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金营运分析的最优计量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巩俊芳[1](2021)在《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效的管理是企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企业间竞争愈发激烈,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营运资金作为投资于一个企业流动资产上的资本,是企业的重要价值性资源,且营运资金的流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刻在发生,因此对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满足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需求和资本的增值性需求。营运资金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其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科学有效地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能够深入揭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企业价值和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具有很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近年来,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都是偏向行业的研究,对公司本身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并不多。CQ钻探公司属于油气工程技术服务行业,钻探作为石油企业的上游业务,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不断加深,对钻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因此对该行业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CQ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营运资金管理及效率理论的指导下,分析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依据现状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确定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CQ公司进行企业层面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并进行行业层面的辅助对比分析,得出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水平及改进的方向,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改进策略,为CQ钻探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许嘉禾[2](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王淑娟[3](2021)在《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及其缓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由于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等原因使得企业往往会遭受严重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是导致企业研发投资水平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作为企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外部融资来源能够有效地缓解融资约束,尤其是新兴的数字金融更是为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外部融资占比却逐年下降,内部融资占比逐年上升。那么,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究竟面临何种程度的融资约束呢?随着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起到了什么作用?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能否有效地缓解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呢?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已有研发投资和融资约束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及其缓解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融资约束后果出发重新界定了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内涵,用企业实际研发投资支出与最优研发投资支出的偏离程度表示,偏离程度越大代表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就越高。接着,从资金供给侧与需求侧双重视角探讨了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基于金融功能理论,从“信息管理”、“融资来源”和“融资成本”三种路径阐释传统融资渠道和数字金融对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机制,并描述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及其面临的融资的现实状况。接着,基于研发投资融资约束内涵及其形成机理,利用2008-2018年间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定量测度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在融资约束程度度量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欧拉方程实证检验传统融资渠道对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和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和作用路径。此外,本文还通过理论和实证考察了企业异质性下的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以及不同融资渠道对其缓解效果的差异性表现。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企业研发投资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程度且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企业研发投资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融资约束,反映了企业实际的研发投资水平远低于最优投资水平,说明中国研发投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传统融资渠道对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主要通过企业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得以实现,且内部融资对缓解融资约束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而债务融资不利于缓解研发投资融资约束。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渠道来缓解研发投资融资约束,而外部融资渠道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中介效应的传导机制看,债务融资不利于通过“信息管理”和“融资成本”两种作用机制来缓解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相反股权融资发挥了积极的缓解作用,且主要是通过“融资成本”这一机制来实现的;(3)数字金融显着降低了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程度,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均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从中介效应机制看,数字金融通过“融资成本”和“信息管理”两条路径来缓解融资约束,但是“融资来源”中介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虽然提升了企业融资来源,但因债务融资会提高融资约束程度,导致数字金融通过扩展融资来源缓解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作用被抵消。同时,从企业异质性看,不同融资渠道对不同类型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存在显着差异。本文的创新点为:(1)首次将研发投资资金需求这一视角加入,从资金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共同探讨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并就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与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约束进行了区分;(2)定量测度了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对比分析企业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融资约束和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大小,从而更深入和清晰地认识中国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问题;(3)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和中介机制,探讨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和优化作用,更全面地了解不同融资渠道对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为优化企业研发投资融资安排提供决策参考。
周慧敏[4](2021)在《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部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企业不仅需要从投资、筹资、融资等各个方面着手制定适合本公司的计划,还需要将三者的比例关系处置恰当,从而致力构建一个优化组合的资本结构系统。优秀的资本结构对公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资本结构能够吸引企业的投资,更能够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从我国目前企业发展趋势,企业负债结构方面,出现高资产负债率、高流动负债比例状况。企业筹资方面,再融资方式多数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很少部分企业选择债券融资方式。以及股权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以上这些问题造成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问题,因此为了实现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可持续经营的目标,拥有一个灵活的、多种因素合理搭配的资本结构是必要的。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科技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从青年到老年全部都是互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受益者,例如每年的互联网购物节,更是增加了电商等零售企业的销量。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国际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年比一年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因此也直接增加了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再加上我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许多传统企业开始进行公司结构转型,大批传统企业开始进驻电子商务等零售领域。长期以往,这也无疑加重了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使得电子商务企业面临严重挑战。再加上我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减少了消费,甚至使得许多中小企业破产,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反思进行改革,迫使电子商务平台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苏宁易购作为一个电子商务零售企业,更要明确到其面临的危机。2020年我国全国上下受到疫情的冲击,经济发展遭受到不小的打击,企业经营受到阻碍。翻阅已发表优秀资本结构刊物,参考相关研究案例。本文以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背景,选取公司2015年至2019年的财务数据,分析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对本企业内部资本结构数据纵向分析,和行业其他优秀企业横向对比,结合行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性质,总结零售企业资本结构特点,分析资本结构问题成因。最后建立静态计量模型以及动态计量模型,优化资本结构,提出改进措施。也为本行业其他企业提供参考。
李秀芸[5](2021)在《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容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化转移这一发展趋势逐渐显现,使并购成为了市场热点。实现快速扩张与高效资本运动是并购的重要优势,相较于企业自身的积累创造,并购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大多在于获取财务协同效应,是判断企业并购成败的重要评判因素。并购后,有效的企业资源整合可帮助企业提升财务能力,增强企业发展潜力,从而提升企业价值。据相关数据显示,从2009年开始,我国并购规模呈不断增长趋势,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交易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交易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购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而广泛,无论从从并购规模还是交易数量来看,半导体行业均处于行业前列。并且结合相关文献可知,国内对半导体行业的财务协同效应的研究较少,故本文选取半导体行业的二级分类即集成电路行业中的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希望能丰富相关内容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案例资料和文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剩余收益法法对财务协同效应展开定性定量分析。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上海北贝岭并购锐能微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剩余收益法评价企业价值变化,以此总体评价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内容这四个方案阐述论文的研究环境和框架,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的文献。然后阐述与企业并购、财务协同效应相关的理论,为本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集成电路行业的行业背景和并购双方的企业背景,通过分析可知并购方并购动机在于改善经营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行业趋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获取财务协同效应,而被并购方的并购动因在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前提前收回投资和降低行业风险。紧接着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展开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剩余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变化,以此来评价此次并购案例的财务协同效应并得出结论。最后,对此次案例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帮助提升了上海贝岭的盈利能力,但是对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企业并购后的价值虽有所提升,但低于并购前企业双方的价值之和。表明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的财务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梳理销售环节、提升资产周转效率,集中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建议。
杨亿[6](2020)在《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粮地产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悦城地产是一起典型的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结合案例,在房企融资困难、商品房销售额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提升融资效率对房企至关重要。选取该案例的目的是研究收购对中粮地产融资效率的影响,并打开企业从筹资到实现效益过程的“黑箱”,即能否以低成本和风险筹集资金投入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经营成果,将总融资过程分成资金筹集阶段和经营成果阶段分析融资效率变化的效果及原因,旨在为房地产企业提升融资效率提供借鉴经验。在总结融资效率概念、评价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并购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并购对融资效率会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对于融资效率的研究也从单一阶段发展到多阶段研究。在实证部分选取15家房企2016-2019年度数据作为样本,以资产负债率、融资成本作为投入指标,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中间产出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最终产出指标,运用两阶段网络DEA模型计算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前后的融资效率纵向变化情况,并与可比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继而运用投影分析方法计算影响融资效率的各指标改进效果。最后围绕被收购方大悦城为香港上市公司、收购所形成的商住结合业务模式的特点,结合融资理论、并购理论,运用财务分析方法研究收购对中粮地产融资效率产生影响的原因,并从定性角度分析融资渠道改进原因。研究结论如下:其一,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后,能够提升中粮地产总融资效率、资金筹集阶段效率以及经营成果阶段效率,特别是对资金筹集阶段效率提升明显,但由于收购时间较短,还需要通过进一步优化经营成果阶段的生产规模水平来提高总融资阶段效率;其二,收购能够提升中粮地产融资效率在可比企业中的排名,而总融资阶段与经营成果阶段排名提升较小,资金筹集阶段在可比企业中的排名升至第一位;其三,根据投影分析结果显示,中粮地产收购后的融资效率在业绩相近的企业中达到完全有效水平,无需继续改进,但与实力相对强劲的企业仍存在差距;其四,关于资金筹集阶段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收购产生财务协同效应优化中粮地产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融资效率;其五,关于经营成果阶段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收购产生的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以及多样化经营能够提升中粮地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最终提升融资效率。
杨宇童[7](2020)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革新,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已滞后于现代企业所生存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将供应链管理等与之相关的先进理念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形成新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十分必要。Z公司是一家多功能特大型建筑企业,处于业务规模扩张的关键阶段。由于Z公司具有营运资金布局分散的特点,企业分支机构、下属项目的资金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因缺乏体系而产生管理漏洞。营运资金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如不能对营运资金进行科学管理,将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本文以Z公司为案例企业,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对Z公司当前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基于要素进行初步描述。对营运资金重分类后,基于Z公司供应链各个环节对其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Z公司作为建筑业的领先企业,招标采购环节存货周转效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和行业良好水平相差甚远以及确权收款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Z公司表现远次于行业平均水平等问题。且针对被提出问题的促成原因进行挖掘:主要围绕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建筑行业产能过剩、Z公司集团内部同质化竞争激烈、建筑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项目管理模式滞后、供应链的构建不够成熟展开分析。基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供应链理论为指导,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后,给出保障性措施,通过梳理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重分类观念,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优化Z公司组织机构和进行专业化整合等措施,为Z公司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提供保障支持。
罗青花[8](2020)在《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营运资金犹如企业的“血液”,它能否正常流通关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因此加强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其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渠道管理视角,以J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J房地产公司2015—2018的企业年报及日常经营活动,通过对J房地产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营运资金各项目的金额和营运资金配置结构的分析,进而了解J房地产公司的营运资金现状;通过把J房地产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和相对应的行业平均周转率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对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中各组成要素所占比重进行不同时期纵向对比分析,进而了解其营运资金内部结构和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问题。同时,把J房地产公司与同行业的标杆企业恒大和万科分别从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三个环节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分析J房地产公司各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分析发现,J房地产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预付账款占比大、商品房经常有质量问题、存货积压严重、应收款项占比较大和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因是:企业忽略了商业信用的作用、对施工进度及质量把控不严、公司为规避政策风险导致赊销增加、不能合理的进行资金规划,盲目投资以及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外因主要是:首先政府出台了“限购”政策,给J房地产公司住宅性质的小面积公寓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限价”政策降低了企业的利润,“限地”政策增加了企业的拿地成本;其次客户延期付房款减缓了J房地产公司资金的回流速度,长租公寓的运营商破产增加了企业的坏账金额,降低了J房地产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J房地产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优化建议,包括: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优化采购模式,控制拿地成本;加强对工程进度及质量的监管,加强对设计商和承建商关系的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加强对其他应收账款的管理;推进“拉式”营销策略,建立复合的营销体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营运资金风险管理。
邓韵怡[9](2020)在《基于资金流博弈的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宏观经济格局的急速变化形势,各行业供给侧的能力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房地产开发行业链条面临下行且严峻的困境,因此作为开发整体过程中最重要的供给侧组成方——建筑企业正承受下游企业的多米诺效应影响。在困境中,出于理性经济人的自利考虑,房地产企业及建筑供应链企业均期望自身收益最大化,尤其是资金持有量最大化。基于以上背景及前提,本论文以房地产开发中的建筑供应链企业为主体,以其在供应链贸易中与核心企业产生的资金摩擦为讽刺按对象展开研究。本论文着重研究因资金摩擦引起的经营性资金流入偏差,以及经营性资金流入偏差对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周转需求的影响。因此,本文将经营性资金流入偏差视作企业资金流风险所在。针对风险源头,展开风险补偿、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绩效预测的研究,旨在找到预警资金风险的解决之道,提前为资金补充决策做好准备,满足资金周转需求。建筑供应链企业的资金流入偏差为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资金摩擦,本论文借助Leontief的工会劳资模型刻画双方资金流的风险博弈机制并得到博弈均衡的低效率的观点;随后针对博弈均衡的偏差进一步构建风险补偿博弈模型,并结合核心企业营运资金约束的不同资金模式对风险补偿博弈做引申研究,得到自有资金、供应链金融条件下是否予以补偿的收益权衡对比。在博弈均衡偏差的条件下建立建筑供应链企业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研进行权重定量研究。最后,依据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补偿构建风险绩效定量函数模型,嵌入样本企业数据仿真多场景下风险绩效,实现风险绩效的优化与改善。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论文得出建筑供应链企业应对资金流入风险进行重点管理以减少资金风险的结论和有关建议,并提出借助风险绩效定量函数提前预测资金周转需求,为下一步的资金流管理及补充决策提供参考的管理应用。
吴争程[10](2020)在《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反向保理是支持企业延迟支付货款而不影响供应商现金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观察到反向保理模式下核心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更长的信用期限。对此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基于核心企业为中小供应商提供的融资便利,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另一种观点认为延长信用期限破坏供应链金融价值,不支持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针对争议观点,本文以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为切入点,探索信用期限对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本文在系统动力学理论指导下,从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入手,研究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活动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本文阐释商业信用期限对链上企业资金共享效应及共创价值分配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机理,具有深刻理论价值和普遍实践意义。首先,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买方供应链模型,分析企业间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在随机流动性冲击假设基础上,对比企业现款交易和商业信用交易模式效率差异,得出商业信用效率高于现款交易的条件,并解释商业信用的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结果表明应收账款收款成本是影响供应链营运资金共享效应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计量回归方法结合中国企业数据对商业信用动机与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收款成本通过商业信用影响企业绩效。低收款成本有利于企业以商业信用为柔性渠道进行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流动性风险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根据这一结果,发展应收账款融资的关键在于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能降低供应商收款成本。出于共享营运资金的动机,核心企业同意参与反向保理并要求进一步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再次,构建收益成本模型分析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及其分配问题。从财务角度和运营角度测量供应链金融收益。研究表明信用期限不影响供应链金融价值,但影响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供应链金融共创价值中,供应商侧重财务收益而核心企业侧重运营收益。核心企业延长信用期限损害供应商财务收益,影响供应商的供应链金融参与意愿。最后,基于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延长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构建市场扩散模型连接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并对信用期限的影响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影响供应商收益,进而影响供应商参与供应链金融意愿,最终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本文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构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理论推导并实证检验收款成本对企业间商业信用的影响,揭示核心企业要求延长信用期限的内在规律,指出供应链金融反向保理通过降低收款成本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其二,构建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的影响;其三,构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动力模型,将企业商业信用活动视为供应链金融系统输入变量,揭示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影响。
二、资金营运分析的最优计量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金营运分析的最优计量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营运资金管理相关理论 |
2.1.1 营运资金 |
2.1.2 营运资金管理 |
2.1.3 营运资金管理目标 |
2.1.4 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
2.2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2.1 效率基础理论 |
2.2.2 资金管理效率理论 |
2.3 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方法 |
2.3.1 单要素或多指标效率评价方法 |
2.3.2 前沿效率分析法 |
第三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 CQ公司概况 |
3.1.1 CQ公司简介 |
3.1.2 CQ公司组织架构 |
3.1.3 CQ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概况 |
3.1.4 CQ公司特色技术理念 |
3.2 CQ公司行业背景 |
3.2.1 行业现状概述 |
3.2.2 行业营运资金特点 |
3.3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1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
3.3.2 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3 流动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
3.3.4 流动负债管理现状分析 |
3.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影响收益水平 |
3.4.2 缺乏统一管控 |
3.4.3 营运资金流动较慢 |
3.4.4 存在短期偿债风险 |
3.5 研究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必要性 |
第四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 |
4.1 采用DEA模型的适用性 |
4.2 DEA方法概述 |
4.2.1 DEA效率评价的基本原理 |
4.2.2 DEA模型的选取 |
4.2.3 DEA模型的松弛变量问题 |
4.3 DEA模型的设定 |
4.3.1 指标设计原则 |
4.3.2 指标的分析与设计 |
4.3.3 样本选取和数值计算 |
4.3.4 效率测度 |
4.4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分析 |
4.4.1 企业层面效率分析 |
4.4.2 行业层面对比分析 |
第五章 CQ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建议 |
5.1 管理效率评价常态化 |
5.2 增加预算与支出的核对 |
5.3 实行分级信用政策 |
5.4 存货分类定量管理 |
5.5 增设上传平台数据的审核岗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及其缓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研发投资 |
2.1.2 融资约束 |
2.1.3 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2.1.4 数字金融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融资约束的识别与度量 |
2.2.2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
2.2.3 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 |
2.2.4 数字金融与融资约束 |
2.2.5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论 |
2.3.2 代理成本理论 |
2.3.3 融资优序理论 |
2.3.4 金融功能理论 |
2.3.5 平台经济理论 |
3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3.1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理论成因分析 |
3.1.1 研发投资融资的资金需求侧分析 |
3.1.2 研发投资融资的资金供给侧分析 |
3.2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分析 |
3.3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缓解机制分析 |
3.3.1 传统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 |
3.3.2 数字金融缓解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 |
3.4 企业异质性下的研发投资融资约束问题 |
3.4.1 企业规模与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3.4.2 企业年龄与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3.4.3 所有制性质与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及其融资概况分析 |
4.1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现状分析 |
4.1.1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总体状况 |
4.1.2 不同行业企业的研发投资状况 |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研发投资状况 |
4.1.4 不同地区的企业研发投资状况 |
4.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现状分析 |
4.3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困境分析 |
4.3.1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渠道窄 |
4.3.2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成本高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程度测度 |
5.1 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的测度方法 |
5.1.1 随机前沿模型介绍 |
5.1.2 随机前沿模型设定 |
5.2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 |
5.2.1 数据与样本筛选 |
5.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 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程度估计结果分析 |
5.3.1 随机前沿模型基准估计结果 |
5.3.2 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程度 |
5.3.3 企业异质性下的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程度 |
5.4 不同度量标准的融资约束程度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传统融资渠道的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缓解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1.1 内部融资渠道与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6.1.2 外部融资渠道与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6.2.2 变量选取 |
6.2.3 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6.3.2 企业异质性下融资渠道与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
6.3.3 传统融资渠道缓解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检验 |
6.3.4 模型估计结果的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6.4 融资渠道、研发投资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数字金融的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缓解的实证研究 |
7.1 研究假设 |
7.2 研究设计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7.3 数字金融缓解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实证结果分析 |
7.3.1 基准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7.3.2 企业异质性下数字金融与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 |
7.3.3 数字金融缓解企业研发投资融资约束的中介机制检验 |
7.3.4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
7.4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 |
7.4.1 数字金融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7.4.2 不同维度数字金融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效应分析 |
7.5 不同融资渠道的影响效应差异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结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资本结构的内涵 |
2.2 资本结构相关理论 |
2.2.1 MM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
2.3.1 静态分析法 |
2.3.2 动态分析法 |
第3章 苏宁易购基本情况与资本结构现状 |
3.1 苏宁易购基本情况 |
3.1.1 苏宁易购简介 |
3.1.2 苏宁易购经营状况 |
3.2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纵向分析 |
3.2.1 债务比率分析 |
3.2.2 负债结构分析 |
3.2.3 股权结构分析 |
3.3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横向分析 |
3.3.1 债务比率分析 |
3.3.2 负债结构分析 |
3.3.3 股权结构分析 |
第4章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1 负债结构不合理 |
4.1.2 再融资偏向股权筹资渠道 |
4.1.3 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
4.2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问题的原因 |
4.2.1 短期负债成本低 |
4.2.2 股权融资固有的优势 |
4.2.3 债券市场机制不灵活 |
4.2.4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
第5章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优化方案 |
5.1 苏宁易购最优资本结构目标 |
5.1.1 优化思路 |
5.1.2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静态模型估计 |
5.1.3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分析 |
5.2 苏宁易购资本结构优化措施 |
5.2.1 改善公司的负债比例 |
5.2.2 提高债券融资比例 |
5.2.3 优化股权结构 |
5.2.4 建立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并购相关概念 |
2.2 .并购动因理论 |
2.3 并购财务整合内容 |
2.4 财务协同效应理论 |
第3章 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案例简介 |
3.1 背景介绍 |
3.2 并购动因 |
3.3 并购过程 |
3.4 并购整合措施 |
第4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介 |
4.2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应用 |
4.4 具体财务指标分析 |
4.5 总体评价 |
第5章 基于企业价值角度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5.1 剩余收益模型 |
5.2 并购前上海贝岭的企业价值 |
5.3 并购前锐能微的企业价值 |
5.4 并购后上海贝岭的企业价值 |
5.5 并购前后企业价值总体评价 |
第6章 启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融资理论 |
2.1.2 效率理论 |
2.1.3 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
2.1.4 并购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融资效率方面的文献综述 |
2.2.2 并购与融资效率相关性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3 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案例介绍 |
3.1 中粮地产与大悦城地产公司介绍 |
3.2 收购动因 |
3.2.1 中粮地产融资效率方面的困境 |
3.2.2 大悦城地产优势 |
3.3 收购方案 |
4 中粮地产融资效率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4.1 基于两阶段网络DEA模型的融资效率评价模型介绍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选取依据 |
4.2.2 指标确定 |
4.3 样本选取 |
4.4 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前后融资效率变化分析 |
4.5 中粮地产与可比企业融资效率分阶段分析 |
4.5.1 中粮地产与可比企业总融资阶段效率分析 |
4.5.2 中粮地产与可比企业资金筹集阶段效率分析 |
4.5.3 中粮地产与可比企业经营成果阶段效率分析 |
5 收购对中粮地产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变化的分析与评价 |
5.1 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投影分析 |
5.2 收购对资金筹集阶段的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变化评价 |
5.2.1 资本结构变化分析 |
5.2.2 融资成本变化分析 |
5.2.3 融资渠道多样化分析 |
5.3 收购对经营成果阶段的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变化评价 |
5.3.1 土地价格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
5.3.2 业务结构变化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
5.3.3 商住结合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
6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供应链视角的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
2.1.1 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 |
2.1.2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
2.2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相关概念 |
2.2.1 供应链概念界定 |
2.2.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
2.3 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内容 |
2.3.1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 |
2.3.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营运资金重分类 |
第三章 Z公司营运资金现状分析 |
3.1 Z公司所属建筑行业特征 |
3.1.1 建筑业涵义 |
3.1.2 建筑业行业发展情况 |
3.1.3 建筑业供应链与营运资金 |
3.2 Z公司基本情况 |
3.2.1 Z公司简介 |
3.2.2 Z公司经营概况 |
3.3 Z公司营运资金周转现状 |
3.3.1 Z公司营运资金结构分析 |
3.3.2 基于要素的Z公司营运资金周转现状分析 |
3.4 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引入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适用性 |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分析 |
4.1 Z公司营运资金重分类 |
4.2 基于供应链各环节的Z公司营运资金周转期分析 |
4.2.1 招标采购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分析 |
4.2.2 施工生产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分析 |
4.2.3 确权收款环节营运资金周转期分析 |
4.2.4 Z公司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
4.3 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1 建材市场不稳定或致公司原材料存货储备不足 |
4.3.2 应付账款周转期逐年延长且整体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4.3.3 房地产开发成本占施工生产环节营运资金较多 |
4.3.4 不易变现流动资产占确权收款环节营运资金较多 |
4.4 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4.1 房地产行业发展面临压力 |
4.4.2 所处行业产能过剩且同质化竞争激烈 |
4.4.3 内外部原因导致账面大量应收账款 |
4.4.4 原材料价格波动且劳动力成本上升 |
4.4.5 管理模式滞后引发工程项目管理力量薄弱 |
4.4.6 供应链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 |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策略与保障性措施 |
5.1 招标采购环节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
5.1.1 重视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
5.1.2 优化集中采购组织和供应模式 |
5.1.3 重视采购支出分析 |
5.2 施工生产环节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
5.2.1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
5.2.2 切合实际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 |
5.2.3 严格控制施工成本 |
5.3 确权收款环节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策略 |
5.3.1 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工程计量 |
5.3.2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
5.3.3 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融资改善资金状况 |
5.4 Z公司优化营运资金管理的保障性措施 |
5.4.1 树立供应链管理营运资金重分类观念 |
5.4.2 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 |
5.4.3 Z公司组织机构专业化整合 |
5.4.4 改善房地产业务板块的转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1 营运资金与营运资金管理 |
2.1.2 传统营运资金分类 |
2.1.3 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分类 |
2.1.4 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常用评价指标 |
2.1.5 渠道与渠道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渠道管理理论 |
2.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2.2.3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三章 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1 J房地产公司基本情况 |
3.1.1 J房地产公司简介 |
3.1.2 J房地产公司经营状况 |
3.2 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现状 |
3.2.1 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配置情况 |
3.2.2 营运资金主要指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 |
3.2.3 营运资金结构分析 |
3.3 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现状 |
3.3.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3.2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3.3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
3.4 J房地产公司与恒大和万科的营运资金周转能力对比分析 |
3.4.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能力对比 |
3.4.2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能力对比 |
3.4.3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能力对比 |
第四章 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及成因 |
4.1 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采购渠道存在的问题 |
4.1.2 生产渠道存在的问题 |
4.1.3 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4.1.4 理财活动存在的问题 |
4.2 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
4.2.1 采购渠道忽视合理利用商业信用致使企业支付压力大 |
4.2.2 生产渠道财务计量不严谨及对施工进度及质量把控不严 |
4.2.3 营销渠道为规避政策风险导致赊销增加 |
4.2.4 理财活动中投资盲目及融资渠道单一 |
第五章 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优化建议 |
5.1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 |
5.1.1 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
5.1.2 优化采购模式 |
5.1.3 控制拿地成本 |
5.2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 |
5.2.1 加强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监管 |
5.2.2 加强对设计商和承建商关系的管理 |
5.2.3 规范财务核算和加强对其他应收款的管理 |
5.3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优化 |
5.3.1 推进“拉式”营销策略 |
5.3.2 建立复合的营销体系 |
5.3.3 加强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 |
5.4 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优化 |
5.4.1 拓宽融资渠道 |
5.4.2 加强标准化的流程管理 |
5.4.3 加强营运资金风险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资金流博弈的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 本文涉及的名词释义 |
1.6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
1.6.1 供应链管理与风险 |
1.6.2 供应链资金流 |
1.6.3 博弈论在有关研究上的应用 |
1.6.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及评述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资金流的建筑供应链企业风险博弈及均衡策略研究 |
2.1 引言 |
2.2 博弈标的说明 |
2.2.1 资金流风险定义 |
2.2.2 理论模型选择及假设 |
2.3 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风险博弈机制 |
2.3.1 博弈的支付矩阵与期望收益 |
2.3.2 博弈效用的均衡策略分析 |
2.3.3 均衡策略之下的博弈空间与收益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资金流模式下建筑供应链企业风险补偿博弈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风险补偿博弈研究 |
3.2.1 以均衡偏差为风险补偿博弈之标的 |
3.2.2 风险补偿博弈的几何意义 |
3.2.3 风险补偿博弈主模型 |
3.3 不同资金流模式下的风险补偿博弈策略 |
3.3.1 基于核心企业自有资金约束的风险补偿博弈 |
3.3.2 基于核心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补偿博弈 |
3.3.3 不同资金流模式的风险补偿博弈收益权衡 |
3.4 均衡低效与风险补偿对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风险的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资金流的建筑供应链企业风险评价研究 |
4.1 引言 |
4.2 考虑均衡偏差的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风险评价体系 |
4.2.1 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风险博弈均衡结果与风险评价体系的组成的联系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指标定量评价 |
4.3.1 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和匹配性 |
4.3.2 评价方法的主要分析思路 |
4.3.3 构造评价模型层次 |
4.3.4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4.3.5 资金流风险评价模型的度量 |
4.3.6 资金流风险评价的数据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资金流风险指标和风险补偿的建筑供应链风险绩效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风险绩效的目标变量 |
5.2.1 风险绩效的研究基础与导向 |
5.2.2 目标变量的定量函数构建 |
5.3 基于样本企业数据的多场景风险绩效仿真研究 |
5.3.1 样本选取 |
5.3.2 仿真研究中风险绩效比较决策过程 |
5.3.3 两种资金模式下三种仿真场境的风险绩效 |
5.4 基于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风险管理的建议 |
5.4.1 关于供应链金融中出现资金流入损失的建议 |
5.4.2 关于应对核心企业影响建筑供应链企业资金流入的建议 |
5.4.3 关于建筑供应链企业优化自身经营思路的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金融 |
2.1.2 应收账款融资 |
2.1.3 反向保理 |
2.1.4 延期支付 |
2.1.5 商业信用 |
2.2 文献综述 |
2.2.1 供应链金融价值研究 |
2.2.2 商业信用研究 |
2.2.3 运营管理优化研究 |
2.2.4 反向保理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2.3.1 核心企业占用商业信用机理研究 |
2.3.2 信用期限决策机理研究 |
2.3.3 商业信用与供应链金融整合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系统论 |
3.1.1 系统的要素 |
3.1.2 系统的连接与结构 |
3.1.3 系统目标 |
3.1.4 系统问题杠杆解 |
3.2 社会系统动力学 |
3.2.1 系统动力学 |
3.2.2 社会系统动力学 |
3.3 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特性 |
3.3.1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 |
3.3.2 供应链金融动态复杂系统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
4.1 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
4.1.2 事件时间顺序 |
4.1.3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模型 |
4.2 模型分析 |
4.2.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财务成本 |
4.2.2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营运决策 |
4.2.3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现条件 |
4.3 模型讨论 |
4.3.1 收款成本对供应链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
4.3.2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的影响 |
4.3.3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间商业信用期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实证 |
5.1 研究假设 |
5.1.1 使用商业信用动机及绩效 |
5.1.2 提供商业信用影响因素 |
5.1.3 收款成本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
5.1.4 商业信用中介效应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设计 |
5.2.2 变量选择与测量 |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回归分析 |
5.3.3 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 |
5.4 实证结果讨论 |
5.4.1 供应链企业间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
5.4.2 降低收款成本促进企业间资金共享效应 |
5.4.3 供应链金融促进企业间运营资金共享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收益的影响 |
6.1 供应链金融收益模型构建 |
6.1.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6.1.2 事件时间顺序 |
6.2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
6.2.1 财务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
6.2.2 运营角度的供应链金融收益分析 |
6.2.3 供应链金融收益分配权衡 |
6.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收益影响数值分析 |
6.3.1 信用期限对供应商收益的影响 |
6.3.2 信用期限对核心企业收益的影响 |
6.3.3 信用期限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影响 |
6.4 模型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 |
7.1 模型构建 |
7.1.1 供应链金融内在价值 |
7.1.2 供应链金融市场运行 |
7.1.3 内在价值和市场运行协同模型 |
7.2 模型检验 |
7.3 模型分析 |
7.4 仿真结果 |
7.5 模型讨论 |
7.5.1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价值动态影响 |
7.5.2 延长商业信用期限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表现动态影响 |
7.5.3 系统动态视角下的信用期限决策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供应链金融促进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 |
8.1.2 商业信用期限是供应链共创价值分配的关键因素 |
8.1.3 商业信用期限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发展中起杠杆作用 |
8.2 理论贡献 |
8.3 管理启示 |
8.3.1 推进商业信用制度创新 |
8.3.2 提供供应链金融发展制度支持 |
8.3.3 将供应链金融主导地位让给企业 |
8.3.4 保护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积极性 |
8.4 局限与展望 |
8.4.1 局限 |
8.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模型相关证明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资金营运分析的最优计量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CQ钻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研究[D]. 巩俊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融资约束及其缓解研究[D]. 王淑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分析[D]. 周慧敏.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上海贝岭并购锐能微的财务协同效应研究[D]. 李秀芸.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6]中粮地产收购大悦城地产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杨亿.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基于供应链视角的Z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优化研究[D]. 杨宇童.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8]基于渠道管理的J房地产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研究[D]. 罗青花.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资金流博弈的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邓韵怡.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商业信用资金共享效应及其对供应链金融系统动态影响研究[D]. 吴争程. 华侨大学, 2020(01)