,95%CI=2.310-6.477,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校正后)。(6)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关联分析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CC、CT、TT叁种基因型在低级别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1.86%(18/43)、39.53%(17/43)、18.61%(8/43),在高级别组分别为21.05%(8/38)、57.90%(22/38)、21.05%(8/38),经χ2检验,PSCA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χ2=10.232,P<0.05)。PSCA基因rs2294008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在低级别组中的频率为58.14%(25/43),在高级别为78.95%(30/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370,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高级别膀胱癌明显相关,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高级别膀胱癌的风险性显着上升(P<0.05,OR=2.053,95%CI=1.496-2.819,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校正后)。(7)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进展的关联性研究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CC、CT、TT叁种基因型在未进展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82%(23/68)、51.47%(35/68)、14.71%(10/68),在进展组分别为15.38%(2/13)、30.77%(4/13)、53.85%(7/13),经χ2检验,PSCA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未进展组和进展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χ2=46.113,P<0.05)。PSCA基因rs2294008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在未进展组中的频率为66.18%(45/68),在进展组为84.62%(11/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膀胱癌进展明显相关,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膀胱癌进展的风险性显着上升(P<0.05,OR=1.942,95%CI=1.139-3.309,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校正后)。(8)PSCA基因rs229400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复发的关联性研究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CC、CT、TT叁种基因型在未复发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89%(21/54)、44.44%(24/54)、16.67%(9/54),在复发组分别为14.81%(4/27)、55.56%(15/27)、29.63%(8/27),经χ2检验,PSCA基因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χ2=27.990,P<0.05)。PSCA基因rs2294008的突变型等位基因T在未复发组中的频率为61.11%(33/54),在复发组为85.19%(23/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725,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SCA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膀胱癌复发明显相关,携带突变基因型(CT+TT)个体发生膀胱癌复发的风险性显着上升(P<0.05,OR=2.452,95%CI=1.642-3.662,经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校正后)。结论(1)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中国汉族膀胱癌的遗传易感性明显相关,其突变等位基因T是膀胱癌发生的风险等位基因。(2)PSCA基因的rs2294008多态性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在膀胱癌发生中存在着联合作用,年龄>55岁、男性、吸烟、饮酒的中国汉族人群中携带危险基因型更容易罹患膀胱癌。(3)PSCA基因的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的病理分期、分级以及进展、复发存在关联,突变等位基因T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发生以及膀胱癌患者进展、复发的风险等位基因。(4)本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膀胱癌病因及发病机制,为其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并且运用回归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膀胱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为探索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胡秦[9](2016)在《RDW和前列腺干细胞抗原SNP对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Ca)是发生于男性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且发病隐匿,严重威胁着老年男性的身体健康。目前PCa的发病危险因素尚未明确,临床上用于诊断PCa的基本方法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直肠指检和经直肠超声检查,而经直肠超声检查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是PCa的诊断金标准。随着前列腺恶性肿瘤疾病筛查的普及,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我国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相对较低,导致了一些患者不必要的前列腺穿刺活检。因此,研究影响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的相关指标,明确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的相关因素,提高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具有极大的科研及临床意义。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比较穿刺阳性和穿刺阴性患者RDW的差异,探讨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测定RDW的临床意义;第二部分,我们测定了前列腺穿刺活患者的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rs1045531多态性,初步研究了PS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测定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比较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穿刺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间RDW、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血红蛋白(HB)、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甘油叁酯(TG)和年龄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RDW、PSA、HB和年龄对前列腺穿刺阳性的影响。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比较RDW在不同PSA时对前列腺穿刺阳性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来分析比较RDW与PCa患者PSA、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依据2002 AJCC TNM classification将早期PCa(≤T2N0M0)患者筛选出,剔除中晚期PCa患者,重新对RDW与穿刺阳性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早期PCa特指临床局限性PCa。结果:PCa患者RDW[(13.38±1.11)%,359例]高于BPH患者[(12.75±0.62)%,434例],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意义(P<0.001),RDW是前列腺穿刺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明显优于年龄和PSA(OR值分别为2.440、1.061和1.017)。PSA>20ng/ml组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UCRDW)明显高于PSA<10ng/ml组和PSA(10~20ng/ml)组,叁组的AUCRDW分别为0.730(P<0.05)、0.560(P>0.05)和0.639(P<0.05)。PCa患者不同PSA组、Gleason评分组及临床分期之间的RDW差异分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疾病危险度越高,RDW值越大。并进一步行RDW与早期PCa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DW作为早期PCa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达到最高的2.547(P<0.001)。结论:1、RDW在PCa患者中高于BPH患者,RDW是前列腺穿刺阳性的独立影响因子。2、RDW可用于预测前列腺穿刺阳性,尤其是PSA>20ng/ml的穿刺患者。3、RDW分别与PSA、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都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PCa危险程度。4、RDW判断早期PCa时OR值最高,对临床上PCa的早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SNP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前列腺癌(PCa)的相关性。方法:分析研究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PSCA rs1045531的多态性,比较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间rs1045531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穿刺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Ca组(67例)与BPH组(77例)患者的PSCA rs1045531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与CC型基因相比,AC型基因显着增加PCa的患病风险(OR=2.383,95%CI=1.198-4.741,P=0.013)。进一步分析rs1045531基因多态性与穿刺患者年龄、PSA和Gleason评分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中rs1045531 AC型患者PSA(53.49±29.24ng/ml)明显高于CC型(22.42±18.74ng/ml)(P=0.019);在PCa患者中AC型患者PSA(69.89±53.00ng/ml)也明显高于CC型的PSA(24.40±11.73ng/ml)(P=0.025)。结论:PSCA rs1045531 AC型基因与PCa的发病风险相关,且与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PSA相关,可用于PCa的发病预测和预后评估。(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3-01)

丘佳明,叶凯[10](2016)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在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中的表达,及其与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SCA、AR和ER在50例PCa和30例BPH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PSCA在PCa中高表达,在BPH中少量表达或不表达,PSCA表达的变化与PCa的Gleason评分具有明显相关性。AR在PCa中的表达与其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与PSCA无明显相关性。ER在BPH中表达阳性率为100%,且普遍强阳性,在PCa中表达的阳性率为12%,均与PSCA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PSCA在前列腺细胞增殖、肿瘤形成的演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SCA和ER有助于PCa和BPH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经前列腺穿刺活检初次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86例,根据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分为骨转移(43例)与非骨转移(43例)两组,以骨转移3级及以上划分为进展性(19例)和局限性骨转移(24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染色法对血清PSA进行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PSC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标志物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结果骨转移组的血清PSCA、PSA含量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P <0. 05)。与局限性骨转移组比较,进展性骨转移组的PSCA和PSA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 <0. 05)。骨转移患者的PSCA、PSA、Gleason评分与骨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0. 730 1,P <0. 01; r=0. 683 8,P <0. 01; r=0. 422 0,P <0. 01),而临床T分期与骨转移数目无明显相关性(r=0. 251 4,P>0. 05)。PSCA、PSA、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70、0. 840、0. 886;其灵敏度分别为60. 47%、79. 07%、81. 40%;其特异度分别为88. 37%、83. 72%、95. 35%;其正确诊断率分别为74. 42%、81. 39%、82. 56%;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界值分别为119. 31 ng/m L、43. 59ng/mL。结论血清PSCA、PSA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价值相当,联合检测能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诊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前列腺增生患者与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mRNA表达的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2].王深,沈亚勋,凌扬,欧阳骏.血清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J].广东医学.2018

[3].洪娟,陈运凡,沈俊杰,徐艳敏,钱程.靶向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8

[4].郝金燕,刘莉萍,宫丽平,苏雅洁,潘慧.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不同性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7

[5].丘佳明,叶凯.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7

[6].黎富添.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对前列腺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7

[7].谢娟,冯聚玲,钟慧,刘艳萍,尹凯.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基因rs2294008位点多态性与东亚人群胃癌罹患风险的Meta分析[J].肿瘤.2017

[8].张新涛.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9].胡秦.RDW和前列腺干细胞抗原SNP对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率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6

[10].丘佳明,叶凯.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联合检测的意义[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6

论文知识图

(+)-GST-PSCA-His质粒模式图和...纯化后的GST-PSCA-His的SDS-PAGE和We...#的rProteinA柱纯化参数曲线...的SDS-PAGE分析的亚类/型的鉴定与AbnovaPSCA的ELISA鉴定Abno...

标签:;  ;  ;  ;  ;  ;  ;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论文_林飞燕,陈志晓,陈金玲,黎莉,李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