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互动论文_吕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间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互动,主体,互动关系,机制,政策,课堂教学,公共服务。

主体间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吕芳[1](2019)在《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如何使公共需求进入公共政策议程,中央政府部门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并促进地方的政策试验,如何在掌握公共资源的各职能部门间取得共识,这是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的叁个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单案例追踪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管窥同类政策制定过程。不同类型的政策,具有不同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制定不同阶段中,涉及的政策主体不同;政策主体间选择不同的互动机制会影响政策制定的效果。而建立起党政之间、条块之间、条条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是当前中国公共服务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政治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陈瑜[2](2018)在《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及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兴技术不确定性和专家决策模式引发社会问题的本质原因是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不充分,许多国家政府与学者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引入多主体价值,以及开展多主体互动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实践。但如何在系统的理论分析之上,提炼这种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成功经验或治理特征,为解决中国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不充分的问题提供本土化实践的前期理论依据,是非常关键与重要的。因此,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对促进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新兴技术政策决策极为重要。首先,在对新兴技术治理中多主体价值前置等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创新性地建构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从新兴技术社会控制的角度,对于新兴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风险可以通过新兴技术治理引入价值前置以及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展开主体间互动加以管理。借鉴价值敏感设计和公共价值理论,发现新兴技术治理需要在新兴技术研发试验、生产加工、经营环节政策决策前引入价值前置,并提出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需要满足权力分配、有原则参与、参与影响政策程度叁个要素的要求;借鉴负责任创新框架和参与式治理,发现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叁个要素与主体间互动存在相互关系。由此,建构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弥补与完善了新兴技术治理理论关于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的制度体系。其次,依据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政策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情境转基因技术治理与多元情境多类型新兴技术治理的案例,辨识出12个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研究论证了中国情境与多元情境中都存在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关系,并发现中国情境下价值前置型转基因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新兴技术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普遍程度与特殊性。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类型新兴技术中得到了验证,即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制、独立的第叁方评价、公众参与深度、信息传递与获取的位阶一致、公众设定问题、新兴技术公众参与法律法规;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新兴技术中得到了完善,即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机制、独立的专业机构、政府决策信息公开阶段、否决权;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官方媒体宣传、多元主体讨论结果或公众参与结果纳入既定的政策议程。经过验证与完善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弥补了目前关于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关键点深层次挖掘的不足,使得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理论深度更强。然后,根据辨识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运用层次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专家验证了理论辨识的关键点的重要程度,以及揭示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理论辨识的关键点依然含有多元化制度背景的印记,而中国情境下实施关键点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中国部分地区专家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们较为一致地认同有原则参与要素的关键点是影响主体间互动的最弱因素,权力分配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是影响主体间互动的最强因素。进一步将专家们主观认知定量化,研究结果揭示了 3条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路径Ⅰ强调改变权力分配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路径Ⅱ和路径Ⅲ强调改变权力分配要素、有原则参与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研究发现了主体间互动的必要条件是公众参与过程,而充分条件是调整权力分配和提高参与过程影响政策的程度。这一研究不仅与专家检验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强调权力分配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关键点对主体间互动的重要性,而且为中国新兴技术治理是否照搬发达国家必经公众参与之路的疑问提供了理论上的回答,为避免大规模盲目公众参与提供了政策依据。最后,基于揭示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提出中国情境下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政府引导措施。研究从主体网络的政府构建、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的政府选择、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政府实施的政策建议叁个方面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政策措施,也为提高中国政府新兴技术治理能力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准则。(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0-01)

刘勇强[3](2017)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对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农业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动形式多样,互动关系复杂,往往伴随着矛盾和冲突。虽然矛盾和冲突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线,但是探究在乡村旅游社区这个场域中不同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构建不同主体间良性互动模式既是学术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选取了婺源县H村作为案例研究点,以在H村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田野工作获得的笔记、数据为主体材料,以婺源H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变迁历程为主线,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H村乡村旅游开发前期和后期当地政府、旅游企业与社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系列互动事件为线索,从内部视角和微观层面观察场域中不同行动者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实践的互动过程,分析不同利益主体间关系,探讨利益主体之间利益互动逻辑。研究发现,在开发的不同阶段H村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利益主体间互动形式、互动关系不同。在H村乡村旅游开发前期阶段,社区、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叁个利益主体之间围绕土地产权流转和开发模式之间互动,不同利益主体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最终是社区居民妥协顺从。在H村乡村旅游发展现阶段不同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演变为合作竞争关系。H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有产权清晰、古村获得保护和就地城镇化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利益不均衡、社区失序和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活态文化消失等局限。基于此,为构建更加积极良性的互动机制,应该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建立利益协调、合理利益共享互动机制,提升社区参与程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7-06-01)

樊婷[4](2016)在《“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主体间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项目进村正成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从上自下的资源传递模式,也是讨论村治所绕不开的制度背景。本文从乡村各社会主体间的亲缘和拟亲缘关系出发,重点讨论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如何通过关系运作俘获项目资源,这些资源又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厘清资源分配与传递间复杂的关系运作,这些运作如何将村治拖入困境。村庄内部各社会主体的权力地位、获取资源的能力是不同的,而以往的研究将村庄假设成一个整体,这显然不利于对村治的研究。所以本研究从具体村庄内各社会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网络出发,从更微观的角度考察他们之间不同的权力利益关系,并通过一些项目案例将其呈现出来。这里所指的社会治理主体,在村域范围内,主要包括政府、村两委等集体组织,其他村治精英和普通农户。其中,村治精英包括村干部、经济精英、“上访精英”和由传统权威组成的社会精英。从调查情况看,经济精英获取了大部分的项目资源,文中称其为精英俘获。精英俘获的实质是精英依靠自身的关系网络挤占了其他普通农户的资源份额,这与项目设计时的“钓鱼”和权力上移分不开的,上级政府通过“配套资金”等要求企图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本身的资源,在农村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争取项目所带来的利益,促使村治精英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调动多种关系网络资源完成项目,减少项目执行成本。项目资源不可避免的向精英、重点村寨倾斜,使得项目监督的主体出现消极工作与积极共谋并存的行为特点,使项目运行发生一些目标替代与偏移的现象,也使项目不同程度的呈现出公共性资源去公共化运作的特征。项目运作的核心是项目之利,这使得乡村社会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项目为契机的关系强度加强,不论是交往频率还是互惠程度都有所提高;二是亲缘关系与正式制度权力关系发生互构,二者存在关联性;叁是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的杂糅,社会主体间的交往带有明显的利益动机,也即是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往往是隐藏在情感性关系的表象之下的。论文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发现村治主体将关系运作运用在项目制的运作之中,使项目在申请、实施、评估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关系运作。基于上面的分析,虽然“项目进村”带着国家对创新社会治理的美好愿景,是国家企图将基层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完成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创新的尝试,但实际情况是基层政府以对上级政府负责为主要工作内容,出现用关系运作消解正式权力关系的局面。但总体而言,“项目进村”对乡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对乡村社会关系和治理规则的嬗变都是有一定的驱动的,制度的创新正影响着村庄内的人们的权利意识的崛起和话语规则的嬗变。新时期的乡村社会治理必将越来越符合公众期待,在此过程中,为迈向新型的乡村社会治理,就必须重构相关的监督机制,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引入第叁方监督机构;同时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实现多元主体的均衡发展;结合对村庄内社会组织的培育,使得村落共同体得以实现。将个体化的农民整合起来,给予他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正式渠道和机会,使村庄内的社会治理得以优化。(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杨柳[5](2015)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主体间互动关系风险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创新,也催化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变革。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处在探索期,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应立足我国实际,分析角色多元化、关系失范化、社会组织行政化等问题带来的权责不清、自利性行为失控以及逆向选择等风险,预测未来主体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29期)

黄桂婷,李春成[6](2014)在《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力邦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作治理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合作治理意向达成、合作治理实施以及合作治理绩效评估叁个阶段。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则是治理实施阶段中的关键部分。参与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对话、信任、协商和共享四大机制构成了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的重要内容,理想的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模型应是这四大机制的有机结合。这种理想型主体间互动机制在宁波市力邦社区合作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伟荣[7](2012)在《高校德育主体间互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了高校德育主体展开主体间互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要求和实然选择。同时,指出双方主体性的生成和共同价值认同等也使主体间互动成为可能。双方在实践中,要展开平等的交往和对话,相互作用,生成主体间互识和共识,达成理解。(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职业》期刊2012年05期)

朱艳,张雳[8](2010)在《构建新课改下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刘祖云[9](2009)在《服务型政府:“主体间”互动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服务型政府"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主流话语,它是公众、学者、传媒与政府等多元社会主体间互动的结果。首先,它是公众与政府,即行政价值主体与行政管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其次,它是学者与政府,即学术研究主体与行政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最后,它是媒体与政府,即大众传媒主体与舆论回应主体之间的互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屠莉娅[10](2007)在《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叁步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认识和要求为出发点,关注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对话交往过程,发展区别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叁步曲。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双向互动”的课堂观察为起点,随后从新课程提出的关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出发,重新厘定课堂教学综合评析的主要维度,并辅以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以充分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整合,推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最优化的功能,促成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7期)

主体间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和专家决策模式引发社会问题的本质原因是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不充分,许多国家政府与学者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引入多主体价值,以及开展多主体互动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实践。但如何在系统的理论分析之上,提炼这种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成功经验或治理特征,为解决中国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不充分的问题提供本土化实践的前期理论依据,是非常关键与重要的。因此,抓住这一核心问题对促进中国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新兴技术政策决策极为重要。首先,在对新兴技术治理中多主体价值前置等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分析方法,创新性地建构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从新兴技术社会控制的角度,对于新兴技术应用引发的社会风险可以通过新兴技术治理引入价值前置以及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展开主体间互动加以管理。借鉴价值敏感设计和公共价值理论,发现新兴技术治理需要在新兴技术研发试验、生产加工、经营环节政策决策前引入价值前置,并提出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需要满足权力分配、有原则参与、参与影响政策程度叁个要素的要求;借鉴负责任创新框架和参与式治理,发现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叁个要素与主体间互动存在相互关系。由此,建构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弥补与完善了新兴技术治理理论关于新兴技术政策决策前主体间互动的制度体系。其次,依据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概念模型及分析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政策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情境转基因技术治理与多元情境多类型新兴技术治理的案例,辨识出12个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研究论证了中国情境与多元情境中都存在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与主体间互动的关系,并发现中国情境下价值前置型转基因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新兴技术治理中具有一定的普遍程度与特殊性。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类型新兴技术中得到了验证,即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制、独立的第叁方评价、公众参与深度、信息传递与获取的位阶一致、公众设定问题、新兴技术公众参与法律法规;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在多元情境多新兴技术中得到了完善,即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机制、独立的专业机构、政府决策信息公开阶段、否决权;表现为中国情境关键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官方媒体宣传、多元主体讨论结果或公众参与结果纳入既定的政策议程。经过验证与完善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弥补了目前关于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关键点深层次挖掘的不足,使得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理论深度更强。然后,根据辨识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运用层次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专家验证了理论辨识的关键点的重要程度,以及揭示了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理论辨识的关键点依然含有多元化制度背景的印记,而中国情境下实施关键点会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中国部分地区专家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们较为一致地认同有原则参与要素的关键点是影响主体间互动的最弱因素,权力分配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是影响主体间互动的最强因素。进一步将专家们主观认知定量化,研究结果揭示了 3条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路径Ⅰ强调改变权力分配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路径Ⅱ和路径Ⅲ强调改变权力分配要素、有原则参与要素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的关键点。研究发现了主体间互动的必要条件是公众参与过程,而充分条件是调整权力分配和提高参与过程影响政策的程度。这一研究不仅与专家检验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强调权力分配和参与结果影响政策程度要素关键点对主体间互动的重要性,而且为中国新兴技术治理是否照搬发达国家必经公众参与之路的疑问提供了理论上的回答,为避免大规模盲目公众参与提供了政策依据。最后,基于揭示的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提出中国情境下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政府引导措施。研究从主体网络的政府构建、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的政府选择、主体间互动关键路径政府实施的政策建议叁个方面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政策措施,也为提高中国政府新兴技术治理能力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准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间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吕芳.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间互动机制——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9

[2].陈瑜.价值前置型新兴技术治理的主体间互动关键点及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刘勇强.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主体间互动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4].樊婷.“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主体间互动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6

[5].杨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主体间互动关系风险探析[J].人民论坛.2015

[6].黄桂婷,李春成.合作治理主体间互动机制研究——以宁波市力邦社区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

[7].陈伟荣.高校德育主体间互动的必要性及可能性[J].教育与职业.2012

[8].朱艳,张雳.构建新课改下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

[9].刘祖云.服务型政府:“主体间”互动的分析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叁步曲[J].教育科学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客户协同产品设计集成组织模型第叁方参与成熟期各利益主体间的互动...第叁方参与成熟期各利益主体间的互动...第叁方参与成长期各利益主体间的互动...不同供给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主体间互动的网络媒介权力生...

标签:;  ;  ;  ;  ;  ;  ;  

主体间互动论文_吕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