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础存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康德,海德格尔,哲学人类学,先验分析论
基础存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节[1](2019)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论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一个责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着名的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存在论"有一将之视为哲学人类学和相对主义的"责难"。通过对达沃斯论辩中一处文本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这里为自己辩护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与时间》关于人的亲在的生存论分析,作为新时代的形上学的疑难发问,非但在本质上不是什么哲学人类学,相反,它是可能跳出并克服传统哲学人类学,进入对存在本身进行疑难发问的真正尝试。相形之下,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批评,以及沿循新康德主义的康德知识论解释,反倒是自陷在哲学人类学的存在者层面上,不能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发问形而上学疑难和为形而上学奠基的核心要义。(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8期)
杨路波[2](2019)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及其教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的学科视野是关乎于人的,以"成人"为理念的教育学,是真正的"人之学问"。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从"此在"出发展开的对人之"生存"的探索,其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即人生在世:"在之中"认识世界和享受世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时间之维"赋"教育以希望;存在性之思:"思"为教之核;此在优先性:教育之逻辑与人文关怀;现象学方法论:回归教育本身。(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舒红跃,张哲[3](2018)在《人与动物之间有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基础存在论到生命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存在与时间》未对动物这一与人最为接近的存在者进行深入研究,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根基并不牢固。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通过对物质实体、动物和人的比较研究来完善其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之所以在人与动物之间划下一条鸿沟,是因为在其存在论中唯有"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动物无法在生存论意义上具有世界。尤纳斯则认为,动物也有自己在世存在的"操心"结构,它和人一样在自己的世界中"生存"。德勒兹等生命哲学家认为存在要以(生命的)生成为前提,即生成优先于存在,故而他们尝试用生成给存在奠基,从而消弭海德格尔在人与动物之间划下的鸿沟。(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8年12期)
郁振华[4](2018)在《超克沉思传统:基础存在论方案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古典叁项,即"theoria/sophia"(理论/理论智慧)、"praxis/phronesis"(实践/实践智慧)和"poiesis/techne"(制作/技艺)之间建立起了等级秩序,确立了"theoria/sophia"的至尊地位,亚氏方案堪称沉思传统的典范表述。在《柏拉图的〈智者篇〉》中,围绕着真、存在和时间等关键词,海德格尔对沉思传统作了一番存在论重构。在阐释《存在与时间》如何处理古典叁项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对立倾向,即沃尔皮模型和塔米尼奥模型。前者认为基础存在论颠覆了沉思传统,后者则认为基础存在论延续了沉思传统。在总体思路上,前者是而后者非。根据沃尔皮模型,可以勾勒出海氏方案的基本轮廓。基础存在论之重置古典叁项、超克沉思传统,主要体现为两大论旨:一、此在是"praxis/phronesis"的存在论化和彻底化;二、现成在手状态(对应于"theoria/sophia")导源于上手状态(对应于"poiesis/techne")。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在效果历史的意义上印证了海氏方案:实践哲学的复兴呼应并深化了论旨一;论旨二激发了研究者会通海氏哲学和实用主义的热情。(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11期)
李绍琦[5](2018)在《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对我国诗意栖居式旅游管理的影响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丁·海德格尔——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其曾经发表着作《存在与时间》,也曾经提出过:"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其重要的哲学思想——基础存在论,对于旅游业的成长与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揭示这一理论对于我国诗意栖居式旅游管理的影响与启示,提升游客旅游体验之时,也为旅游行业开辟新兴方式助力。(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21期)
李日容[6](2018)在《基础存在论之此在的有限性根基——基于《康德书》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8年02期)
谢裕伟[7](2017)在《基础存在论何以是“存在论”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基本构架及其内在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意识到,传统"普全式存在论"的指导原则即"最高普遍性"不适合展开对"存在本身之意义"的追问,因而他以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性"为原则来组建"基础存在论",并将其最终目标界定为"存在本身"如何展开的问题。在原初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基础存在论逐步将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者确定为绽出的时间性,并由此出发构建了"境域图型"的学说来尝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的方式。借此,基础存在论展示出一种比普全式存在论更名副其实的存在论特征。但原初统一性原则不能恰当地描述境域图型的统一性,这使得基础存在论最终依然无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方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王晖[8](2016)在《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实践学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与理论学习相对的,以实践形式开展的学习,目前实践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它始终处在“理论-实践”二元论中,并作为理论的应用与附庸,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对这种二元论进行追问,可以将当前实践教育的二元论处境归因于对“本质主义”的追求。本研究首先基于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对目前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的种种提法进行批评,认为其隐蔽的回到“理论-实践”二元论中。由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一种对实践的前理论的、源始性的考察,从而整体性的、独立性的理解实践活动和实践学习,本研究将这种考察称为与“本质”相对的“存在”分析。“存在”本身是难以言明的,本研究借助海德格尔基于日常生存对此在生存整体进行的分析,在基础存在论的范围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基于对实践教育中本质主义的批评和对用具的分析,提出在“存在论”上理解实践和实践学习。同时基于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技艺和实践的分析,对实践和实践学习的“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界定。第二部分基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对实践的存在结构进行分析。围绕着操劳、理解和解释叁个概念开展。在操劳的分析中,本章归纳了“整体性”、“可能性”、“遗忘”叁个特征。在理解的分析中,明确了理解是奠基于将来对生存整体的可能性的前理解,是操劳呈现这叁个特征的基础。最后,在解释的分析中,本研究引出了海德格尔“理解-解释”的循环结构,同时命题是解释的衍生形式。第叁部分将依据实践的存在结构对实践学习和实践教学进行分析。理解是实践学习的根基,也是实践学习的目的,实践学习奠基于理解,表现为学习者在操劳中解释。因此,实践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操劳行动的开展,从而在理解与解释中不断地循环,最终对实践情境的理解日益澄清和透明的过程。命题是解释的衍生,解释使得实践学习中的交往和实践教学得以可能。由于用具的短缺或阻碍导致用具整体的关联指引受到干扰,学习者的实践学习过程发生残断,而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为了恢复用具的指引结构,它以隐喻-相似性、换喻-邻近性的方式展开,从而弥补了指示物的短缺或阻碍,让学习者的实践学习得以维持。最后,本章对实践教育、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区分。实践教育是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础,它组建了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科学教育以绝对客观性的规范对对象开展“专题化”的静观,技术教育以常备物的聚置对学习者进行设置和定做,在这种静观和设置下,实践教育为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所褫夺。在这种褫夺中,科学、技术变成习惯而积淀、凝固,原促创的主动创造行为被遗忘,理解的前结构被遗忘。因而,“回到实践学习”本质上是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重新解构、从而恢复用具丰富的可能性和生命力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3)
杜战涛[9](2016)在《基础存在论中的正义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有一个关于此在与常人关系的隐喻:此在有一个自身,此在是其自身的拥有者,但常人却悄悄拿走了此在之自身,相应地,此在应从常人那里索回自身。这个隐喻是亚里士多德的矫正正义式的隐喻。这个隐喻中的双方是不对称的:常人不是此在那样的具体存在者,而是日常存在方式或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框架。这一隐喻可以从现象学的现象、遮蔽、揭示和显示上得到理解,即,此在自身之被遮蔽,是由于它依照常人(而非依照自身)错误解释自身的结果。为了克服遮蔽,消极地说,它要破除依照常人解释自身的错误模式,积极地说,它要依照自身解释自身。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被动的揭示和主动的揭示,即认知的方式和行动的方式得到实现。(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6年03期)
罗久[10](2016)在《黑格尔与作为基础存在论的“自然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哲学"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对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计划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许多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批评没有把握到他的体系是为了回应康德、费希特哲学的主观主义和二元论的困境这一基本动机。从黑格尔哲学的起源来看,"自然哲学"的提出是为了克服近现代文化的二分与异化,对于黑格尔创造一种有机的和整体性的实在观至关重要。这种"自然哲学"构成了黑格尔成熟时期的绝对观念论的雏形,而绝不仅仅是其哲学全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它所体现的动态的理性一元论贯穿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这种有机的、合目的的发展的观念对于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和精神哲学而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基础存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学的学科视野是关乎于人的,以"成人"为理念的教育学,是真正的"人之学问"。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从"此在"出发展开的对人之"生存"的探索,其理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学意蕴,即人生在世:"在之中"认识世界和享受世界;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时间之维"赋"教育以希望;存在性之思:"思"为教之核;此在优先性:教育之逻辑与人文关怀;现象学方法论:回归教育本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础存在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节.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哲学人类学”吗?—论达沃斯论辩中卡西尔对海德格尔“康德解释”的一个责难[J].学术月刊.2019
[2].杨路波.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及其教育学意蕴[J].现代教育科学.2019
[3].舒红跃,张哲.人与动物之间有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基础存在论到生命哲学[J].哲学动态.2018
[4].郁振华.超克沉思传统:基础存在论方案之考察[J].学术月刊.2018
[5].李绍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对我国诗意栖居式旅游管理的影响与启示[J].长江丛刊.2018
[6].李日容.基础存在论之此在的有限性根基——基于《康德书》的分析[J].现代哲学.2018
[7].谢裕伟.基础存在论何以是“存在论”的——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基本构架及其内在困境[J].哲学研究.2017
[8].王晖.基于基础存在论的实践学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9].杜战涛.基础存在论中的正义隐喻[J].道德与文明.2016
[10].罗久.黑格尔与作为基础存在论的“自然哲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